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節,暑氣漸消,正所謂‘鴻雁來,玄鳥歸’,再有一陣兒就又到了中秋佳節。
秋意涼爽,愈發接近九月的吏部銓選。崔秉誌早前是諸事纏身,今日終是得閑走了一遭林府,與林盡染夫婦一同用了晚膳,食訖又在書房談話。
是夜,月光並不盛,薄雲罩空,夜色朦朧。
李時安遣去一眾下人,端著茶水,腳步從容地邁入屋子,又予林盡染和崔秉誌遞上茶水。
“崔伯伯,請用茶。”
崔秉誌頗為欣然的雙手接過,“時安快坐罷,今日不過是閑敘家常。老朽知你不便前來聚賢館,每每托染之來看望,有心了。”
於李時安這等學生,崔先生是實打實的滿意,拋開是老友後人的這層身份,謙恭有禮,知恩圖報,都是難得一見的品質,何況還會令夫君隔上一陣就來親自探望,說話解悶。
李時安欠身一禮,道了聲謝,遂端莊地坐於林盡染身側。
“崔兄的學業如何,可有信心在吏部銓選中脫穎而出?”林盡染無意中問起,迴想起去歲殿試中,崔俊弘可算得是出類拔萃。
崔秉誌嘴角含笑,語音中倒未有何情緒波動,隻淡淡地迴道,“老朽近日倒未曾問起他,不過···你從江寧送來那小子,怕是有旁的心思。”
“曹意清?”林盡染目色微動,語音稍稍凝滯片刻遂問道,“他可予崔伯伯惹了麻煩?”
崔秉誌似是有些慨歎道,“倒還未曾。可心性,確是不如你先前引薦的向成林那般沉穩。”
林盡染倒是知曉些內情,近些時日,從鮮虞送來的崔氏手書,已護送進聚賢館。這陣子,幾是向成林獨自在謄抄,而未曾見到曹意清的身影,聽得出崔秉誌話音中隱隱有些怒其不爭的意味,畢竟這些手書可是天下學子求都求不來的物什。
林盡染遲滯片刻後,還是為他說上兩句好話,“興許是這陣子抄書抄得累了,想歇上片刻,過幾日便好了。”
李時安坐於旁側,淺淺一笑,順著話茬寬慰道,“崔伯伯可是忘了,當初教時安那會兒,時安偶也會稱病。”
崔秉誌擰著眉頭,擺擺手道,“抄書這等小事,老朽還未放在心上,隻是···”
語音在此時卻戛然而止,崔秉誌也不知是否該與林盡染提起此事,垂眸望著盞中的茶水,旋即一飲而盡。
林盡染二人見狀也並未再追問,李時安待茶盞落定後又添上茶水。
“老朽倒未曾禁令門下學子不得與權貴間來往,隻是這陣子,二皇子與曹意清交往過甚。若這心思花在如何攀附上,怕是要荒廢學業。”
“若僅是曹意清,恐還未能令崔伯伯如此憂慮罷?”
迴想起先前三皇子似是有意要拉攏向成林與林明禮,恍惚間已有判斷,這兩位皇子應是要暗中拉攏學子,培植勢力。吏部銓選在即,眼下拉攏這些日後的棟梁,耗費的心力是最少的。隻是未曾想二皇子竟未與三皇子爭搶林明禮或是崔俊弘這等才俊,反而是將目光鎖定在曹意清身上,這些倒是讓林盡染頗為不解。
燈燭映照間,崔秉誌暗澤流動的眼眸摻雜了些許的苦惱、忿恨,意態微狂,卻又竭力抑製,可風輕雲淡間又掩住所有哀傷。
“老朽知曉這些學子寒窗苦讀就為掙一份前程,可先前還未有科考時,讀書的心境怕與現在截然不同。唯恐舍本逐末,成了往後政治陰謀的殉葬品。”
當今聖上還未過半百,身子也算康健,正值雄心壯誌,大幹一番事業時。此時若學子心急站隊,且不論現下楚帝如何看待,若是將來新君即位,這站錯隊的學子又該如何自處?終究是崔秉誌費心調教的學生,自然不忍見座下昔日同窗,往後見麵如仇敵一般。
林盡染微微一怔,崔秉誌本就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看似脾氣古怪,防備心極重,可接觸下來就能知曉,他真算的上有教無類的良師。否則也不會收下,諸如世俗眼中‘異類’的林明禮,寒門夯貨向成林,還有那打了一個彎的故交之子曹意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林盡染嘴唇喃喃的一動,想勸,也不知從何勸起。
崔秉誌身形凝滯片刻,旋即又是恍然,苦澀道,“染之,知我心意。”
書房內頓時陷入一片沉寂,氣氛頗有些感傷。
李時安緩過神來,語音放柔道,“夫君可有解法?”
