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雍涼古道橫貫西北,沿途多有險峻高山,人跡罕至,強人馬匪出沒。
好在這些年朝廷派出重兵清繳匪患,漸漸恢複了商道,沿途被廢棄的城池也慢慢有了人煙,這條商道便漸漸繁榮起來。
進入隴西郡,雖然還有許多荒山野嶺,但比起金城以北的荒漠,自然多了幾分綠意和生氣。
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這支百餘人的車隊終於狠狠鬆了口氣,在郡城館驛中出示文書,安頓了下來。
關羽堅持不肯下囚車,不過接受了部下們的好意,在囚車外麵搭了個帳篷,把囚車圍在裏麵抵禦寒風。
沒過多久,長子關平從館驛外走了進來,對關羽道:“父親,孩兒去見過李太守了。他說朝廷未下旨意不敢私下拜見父親,不過已令驛丞清空院中閑雜人等安置我們,稍後還有酒食奉上。”
關羽點點頭:“李相如這番應對還算老成妥當,關某待罪之身,自然不敢勞煩太守親迎。隻是這段時間辛苦平兒了。”
看著父親日漸消瘦的臉頰,關平不禁心中一酸,哽噎道:“父親何必如此自苦,玄德伯父難道非要以死相報嗎?”
作為關羽長子,關平是最了解關羽這樣做的原因,但也是最不理解的。
他知道父親與伯父劉備感情深厚無人可比,但是他更知道以前那麽多年來,父親在伯父麾下壯誌難酬,很少有笑容。
也就丞相把他調離伯父身邊,參與北擊羌胡之後,父親才漸漸有了爽朗的笑容。
他知道,隻有在丞相手下,父親的誌向才得以實現。
這幾年對匈奴、羌胡的一場場勝利,更是讓父親名揚天下。
封侯,拜將,解良關氏名聲鵲起,一躍而成為大漢新貴。
可是伯父劉備的一封書信,讓父親再一次沒了笑容。
他不知道那封信中寫的是什麽,但隱隱也有所察覺。
畢竟這些年來父親每次接到伯父的信之後便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他知道兩人之間開始有了分歧。
隻不過這次更甚,接到信後,父親在大勝之餘竟然做出如此反常之事。
關平更是暗恨劉備,難道非要我關氏家破人亡你才肯放過父親嗎?
“住口!”
關羽厲聲嗬斥道:“長輩之間的事,小兒輩怎敢隨意置喙!”
隻是關平畢竟從小就跟隨在關羽身邊,還在鄭都上過幾年太學,漸漸有了自己的主張。
今日實在忍不住心中的話:“父親難道不知,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當初朝廷偏居西南,中原遍地強藩,唯有上下一心精誠團結方可討平不臣重振漢室。丞相勵精圖治,救民於水火,數年來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精兵強將無敵天下。如此方有父親屢勝外敵,袁本初八十萬大軍铩羽而歸之盛事。這不正是我大漢出兵中原平定天下的最好時候嗎?
可是伯父一封書信,逼得父親不惜自汙求死。孩兒不知道伯父信中所寫何事,不過仔細想來,無外乎以兄弟之情強求父親起兵對付丞相。父親左右為難,方才出此下策而已。
隻是孩兒想問,伯父身為漢室宗親,大漢皇叔,這樣分裂朝廷,對付漢室棟梁,他難道不是劉氏罪人嗎?父親因小義而失大節,辜負丞相厚望,豈非一樣是大漢罪人!”
關平以前在關羽麵前幾乎很少說話,默默地跟隨父親轉戰南北。
可是眼看父親因為兄弟情誼要將家族毀於一旦,關平坐不住了。
若是因為大義,他無可厚非,慷慨赴死而已,大漢錚錚男兒誰做不到。
可這明顯是分裂國家的亂命,讓他如何甘心赴死。
關羽長歎一聲,聲音中充滿了悲涼:“為父如何不知,當年你劉伯父與為父和翼德叔父意氣相投,發誓匡扶漢室。二十年來轉戰南北從不相棄。如今他身懷天子血詔,令為父起兵勤王,清君側,還政與天子。這難道不是大義?一邊是丞相,一邊是天子,為父熟讀《春秋》,卻找不出兩全之法,想來想去唯有一死而已。”
“什麽?這是天子的旨意?”
