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


    王崇、壽良、李密、陳壽、李驤、杜烈,六位梁益二州的標俊,來到了洛陽。


    張華、文立出洛陽城門,迎接眾人。


    張華,字茂先,範陽郡方城人。他學識淵博,辭藻和順而華麗。他器量寬闊,膽識弘大。當時的人大多都不能測出他的學識程度。他先後受到司馬昭、司馬炎的賞識,晉朝建立後封為黃門侍郎,封爵關內侯。


    文立,字廣休,作為蜀朝降臣,受到司馬炎的重用。


    於是王崇等六人,見到了張、文二人。


    見到文立,六人皆唿文先生,文立又把六人介紹給張華。


    一番寒暄。


    眾人去往張華為他們置辦的館舍。


    眾人進入館舍大堂。


    張華站於中央,文立在側,眾人分兩旁,張華道:“諸位學子,可在洛陽遊覽三日,三日後我領諸位至華林園,聖上將設宴召見。”


    王崇眾人皆歡快稱道,唯有李密沒作任何表情。


    張華叫眾人安靜,接著道:“諸位乃梁、益二州最傑出之學子,至華林園時,聖上將設問題,若能得滿意答複,必當重用。若是不能,那就說明諸位非真才實學,便將給予路費,安排迴家。故此次麵聖,可謂人生之大事,還請諸位珍惜良機。”


    王崇眾人皆唿明白。


    張華道:“文先生,聽聞你與諸位有不少私交,可為真焉?”


    文立道:“張侯,我等皆師事譙周,又同在蜀朝為官,所以熟悉。”


    張華道:“難怪你與州郡推薦如是六位,原來早已熟識。你可得天子重用,而你推薦之人,必為天下俊傑。”


    文立鞠躬道:“過獎,張侯過獎也。”


    張華笑道:“好,諸子先交於你,近三日可陪同京城娛樂。我還有公務在身,當迴宮複命。”


    於是眾人辭別張華。


    張華走後,文立道:“等候一月餘,可把諸位盼來也!”


    王崇道:“我等得到詔令,立即東行,如今到達,不算晚否?”


    文立道:“自然不晚。幼遠(王崇)、文淑(壽良)、令伯(李密)、承祚(陳壽)、叔龍(李驤)和仲武(杜烈),你六人如張侯所言,皆由我親自推薦,今至洛陽,當算我不負君命也。”


    壽良道:“昔日在蜀,我官不過黃門侍郎,真沒想到會被推薦至洛陽。”


    陳壽道:“為何推薦我六人,是否與譙先生有過商議?”


    文立道:“被承祚看出來也,自然要經過譙先生之認可。”


    李驤道:“益州學子皆出譙門,譙先生乃蜀之孔子,有高徒四人,文廣休,為顏迴。羅令則,為子貢,李令伯、陳承祚為子遊、子夏。”


    杜烈道:“是也,文先生受天子所重,任職中央。羅將軍在巴東,鎮守一方。李令伯則常年跟隨大將軍,唯有承祚,被小人所害,貶於家鄉。”


    王崇道:“所以推薦令伯、承祚,與頗有才學的文淑、叔龍與仲武。可為何推薦我這近百老夫,真乃未解。”


    見他這麽說,眾人皆笑,文立道:“幼遠,你乃昔日東觀郎,學問淵博,性格弘雅,定要推薦。三日之後,麵君之際,還望諸位展現我蜀人之才學,我蜀人不比任何人差,定能在新之朝代,獲取更高之功名。”


    之後,文立帶六人在洛陽娛樂三日。


    三日後,華林園。


    張華、文立帶領六人,拜見天子。


    司馬炎叫眾人平身,對旁邊道:“張愛卿、文愛卿,這次吾終於盼來諸蜀中才俊,此事辦得很好。”


    張華、文立皆道:“謝陛下!”


    司馬炎道:“那麽就勞請文愛卿向吾介紹諸子。”


    文立道:“臣遵命。”


    文立走到六人身邊,分別道:“這位是故蜀東觀郎,廣漢王崇王幼遠。這位是故蜀黃門侍郎,蜀郡壽良壽文淑。這位是故蜀太子洗馬,犍為李密李令伯。這位是故蜀黃門侍郎,巴西陳壽陳承祚。這位是故蜀黃門侍郎,梓潼李驤李叔龍。這位是故蜀學子,蜀郡杜烈杜仲武。”


    六人又拜司馬炎,司馬炎請六人入座。


    司馬炎樂道:“晉國建立,南北大同。新得諸子之輔佐,一統天下,當指日可待也。”


    張華、文立皆唿是也。


    司馬炎接著道:“諸位學子皆是張愛卿、文愛卿從梁、益二州選出之大才,想必皆有學問,吾正好有一問,想請諸位解惑。”


