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編完《蜀書》之後,便進行著《魏書》。


    與《蜀書》相比,編寫《魏書》要容易許多,因為當時魏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等,這些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可自行采集。


    陳壽在編《魏書》期間,有幾件事比較有意思。


    其一,夏侯淵曾孫夏侯湛,當時也在編寫《魏書》。當他聽說陳壽也在創作時,便來到陳壽家裏,觀其內容,感覺自己寫的太差,迴家後就毀掉自己所寫,並且放棄寫作。


    其二,張華聽說了夏侯湛毀書之事,找到陳壽,閱覽之後,對陳壽的才華倍加讚賞,對陳壽道:“當以晉書相付耳。”通俗意思為:應當把《晉書》委托給你來編寫。


    其三,丁儀、丁廙昔日很有名氣,但是陳壽沒有給他二人編寫列傳,傳言丁家後人希望能立傳,陳壽刁難道:“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通俗意思為:你們送一千斛米來,就替你們父親寫篇好傳。


    而沒有得到米的陳壽,最終沒有給二人立傳。


    其實這件事並不能完全是陳壽貪財,因為丁儀、丁廙本身從經曆上來看,並不具備立傳的條件。


    其四,荀勖早期欣賞陳壽的才華,但是後來看到陳壽寫的《魏書》後,不滿意裏麵的內容。可能是因為魏書裏曹爽的形象非常不好,而荀勖年輕時曾被曹爽征辟,曹爽被誅殺,當時曹爽的門生、故吏沒有人敢前往吊喪,唯有荀勖前往,眾人於是也尾隨其後。


    所以對陳壽之筆,荀勖十分失望。另外荀勖憎惡張華(二人屬於競爭關係,性格也不同,而張華非常欣賞陳壽),於是便討厭陳壽。


    看來雖私修史書,事情也並不少。


    另外,因時事所迫,自己僅一蜀之小民,晉國給了自己很多待遇,所以陳壽對司馬家幹的那些破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魏書》中有大量曲筆,多所迴護。如魏蜀吳之間,戰事頻發,對魏國不利的戰事,盡量簡略,或一筆帶過。所以很多三國時期的經典戰事,隻能去《蜀書》和後來創作的《吳書》中查看。


    《魏書》比《蜀書》存在更多的爭議,無法避免。


    關於曹魏曆史中的難言之隱,真相之實,隻待後來的史學家給與說明、公布。


    《魏書》目錄。


    武帝(曹操)紀第一,


    文帝(曹丕)紀第二,


    明帝(曹叡)紀第三,


    三少帝(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陳留王曹奐)紀第四,


    後妃(曹操卞皇後、曹丕甄皇後、曹丕郭皇後、曹叡毛皇後、曹叡郭皇後)傳第五,


    董二袁劉(董卓、袁紹、袁術、劉表)傳第六,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二公孫陶四張(公孫瓚、陶謙、張楊、公孫度、張燕、張繡、張魯)傳第八,


    諸夏侯曹(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夏侯尚、夏侯玄)傳第九,


    荀彧攸賈詡(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田疇、王修、邴原、管寧)傳第十一,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崔琰、毛玠、徐奕、何夔、邢顒、鮑勳、司馬芝)傳第十二,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程郭董劉蔣劉(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傳第十四,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劉馥、司馬朗、梁習、張既、溫恢、賈逵)第十五,


    任蘇杜鄭倉(任峻、蘇則、杜畿、鄭渾、倉慈)傳第十六,


    張樂於張徐(張遼、樂進、於禁、張合、徐晃)傳第十七,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李典、李通、臧霸、文聘、呂虔、許褚、典韋、龐淯、閻溫)傳第十八,


    任城陳蕭王(曹彰、曹植)傳第十九,


    武文世王公(曹昂、曹彰、曹衝、曹據、曹宇、曹林、曹袞、曹幹、曹彪等若幹)傳第二十,


    王衛二劉傅(王粲、衛覬、劉睼、劉劭、傅嘏)傳第二十一,


    桓二陳徐衛盧(桓階、陳群、陳矯、徐宣、衛臻、盧毓)傳第二十二,


    和常楊杜趙裴(和洽、常林、楊俊、杜襲、趙儼、裴潛)傳第二十三,


    韓崔高孫王(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傳第二十四,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滿田牽郭(滿寵、田豫、牽招、郭淮)傳第二十六,


