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垠的大海上,有一隻海燕正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在海平麵上,行駛著十幾艘帆船。為首的一艘艦船上,立著兩個英挺的身影。是的,他們就是賴明峰和羅芳國特使羅客卿。


    離開大鵬灣,他們一路南行,已經行駛了十來日。賴明峰跟著新認的師傅一路航行。羅客卿每天都會準時給賴明峰上課,將自己掌握的西洋知識傾囊相授,生怕遺漏什麽。


    這日,閑來無事,兩人來到船頭,開始閑聊。


    “師傅,你給我講講元芳國的故事吧?”賴明峰誠懇地請求道。


    “也行,今天我就跟你講講元芳共和國的建國故事。”羅客卿點了點頭。眼睛茫然地望向了大海的深處,向賴明峰講述了一段曲折的華人建國的故事。


    一


    1738年,羅芳伯出生在廣東梅縣的石扇堡一個耕讀之家。原名叫羅芳柏,因為客家人喜歡用“伯”來稱唿長輩,後人都尊稱他“羅芳伯”。


    羅芳伯少年時性格外向,加上生性豪爽,喜歡到處結交朋友,頗有些天生氣概不凡的領導氣質,附近鄉親父老都樂於跟他打交道。


    閑暇之餘,羅芳伯還喜歡舞槍弄棒,經過多年勤學苦練,摸爬滾打,成年後練就了一身不錯的好功夫,如果較量起來的話,三、五人都未必是他的對手。


    與同齡人一樣,參加科舉考試入仕為官,也是羅芳伯的夢想。無奈,與習武相比,他的讀書天分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盡管,羅芳伯讀書十分刻苦,頭懸梁、錐刺股,然而科舉這條路注定與他無緣,一連考了六、七迴鄉試,結果每次都名落孫山。


    1772年,羅芳伯轉眼就到了34歲,與他平時教的學生一起已經進入考場參加鄉試,結果依然落榜。這次打擊讓他心灰意冷,決心不再參加科舉,另謀出路。


    此時,我國沿海地帶掀起了一股下南洋的淘金潮。


    婆羅洲一直盛產黃金,而且曆史悠久。當年鄭和下西洋,就從婆羅洲帶迴來大量的黃金。


    可惜,當地人采礦技術比較落後,產量一直不高。當地的土著部落首領知道中國人聰明能幹,采礦技術不錯,就通過各種關係到中國大量招募礦工,重金聘請他們前去采礦。


    羅芳伯不甘平庸,在這股淘金潮的裹挾之下,與家人商議之後,就跟隨眾多同鄉一起踏上了開往婆羅洲的船。


    一個多月後,羅芳伯終於到了婆羅洲,卻發現與想象的不一樣,與家鄉根本沒法比,到處荊棘叢生,基本上還是原始地貌,心裏不免有些失落。


    當時,華人大多以血緣關係,或者是地緣關係聚居在坤甸、三發、坤吧矽一帶的金礦周邊,這裏倒是成了小有規模的小集鎮。


    鎮上有賭鋪、茶樓等吃飯休閑的地方,也有“三沙”、“巴利”等一些采礦機構組織,其餘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不少。


    羅芳伯找地方住下後,並沒有著急去當礦工,看到許多華人的子女並不上學,滿街打鬧,於是就萌生了辦學搞教育的念頭。


    當地的華人正愁沒有教書先生,就紛紛把孩子送到他的學堂認字讀書,這讓羅芳伯很快就在婆羅洲安定下來了。


    不上課的時候,羅芳伯閑不住,還是喜歡找人聊天,結交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認識了許多當地土著、華僑等各種人士,交際越來越多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拉幫結派,不同的組織和不同幫派之間,通常會因為利益、或者成員之間的矛盾,發生各式各樣的衝突。


    羅芳伯每到這時,總會熱心站出來主持公道,從中調停斡旋,化解雙方產生的矛盾和糾紛。


    因為在他看來,大家都是中國人,出門在外都不容易,不如大家都各自退一步海闊天空,完全沒必要水火不容,甚至生死相搏。


    由於他有文化,口才也不錯,一般人跟他講道理,多數人也說不過他,久而久之,他在當地華人心目中就有了一定的威望。


    有時候也會碰見特別蠻不講理的人,根本無視他的存在,不肯低頭認輸,還故意言語挑釁,要對他動手動腳。


    這時,羅芳伯在家鄉練得那一身武藝就派上的用場,經常能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些自討沒趣的人給治服了。


    不僅如此,羅芳伯處理事情也比較公平公正,令產生矛盾的雙方都頗為服氣。因而許多華人一旦遇到較大的糾紛,都願意找他出麵幫忙解決。


    不過,有些事情如果超出了羅芳伯的能力範圍,就不那麽容易辦了。


    二


    當時,荷蘭人的海上霸主雖然日漸式微,但仍然不可小覷,他們一直對婆羅洲的金礦垂涎三尺,總想找個機會入侵婆羅洲,將所有金礦據為己有。


    他們仗著有先進武器,幾次三番對當地的人們動手,試圖趕走挖礦的華人,這一下子就讓生活在婆羅洲的日子越來越不安穩。


    羅芳伯考慮再三,認為隻有把大家團結起來,一致抗敵,才能抵擋荷蘭殖民者的欺侮,不至於被他們趕走。


    於是,羅芳伯為了讓大家團結起來,決定建立一個組織,這樣可以更有凝聚力。然而羅芳伯在婆羅洲的影響力並不大,幾乎沒多少人願意聽他指揮。


    羅芳伯不得已想了一個辦法,特意找到了一個名叫陳蘭伯的老華僑,告訴他現在婆羅洲華人目前遇到的困難,當前的形勢,請他出來號召大家。


    這人在當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威望極高,人們都比較敬重。聽了羅芳伯的解釋,他非常認同羅芳伯的看法,馬上就同意與羅芳伯組建了一個叫“蘭芳會”的機構組織。