關平大驚,喃喃道:“天子這是瘋了嗎,要自毀長城?父親,會不會是劉伯父假傳聖旨?”
關羽搖頭:“你劉伯父雖說不辭權變,但也不至於對為父假傳聖旨。況且他手中無兵無將,以他的性格若無天子旨意,一定會等我與翼德迴京之時當麵相商,絕不至於冒險寫信相求。”
關羽的話讓年輕的關平目瞪口呆,他決計想不到在這大好形勢下居然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做出這樣令天下人寒心的謀劃。
即便當初他在太學中,與同學們激揚文字縱論天下之時,也都認為如今朝廷君明臣賢,天子和丞相君臣相得。
天子胸襟寬廣,當初親政做了不當之事,便立刻下罪己詔,委朝政與三公,自己延請大賢讀書明理。
這是天下士人心目中最為讚頌之舉,很多人都覺得天子深合為君之道,有齊桓、燕昭之風。
將來天下平定,丞相功成身退還政與天子,必將是一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美談。
哪知道現實卻給了年輕的關平殘酷的一擊,從天子的謀劃中,關平哪裏還不明白,看似風平浪靜的朝廷,內裏早已波詭雲譎,不知道策劃了多少陰謀詭計。
“天子的謀劃丞相知道嗎?”
“嗬嗬,你以為呢?”
關羽嘴角露出一絲嘲笑:“丞相何等樣人,哪會不知。平兒,你知道為父為何要這麽做麽?”
“您不是在報答丞相知遇之恩嗎?”
“這隻是其中之一,還有就是丞相當初將我與翼德、仲康調離你劉伯父身邊,如今想來,何嚐不是為了看出了內情,借故剪除你劉伯父的羽翼。隻是丞相仁厚,沒有出手對付你劉伯父而已。所以為父才更念其恩,不肯起兵啊!”
“既然如此,父親為何還要自汙進京求死,留在邊疆不好嗎?”
“留在邊疆?”關羽輕輕搖頭,“我若留在邊疆,你伯父一定忍不住動手,朝中就會大亂。隻有我沒了兵權,你伯父沒有儀仗,便不敢隨意亂動,尚可保全性命,翼德他們也不至於受到牽連。”
“可是這樣一來,我們關氏就滅族了啊!”
“你且放心,以丞相為人,隻要我關羽自請領罪,絕不至於牽連家人。或許都不會影響你們的仕途。”
關平百感交集,再也忍不住,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這時親衛軍侯廖化快步跑了進來,有些焦急的道:“將軍,少將軍,外麵有些不對勁,我們的館驛似乎被人包圍了。”
......
時間退迴到一個時辰前,郡守府,太守李參正在密室接見一個神秘客人。
“小子劉封見過李郡君。”
一個黑衣年輕人對李參從容行禮。
“劉公子秘密求見本官,不知有何要事?”
李參有點不耐煩的問道。
不過他雖然不太高興,但也不敢怠慢麵前這位叫劉封的年輕人,畢竟這位可是直接出示了他老師楊彪的迷信,不是他能隨意得罪的。
作為隴西最大的望族之一,百餘年來李氏世代在當地為官,他李參李相如在中平二年(185年)就已經擔任隴西太守。
當初韓遂、邊章起兵反叛朝廷,率軍十餘萬圍攻隴西,李參為了李氏家族,開城降賊。
後來馬騰占據隴西,李參同樣為馬騰效力。
隨著涼州局勢變化,馬騰逐漸顯出敗勢,李參便秘密寫信給老師楊彪,請求獻城投降,朝廷免去他李氏附逆之罪。
楊彪雖然已經被罷免了官職,但他在朝中還是有一定的人脈,劉協對他也是非常倚重。
於是在楊彪的操作下,李參不但沒有獲罪,反而再度擔任隴西太守,依然牢牢掌控著隴西郡。
值得一提的是,隴西李氏數百年後不但巍然不倒,還開創了一代盛世。
不錯,李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先祖。
劉封似乎沒有注意到李參不悅的神情,隻是從懷裏取出一塊龍形玉佩遞給李參:“小子奉天子密令來此秘密行事,請相如公配合則個。”
作為世家望族,又做了近二十年太守,李參哪裏會認不出這塊玉佩乃是天子禦用之物。
劉封身上有老師楊彪親筆書信,又帶著天子禦用玉佩,其身份自然昭然若揭。
“原來是天使到來,下官失禮,請天使恕罪。”
李參更加不敢怠慢,趕緊重新上前行禮。
“小子秘密行事,相如公無須多禮。”
“不知天使有何公幹需要下官配合。”
李參有些摸不著頭腦,隴西這地方經過十幾年戰亂,早就破敗不堪。雖說最近幾年朝廷大力發展經濟,隴西郡也漸漸開始因為商賈往來有所恢複。
但這邊早就不是邊疆了,無兵無將,除了幾百個衙役,啥東西都沒有。
再說了,自從丞相賈成平定涼州,隴西盜匪都已經一掃而空了,哪有什麽事能夠引起朝廷注意的。
“聽說護羌校尉關羽關雲長自縛上京,已然到了城中,不知是否屬實?”
