畢竟,他在位的這些年,無論是文化治理還是軍事功績都相當出色。
可以說,秦國的繁榮昌盛正是從他開始的。因此,由他來推動“科舉製”的實施,麵臨的阻力將會是最小的。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皆由朕一力承擔。”感受到白衍的決心和擔當,閻蒼心中不禁湧起敬佩之情。
這正是他與真正的統治者之間最大的差距。
盡管他憑借著係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依靠前世的知識推動國家發展,但在涉及天下萬民、國家社稷的重大決策麵前,他卻難以成為那個敢於承擔一切後果的人。
閻蒼相信,如果白衍的身體狀況得以恢複,那麽他無疑是帶領秦國統一天下的最佳人選。
“臣願意為陛下效力!“
在閻蒼被說服後,另外三位輔政大臣都對白衍的政策表示讚同。經過深入研究和討論,他們終於在半個月後的一次朝廷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科舉製的實施。
正如閻蒼所料,''科舉製''的推出在朝堂上引發了軒然大波。特別是作為該製度的倡導者,閻蒼成為了朝堂上近半數官員攻擊的焦點。
幸運的是,他們早有準備,以閻蒼為首的武將圈子、王邯為首的文官圈子以及白奐為首的皇族圈子共同發力,成功地在朝堂上壓製了反對的聲音,並最終確立了這一製度。
此外,他們還進一步上書,將科舉製規定為每五年舉行一次,由各個州郡分別組織考試。這樣做不僅有助於選拔優秀人才,也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製逐漸得到完善和發展,成為了秦國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
通過這種方式,秦國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參與國家建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閻蒼等三人也因為推動科舉製的實施而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尊重。
當然這一切都是後話。
每一個州郡的前十名考生都會收到一份特殊的邀請,那就是在考試結束後,他們將有機會前往保定城參加由朝廷舉辦的考試。
這場考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它決定著考生們未來的仕途。
最終,第一名(狀元)將獲得至少從六品的官位,第二名(榜眼)則可獲得正七品的官位,第三名(探花)則可獲得從七品的官位。
此外,各科的前十名也都有機會受到官職的任命。
一旦考生接受了官職,他們可以選擇迴到家鄉所在的州郡擔任職務,但前提是必須得到當地州郡長官的同意,並提交個人申請書。
這個規定確保了新上任的官員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同時,也加強了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聯係和溝通。
而首次科舉考試的時間定在了三個月之後,這給了考生足夠的準備時間。
朝廷的政策迅速下達到各個州郡,無論是州郡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對這一政策感到震驚。
然而,對於世家貴族來說,他們卻感到了深深的不安。科舉製度的實施意味著他們原本壟斷的官場可能會被打破,他們的家族地位和利益也可能受到威脅。
於是,世家貴族們開始紛紛聯絡自己在保定城熟悉的官員,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止這一製度的推行。
可惜秦國與晉國截然不同,盡管世家貴族擁有一定的特權,但最終無法對中央政權產生太大影響。
特別是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秦國各州郡的大多數高級官員都來自將門,對於他們而言,科舉製度目前並未觸動他們的權益。
相反,由於武試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將極大地增強他們手下軍隊的實力,因此他們沒有選擇站在反對的一方。
許多反對的聲音甚至未能走出州郡便被攔截,更何況還有閻蒼、王邯和白奐坐鎮的保定城,使得這場風波隨著首次科舉製度的臨近逐漸平息。
無論是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學子,都渴望抓住這個機會引起朝廷的關注,頂級世家無需通過這場考試即可進入官場。
而寒門子弟則迫切需要這樣的機遇來改變命運,實際上受到損害的是那些中下層家族的利益。
雖然這些家族在這個時代占據了大多數,但是隻要上麵沒有人為他們發聲,自然也鬧不出什麽動靜來。
科舉製的出現,無疑給這個時代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盡管它提前了數百年,但它仍然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前世,科舉製曾盛行千年,這充分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如今,這場即將掀起的風波,還未來得及興起便已消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返秦使團的迴國之路卻充滿了波折與挑戰。
在使團從二帝關西關返迴保定城的路上,眾人正在討論著這次出使的經曆和成果,氣氛輕鬆愉快。
就在這時,一名士兵急匆匆地跑過來,將一封信遞給了白任。白任接過信,臉色瞬間變得嚴肅起來。
這封信是來自南邊的緊急情報,五嶽道蠻族首領金在虎率領五千蠻族勇士出現在使團南下返迴保定的路上,而且他們幾乎是全副武裝,看樣子似乎是來者不善。
“現在五嶽縣的縣令是誰?為何沒有關於金在虎出兵的消息傳來?”