正當崔秉誌眸色一亮,抬首望向林盡染時,但見他微微搖頭,旋即眸色又轉黯淡。
“人心難解。”林盡染語音一頓,稍稍斟酌一番後,開解道,“當下設有科考、翰林及內閣、吏部銓選三道關卡,學子入仕為官,道阻且長,故而崔伯伯無須太過憂心。可倘若座下學子為走捷徑,去做皇子府中的幕僚,那任憑誰也無能為力。”
畢竟吏部銓選在即,若這次未能得以啟用,也就僅剩下兩次機會。可若是三次皆落榜,則不再享領俸祿,隻得從頭再來。故而也無怪某些學子的心思會活躍些。
“未曾想,科考本意是為楚國擢選治國良才,如今難免成為某些人手中爭權奪利的工具。”李時安不禁一番慨歎。
林盡染側過身去,淡然一笑,“但凡事物皆有兩麵,此消彼長,該考慮的當是如何削弱弊端,才能發揮其長處。至於私心,縱使是寺廟裏的和尚也該有七情六欲,遑論是······”
說到此處,林盡染遲怔在原地,眉頭擰得愈發的緊,口中低語道,“和尚···和尚?積善寺,攬月樓既能設下圈套,迫使韋儼向積善寺質舉,那為何是積善寺,不是旁的寺院或是道觀?當初那本關於韋儼的賬簿是否拿的過於輕易些···”
這陣子,林盡染遲遲未能從旁的切入點找到攬月樓的突破口。如今看來,倒是可以從積善寺入手,可此事還得需向元瑤和杜子騰再求證一番。
崔秉誌見狀,稍覺錯愕,可又抿起唇,靜靜微笑。雖不知林盡染心中為何事煩擾,但現下看來似是已有些眉目。方才經他的開解,心中的鬱結也淡了幾分。
“天色已晚,欸~”崔秉誌歎著氣,緩緩起身,見林盡染二人欲要上前攙扶,趕忙抬手製止,笑言道,“老朽不過是說些煩心事,現既已解惑,恰逢染之也得到些線索,今日不算白來。”
“是染之招待不周。”
崔秉誌稍稍擺手,又言道,“染之若有閑暇,就送老朽出府罷。”
言外之意就是林盡染一人就行,李時安就不必跟著了。
李時安萬福行禮,恭聲道,“恕時安無禮。”
夜空雲如青煙,月色或明或暗,點綴著庭院中綺麗雋秀的假山湖水,朦朧之處,甚是妙曼。
林盡染與崔秉誌默默而行,循著廊下徐徐出府。
“崔伯伯可還有話要囑托?”
