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蒼走進宮殿,恭敬地行禮道:“臣振威將軍閻蒼參見陛下,願陛下龍體安康。”
此時的白衍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他依然頑強地撐著最後一口氣,他知道自己還有重要的使命沒有完成。
他必須為白任將來登上皇位做好充分準備,以免他陷入朝廷的權力的旋渦中去。
白衍緩緩說道:“起身吧,今日召見愛卿,卻是朕有些最後的事情不得不去做。”
閻蒼不知道白衍是否對每位大臣都說過這樣的話,或者隻是針對他個人,但白衍在人生最後的時刻仍要折騰一番,這讓閻蒼心中不禁警惕起來。
畢竟,前任皇帝白弭在臨終前的一係列舉動,曾給白衍的登基帶來了不少波折。
全國上下臣民都支持的太子都是靠著殺出一條血路才登上皇位的,難保白任將來不會重蹈白衍的覆轍,畢竟相比起白衍來說,白任在臣民心中的威望並沒有那麽穩固。
“陛下,若是有大事商量,應該召集朝臣進行朝會。最起碼,應該將丞相和大宗正等幾位大臣一起請進來。下臣愚鈍,恐怕難以完成陛下所托。”
閻蒼這話其實是委婉地提醒白衍,不要亂來,要按規矩辦事。
畢竟白任還未登基,根基不穩,要是不小心出了什麽岔子,那可就麻煩了。
現在的情況不同過往了,如果白衍在這個時候瞎折騰,恐怕會給白任將來登上皇位帶來不小的禍患。
所以,閻蒼希望白衍能冷靜下來,好好考慮一下接下來該怎麽做。
不過,白衍似乎並不在意閻蒼的話。他笑著說:“此事還非卿不可。放心,這事朕已經和他們二人提過,他們都願意配合朕。”
白衍早就想好了對策,並且已經和丞相王邯、大宗正白奐等人商量過了。他知道,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必須要在最後有所作為。
而閻蒼作為他的得力助手,當初與他一起平定叛亂,保護自己順利登基的重要一環,他當然清楚閻蒼心裏在擔心什麽。
隻是有些事情不能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嚐試。
如果白任是自己的兒子,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那麽他就不會在未來受到朝廷和地方的輕視,可以順利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顯然目前白任的威望尚不足以支撐他坐穩這個位置。
盡管他參與了二帝關會盟,代表秦國與其他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可是僅僅依靠這一件事並不能給他帶來足夠的政治資本。
如今,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是曆經兩代甚至三代皇帝的“老臣”,其中不乏像王邯這樣跟隨白羽一同起兵創立秦國的“三朝元老”。
麵對這些經驗豐富、勢力強大的官員,白任又該如何駕馭?就連白衍都擔心,即使是自己在位時提拔的官員,也可能會因為白任的威望不足而對他不敬。
如此一來,白任要完全掌控朝廷,還需要多少時間呢?
難道他也會像自己一樣,在壯年時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處理國內事務上,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收複失地、實現統一大業的偉大目標嗎?
