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博在偏殿中停留了不短的時間,跟隨德福迴到皇帝寢室外時,宗人府爆炸事件中幸存下來的百官,已經悉數轉移到行宮中。
此時正圍在寢室外,亂成一團。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萬宗德和蕭天雲居然醒了。
他倆能如此快速醒來,想必並沒有受什麽大傷。
司空小小也已經離開了皇帝寢室,正站在萬宗德身邊,神色陰沉。
德福轉身對元博說了一聲“稍待”,而後撥開人群走向了領頭的萬宗德和蕭天雲。
皇帝親臨幽州,隨行並非將所有官員都帶了出來。
內閣六部主官,首輔,左右司郎,與太子都留在了京城鎮守。
眼下,便是萬宗德這個二品大員和蕭天雲這個親王官階最高,也是鎮場的人物。
德福走過去,與二人交談了一會兒後,當眾宣布道:“諸位大人稍安,陛下遭賊人行刺,重傷昏迷。但此前有口諭留下,請諸位移步行宮主殿等候,待宣讀陛下口諭。”
百官一陣肅靜,而後在禁軍的護衛下,相繼走向了主殿。
蕭天雲一馬當先,萬宗德卻刻意緩下腳步,與元博並行,開口道:“德福說是你救了陛下,而行刺之人竟是朱王的屍體,可有此事?”
萬宗德如此問,可能是皇帝被刺之前,他與蕭天雲已然暈倒。
元博點頭道:“是!當時先生和陛下在一起,不知可有見到是誰人操控屍體行刺?”
萬宗德卻像聽不見這句話,問過一邊,“也就是說,陛下留下的口諭你是知道的?”
“是!陛下昏迷前說...”
元博正要說出,沒想到萬宗德卻伸手阻止道:“你無需先對為師說明,等下到了主殿,你當著百官的麵再說出來。”
說完,便加快了腳步。
元博頗為納悶,暗道:他居然不想事先知道?又為何迴避“兇手”的問題?
萬宗德此人,並不簡單。
早在京城之時,元博從柳無情的手上搶到那份名冊殘卷,上麵便有萬宗德的名字。
而元博將殘卷交給萬宗德定奪後,對方卻以掌風出手擊碎了殘卷。
撇開他如此做的理由不說,單以他能以內勁擊碎那卷用堅韌羊皮製成的殘卷,就可見萬宗德武藝不弱。
卻在陪同皇帝進入靈堂後室時,被人輕易放倒,這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毫不誇張的說,即便是柳無情想放倒萬宗德,恐怕也必須付出一點代價。
但當時百官就在房外,為何聽不見任何打鬥的聲音,萬宗德和蕭天雲就倒了?
更加奇怪的是,“兇手”擊倒萬宗德二人後,為何留皇帝獨醒著?
擊倒了萬宗德二人後,皇帝豈非便是魚肉?
何必多此一舉,操控死屍行刺?
萬宗德迴避“兇手”的問題,是不是想隱瞞什麽?
腦中思慮著,元博來到主殿中。
一眾百官已經按照官位高低,列好了隊伍。
德福見到元博走進,示意他來到身邊,而後高聲道:“各位大人,此乃三法司暗衛首領之一,陛下的心腹,大理寺金麵首座,也是方才英勇救下聖駕之人。陛下留下口諭,便是要他代為傳達。”
說完,轉身朝元博躬了躬身,小聲接道:“請金麵首座當著百官的麵說出吧!”
言畢,眾人的目光便全數落到了元博身上。
元博點了點頭,隨即也不作猶豫,便將那句話說了出來。
當然,他加上了“國母垂簾”這四個字。
頓時,堂下炸開了鍋,非議聲乍起。
在這些朝臣看來,皇帝遇刺不能理政,太子監國可以理解,但為何是“離王攝政”,外加“國母垂簾”?
蕭天雲身為親王,按理說入朝為官理政,不無不可。
但自從當年柳無情殺盡他的家眷後,蕭天雲便處於隱退的狀態,多年未曾複出朝堂,此時身上更無一官半職,隻保留一個王爺的虛銜。
皇帝怎會想到讓他攝政?
這是百官疑惑之處,同樣也是元博不解的所在。
而“國母垂簾”就更加令百官錯愕。
上官瑛出自國公府,魏國公剛剛被冠以謀逆之名斬首,皇帝對她應該是心存戒備才對,怎會下令讓她聽政?