    徐胡二王(徐邈、胡質、王昶、王基)傳第二十七,


    王毋丘諸葛鄧鍾(王淩、毋丘儉、諸葛誕、鄧艾、鍾會)傳第二十八,


    方技(華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輅)傳第二十九,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魏書共三十卷,卷數是魏蜀吳三書中最多的,篇幅記載也是最詳細的。因為曹操、曹丕、曹睿、三少帝都有本紀,自然以魏為正統。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天下一統。


    陳壽再完成《吳書》的編著。當時吳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韋昭《吳書》,所以《吳書》編寫也有很多資料可查。


    關於《吳主傳》,陳壽對孫權的評價非常不客氣。或許是因為孫權的戰略格局及個人魅力,皆不如劉備、曹操。


    再看三人總評。


    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其人善於運用申不害、商鞅的術法,有韓信、白起的奇策,乃是前所未有的大人物。


    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其人寬仁忠厚的性格、知人善用且禮賢下士,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而名滿天下。


    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其人善於隱忍,善於任用,所以稱雄江表。然生性多疑好殺,又加速了東吳的衰敗。


    對比魏蜀吳三國元首的人物總評可以看出,陳壽最欣賞者排序或為劉備、曹操、孫權。


    《吳書》目錄。


    孫破虜討逆(孫堅、孫策)傳第一,


    吳主(孫權)傳第二,


    三嗣主(孫亮、孫休、孫皓)傳第三,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妃嬪(孫堅吳夫人、孫權謝夫人、孫權徐夫人、孫權步夫人、孫權王夫人、孫權潘夫人、孫亮全夫人、孫休朱夫人、孫和何姬、孫皓滕夫人等)傳第五,


    宗室(孫靜、孫瑜、孫皎、孫奐、孫賁、孫輔、孫翊、孫匡、孫韶、孫桓)傳第六,


    張顧諸葛步(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傳第七,


    張嚴程闞薛(張紘、嚴畯、程秉、闞澤、薛綜)傳第八,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傳第十,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


    虞陸張駱陸吾朱(虞翻、陸績、張溫、駱統、陸瑁、吾粲、朱據)傳第十二,


    陸遜傳第十三,


    吳主五子(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傳第十四,


    賀全呂周鍾離(賀齊、全琮、呂岱、周魴、鍾離牧)傳第十五,


    潘浚陸凱傳第十六,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吳範劉惇趙達傳第十八,


    諸葛滕二孫濮陽(諸葛恪、滕胤、孫峻、孫綝、濮陽興)傳第十九,


    王樓賀韋華(王蕃、樓玄、賀邵、韋曜、華核)傳第二十。


    《吳書》共二十卷,卷數是魏蜀吳三書中次多的,記載比較詳細。從《吳書》中可以看出,陸遜在東吳的地位,類比蜀國的諸葛亮。他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東吳軍政二十餘年,為東吳曆史第一人臣。隻因二宮之爭,陸遜支持太子而得罪孫權,孫權多次派人責備,最終使其含恨而去。


    《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成書,後來合並為《三國誌》。


    《三國誌》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係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曆等的“誌”,與《史記》和《漢書》確立下來的正史規範並不一樣。


    《三國誌》是私人修訂,陳壽在世時,流傳有限。


    說完編著《三國誌》,那麽陳壽在晉朝的仕途情況又如何?