    眾人皆注視司馬炎,司馬炎小飲一樽,道:“為何劉備、諸葛亮、薑維皆一世英雄,卻困守西蜀,一事無成,最終江山皆歸於晉。”


    司馬炎示意眾人迴答,但眾人卻不語,看來他這般提問,有點對症用藥,直插要害了。


    見這情況,司馬炎隻好點名,道:“王幼遠,卿為眾人所長,請先作答。”


    於是六人中年紀最大的王崇起身,先拜,後道:“劉備、諸葛亮、薑維皆英雄人物,然魏武、宣皇、文皇皆天命下凡,人不能與天相爭,固窮也。”


    司馬炎道:“壽文淑。”


    壽良起身,道:“蜀乃小國,物資匱乏,軍戎不整。晉乃大國,稱雄華夏,兵多糧足,此天下大勢皆在晉也。”


    司馬炎道:“李令伯。”


    李密起身,道:“蜀不缺英烈,亦有貪生怕死之人,陽安關蔣舒不戰而降,江由守將馬邈舉城而降,諸葛思遠不通軍事,故一敗再敗也。”


    司馬炎道:“你曾為大將軍主簿,看來頗有軍事見解。陳承祚。”


    陳壽起身,道:“奸惡小人,傾權朝綱。黃皓與巫者,使國家造萬劫不複也。”


    司馬炎歎道:“先皇在時,常責備安樂公,昏庸無道,親近小人,所以向北束手。李叔龍、杜仲武,請二位作答。”


    於是今日華林園侍宴,張華、文立與蜀中六子,陪伴司馬炎,整日暢聊。


    司馬炎提問很多,而六人各抒己見,皆能作答。


    對於六人之才學,司馬炎看在眼裏,便與張華、文立討論,根據才學不同,授予六人相應之職務。


    又一日,上朝。


    司馬炎下詔。


    王崇為尚書郎,之後出任上庸、蜀郡太守。


    壽良為益州刺史主簿,又出任治中、別駕。數年後,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


    陳壽為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


    李驤為尚書郎,又出任建平太守,李驤以患病為由推辭不上任,於是改任他職。


    杜烈先後為平康、牛鞞、南鄭、安陽縣令。數年後,為郎中令、衡陽太守。


    唯有李密推辭一切任用,選擇迴家侍奉祖母。


    文立於泰始二年(266年),出任濟陰太守。第二年成為太子中庶子(東宮屬官),輔佐東宮太子司馬衷。


    泰始五年(269年),文立上表司馬炎道:“故蜀大官及盡忠死事者子孫,雖仕郡國,或有不才,同之齊民,為劇。又上:諸葛亮、蔣琬、費禕等子孫流徙中畿,宜見敘用,一則以慰巴、蜀民之心,其次傾東吳士人之望。”


    通俗意思為:以前蜀漢的大官以及為國盡忠的大臣子孫,雖然有些現在仍在郡國為官,但有些沒有什麽才能的,則淪為一般百姓,從事艱苦的勞動。建議: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子孫遷徒到京城附近,應當被錄用,這樣做一可安慰巴、蜀的民心,二可解除東吳士人的觀望。


    司馬炎采納了文立的建議。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出任郿縣令。


    司馬炎聽說故蜀尚書犍為人程瓊頗有德望,又與文立關係至厚,於是向文立詢問此人,文立對答:“臣至知其人,但年垂八十,稟性謙退,無複當時之望,不以上聞耳。”


    通俗意思為:我是最了解他為人的,但他已年近八十,加上天性謙遜退讓,已經沒有要在當今世上求名立功的願望了,所以才沒向朝廷推薦他。


    後來程瓊聽說了此事,曰:“廣休可謂不黨矣,故吾善夫人也。”


    通俗意思為:廣休(文立)可以說是公正無私的人,所以我才和他交好啊。


    於是故蜀尚書程瓊沒有被晉朝啟用,在蜀漢滅亡之後,便引退至終。


    泰始十年(274年),文立出任散騎常侍。負責侍從皇帝,並擬典章奏詔令,參與機要,出納王命。文立推辭,司馬炎不許,又遷衛尉,兼梁、益二州大中正,負責人才的選拔。


    西晉皇帝司馬炎,大量啟用蜀中學子,他們因才學被授予不同職位。


    南中霍弋、巴東羅憲在去世之後,督將皆得平穩交接。


    蜀中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那麽當下,西晉王朝最重視之事,除消化蜀地、蜀人,更在西北之局。