白任坐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內,緊皺眉頭,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滿和疑惑。
他沒有想到這樣一支規模的軍隊竟然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離他們不足百裏的地方,這讓他感到十分不安。
要知道從五嶽道來到這裏,可是不下八百裏之地,如果這支軍隊是一路行軍而來,那麽沿途的州郡以及城鎮長官應該早就有情報傳來,而不是等到他們靠近使團隊伍才得到消息。
“這事說到底也與我們有關係,這五千蠻兵,乃是朝廷調令進駐二帝關的。因此沿途的城鎮官員才沒有仔細探查此事,現如今金在虎這種姿態,恐怕是另有隱情。”
賈阮皺著眉頭,目光凝重地說道。
作為兵部尚書,賈阮對於國家大事有著敏銳的洞察。他清楚五嶽道蠻族這幾年來與秦國相處得十分融洽,雙方之間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關係。
特別是蠻族曾多次協助五嶽縣當地解決附近的匪患問題,展現出一定的善意和合作態度。
可以說,秦國的繁榮昌盛正是從他開始的。因此,由他來推動“科舉製”的實施,麵臨的阻力將會是最小的。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皆由朕一力承擔。”感受到白衍的決心和擔當,閻蒼心中不禁湧起敬佩之情。
這正是他與真正的統治者之間最大的差距。
盡管他憑借著係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依靠前世的知識推動國家發展,但在涉及天下萬民、國家社稷的重大決策麵前,他卻難以成為那個敢於承擔一切後果的人。
閻蒼相信,如果白衍的身體狀況得以恢複,那麽他無疑是帶領秦國統一天下的最佳人選。
“臣願意為陛下效力!“
在閻蒼被說服後,另外三位輔政大臣都對白衍的政策表示讚同。經過深入研究和討論,他們終於在半個月後的一次朝廷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科舉製的實施。
正如閻蒼所料,''科舉製''的推出在朝堂上引發了軒然大波。特別是作為該製度的倡導者,閻蒼成為了朝堂上近半數官員攻擊的焦點。
幸運的是,他們早有準備,以閻蒼為首的武將圈子、王邯為首的文官圈子以及白奐為首的皇族圈子共同發力,成功地在朝堂上壓製了反對的聲音,並最終確立了這一製度。
此外,他們還進一步上書,將科舉製規定為每五年舉行一次,由各個州郡分別組織考試。這樣做不僅有助於選拔優秀人才,也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製逐漸得到完善和發展,成為了秦國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
通過這種方式,秦國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參與國家建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閻蒼等三人也因為推動科舉製的實施而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尊重。
當然這一切都是後話。
每一個州郡的前十名考生都會收到一份特殊的邀請,那就是在考試結束後,他們將有機會前往保定城參加由朝廷舉辦的考試。
這場考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它決定著考生們未來的仕途。
最終,第一名(狀元)將獲得至少從六品的官位,第二名(榜眼)則可獲得正七品的官位,第三名(探花)則可獲得從七品的官位。
此外,各科的前十名也都有機會受到官職的任命。
一旦考生接受了官職,他們可以選擇迴到家鄉所在的州郡擔任職務,但前提是必須得到當地州郡長官的同意,並提交個人申請書。
這個規定確保了新上任的官員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同時,也加強了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聯係和溝通。
而首次科舉考試的時間定在了三個月之後,這給了考生足夠的準備時間。
朝廷的政策迅速下達到各個州郡,無論是州郡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對這一政策感到震驚。
然而,對於世家貴族來說,他們卻感到了深深的不安。科舉製度的實施意味著他們原本壟斷的官場可能會被打破,他們的家族地位和利益也可能受到威脅。
於是,世家貴族們開始紛紛聯絡自己在保定城熟悉的官員,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止這一製度的推行。
可惜秦國與晉國截然不同,盡管世家貴族擁有一定的特權,但最終無法對中央政權產生太大影響。
特別是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秦國各州郡的大多數高級官員都來自將門,對於他們而言,科舉製度目前並未觸動他們的權益。
相反,由於武試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將極大地增強他們手下軍隊的實力,因此他們沒有選擇站在反對的一方。
許多反對的聲音甚至未能走出州郡便被攔截,更何況還有閻蒼、王邯和白奐坐鎮的保定城,使得這場風波隨著首次科舉製度的臨近逐漸平息。
無論是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學子,都渴望抓住這個機會引起朝廷的關注,頂級世家無需通過這場考試即可進入官場。
而寒門子弟則迫切需要這樣的機遇來改變命運,實際上受到損害的是那些中下層家族的利益。
雖然這些家族在這個時代占據了大多數,但是隻要上麵沒有人為他們發聲,自然也鬧不出什麽動靜來。
科舉製的出現,無疑給這個時代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盡管它提前了數百年,但它仍然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前世,科舉製曾盛行千年,這充分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如今,這場即將掀起的風波,還未來得及興起便已消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返秦使團的迴國之路卻充滿了波折與挑戰。
在使團從二帝關西關返迴保定城的路上,眾人正在討論著這次出使的經曆和成果,氣氛輕鬆愉快。
就在這時,一名士兵急匆匆地跑過來,將一封信遞給了白任。白任接過信,臉色瞬間變得嚴肅起來。
這封信是來自南邊的緊急情報,五嶽道蠻族首領金在虎率領五千蠻族勇士出現在使團南下返迴保定的路上,而且他們幾乎是全副武裝,看樣子似乎是來者不善。
“現在五嶽縣的縣令是誰?為何沒有關於金在虎出兵的消息傳來?”
白任坐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內,緊皺眉頭,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滿和疑惑。
他沒有想到這樣一支規模的軍隊竟然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離他們不足百裏的地方,這讓他感到十分不安。
要知道從五嶽道來到這裏,可是不下八百裏之地,如果這支軍隊是一路行軍而來,那麽沿途的州郡以及城鎮長官應該早就有情報傳來,而不是等到他們靠近使團隊伍才得到消息。
“這事說到底也與我們有關係,這五千蠻兵,乃是朝廷調令進駐二帝關的。因此沿途的城鎮官員才沒有仔細探查此事,現如今金在虎這種姿態,恐怕是另有隱情。”
賈阮皺著眉頭,目光凝重地說道。
作為兵部尚書,賈阮對於國家大事有著敏銳的洞察。他清楚五嶽道蠻族這幾年來與秦國相處得十分融洽,雙方之間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關係。
特別是蠻族曾多次協助五嶽縣當地解決附近的匪患問題,展現出一定的善意和合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