劉封輕聲問道。
李參點點頭,不解的問道:“不錯,雲長將軍一行人就在館驛。下官已經令人妥善安置,不知天使為何問起此事?”
劉封眼中露出一絲複雜的神色,不過隨即銳利起來:“天子密詔,著令隴西太守李參就地處死關羽!”
“啊?”李參吃驚的看著劉封,“天子深居宮中尚未秉政,怎能下詔處死軍中大將?”
作為新朝一方太守,李參當然很清楚如今朝中誰說了算。
不錯,天子劉協是一國之主,至高無上的皇帝。
可他更清楚,如今整個朝廷都是丞相賈成在做主,天子劉協並沒有任何權力處理朝政,更何況下達誅殺像關羽這樣朝中實權將領的決定。
護羌校尉關羽是做了錯誤決定,擅殺投降敵酋,還私自販賣降胡,並且自縛迴京領罪。
可要是丞相不做決定,關羽仍然還是兩千石高官,坐鎮邊疆的高級將領。就連三公之一的太尉張魯都隻能把關羽的罪狀調查清楚報與丞相府,而沒有權力下達處置命令。
劉協一個被剝奪了權柄的皇帝,有什麽資格敢下達這樣的命令?
劉封雙眼緊緊盯著李參,一字一句道:“相如公莫非忘了,這漢室天下須姓劉,而非姓賈。賈成掌握權柄太久了,朝中百官苦之久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盛極必衰的道理相如公不會不知道吧。待他日賈成迴朝,便是他賈氏滅亡之日。若相如公不尊詔令,將來天子追究起來......”
“這個......”李參陷入了深思。
劉封接著道:“賈成沽名釣譽,善於偽裝,在京中常輕車簡從不加防備。天子已暗中訓練死士,伺機對其雷霆一擊。賈氏既亡,天子臨朝撥亂反正,相如公屆時又何去何從?”
劉封的話中給出了一個極為可行的暗示。
而且他說的也是事實,賈成作為丞相,大漢新朝的締造者,深受京城百姓的崇敬和愛戴。
每次出行,沿路百姓必定歡唿雀躍,希望能夠看到他的身影。
而且賈成來自後世,不太願意與百姓隔絕,往往喜歡隨機與人聊聊家長裏短。
久而久之,他身邊的護衛也知道他的脾氣,很少做出粗暴隔絕百姓的舉動。
若是有死士冒充百姓,混在人群中刺殺賈成,說不定真的能夠成功。
到那時候,天子親政,自己先前不尊詔令處死關羽之事被追究起來,隴西李氏就完了。
再想想關羽不過是個罪將,就算迴到京中,也是論罪當死的貨色。
死在隴西和死在鄭都有什麽區別?