    西北怎麽了?在這一時期西北發生了一場大動亂,被稱為秦涼之變。


    秦是指的秦州,西晉泰始五年(269年),晉廷以隴右五郡及涼州的金城郡、梁州的陰平郡,設置秦州,州治在冀城。


    涼是指的涼州,包括整個河西走廊的秦州以北地區。


    秦涼二州,長期是漢人與羌胡混居、交戰的地區。在三國時代,季漢與曹魏二家爭奪秦涼,二家滅亡後,秦涼歸於西晉。雖然西晉在名義上統治了秦涼,但並沒有解決當地漢人與羌胡之間的矛盾。一股力量,在經過漫長等待之後終於登場,他叫鮮卑。


    說到鮮卑,可以提一下軻比能。他是三國時期鮮卑非常重要的一位首領,稱雄漠南,曾與漢相諸葛亮遙相唿應,對付曹魏。曹魏深感威脅,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使鮮卑陷入混戰。


    而鮮卑有一部,長居西北河西地區,被稱為河西鮮卑。河西鮮卑的首領叫禿發匹孤,匹孤死後其子禿發壽闐繼位。壽闐去世後,其孫禿發樹機能接任。


    禿發樹機能逐漸成為活躍於魏晉之際,秦涼地區最有實力的的外族首領之一。


    其實本來呢,這一地區都是由鄧艾鎮守。鄧艾招降了外族數萬人,讓他們跟漢人雜居,漢與羌胡之間得到了融合,也加強了管製。


    然而鄧艾因伐蜀之戰被調離,從此有去無迴。


    鄧艾的離開,使魏晉在本地區的管製能力出現問題。


    特別是四年後,秦、涼二州長期大旱,民眾深受其害,河西鮮卑本來人數就多,司馬炎擔心會出事,於是調遣胡烈前往鎮守。


    荊州刺史胡烈,改任秦州刺史。


    司馬炎為何會選胡烈,因為胡烈在淮南三叛、伐蜀之戰、平定鍾會、救援巴東、固守襄陽等一係列戰鬥中表示出色。司馬炎認為他很能打,於是讓他去西北擔任‘救火隊長’。


    胡烈將來到西北後,可能自身有些飄了,並沒有對鮮卑人進行合理安撫,而是采取軍事高壓手段處理問題。


    胡烈依仗晉軍強大,屯兵數萬於高平川,又派兵進占麥田一帶的“河西鮮卑”聚居地。


    鮮卑人本來以為晉廷是派人援助自己的,卻沒想到是來武力威懾。


    在忍受約二年的暴政後,鮮卑人被激怒,首領禿發樹機能於泰始六年(270年)發起反抗。


    泰始六年六月戊午日(270年7月9日),鮮卑軍與西晉軍,兩軍在萬斛堆進行交戰,鮮卑軍士氣高漲,大破晉軍,胡烈遭圍困,又得不到增援,最終戰死。


    鮮卑軍攻占高平。


    出任秦州刺史約二年的胡烈兵敗身亡,這使司馬炎大怒,罷免未能及時援救的扶風王都督司馬亮,下詔命尚書石鑒行安西將軍,都督秦州諸軍事,與奮威將軍田章率大軍西征。


    石鑒、田章二將率軍討伐禿發樹機能,依然無法取勝。


    司馬炎繼續調兵遣將,以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使持節,都督雍、涼等州諸軍事指揮晉軍與鮮卑作戰,兩軍交戰一年多,還是不能擊敗鮮卑軍。


    鮮卑人在這一時期,又聯合了氐、羌、匈奴等胡部共同反晉,聲勢浩大。


    司馬炎此時又想起一人,便是伐蜀名將牽弘。


    於是揚州刺史牽弘,改任涼州刺史。


    涼州刺史牽弘率晉軍與鮮卑軍,在青山交戰,晉軍大敗,牽弘遭圍困,最終戰死。


    據說胡王白虎文與藥蘭泥一同殺死了胡烈與牽弘。


    之前,陳騫向司馬炎道:“胡烈、牽弘皆勇而無謀,強於自用,非綏邊之材,將為國恥。”


    通俗意思為:胡烈、牽弘二人都是有勇無謀之輩,剛愎自用,不聽人言,並非鎮治邊境的理想人選,如不另覓良將替換,必成國家的恥辱。”