崔秉誌眸色深深,思忖良久,低聲道,“曹意清心思活絡,且當初又在江寧時,險些害了你的命。老朽若是當時安的麵,托你照拂他一二,即便時安不忍拒絕老夫的請求,料來心中也定是不悅。”
語音稍頓了頓,話中更有些淒涼之感,“眼下他為二皇子拉攏不少學生,如今又並未住在聚賢館周遭的客舍,老朽縱使有心訓誡,也鞭長莫及。企盼染之將來能在他誤入歧途前,勸其懸崖止步。畢竟···畢竟是故人所托,老朽萬不能辜負。”
林盡染聽崔秉誌說到最後一句時,聲音已經低了下去,可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幾分關切。
思慮片刻後,迴道,“染之省的,這陣子會多加留意。”
崔秉誌既得了林盡染的允諾,心中積鬱又消解些許,腳步也不免輕快幾分,坐上馬車,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翌日,涼風拂飛細雨,濕綿綿的落了一夜。
前往積善寺還有一段路程,林盡染索性在馬車內迴想起昨夜向元瑤問起積善寺的事。
“積善寺的那本賬簿,的確是妾身有意安排···可攬月樓與積善寺之間到底有何淵源,妾身也無從得知···薛騫與王翮合謀行賄韋儼,妾身也是無意間發現,分予韋儼的銀錢,部分是用來償還積善寺的福報。”
元瑤所言不無道理,薛、王手中的賬簿尚且是她框來用於保命的,攬月樓的諸般事宜她也僅能知曉個大概,再核心的部分她的確未能觸及。
林盡染低頭沉吟良久,方問到車外的申越,“你對積善寺可有了解?”
這兩個月將申越調來林府,幾是天天護送元瑤前去明園。今日若不是元瑤告了風寒,林盡染說來也是許久未見申越。
“聽說小姐剛出生時,老爺和夫人就是到這積善寺還的願,算來也有快二十年了罷。旁的,申越也不懂。若是姑爺想知曉哪些細節,申越去給姑爺打聽來。”
正當林盡染略有些失落時,申越又說道,“前陣子,二皇子與城中的文人雅士在積善寺品蘭,聽說還是曹意清在聚賢館邀的眾位學子。次日,皇子妃還特意命人特地予楊夫人交代,要定上幾瓶蘭花味的香水,二···元瑤姑娘還令申越去采買些蘭花花瓣。”
林盡染輕聲咕噥了一句,“他莫非真已投效二皇子去?”
思忖間,已至了城東的新昌坊。可說起這積善寺,也過於巧合了些。正如先前所說,宣平坊在其西側,而明園正是坐落於宣平坊內。
林盡染撐起傘,徐徐走下馬車,信步而行。這映入眼簾的就是三座大門,從左至右分別為‘無相’、‘空門’、‘無作’。若無特殊,尋常皆是從無相門進,而無作門出。
即便天公還未有放晴的意思,可往來香客依然進進出出,車馬不絕於道,一路而行,竟以此地最為繁華,若是像平素天氣晴朗時,這裏真不知是如何個熱鬧法。
申越停好馬車,步履匆匆地跟了上來,氣息還未喘勻,語音中就略有些埋怨道,“這積善寺當真熙攘,竟一時都尋不到停馬車的位子。”
林盡染不禁莞爾,笑問道,“那這積善寺可有何特殊之處,竟引得城中百姓趨之若鶩?長安的寺廟,我記得可有不少罷?”
“姑爺明鑒。”申越稍稍喘允口氣,微微躬身,低聲道,“長安的寺廟眾多,卻獨獨數積善寺的香火最為鼎盛。可也未曾聽說有清池觀那般的詭事。”
“這般聽來倒有意思,若求寺廟護佑不靈驗,料想來此的百姓也得少上許多罷?怎積善寺的香客不減反增呢?”
林盡染倏然駐足,興許是數著來往的香客,蹙著眉頭問道,“這積善寺可有皇室背景?”
申越一副恍然的模樣,語音略有些急,可還是竭力壓低聲響,道,“倒未曾聽說。可淑貴妃每月皆會至此齋戒,許是會有兩日或是三日。”
“你怎知曉的?”