幹掉關羽,不僅討好了天子,也不會得罪任何人,何樂而不為。
想到這裏,李參肅然下拜道:“既然天使奉聖上密令,下官遵詔就是。”
“好,相如公果然識時務!不知館驛在何處,你我細細商議。”
劉封神情一振,欣喜的說道。
雍涼古道橫貫西北,沿途多有險峻高山,人跡罕至,強人馬匪出沒。
好在這些年朝廷派出重兵清繳匪患,漸漸恢複了商道,沿途被廢棄的城池也慢慢有了人煙,這條商道便漸漸繁榮起來。
進入隴西郡,雖然還有許多荒山野嶺,但比起金城以北的荒漠,自然多了幾分綠意和生氣。
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這支百餘人的車隊終於狠狠鬆了口氣,在郡城館驛中出示文書,安頓了下來。
關羽堅持不肯下囚車,不過接受了部下們的好意,在囚車外麵搭了個帳篷,把囚車圍在裏麵抵禦寒風。
沒過多久,長子關平從館驛外走了進來,對關羽道:“父親,孩兒去見過李太守了。他說朝廷未下旨意不敢私下拜見父親,不過已令驛丞清空院中閑雜人等安置我們,稍後還有酒食奉上。”
關羽點點頭:“李相如這番應對還算老成妥當,關某待罪之身,自然不敢勞煩太守親迎。隻是這段時間辛苦平兒了。”
看著父親日漸消瘦的臉頰,關平不禁心中一酸,哽噎道:“父親何必如此自苦,玄德伯父難道非要以死相報嗎?”
作為關羽長子,關平是最了解關羽這樣做的原因,但也是最不理解的。
他知道父親與伯父劉備感情深厚無人可比,但是他更知道以前那麽多年來,父親在伯父麾下壯誌難酬,很少有笑容。
也就丞相把他調離伯父身邊,參與北擊羌胡之後,父親才漸漸有了爽朗的笑容。
他知道,隻有在丞相手下,父親的誌向才得以實現。
這幾年對匈奴、羌胡的一場場勝利,更是讓父親名揚天下。
封侯,拜將,解良關氏名聲鵲起,一躍而成為大漢新貴。
可是伯父劉備的一封書信,讓父親再一次沒了笑容。
他不知道那封信中寫的是什麽,但隱隱也有所察覺。
畢竟這些年來父親每次接到伯父的信之後便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他知道兩人之間開始有了分歧。
隻不過這次更甚,接到信後,父親在大勝之餘竟然做出如此反常之事。
關平更是暗恨劉備,難道非要我關氏家破人亡你才肯放過父親嗎?
“住口!”
關羽厲聲嗬斥道:“長輩之間的事,小兒輩怎敢隨意置喙!”
隻是關平畢竟從小就跟隨在關羽身邊,還在鄭都上過幾年太學,漸漸有了自己的主張。
今日實在忍不住心中的話:“父親難道不知,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當初朝廷偏居西南,中原遍地強藩,唯有上下一心精誠團結方可討平不臣重振漢室。丞相勵精圖治,救民於水火,數年來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精兵強將無敵天下。如此方有父親屢勝外敵,袁本初八十萬大軍铩羽而歸之盛事。這不正是我大漢出兵中原平定天下的最好時候嗎?
可是伯父一封書信,逼得父親不惜自汙求死。孩兒不知道伯父信中所寫何事,不過仔細想來,無外乎以兄弟之情強求父親起兵對付丞相。父親左右為難,方才出此下策而已。
隻是孩兒想問,伯父身為漢室宗親,大漢皇叔,這樣分裂朝廷,對付漢室棟梁,他難道不是劉氏罪人嗎?父親因小義而失大節,辜負丞相厚望,豈非一樣是大漢罪人!”
關平以前在關羽麵前幾乎很少說話,默默地跟隨父親轉戰南北。
可是眼看父親因為兄弟情誼要將家族毀於一旦,關平坐不住了。
若是因為大義,他無可厚非,慷慨赴死而已,大漢錚錚男兒誰做不到。
可這明顯是分裂國家的亂命,讓他如何甘心赴死。
關羽長歎一聲,聲音中充滿了悲涼:“為父如何不知,當年你劉伯父與為父和翼德叔父意氣相投,發誓匡扶漢室。二十年來轉戰南北從不相棄。如今他身懷天子血詔,令為父起兵勤王,清君側,還政與天子。這難道不是大義?一邊是丞相,一邊是天子,為父熟讀《春秋》,卻找不出兩全之法,想來想去唯有一死而已。”
“什麽?這是天子的旨意?”