想到這些,白衍內心感到憂慮重重。
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白衍毅然決然地決定重啟曾經閻蒼在長平縣城所實施的‘科舉製’,旨在為白任挑選一批嶄新的官員,以強化他手下的實力。
“科舉製……”當聽到這個答案時,閻蒼的心情變得十分複雜。
作為首位在這個時代嚐試推行‘科舉製’的官員,他對這種製度在當時推舉製盛行的社會環境下可能產生的影響有著深刻的理解。
迴憶起在長平縣的時光,首次推行‘科舉製’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然而,自那以後,科舉製始終未能在秦國的政治體係中得到全麵推廣。
甚至連武試這樣的考試形式,多年來在秦國也僅舉行了不到五次,其中還有一次是由閻蒼在保定推動的。
至於專門招募工匠等技術人才的雜試,則在舉辦一次後便因遭遇強大阻力而被徹底廢止。
士農工商,在這個時代工乃是賤業,向來被人輕視。
如今要讓一個目不識丁、出身低微的工匠通過考試做官,這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也是對世家貴族利益的挑戰。
世家貴族們認為,官員應該出自世家大族,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
現在工部已經成立,高級官員的位置都被世家子弟盯上,如果再讓一個工匠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之一,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
此外,文試的選拔方式對於世家權貴來說更是毀滅性的打擊。他們擔心自己的子孫無法通過文試,失去了進入仕途的機會。
因此,他們絕對不會允許文試在秦國再次出現,更不用說是由秦帝白衍親自提出這個製度。
蒼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他能想象到一旦白衍大力推行這種製度,將會引發怎樣的軒然大波。
秦國上下可能會團結一致,抵製這項製度的實施。不僅如此,鄰國晉國和趙國也可能趁機對秦國采取敵對行動,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麵對這樣的局勢,閻蒼不禁擔憂地對白衍說道:“陛下,此事還需深思熟慮,此製度若在全國施行,恐非小禍。”
即使可能會引發一些動亂,但在閻蒼心中,“科舉製”仍然是未來秦國統一天下必須要走的道路。
他所能教導和加點的弟子畢竟隻是少數,尤其是在教武堂推行多年後,許多權貴二代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卻沒有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他們進入教武堂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取更好的身份,追求更高的官職,而不是真心實意為國家做出貢獻,為秦國的複興大業努力奮鬥。
這也是閻蒼毅然決然地退出教武堂的原因之一。
他教導的數百名學生中有不少成才者,但他們對國家的實際益處並不顯著。相比之下,科舉製則不同,它倡導從社會底層、貧寒家庭選拔人才。
即便這些人最終隻能擔任八九品的小官,但當他們步入仕途、深入基層時,仍能為朝廷帶來不小的變革。
“這件事朕必須去做,也隻有朕將這個基調定下之後,以後的皇帝才能照著這個模式走下去。”白衍目光堅定,語氣決然。
他並沒有像閻蒼那樣思考得如此深遠複雜,他所關注的僅僅是為白任培養一批忠誠於他的官員,以便白任日後在朝政中能夠順利前行。
而目前最適合執行此事之人非他莫屬。
此時的白衍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他依然頑強地撐著最後一口氣,他知道自己還有重要的使命沒有完成。
他必須為白任將來登上皇位做好充分準備,以免他陷入朝廷的權力的旋渦中去。
白衍緩緩說道:“起身吧,今日召見愛卿,卻是朕有些最後的事情不得不去做。”
閻蒼不知道白衍是否對每位大臣都說過這樣的話,或者隻是針對他個人,但白衍在人生最後的時刻仍要折騰一番,這讓閻蒼心中不禁警惕起來。
畢竟,前任皇帝白弭在臨終前的一係列舉動,曾給白衍的登基帶來了不少波折。
全國上下臣民都支持的太子都是靠著殺出一條血路才登上皇位的,難保白任將來不會重蹈白衍的覆轍,畢竟相比起白衍來說,白任在臣民心中的威望並沒有那麽穩固。
“陛下,若是有大事商量,應該召集朝臣進行朝會。最起碼,應該將丞相和大宗正等幾位大臣一起請進來。下臣愚鈍,恐怕難以完成陛下所托。”
閻蒼這話其實是委婉地提醒白衍,不要亂來,要按規矩辦事。
畢竟白任還未登基,根基不穩,要是不小心出了什麽岔子,那可就麻煩了。
現在的情況不同過往了,如果白衍在這個時候瞎折騰,恐怕會給白任將來登上皇位帶來不小的禍患。
所以,閻蒼希望白衍能冷靜下來,好好考慮一下接下來該怎麽做。
不過,白衍似乎並不在意閻蒼的話。他笑著說:“此事還非卿不可。放心,這事朕已經和他們二人提過,他們都願意配合朕。”
白衍早就想好了對策,並且已經和丞相王邯、大宗正白奐等人商量過了。他知道,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必須要在最後有所作為。
而閻蒼作為他的得力助手,當初與他一起平定叛亂,保護自己順利登基的重要一環,他當然清楚閻蒼心裏在擔心什麽。
隻是有些事情不能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嚐試。
如果白任是自己的兒子,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那麽他就不會在未來受到朝廷和地方的輕視,可以順利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顯然目前白任的威望尚不足以支撐他坐穩這個位置。
盡管他參與了二帝關會盟,代表秦國與其他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可是僅僅依靠這一件事並不能給他帶來足夠的政治資本。
如今,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是曆經兩代甚至三代皇帝的“老臣”,其中不乏像王邯這樣跟隨白羽一同起兵創立秦國的“三朝元老”。
麵對這些經驗豐富、勢力強大的官員,白任又該如何駕馭?就連白衍都擔心,即使是自己在位時提拔的官員,也可能會因為白任的威望不足而對他不敬。
如此一來,白任要完全掌控朝廷,還需要多少時間呢?