    陳壽可以說當時蜀中第一學子,司馬炎因此兩次授予著作郎,可謂讓他盡展才華。


    中書令張華非常欣賞陳壽,要推舉陳壽當中書郎,也就想把陳壽留在自己身邊。


    荀勖討厭張華,反對推薦,就對吏部造陳壽的謠,吏部就將陳壽遷走去當長廣太守。


    陳壽借故母親年事以老推辭不去。


    鎮南將軍杜預上表向司馬炎舉薦陳壽擔任散騎黃門侍郎,皇帝下詔:昨剛任用蜀人壽良任黃門侍郎,可以讓陳壽擔任侍禦史。


    陳壽再次擔心母親,依然沒去就職。


    陳壽母親去世後,陳壽遵從了母親的意願,將她埋葬在洛陽。


    探索一下陳母的內心,為何一定要葬在洛陽而不是老家巴西,或許是因為陳父的緣故。陳父年輕的時候,跟隨諸葛亮北伐,興漢室,複中原,至死未有成功。所以陳母要求將自己安葬在洛陽,或許是在告訴世人,我們不服輸,我們永遠堅定夢想。


    因為沒給母親在家鄉埋葬,陳壽遭到非議,於是被罷官。


    曾經,譙周給陳壽道:“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通俗意思為:你一定會因為你的才學而成名,卻因此受辱遭遇曲折,也是不幸啊,一定要慎重!


    陳壽在蜀朝被罷官,在西晉再一次被罷官,譙周當年說的話得到應驗。


    多年之後。


    陳壽被再度啟用,出任太子中庶子,沒去就職,於是兼任散騎常侍。


    皇帝司馬衷對張華說,陳壽非常有才華,不能讓他長久兼職。張華上表想讓陳壽榮升九卿。還未成功,張華遇事受牽連,不得參與朝政,忠賢之人皆被排擠。


    西晉元康六年(296年),非常欣賞陳壽的晉臣張華擔任司空,兼管修史之事。


    第二年,陳壽在洛陽病逝,時年六十五歲。


    等到陳壽病逝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按故治書侍禦史陳壽作三國誌,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


    通俗意思為:以前漢武帝詔書說“司馬相如病死後,就可以把他的書全拿來”,使者得到司馬相如死後的書,上麵寫了封禪的事,漢武帝非常的驚異。我們大臣幾個審查了以前治書侍禦史陳壽所寫的三國誌,書裏有很多勉勵告誡的話,明確得與失,有益於社會風氣。雖然文章的豔麗程度比不上司馬相如,然而質量確實是有過之無不及。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垂青而采用錄入。


    於是皇帝詔令河南尹、洛陽令讓他們在家裏抄錄陳壽的書。


    這使《三國誌》得以流傳。


    因為陳壽身前地位聲望皆無法體現他的才能,所以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很冤,很不值。


    陳壽長兄兒子陳符,字長信,也很有文才,繼陳壽後也擔任著作郎、上廉令,早卒。


    陳符弟陳蒞,字叔度,擔任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辟掾,死於洛陽。


    陳蒞從弟陳階,字達之,擔任益州主簿,被舉薦為孝廉,升任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卒於官。


    三人皆辭章華麗,享譽當世。陳壽著二百多篇,符、蒞、階各著數十篇。


    從魏滅蜀之戰到晉滅吳之戰,曆史隨之遠去。


    昔日的伐蜀監軍衛瓘,一直活到元康元年(291年),官至太保,錄尚書事。終在政變中滿門遇害,終年七十二歲。


    昔日的鍾會長史杜預,一直活到太康五年(285年初),官至司隸校尉、鎮南大將軍,終年六十三歲。


    昔日的鍾會參軍羊琇,一直活到太康三年(282年),官至中護軍、散騎常侍。被誣陷降職為太仆,終年四十七歲。


    昔日的鍾會主簿鄧殷,曆任淮南太守、汝陰太守、太子中庶子。


    昔日的鍾會功曹向雄,一直活到太康七年(286年),官至河南尹。後進諫未果,憤懣而死。


    季漢方麵。


    司馬勝之,後來入朝擔任散騎侍郎,朝廷對他待以宗室之禮。最後因病辭職。朝廷授予漢嘉太守之職務,再次辭讓。他常言:“世人不務求道德,而汲汲於爵祿。若吾者,可少以為有餘榮矣。”通俗意思為:世上的人不去追求道德而忙著追名逐利。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說才稍微有點值得榮耀的東西。