申越恍若做賊一般,環顧四周無人關注,遂低聲道,“楊夫人近些時日在打探二皇子及皇子妃的喜好,申越也是無意間聽聞,說是皇子妃自嫁予二皇子後,與淑貴妃相約同行至積善寺,從未缺席。”
“我看出來了。”
林盡染眼簾稍垂,細數過往的香客皆有一個特點,非富即貴。衣裳雖算不得豔麗,可布料材質都瞧著上佳,怕香客拜得不是佛,而是皇室尊貴。淑貴妃既是二皇子的母妃,又與兒媳同行至此,且未定時日,這些人家的女眷,自然隻得日日來拜佛,這才有了香火鼎盛之象。
既是來此一遭,還得再多看些。
林盡染信步走進大雄寶殿,隻見殿中有十數個和尚在誦經念佛,佛像下善男信女在虔誠禱告。釋迦牟尼麵容含笑,俯瞰著芸芸眾生,似是能看透這人世間的一切苦難。
在嫋嫋香煙,喃喃梵音中,林盡染隨著人潮不自覺地跪了下來,恭恭敬敬地叩上三個頭,旋即起身離開。
一旁的香客似是認出了林盡染,趕忙起身快步跟了上去。
“林禦史,且慢!且慢!”
林盡染聞聲止步,迴頭看去,是一學子模樣,見他拱手長揖,又趕忙迴敬一禮,擰著眉頭問道,“兄台認識林某?”
見他一臉惶然的模樣,又是躬身一禮,“學生不敢。去年學生在攬月樓與林禦史有過一麵之緣,殿試時又見過一次。”
林盡染似是已想起眼前的學子名諱,長長地‘哦’了一聲,“想起來了,你這名字倒是令人印象頗深,應是‘賠錢’對罷?”
見他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連聲道,“正是學生。未曾想,林禦史還能記得學生的名字。”
“你的名字,很難不讓人記住。”
林盡染輕聲一笑,說起當初在攬月樓,此人似與向成林的關係匪淺,還能為他仗義執言。當下語氣也稍稍親近幾分,又問道,“尋林某可有何事?”
秋意涼爽,愈發接近九月的吏部銓選。崔秉誌早前是諸事纏身,今日終是得閑走了一遭林府,與林盡染夫婦一同用了晚膳,食訖又在書房談話。
是夜,月光並不盛,薄雲罩空,夜色朦朧。
李時安遣去一眾下人,端著茶水,腳步從容地邁入屋子,又予林盡染和崔秉誌遞上茶水。
“崔伯伯,請用茶。”
崔秉誌頗為欣然的雙手接過,“時安快坐罷,今日不過是閑敘家常。老朽知你不便前來聚賢館,每每托染之來看望,有心了。”
於李時安這等學生,崔先生是實打實的滿意,拋開是老友後人的這層身份,謙恭有禮,知恩圖報,都是難得一見的品質,何況還會令夫君隔上一陣就來親自探望,說話解悶。
李時安欠身一禮,道了聲謝,遂端莊地坐於林盡染身側。
“崔兄的學業如何,可有信心在吏部銓選中脫穎而出?”林盡染無意中問起,迴想起去歲殿試中,崔俊弘可算得是出類拔萃。
崔秉誌嘴角含笑,語音中倒未有何情緒波動,隻淡淡地迴道,“老朽近日倒未曾問起他,不過···你從江寧送來那小子,怕是有旁的心思。”
“曹意清?”林盡染目色微動,語音稍稍凝滯片刻遂問道,“他可予崔伯伯惹了麻煩?”
