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共和國”剛成立不久,國內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鱷魚災難。許多水域出現了成群結隊大量鱷魚,它們異常兇猛,活動十分猖獗,不時跑上岸來吞噬人,或者家禽,弄得國內老百姓驚恐不安,嚴重危害大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羅芳伯聞知此事,親自前往受災的地區進行指揮,經過十幾天的觀察和思考,采用了兩種方法為民除害。
第一種是直接捕殺。就是派人跑到鱷魚聚集的水域進行投毒,然後讓弓箭手在一旁埋伏等待,見到鱷魚毒性發作,毫無反抗力才進行射殺。
第二種是設壇驅趕。古代人都有些迷信,認為事出必有因。羅芳伯是個讀書人,於是效仿韓愈在潮州驅逐鱷魚的辦法,擺設祭壇,宣讀祭文,勒令鱷魚必須盡快離開。
說來也奇怪,不知道是鱷魚見同伴總是莫名其妙地死去,而感到害怕了,還是神仙顯靈對它們進行了“規勸”,幾個月後,它們竟然真的都先後離開了“蘭芳共和國”。
對此,當地的土著和僑民不由嘖嘖稱奇,這次“鱷患”一直困擾他們許久,想盡辦法也沒有將它們趕跑。自從羅芳伯來了以後,卻沒有這麽費力就徹底根除了,不由對羅芳伯特別感激,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他是一個擁有神奇本領的異人!
至於外患,即是一直對婆羅洲虎視眈眈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即使“蘭芳共和國”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依然無法與之匹敵。
羅芳伯深知,以“蘭芳共和國”目前的實力,想要對付荷蘭東印度公司存在很大困難。如若雙方真動起手來,“蘭芳共和國”極有可能很快就被他們瓦解。
於是,羅芳伯派江戊伯率隊迴了一趟國,並上書請政府,請求冊封“蘭芳共和國”為清朝的藩國,尋求清政府的保護。
在他看來,當時的清政府實力強大,如果能背靠這棵大樹,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然不敢輕易動手,卻沒想到乾隆皇帝對此置之不理。
1777年,乾隆在宮中批閱奏折,看見了一道特別的折子。
原來,一個叫羅芳伯的廣東人,遠赴南洋淘金多年,經過不懈努力打拚,如今在婆羅洲建立了一個名為“蘭芳共和國”的小國,現願意歸順朝廷,並上書請求大清政府冊封為藩國。
乾隆閱畢,有些不以為然,然後用筆批注:一幫棄民而已,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因為乾隆的傲氣,沒有搭理這次請求,讓大清白白錯失了一次擴大中國版圖的大好機會,也讓後來的史學家們對此都捶胸頓足,惋惜不已。
當然,荷蘭東印度公司並不知曉這一切,這也給羅芳伯留下了操作的空間。
即使清政府不搭理,羅芳伯依然命人放出風聲,對外宣稱“蘭芳共和國”已經是清政府冊封的藩國。
這條真假難辨的消息,讓荷蘭殖民者一直心存顧慮,一直都不敢采取較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害怕清政府派兵興師問罪。
故事講到這裏,聽得賴明峰是興趣盎然。
“羅師傅,沒想到你們還是來自廣東嘉應府的客家人啊,我爹爹跟我們講,我們賴家也是從嘉應府那邊搬遷過來的客家人呢。”賴明峰看了看羅客卿,興奮地說道。
“哈哈!難怪我們這麽投緣,原來兩百年前是一家人啊!”羅客卿也高興地迴答道。
“師傅,那你知道什麽是客家人嗎?”賴明峰故作神秘地說道。
“這個倒沒聽家裏的長輩說過,小時候隻聽羅家的長輩講我們是從嘉應府漂泊過來的,倒沒有講什麽是客家人!”羅客卿迴答道。
“要不你跟我說說看?”