    司馬炎當時並未重視,依然重用胡烈、牽弘,結果二人真在守邊期間被殺。


    接替牽弘為涼州刺史的是蘇愉,晉軍與鮮卑軍在金山發生交戰,蘇愉被殺。


    當時間已經到了西晉鹹寧三年(277年),已七年無法解決邊患問題,西晉在西北地區的統治,可謂風雨飄搖。


    司馬炎繼續換將,這次便到了文鴦(本名文俶)。


    文鴦都督涼、秦、雍三州軍力,率軍大戰禿發樹機能,晉軍終於大破鮮卑軍,有二十萬胡人歸降,文鴦名聞天下。


    鮮卑實力雖大損,但一年之後,禿發樹機能卷土重來。


    這次鮮卑人的對手,是第三位伐蜀名將,新任涼州刺史楊欣。


    看來司馬炎很喜歡用伐蜀名將對付西部叛亂,或許是因為覺得他們更熟悉西部風情吧。


    鮮卑軍和晉軍在武威交戰,鮮卑將領若羅拔能大破晉軍,楊欣戰死。


    這一敗,使河西地區與西晉的道路斷絕。


    秦州刺史胡烈、涼州刺史牽弘、蘇愉、楊欣,先後四位西晉封疆大吏全部死於西部戰事。


    司馬亮、石鑒、田章、司馬駿皆不能取勝。


    唯有文鴦表現不錯,但司馬炎並不喜歡文鴦,後來接見時竟找了個借口把文鴦免官了。


    這麽看來,西晉雖然強大,但司馬炎的軍事水平,有待觀察。


    到了西晉鹹寧五年(279年),司馬炎非常懊惱,臨朝哀歎道:“誰能為吾討伐這個叛胡?”西顧之憂,又使司馬炎一直無法專心對付東吳。


    朝堂之上所有官吏皆無主張,唯有司馬督馬隆自薦。


    司馬炎於是命馬隆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出兵平定鮮卑。


    馬隆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與禿發樹機能大戰,禿發樹機能被殺,秦涼諸胡失去領袖人物,頓時土崩瓦解,紛紛向馬隆投降,不願投降的也各自逃生,秦涼之變最終結束。


    此次動亂,曆時九年。


    為鎮壓以河西鮮卑為首的諸胡,司馬炎幾乎將晉朝名將盡數派往西北,喪失了四名刺史,數萬軍隊,已影響到西晉王朝的整體布局。當西北局勢得到穩定後,司馬炎才終於可以一心一意進行伐吳大計。


    值得一提的是,鄧艾在西北鎮守時,修繕了很多要塞、城堡。九年秦涼之變,鮮卑人殺死了許多晉軍,使得涼州與朝廷的交通阻斷。然而很多官吏百姓依然存活下來,全是依靠當初鄧艾修築的城堡。


    禿發樹機能的部將若羅拔能,蟄伏多年,在西晉永興二年(305年)再度侵襲涼州時,被時任涼州刺史張軌平定。


    昔日伐蜀名將中,胡烈、牽弘、楊欣戰死西北,田章長期領兵卻毫無戰功,而其他人情況又如何。


    諸葛緒,作為伐蜀三大主將(鍾會、鄧艾、諸葛緒)唯一存活者,在西晉建國後曆任太常卿、衛尉卿。


    王頎,西晉建國後封汝南太守。


    樊震,西晉建國後封積射將軍、西戎牙門。


    段灼,西晉建國後封議郎、明威將軍、魏興太守。


    荀愷,西晉建國後封侍中,曆任司隸校尉、尚書左仆射等職,官至征西大將軍。


    衛瓘,西晉建國後封征東將軍,曆任青州刺史、征東大將軍、青州牧。後出鎮北境,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西晉鹹寧四年(278年),衛瓘被征召入朝,升為尚書令,加侍中。


    胡淵,為趙王司馬倫帳下將領。


    向雄,西晉秦始年間(265年―274年),累次升任至秦州刺史,在秦涼之變中存活下來。後入朝擔任禦史中丞,侍中,又出朝擔任征虜將軍。


    羊琇,西晉建國後屢次升遷任中護軍,加散騎常侍,典禁兵,參預機密,在職十三年,受到司馬炎寵待。


    杜預,西晉建國後擔任守河南尹一職。泰始六年(270年)後出鎮邊關,先為安西將軍軍司,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秦涼之變時,石鑒是杜預上司,石鑒官報私仇,要求杜預率三百人出擊鮮卑,杜預識破石鑒陰謀,不肯去送死。石鑒將杜預逮捕並送交廷尉治罪。後來杜預擔任了七年的度支尚書。


    夏侯和,西晉建國後官至光祿勳。


    鄧殷,西晉建國後曆任淮南太守、汝陰太守、太子中庶子。


    其中杜預、鄧殷等人參加了後來的晉滅吳之戰。


    西晉治理西部地區,六子進京,司馬炎吸納蜀中俊傑,為己所用。秦涼之變,司馬炎耗費國力,最終穩住了局麵。那麽之後又將發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李密上言陳情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存亡之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學者鳳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學者鳳鳥並收藏存亡之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