崔秉誌似是有些慨歎道,“倒還未曾。可心性,確是不如你先前引薦的向成林那般沉穩。”
林盡染倒是知曉些內情,近些時日,從鮮虞送來的崔氏手書,已護送進聚賢館。這陣子,幾是向成林獨自在謄抄,而未曾見到曹意清的身影,聽得出崔秉誌話音中隱隱有些怒其不爭的意味,畢竟這些手書可是天下學子求都求不來的物什。
林盡染遲滯片刻後,還是為他說上兩句好話,“興許是這陣子抄書抄得累了,想歇上片刻,過幾日便好了。”
李時安坐於旁側,淺淺一笑,順著話茬寬慰道,“崔伯伯可是忘了,當初教時安那會兒,時安偶也會稱病。”
崔秉誌擰著眉頭,擺擺手道,“抄書這等小事,老朽還未放在心上,隻是···”
語音在此時卻戛然而止,崔秉誌也不知是否該與林盡染提起此事,垂眸望著盞中的茶水,旋即一飲而盡。
林盡染二人見狀也並未再追問,李時安待茶盞落定後又添上茶水。
“老朽倒未曾禁令門下學子不得與權貴間來往,隻是這陣子,二皇子與曹意清交往過甚。若這心思花在如何攀附上,怕是要荒廢學業。”
“若僅是曹意清,恐還未能令崔伯伯如此憂慮罷?”
迴想起先前三皇子似是有意要拉攏向成林與林明禮,恍惚間已有判斷,這兩位皇子應是要暗中拉攏學子,培植勢力。吏部銓選在即,眼下拉攏這些日後的棟梁,耗費的心力是最少的。隻是未曾想二皇子竟未與三皇子爭搶林明禮或是崔俊弘這等才俊,反而是將目光鎖定在曹意清身上,這些倒是讓林盡染頗為不解。
燈燭映照間,崔秉誌暗澤流動的眼眸摻雜了些許的苦惱、忿恨,意態微狂,卻又竭力抑製,可風輕雲淡間又掩住所有哀傷。
“老朽知曉這些學子寒窗苦讀就為掙一份前程,可先前還未有科考時,讀書的心境怕與現在截然不同。唯恐舍本逐末,成了往後政治陰謀的殉葬品。”
當今聖上還未過半百,身子也算康健,正值雄心壯誌,大幹一番事業時。此時若學子心急站隊,且不論現下楚帝如何看待,若是將來新君即位,這站錯隊的學子又該如何自處?終究是崔秉誌費心調教的學生,自然不忍見座下昔日同窗,往後見麵如仇敵一般。
林盡染微微一怔,崔秉誌本就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看似脾氣古怪,防備心極重,可接觸下來就能知曉,他真算的上有教無類的良師。否則也不會收下,諸如世俗眼中‘異類’的林明禮,寒門夯貨向成林,還有那打了一個彎的故交之子曹意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林盡染嘴唇喃喃的一動,想勸,也不知從何勸起。
崔秉誌身形凝滯片刻,旋即又是恍然,苦澀道,“染之,知我心意。”
書房內頓時陷入一片沉寂,氣氛頗有些感傷。
李時安緩過神來,語音放柔道,“夫君可有解法?”