關平大驚,喃喃道:“天子這是瘋了嗎,要自毀長城?父親,會不會是劉伯父假傳聖旨?”
關羽搖頭:“你劉伯父雖說不辭權變,但也不至於對為父假傳聖旨。況且他手中無兵無將,以他的性格若無天子旨意,一定會等我與翼德迴京之時當麵相商,絕不至於冒險寫信相求。”
關羽的話讓年輕的關平目瞪口呆,他決計想不到在這大好形勢下居然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做出這樣令天下人寒心的謀劃。
即便當初他在太學中,與同學們激揚文字縱論天下之時,也都認為如今朝廷君明臣賢,天子和丞相君臣相得。
天子胸襟寬廣,當初親政做了不當之事,便立刻下罪己詔,委朝政與三公,自己延請大賢讀書明理。
這是天下士人心目中最為讚頌之舉,很多人都覺得天子深合為君之道,有齊桓、燕昭之風。
將來天下平定,丞相功成身退還政與天子,必將是一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美談。
哪知道現實卻給了年輕的關平殘酷的一擊,從天子的謀劃中,關平哪裏還不明白,看似風平浪靜的朝廷,內裏早已波詭雲譎,不知道策劃了多少陰謀詭計。
“天子的謀劃丞相知道嗎?”
“嗬嗬,你以為呢?”
關羽嘴角露出一絲嘲笑:“丞相何等樣人,哪會不知。平兒,你知道為父為何要這麽做麽?”
“您不是在報答丞相知遇之恩嗎?”
“這隻是其中之一,還有就是丞相當初將我與翼德、仲康調離你劉伯父身邊,如今想來,何嚐不是為了看出了內情,借故剪除你劉伯父的羽翼。隻是丞相仁厚,沒有出手對付你劉伯父而已。所以為父才更念其恩,不肯起兵啊!”
“既然如此,父親為何還要自汙進京求死,留在邊疆不好嗎?”
“留在邊疆?”關羽輕輕搖頭,“我若留在邊疆,你伯父一定忍不住動手,朝中就會大亂。隻有我沒了兵權,你伯父沒有儀仗,便不敢隨意亂動,尚可保全性命,翼德他們也不至於受到牽連。”
“可是這樣一來,我們關氏就滅族了啊!”
“你且放心,以丞相為人,隻要我關羽自請領罪,絕不至於牽連家人。或許都不會影響你們的仕途。”
關平百感交集,再也忍不住,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這時親衛軍侯廖化快步跑了進來,有些焦急的道:“將軍,少將軍,外麵有些不對勁,我們的館驛似乎被人包圍了。”
......
時間退迴到一個時辰前,郡守府,太守李參正在密室接見一個神秘客人。
“小子劉封見過李郡君。”
一個黑衣年輕人對李參從容行禮。
“劉公子秘密求見本官,不知有何要事?”
李參有點不耐煩的問道。
不過他雖然不太高興,但也不敢怠慢麵前這位叫劉封的年輕人,畢竟這位可是直接出示了他老師楊彪的迷信,不是他能隨意得罪的。
作為隴西最大的望族之一,百餘年來李氏世代在當地為官,他李參李相如在中平二年(185年)就已經擔任隴西太守。
當初韓遂、邊章起兵反叛朝廷,率軍十餘萬圍攻隴西,李參為了李氏家族,開城降賊。
後來馬騰占據隴西,李參同樣為馬騰效力。
隨著涼州局勢變化,馬騰逐漸顯出敗勢,李參便秘密寫信給老師楊彪,請求獻城投降,朝廷免去他李氏附逆之罪。
楊彪雖然已經被罷免了官職,但他在朝中還是有一定的人脈,劉協對他也是非常倚重。
於是在楊彪的操作下,李參不但沒有獲罪,反而再度擔任隴西太守,依然牢牢掌控著隴西郡。
值得一提的是,隴西李氏數百年後不但巍然不倒,還開創了一代盛世。
不錯,李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先祖。
劉封似乎沒有注意到李參不悅的神情,隻是從懷裏取出一塊龍形玉佩遞給李參:“小子奉天子密令來此秘密行事,請相如公配合則個。”
作為世家望族,又做了近二十年太守,李參哪裏會認不出這塊玉佩乃是天子禦用之物。
劉封身上有老師楊彪親筆書信,又帶著天子禦用玉佩,其身份自然昭然若揭。
“原來是天使到來,下官失禮,請天使恕罪。”
李參更加不敢怠慢,趕緊重新上前行禮。
“小子秘密行事,相如公無須多禮。”
“不知天使有何公幹需要下官配合。”
李參有些摸不著頭腦,隴西這地方經過十幾年戰亂,早就破敗不堪。雖說最近幾年朝廷大力發展經濟,隴西郡也漸漸開始因為商賈往來有所恢複。
但這邊早就不是邊疆了,無兵無將,除了幾百個衙役,啥東西都沒有。
再說了,自從丞相賈成平定涼州,隴西盜匪都已經一掃而空了,哪有什麽事能夠引起朝廷注意的。
“聽說護羌校尉關羽關雲長自縛上京,已然到了城中,不知是否屬實?”