當下,便有官員表示質疑道:“這口諭是真是假?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太子監國理所當然,但離王殿下多年不入朝廷,居攝政之職,恐有心無力吧?再者,曆來後宮不得上朝幹政,國母垂簾,豈不荒唐?”
“正是!陛下怎會留下如此口諭?金麵首座是否聽錯了?”
“依本官之見,陛下昏厥乃是大事,關乎社稷國體。既然諸位同僚對此口諭有異議,那不如先行迴京,交由內閣六部定奪真假。”
“本官亦覺得陛下不會同意後宮幹政,至於離王攝政...也猶待考究。”
“...”
一時間,百官紛紛高聲議論道。
元博心中輕笑,麵對如此質疑聲,他早有所料,也樂見於此。
既不作辯解,也沒有承認自己說假。
皇後不是說誰人質疑都無用嗎?
此時,倒想看看她有何應對之策。
不過,這些官員如此當麵質疑,卻顯得有些不識時務了。
直說蕭天河無力執掌朝政,更反對皇後垂簾,能成功“拒絕”還好。
若最終還是讓這兩人成功攝政以及垂簾,反對之人豈非要遭到報複?
百官議論了一會兒,主殿外,上官瑛的身影已經出現。
正在這時,萬宗德卻高聲道:“都別吵了,陛下的口諭無錯!”
聞言,眾朝臣的反應卻更加劇烈,其中一名官員毫不客氣道:“萬寺卿何出此言?難道你也聽到了?”
萬宗德正色道:“沒有!但陛下前來幽州之前,已有意讓太子監國,離王攝政。並寫下了聖旨,交由本官掌管!”
“竟有此事?那聖旨何在?陛下有此決定,為何百官此前竟無人知曉?”
“哼!倒不是百官無人知曉,隻怕是你官位低微,無法得知罷了。”
萬宗德肅然,直言道。
隨後,便縱身一躍,跳上了主殿居中的牌匾後,取下了一卷聖旨。
聖旨卷軸上,用金絲線綁著,還封了蠟。
萬宗德將之拋向說話的那名官員,冷聲道:“聖旨在此,你便代為宣讀,正好也看看真假。”
那官員接過,凝重的臉色,緩緩打開聖旨。
細微檢查過後,驚訝道:“竟真是陛下的親手筆跡,上麵的玉璽蓋印也沒錯...”
百官聞此,皆是沉默了下來。
就連元博和蕭天雲,此時也狐疑地看向萬宗德。
他既有皇帝事先留下的密旨,為何不一早拿出來?
主殿門外,還沒走進來的上官瑛目光閃動了幾下,而後嘴角泛起一絲笑意,似乎打消了某種念頭,竟悄然離開了。
但她剛走,手持聖旨的那名官員似乎發現了什麽,此時又道:“此為聖旨沒錯,但裏邊並未提到讓皇後聽政。”
萬宗德迴道:“或許是當時陛下臨危起意呢?國母垂簾,你敢確定並非出自陛下之口?”
看那人的官服,顯然是出自禦史台的言官。
言官,也叫諫官,專門提出質疑警醒皇帝的那種。
此時卻也倔強道:“本官不敢肯定,但萬寺卿也一樣吧?若會錯了聖意,致使後宮幹政,誰人擔責?”
萬宗德輕笑道:“那就且先不談!但想必太子監國,離王攝政一事,諸位已無異議了吧?不如這事,就交由攝政王與內閣定奪?”
聞此,那人眯著眼,倒也沒再多說,卻將目光投向了蕭天雲。
蕭天雲擺了擺長袖,道:“孤不才,承蒙皇兄錯愛,臨危授予攝政之權,委實受寵若驚,也深感力不從心。然,社稷當前,亦不容推諉。孤,便鬥膽坐了這攝政之位。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將陛下安全護送迴京都。餘事皆不急迫,容後再議。諸位,覺得可好?”
眾官員各自對視了一陣後,再無反對,異口同聲道:“遵攝政王令!”
“好!幽州已亂,恐匪徒再次行刺,此地不宜久留。傳令,連夜整備,即刻護送聖駕返京。”
蕭天河發號施令道。
眾人應是,相繼退了主殿。
萬宗德與元博剛要轉身離開時,卻聽見蕭天雲叫住道:“兩位請留步!”