正當崔秉誌眸色一亮,抬首望向林盡染時,但見他微微搖頭,旋即眸色又轉黯淡。
“人心難解。”林盡染語音一頓,稍稍斟酌一番後,開解道,“當下設有科考、翰林及內閣、吏部銓選三道關卡,學子入仕為官,道阻且長,故而崔伯伯無須太過憂心。可倘若座下學子為走捷徑,去做皇子府中的幕僚,那任憑誰也無能為力。”
畢竟吏部銓選在即,若這次未能得以啟用,也就僅剩下兩次機會。可若是三次皆落榜,則不再享領俸祿,隻得從頭再來。故而也無怪某些學子的心思會活躍些。
“未曾想,科考本意是為楚國擢選治國良才,如今難免成為某些人手中爭權奪利的工具。”李時安不禁一番慨歎。
林盡染側過身去,淡然一笑,“但凡事物皆有兩麵,此消彼長,該考慮的當是如何削弱弊端,才能發揮其長處。至於私心,縱使是寺廟裏的和尚也該有七情六欲,遑論是······”
說到此處,林盡染遲怔在原地,眉頭擰得愈發的緊,口中低語道,“和尚···和尚?積善寺,攬月樓既能設下圈套,迫使韋儼向積善寺質舉,那為何是積善寺,不是旁的寺院或是道觀?當初那本關於韋儼的賬簿是否拿的過於輕易些···”
這陣子,林盡染遲遲未能從旁的切入點找到攬月樓的突破口。如今看來,倒是可以從積善寺入手,可此事還得需向元瑤和杜子騰再求證一番。
崔秉誌見狀,稍覺錯愕,可又抿起唇,靜靜微笑。雖不知林盡染心中為何事煩擾,但現下看來似是已有些眉目。方才經他的開解,心中的鬱結也淡了幾分。
“天色已晚,欸~”崔秉誌歎著氣,緩緩起身,見林盡染二人欲要上前攙扶,趕忙抬手製止,笑言道,“老朽不過是說些煩心事,現既已解惑,恰逢染之也得到些線索,今日不算白來。”
“是染之招待不周。”
崔秉誌稍稍擺手,又言道,“染之若有閑暇,就送老朽出府罷。”
言外之意就是林盡染一人就行,李時安就不必跟著了。
李時安萬福行禮,恭聲道,“恕時安無禮。”
夜空雲如青煙,月色或明或暗,點綴著庭院中綺麗雋秀的假山湖水,朦朧之處,甚是妙曼。
林盡染與崔秉誌默默而行,循著廊下徐徐出府。
“崔伯伯可還有話要囑托?”
崔秉誌眸色深深,思忖良久,低聲道,“曹意清心思活絡,且當初又在江寧時,險些害了你的命。老朽若是當時安的麵,托你照拂他一二,即便時安不忍拒絕老夫的請求,料來心中也定是不悅。”
語音稍頓了頓,話中更有些淒涼之感,“眼下他為二皇子拉攏不少學生,如今又並未住在聚賢館周遭的客舍,老朽縱使有心訓誡,也鞭長莫及。企盼染之將來能在他誤入歧途前,勸其懸崖止步。畢竟···畢竟是故人所托,老朽萬不能辜負。”
林盡染聽崔秉誌說到最後一句時,聲音已經低了下去,可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幾分關切。
思慮片刻後,迴道,“染之省的,這陣子會多加留意。”
崔秉誌既得了林盡染的允諾,心中積鬱又消解些許,腳步也不免輕快幾分,坐上馬車,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翌日,涼風拂飛細雨,濕綿綿的落了一夜。
前往積善寺還有一段路程,林盡染索性在馬車內迴想起昨夜向元瑤問起積善寺的事。
“積善寺的那本賬簿,的確是妾身有意安排···可攬月樓與積善寺之間到底有何淵源,妾身也無從得知···薛騫與王翮合謀行賄韋儼,妾身也是無意間發現,分予韋儼的銀錢,部分是用來償還積善寺的福報。”
元瑤所言不無道理,薛、王手中的賬簿尚且是她框來用於保命的,攬月樓的諸般事宜她也僅能知曉個大概,再核心的部分她的確未能觸及。
林盡染低頭沉吟良久,方問到車外的申越,“你對積善寺可有了解?”
這兩個月將申越調來林府,幾是天天護送元瑤前去明園。今日若不是元瑤告了風寒,林盡染說來也是許久未見申越。
“聽說小姐剛出生時,老爺和夫人就是到這積善寺還的願,算來也有快二十年了罷。旁的,申越也不懂。若是姑爺想知曉哪些細節,申越去給姑爺打聽來。”
正當林盡染略有些失落時,申越又說道,“前陣子,二皇子與城中的文人雅士在積善寺品蘭,聽說還是曹意清在聚賢館邀的眾位學子。次日,皇子妃還特意命人特地予楊夫人交代,要定上幾瓶蘭花味的香水,二···元瑤姑娘還令申越去采買些蘭花花瓣。”
林盡染輕聲咕噥了一句,“他莫非真已投效二皇子去?”