    司馬勝之後來在家鄉傳播教化,凡事以恭敬為先。六十五歲在家中病逝。其子司馬尊、司馬賢、司馬佐,都有令人稱道的美德。


    郤正,鹹寧四年(278年)卒於官,他總共所撰著的詩、論、賦這一類文章,將近一百篇。


    文立,鹹寧末年(279年)卒於官。晉武帝深知文立素有懷蜀之情,乃送葬於蜀,派使者沿途護送,命令郡縣負責為他修建墳墓,當時的人都為他感到光榮。


    郤、文二人皆未看到天下一統的時代。


    羅憲之侄羅尚,晉滅吳之戰時協助王濬進攻武昌。曆任尚書郎、武陵及汝南太守。後入蜀作戰,連戰李特,敗逃江陽。西晉永嘉四年(310年),羅尚在巴郡去世。


    張翼之子張微,年輕時與蜀郡壽良、犍為費輯知名於世,仕晉官至廣漢太守。西晉永嘉四年(310年)去世,終年七十二歲。


    李朝之孫李毅,王濬任益州刺史時,任益州主簿、別駕,並被舉為秀才。後隨王濬伐吳,任參軍。朝廷設置寧州,任命李毅為寧州刺史,加號龍驤將軍。西晉光熙元年(306年),在州治病逝。


    何攀,王濬任益州刺史時,任別駕之職。後隨王濬伐吳,任參軍。曆任東羌校尉、河南尹、揚州刺史、大司農等。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出生在季漢時期,活到最後的人是誰?不好說,因為隻有極少數人留下了事跡。


    譙周之孫,譙熙之子譙秀,隱士,活到了九十餘歲的東晉時期。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初任郿縣令,後任江州刺史,生卒年不詳。


    諸葛瑾的重孫諸葛顯,與諸葛京於鹹熙元年(264年)內移河東。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大概曾親眼看見了諸葛顯並且二人產生了對話。


    當時間到了西晉永寧元年(301年),李特在蜀地率六郡流民起義。


    李特之子李雄於304年稱成都王,306年李雄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西晉在蜀中的統治走向終結。


    劉備曾孫、劉永之孫劉玄,永嘉之亂(311年)逃往蜀地,被成漢皇帝李雄封為安樂公來傳承劉禪一脈。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東晉荊州刺史桓溫討伐成漢,桓溫部將孫盛在成都見到了劉玄。劉玄應該出生在263年之前的季漢時期。


    桓溫曾巧遇一位百歲老人,一問才知道,這位長者曾擔任過季漢時期的小史。桓溫立即想到自己的平蜀之功足以與昔日的季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桓溫問道:“諸葛公有何過人?”


    通俗意思為:“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有什麽過人之處?”


    老人對恆溫道:“亦未有過人處。”


    通俗意思為:“他在世時,好像與常人沒什麽不同。”


    桓溫便有自矜之色,史良久道:“但自諸葛公以後,更未見有妥當如公者。”


    通俗意思為:老人見桓溫有得意的表情,便想起了丞相時期季漢,於是對他道:“但自從諸葛公去世之後,再沒人能比得上他的妥當治國了。”


    桓溫聽後,興致頓減,默然無聲。


    老人的幾句平常話,非常樸實而中肯地評價了諸葛亮。諸葛亮既不是神,也不是尋常人,他是道德情操的典範,更有治國之才而受到曆代的推崇。


    蜀郡江原人常璩入晉,卻受到東晉士族的歧視、輕藐,因此專注於修史,撰寫成《華陽國誌》(成書時間:348年—354年)。此書記載有大量季漢及出仕西晉人物的記載,具有研究價值。


    文中記載了桓溫討伐成漢後,在宮中找到了83年前,薑維在滅國後寫給國主劉禪的密信,言: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複蜀土。


    正式向天下人揭秘了薑維投靠鍾會的真實目的——重新複國。


    季漢亡於263年,363年為亡國百年之時,這一年為東晉興寧元年。


    隨著季漢時期最後一位百歲老人的去世,標誌著季漢人的故事走向落幕。


    英雄會遲暮,興漢永築夢。


    第八卷完結。


    《存亡之秋》完結。


    鳳鳥:感謝讀者朋友2年多的陪伴,我無德無才,隻能這般囉嗦。


    如果寫的還算湊合,幫忙推薦給好友!


    難受!難受!真難受!


    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們下一部作品再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存亡之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學者鳳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學者鳳鳥並收藏存亡之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