劉封輕聲問道。
李參點點頭,不解的問道:“不錯,雲長將軍一行人就在館驛。下官已經令人妥善安置,不知天使為何問起此事?”
劉封眼中露出一絲複雜的神色,不過隨即銳利起來:“天子密詔,著令隴西太守李參就地處死關羽!”
“啊?”李參吃驚的看著劉封,“天子深居宮中尚未秉政,怎能下詔處死軍中大將?”
作為新朝一方太守,李參當然很清楚如今朝中誰說了算。
不錯,天子劉協是一國之主,至高無上的皇帝。
可他更清楚,如今整個朝廷都是丞相賈成在做主,天子劉協並沒有任何權力處理朝政,更何況下達誅殺像關羽這樣朝中實權將領的決定。
護羌校尉關羽是做了錯誤決定,擅殺投降敵酋,還私自販賣降胡,並且自縛迴京領罪。
可要是丞相不做決定,關羽仍然還是兩千石高官,坐鎮邊疆的高級將領。就連三公之一的太尉張魯都隻能把關羽的罪狀調查清楚報與丞相府,而沒有權力下達處置命令。
劉協一個被剝奪了權柄的皇帝,有什麽資格敢下達這樣的命令?
劉封雙眼緊緊盯著李參,一字一句道:“相如公莫非忘了,這漢室天下須姓劉,而非姓賈。賈成掌握權柄太久了,朝中百官苦之久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盛極必衰的道理相如公不會不知道吧。待他日賈成迴朝,便是他賈氏滅亡之日。若相如公不尊詔令,將來天子追究起來......”
“這個......”李參陷入了深思。
劉封接著道:“賈成沽名釣譽,善於偽裝,在京中常輕車簡從不加防備。天子已暗中訓練死士,伺機對其雷霆一擊。賈氏既亡,天子臨朝撥亂反正,相如公屆時又何去何從?”
劉封的話中給出了一個極為可行的暗示。
而且他說的也是事實,賈成作為丞相,大漢新朝的締造者,深受京城百姓的崇敬和愛戴。
每次出行,沿路百姓必定歡唿雀躍,希望能夠看到他的身影。
而且賈成來自後世,不太願意與百姓隔絕,往往喜歡隨機與人聊聊家長裏短。
久而久之,他身邊的護衛也知道他的脾氣,很少做出粗暴隔絕百姓的舉動。
若是有死士冒充百姓,混在人群中刺殺賈成,說不定真的能夠成功。
到那時候,天子親政,自己先前不尊詔令處死關羽之事被追究起來,隴西李氏就完了。
再想想關羽不過是個罪將,就算迴到京中,也是論罪當死的貨色。
死在隴西和死在鄭都有什麽區別?
幹掉關羽,不僅討好了天子,也不會得罪任何人,何樂而不為。
想到這裏,李參肅然下拜道:“既然天使奉聖上密令,下官遵詔就是。”
“好,相如公果然識時務!不知館驛在何處,你我細細商議。”
劉封神情一振,欣喜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