此時正圍在寢室外,亂成一團。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萬宗德和蕭天雲居然醒了。
他倆能如此快速醒來,想必並沒有受什麽大傷。
司空小小也已經離開了皇帝寢室,正站在萬宗德身邊,神色陰沉。
德福轉身對元博說了一聲“稍待”,而後撥開人群走向了領頭的萬宗德和蕭天雲。
皇帝親臨幽州,隨行並非將所有官員都帶了出來。
內閣六部主官,首輔,左右司郎,與太子都留在了京城鎮守。
眼下,便是萬宗德這個二品大員和蕭天雲這個親王官階最高,也是鎮場的人物。
德福走過去,與二人交談了一會兒後,當眾宣布道:“諸位大人稍安,陛下遭賊人行刺,重傷昏迷。但此前有口諭留下,請諸位移步行宮主殿等候,待宣讀陛下口諭。”
百官一陣肅靜,而後在禁軍的護衛下,相繼走向了主殿。
蕭天雲一馬當先,萬宗德卻刻意緩下腳步,與元博並行,開口道:“德福說是你救了陛下,而行刺之人竟是朱王的屍體,可有此事?”
萬宗德如此問,可能是皇帝被刺之前,他與蕭天雲已然暈倒。
元博點頭道:“是!當時先生和陛下在一起,不知可有見到是誰人操控屍體行刺?”
萬宗德卻像聽不見這句話,問過一邊,“也就是說,陛下留下的口諭你是知道的?”
“是!陛下昏迷前說...”
元博正要說出,沒想到萬宗德卻伸手阻止道:“你無需先對為師說明,等下到了主殿,你當著百官的麵再說出來。”
說完,便加快了腳步。
元博頗為納悶,暗道:他居然不想事先知道?又為何迴避“兇手”的問題?
萬宗德此人,並不簡單。
早在京城之時,元博從柳無情的手上搶到那份名冊殘卷,上麵便有萬宗德的名字。
而元博將殘卷交給萬宗德定奪後,對方卻以掌風出手擊碎了殘卷。
撇開他如此做的理由不說,單以他能以內勁擊碎那卷用堅韌羊皮製成的殘卷,就可見萬宗德武藝不弱。
卻在陪同皇帝進入靈堂後室時,被人輕易放倒,這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毫不誇張的說,即便是柳無情想放倒萬宗德,恐怕也必須付出一點代價。
但當時百官就在房外,為何聽不見任何打鬥的聲音,萬宗德和蕭天雲就倒了?
更加奇怪的是,“兇手”擊倒萬宗德二人後,為何留皇帝獨醒著?
擊倒了萬宗德二人後,皇帝豈非便是魚肉?
何必多此一舉,操控死屍行刺?
萬宗德迴避“兇手”的問題,是不是想隱瞞什麽?
腦中思慮著,元博來到主殿中。
一眾百官已經按照官位高低,列好了隊伍。
德福見到元博走進,示意他來到身邊,而後高聲道:“各位大人,此乃三法司暗衛首領之一,陛下的心腹,大理寺金麵首座,也是方才英勇救下聖駕之人。陛下留下口諭,便是要他代為傳達。”
說完,轉身朝元博躬了躬身,小聲接道:“請金麵首座當著百官的麵說出吧!”
言畢,眾人的目光便全數落到了元博身上。
元博點了點頭,隨即也不作猶豫,便將那句話說了出來。
當然,他加上了“國母垂簾”這四個字。
頓時,堂下炸開了鍋,非議聲乍起。
在這些朝臣看來,皇帝遇刺不能理政,太子監國可以理解,但為何是“離王攝政”,外加“國母垂簾”?
蕭天雲身為親王,按理說入朝為官理政,不無不可。
但自從當年柳無情殺盡他的家眷後,蕭天雲便處於隱退的狀態,多年未曾複出朝堂,此時身上更無一官半職,隻保留一個王爺的虛銜。
皇帝怎會想到讓他攝政?
這是百官疑惑之處,同樣也是元博不解的所在。
而“國母垂簾”就更加令百官錯愕。
上官瑛出自國公府,魏國公剛剛被冠以謀逆之名斬首,皇帝對她應該是心存戒備才對,怎會下令讓她聽政?