“哈哈,原來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賴明峰聽到知識淵博的羅師傅也要向他請教,不由得得意忘形起來。於是,他也煞有介事地向羅客卿講訴起客家人的故事起來。
客家說法起源於客家一詞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時序越千年,五胡亂華,朝綱傾裂,戰禍頻仍。生靈塗炭,顛沛遊離,“人慌慌而遊走,風颯颯以南遷”,舉家攜兒帶女,跨黃河、過長江,萬裏遷徙,天遠路長。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萬裏遷徙中,孕育、紮根、綿延、播遷。一部客家人的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長史,客家文化的綿延不絕、曆久彌新,映射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多樣、生生不息。
西晉永康元年,距今1700多年前的公元300年。當時發生了曆史上的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此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麵。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 413 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此次遷徙,遠達江西中部、南部等地,近則仍徘徊穎水、淮水、汝水、漢水一帶。
第一次大遷徙之後百年時光中,人們生活相對穩定。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麵,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這就是中原漢人曆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五代時期,曆時90餘年。此次遷徙少數人遠達惠、嘉、韶等地,而多數人則留居福建汀州,以及贛州東南各地。
曆經兩次大遷徙的人口在地域繼續繁衍生息,直到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製。處於黃河流域的漢人,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幹,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自此客家民係在此次大遷徙中形成。
羅芳伯聞知此事,親自前往受災的地區進行指揮,經過十幾天的觀察和思考,采用了兩種方法為民除害。
第一種是直接捕殺。就是派人跑到鱷魚聚集的水域進行投毒,然後讓弓箭手在一旁埋伏等待,見到鱷魚毒性發作,毫無反抗力才進行射殺。
第二種是設壇驅趕。古代人都有些迷信,認為事出必有因。羅芳伯是個讀書人,於是效仿韓愈在潮州驅逐鱷魚的辦法,擺設祭壇,宣讀祭文,勒令鱷魚必須盡快離開。
說來也奇怪,不知道是鱷魚見同伴總是莫名其妙地死去,而感到害怕了,還是神仙顯靈對它們進行了“規勸”,幾個月後,它們竟然真的都先後離開了“蘭芳共和國”。
對此,當地的土著和僑民不由嘖嘖稱奇,這次“鱷患”一直困擾他們許久,想盡辦法也沒有將它們趕跑。自從羅芳伯來了以後,卻沒有這麽費力就徹底根除了,不由對羅芳伯特別感激,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他是一個擁有神奇本領的異人!
至於外患,即是一直對婆羅洲虎視眈眈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即使“蘭芳共和國”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依然無法與之匹敵。
羅芳伯深知,以“蘭芳共和國”目前的實力,想要對付荷蘭東印度公司存在很大困難。如若雙方真動起手來,“蘭芳共和國”極有可能很快就被他們瓦解。
於是,羅芳伯派江戊伯率隊迴了一趟國,並上書請政府,請求冊封“蘭芳共和國”為清朝的藩國,尋求清政府的保護。
在他看來,當時的清政府實力強大,如果能背靠這棵大樹,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然不敢輕易動手,卻沒想到乾隆皇帝對此置之不理。
1777年,乾隆在宮中批閱奏折,看見了一道特別的折子。
原來,一個叫羅芳伯的廣東人,遠赴南洋淘金多年,經過不懈努力打拚,如今在婆羅洲建立了一個名為“蘭芳共和國”的小國,現願意歸順朝廷,並上書請求大清政府冊封為藩國。
乾隆閱畢,有些不以為然,然後用筆批注:一幫棄民而已,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因為乾隆的傲氣,沒有搭理這次請求,讓大清白白錯失了一次擴大中國版圖的大好機會,也讓後來的史學家們對此都捶胸頓足,惋惜不已。
當然,荷蘭東印度公司並不知曉這一切,這也給羅芳伯留下了操作的空間。
即使清政府不搭理,羅芳伯依然命人放出風聲,對外宣稱“蘭芳共和國”已經是清政府冊封的藩國。
這條真假難辨的消息,讓荷蘭殖民者一直心存顧慮,一直都不敢采取較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害怕清政府派兵興師問罪。
故事講到這裏,聽得賴明峰是興趣盎然。
“羅師傅,沒想到你們還是來自廣東嘉應府的客家人啊,我爹爹跟我們講,我們賴家也是從嘉應府那邊搬遷過來的客家人呢。”賴明峰看了看羅客卿,興奮地說道。
“哈哈!難怪我們這麽投緣,原來兩百年前是一家人啊!”羅客卿也高興地迴答道。
“師傅,那你知道什麽是客家人嗎?”賴明峰故作神秘地說道。
“這個倒沒聽家裏的長輩說過,小時候隻聽羅家的長輩講我們是從嘉應府漂泊過來的,倒沒有講什麽是客家人!”羅客卿迴答道。
“要不你跟我說說看?”
“哈哈,原來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賴明峰聽到知識淵博的羅師傅也要向他請教,不由得得意忘形起來。於是,他也煞有介事地向羅客卿講訴起客家人的故事起來。
客家說法起源於客家一詞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時序越千年,五胡亂華,朝綱傾裂,戰禍頻仍。生靈塗炭,顛沛遊離,“人慌慌而遊走,風颯颯以南遷”,舉家攜兒帶女,跨黃河、過長江,萬裏遷徙,天遠路長。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萬裏遷徙中,孕育、紮根、綿延、播遷。一部客家人的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長史,客家文化的綿延不絕、曆久彌新,映射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多樣、生生不息。
西晉永康元年,距今1700多年前的公元300年。當時發生了曆史上的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此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麵。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 413 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此次遷徙,遠達江西中部、南部等地,近則仍徘徊穎水、淮水、汝水、漢水一帶。
第一次大遷徙之後百年時光中,人們生活相對穩定。直到唐代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麵,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這就是中原漢人曆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五代時期,曆時90餘年。此次遷徙少數人遠達惠、嘉、韶等地,而多數人則留居福建汀州,以及贛州東南各地。
曆經兩次大遷徙的人口在地域繼續繁衍生息,直到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製。處於黃河流域的漢人,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幹,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自此客家民係在此次大遷徙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