難道他也會像自己一樣,在壯年時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處理國內事務上,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收複失地、實現統一大業的偉大目標嗎?
想到這些,白衍內心感到憂慮重重。
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白衍毅然決然地決定重啟曾經閻蒼在長平縣城所實施的‘科舉製’,旨在為白任挑選一批嶄新的官員,以強化他手下的實力。
“科舉製……”當聽到這個答案時,閻蒼的心情變得十分複雜。
作為首位在這個時代嚐試推行‘科舉製’的官員,他對這種製度在當時推舉製盛行的社會環境下可能產生的影響有著深刻的理解。
迴憶起在長平縣的時光,首次推行‘科舉製’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然而,自那以後,科舉製始終未能在秦國的政治體係中得到全麵推廣。
甚至連武試這樣的考試形式,多年來在秦國也僅舉行了不到五次,其中還有一次是由閻蒼在保定推動的。
至於專門招募工匠等技術人才的雜試,則在舉辦一次後便因遭遇強大阻力而被徹底廢止。
士農工商,在這個時代工乃是賤業,向來被人輕視。
如今要讓一個目不識丁、出身低微的工匠通過考試做官,這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也是對世家貴族利益的挑戰。
世家貴族們認為,官員應該出自世家大族,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
現在工部已經成立,高級官員的位置都被世家子弟盯上,如果再讓一個工匠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之一,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
此外,文試的選拔方式對於世家權貴來說更是毀滅性的打擊。他們擔心自己的子孫無法通過文試,失去了進入仕途的機會。
因此,他們絕對不會允許文試在秦國再次出現,更不用說是由秦帝白衍親自提出這個製度。
蒼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他能想象到一旦白衍大力推行這種製度,將會引發怎樣的軒然大波。
秦國上下可能會團結一致,抵製這項製度的實施。不僅如此,鄰國晉國和趙國也可能趁機對秦國采取敵對行動,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麵對這樣的局勢,閻蒼不禁擔憂地對白衍說道:“陛下,此事還需深思熟慮,此製度若在全國施行,恐非小禍。”
即使可能會引發一些動亂,但在閻蒼心中,“科舉製”仍然是未來秦國統一天下必須要走的道路。
他所能教導和加點的弟子畢竟隻是少數,尤其是在教武堂推行多年後,許多權貴二代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卻沒有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他們進入教武堂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取更好的身份,追求更高的官職,而不是真心實意為國家做出貢獻,為秦國的複興大業努力奮鬥。
這也是閻蒼毅然決然地退出教武堂的原因之一。
他教導的數百名學生中有不少成才者,但他們對國家的實際益處並不顯著。相比之下,科舉製則不同,它倡導從社會底層、貧寒家庭選拔人才。
即便這些人最終隻能擔任八九品的小官,但當他們步入仕途、深入基層時,仍能為朝廷帶來不小的變革。
“這件事朕必須去做,也隻有朕將這個基調定下之後,以後的皇帝才能照著這個模式走下去。”白衍目光堅定,語氣決然。
他並沒有像閻蒼那樣思考得如此深遠複雜,他所關注的僅僅是為白任培養一批忠誠於他的官員,以便白任日後在朝政中能夠順利前行。
而目前最適合執行此事之人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