當下,便有官員表示質疑道:“這口諭是真是假?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太子監國理所當然,但離王殿下多年不入朝廷,居攝政之職,恐有心無力吧?再者,曆來後宮不得上朝幹政,國母垂簾,豈不荒唐?”
“正是!陛下怎會留下如此口諭?金麵首座是否聽錯了?”
“依本官之見,陛下昏厥乃是大事,關乎社稷國體。既然諸位同僚對此口諭有異議,那不如先行迴京,交由內閣六部定奪真假。”
“本官亦覺得陛下不會同意後宮幹政,至於離王攝政...也猶待考究。”
“...”
一時間,百官紛紛高聲議論道。
元博心中輕笑,麵對如此質疑聲,他早有所料,也樂見於此。
既不作辯解,也沒有承認自己說假。
皇後不是說誰人質疑都無用嗎?
此時,倒想看看她有何應對之策。
不過,這些官員如此當麵質疑,卻顯得有些不識時務了。
直說蕭天河無力執掌朝政,更反對皇後垂簾,能成功“拒絕”還好。
若最終還是讓這兩人成功攝政以及垂簾,反對之人豈非要遭到報複?
百官議論了一會兒,主殿外,上官瑛的身影已經出現。
正在這時,萬宗德卻高聲道:“都別吵了,陛下的口諭無錯!”
聞言,眾朝臣的反應卻更加劇烈,其中一名官員毫不客氣道:“萬寺卿何出此言?難道你也聽到了?”
萬宗德正色道:“沒有!但陛下前來幽州之前,已有意讓太子監國,離王攝政。並寫下了聖旨,交由本官掌管!”
“竟有此事?那聖旨何在?陛下有此決定,為何百官此前竟無人知曉?”
“哼!倒不是百官無人知曉,隻怕是你官位低微,無法得知罷了。”
萬宗德肅然,直言道。
隨後,便縱身一躍,跳上了主殿居中的牌匾後,取下了一卷聖旨。
聖旨卷軸上,用金絲線綁著,還封了蠟。
萬宗德將之拋向說話的那名官員,冷聲道:“聖旨在此,你便代為宣讀,正好也看看真假。”
那官員接過,凝重的臉色,緩緩打開聖旨。
細微檢查過後,驚訝道:“竟真是陛下的親手筆跡,上麵的玉璽蓋印也沒錯...”
百官聞此,皆是沉默了下來。
就連元博和蕭天雲,此時也狐疑地看向萬宗德。
他既有皇帝事先留下的密旨,為何不一早拿出來?
主殿門外,還沒走進來的上官瑛目光閃動了幾下,而後嘴角泛起一絲笑意,似乎打消了某種念頭,竟悄然離開了。
但她剛走,手持聖旨的那名官員似乎發現了什麽,此時又道:“此為聖旨沒錯,但裏邊並未提到讓皇後聽政。”
萬宗德迴道:“或許是當時陛下臨危起意呢?國母垂簾,你敢確定並非出自陛下之口?”
看那人的官服,顯然是出自禦史台的言官。
言官,也叫諫官,專門提出質疑警醒皇帝的那種。
此時卻也倔強道:“本官不敢肯定,但萬寺卿也一樣吧?若會錯了聖意,致使後宮幹政,誰人擔責?”
萬宗德輕笑道:“那就且先不談!但想必太子監國,離王攝政一事,諸位已無異議了吧?不如這事,就交由攝政王與內閣定奪?”
聞此,那人眯著眼,倒也沒再多說,卻將目光投向了蕭天雲。
蕭天雲擺了擺長袖,道:“孤不才,承蒙皇兄錯愛,臨危授予攝政之權,委實受寵若驚,也深感力不從心。然,社稷當前,亦不容推諉。孤,便鬥膽坐了這攝政之位。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將陛下安全護送迴京都。餘事皆不急迫,容後再議。諸位,覺得可好?”
眾官員各自對視了一陣後,再無反對,異口同聲道:“遵攝政王令!”
“好!幽州已亂,恐匪徒再次行刺,此地不宜久留。傳令,連夜整備,即刻護送聖駕返京。”
蕭天河發號施令道。
眾人應是,相繼退了主殿。
萬宗德與元博剛要轉身離開時,卻聽見蕭天雲叫住道:“兩位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