思忖間,已至了城東的新昌坊。可說起這積善寺,也過於巧合了些。正如先前所說,宣平坊在其西側,而明園正是坐落於宣平坊內。
林盡染撐起傘,徐徐走下馬車,信步而行。這映入眼簾的就是三座大門,從左至右分別為‘無相’、‘空門’、‘無作’。若無特殊,尋常皆是從無相門進,而無作門出。
即便天公還未有放晴的意思,可往來香客依然進進出出,車馬不絕於道,一路而行,竟以此地最為繁華,若是像平素天氣晴朗時,這裏真不知是如何個熱鬧法。
申越停好馬車,步履匆匆地跟了上來,氣息還未喘勻,語音中就略有些埋怨道,“這積善寺當真熙攘,竟一時都尋不到停馬車的位子。”
林盡染不禁莞爾,笑問道,“那這積善寺可有何特殊之處,竟引得城中百姓趨之若鶩?長安的寺廟,我記得可有不少罷?”
“姑爺明鑒。”申越稍稍喘允口氣,微微躬身,低聲道,“長安的寺廟眾多,卻獨獨數積善寺的香火最為鼎盛。可也未曾聽說有清池觀那般的詭事。”
“這般聽來倒有意思,若求寺廟護佑不靈驗,料想來此的百姓也得少上許多罷?怎積善寺的香客不減反增呢?”
林盡染倏然駐足,興許是數著來往的香客,蹙著眉頭問道,“這積善寺可有皇室背景?”
申越一副恍然的模樣,語音略有些急,可還是竭力壓低聲響,道,“倒未曾聽說。可淑貴妃每月皆會至此齋戒,許是會有兩日或是三日。”
“你怎知曉的?”
申越恍若做賊一般,環顧四周無人關注,遂低聲道,“楊夫人近些時日在打探二皇子及皇子妃的喜好,申越也是無意間聽聞,說是皇子妃自嫁予二皇子後,與淑貴妃相約同行至積善寺,從未缺席。”
“我看出來了。”
林盡染眼簾稍垂,細數過往的香客皆有一個特點,非富即貴。衣裳雖算不得豔麗,可布料材質都瞧著上佳,怕香客拜得不是佛,而是皇室尊貴。淑貴妃既是二皇子的母妃,又與兒媳同行至此,且未定時日,這些人家的女眷,自然隻得日日來拜佛,這才有了香火鼎盛之象。
既是來此一遭,還得再多看些。
林盡染信步走進大雄寶殿,隻見殿中有十數個和尚在誦經念佛,佛像下善男信女在虔誠禱告。釋迦牟尼麵容含笑,俯瞰著芸芸眾生,似是能看透這人世間的一切苦難。
在嫋嫋香煙,喃喃梵音中,林盡染隨著人潮不自覺地跪了下來,恭恭敬敬地叩上三個頭,旋即起身離開。
一旁的香客似是認出了林盡染,趕忙起身快步跟了上去。
“林禦史,且慢!且慢!”
林盡染聞聲止步,迴頭看去,是一學子模樣,見他拱手長揖,又趕忙迴敬一禮,擰著眉頭問道,“兄台認識林某?”
見他一臉惶然的模樣,又是躬身一禮,“學生不敢。去年學生在攬月樓與林禦史有過一麵之緣,殿試時又見過一次。”
林盡染似是已想起眼前的學子名諱,長長地‘哦’了一聲,“想起來了,你這名字倒是令人印象頗深,應是‘賠錢’對罷?”
見他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連聲道,“正是學生。未曾想,林禦史還能記得學生的名字。”
“你的名字,很難不讓人記住。”
林盡染輕聲一笑,說起當初在攬月樓,此人似與向成林的關係匪淺,還能為他仗義執言。當下語氣也稍稍親近幾分,又問道,“尋林某可有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