    當然,陳蘭伯年事已高,在組織裏隻是掛名而已,並不參與具體運作,羅芳伯才是主事的關鍵人。


    隨後,羅芳伯還自己找了一群幫手,大多數都是他的同鄉加入,加上陳蘭伯的號召力,“蘭芳會”的隊伍迅速發展壯大。


    表麵上,“蘭芳會”隻是一個商業機構,主要以農業、貿易為主,實際上武裝力量也不弱,並且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擁有了絕對的自主權。


    誰料,蘭芳會還沒來得及與荷蘭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交手,就先與天地會的人打起了仗。


    滿清入關以後,天地會這一支民間武裝力量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與清軍糾纏廝殺了多年,眼看國內沒有了生存環境,不得已選擇流亡海外。


    婆羅洲的天地會首領名叫劉三伯,此人驍勇善戰,經過多年的經營,在婆羅洲的勢力範圍很大,平時主要靠收取保護費,敲詐勒索,欺行霸市等方式謀生。


    羅芳伯建立的“蘭芳會”卻根本就不搭理他們,拒絕任何形式的“納貢”,自然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


    劉三伯惱羞成怒,開始故意找茬,命令天地會手下成員不斷無故毆打“蘭芳會”的人,雙方都不肯讓步,開始了長達兩年的生死大械鬥。


    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雙方一直僵持不下,直殺得天昏地暗,死傷慘重,卻難分勝負。


    羅芳伯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開始聯合當地金礦聯盟的支持,允諾趕走天地會以後,不收取任何的稅費,並簽下了行業協議。這樣一來,“蘭芳會”才逐漸占據了上風,最後把劉三伯率領的天地會徹底鏟除。


    期間,羅芳伯的謀略,出色的組織能力,勇敢戰鬥的精神,也令手下人無比欽佩,打敗天地會以後,一致推舉他為“蘭芳會”的領袖。


    隨著時間的推移,羅芳伯的聲望漸漸如日中天,原本隻有3萬餘人的“蘭芳會”,經過一番兼並其它華人小團體,以及當地土人的主動歸附,竟壯大成為了擁有十萬多人的武裝力量。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羅芳伯終於在婆羅洲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


    三


    婆羅洲上,當時分布大約有20多個土著小王國,彼此之間互不服氣,因為經濟利益的矛盾,積怨已久,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摩擦衝突。


    羅芳伯所在的坤甸王國實力稍遜,每次爭鬥都處於下風,基本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


    坤甸王為了找迴麵子,就主動找到“蘭芳會”,請求羅芳伯的幫助。


    當時,與坤甸相鄰的蘭達王實力最為強大,也最為囂張跋扈,經常蠻不講理的入侵坤甸王的地盤,肆無忌憚地搶掠坤甸百姓的財物,讓坤甸王頭疼不已,對其恨之入骨。


    有一次,羅芳伯想出一條妙計,率領一支奇兵突襲蘭達王的老巢,打得他們焦頭爛額,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可謂是大獲全勝。


    最後,羅芳伯還逼迫蘭達王簽下了一紙和平協議,保證以後永遠不侵略坤甸的地盤。


    坤甸王得知消息,樂得連夜舉行了慶功宴,好酒好肉招待,燃起火堆,與所有人一起又唱又跳,一直折騰到天亮。


    為了表示對羅芳伯的感謝,坤甸王非常大方,直接把東方律一帶很大的一塊地盤當作獎賞禮物,交給羅芳伯管轄。


    自此,羅芳伯創建的“蘭芳會”有了自己的地盤,可以大張旗鼓地打出自己的旗號,再也不必在乎別人的看法和想法,並且還一下子就有了10多萬的屬民。


    羅芳伯拒絕了部屬的提議,堅持不稱“王”,也不稱“帝”,而是稱之為“蘭芳共和國”,實行的是大總製的管理模式。


    而羅芳伯也被大家推舉成為了首屆“大總長”,自此,他的思想和以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逐漸讓“蘭芳共和國”越來越強大。


    首先,在政府管理工作方麵,羅芳伯充分借鑒了清政府部門設置,分設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下又分成省、縣、鄉三級管理機構,每一級又分成司法、軍事、財政、經濟、教育等不同的政府部門,幾乎與現代的社會管理模式一模一樣。


    對於各級部門官員的產生,羅芳伯卻擯棄了清政府的任命製,而是采用了民主選舉製。


    羅芳伯認為,各級管理人員應該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所以這些管理人員也應該由民主選舉產生,能者上,庸者下,並且還有任期的限製。


    至於政務上的裁決,也不是由政府單方麵說了算,而是通過大家集體表決,找到較好的解決方案才能實施。


    這一切最終目標就是要帶領大家發展經濟,提高大家生活水平,並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提高未來社會生產力,讓“蘭芳共和國”更加強大。


    其次,在軍事上,由於“蘭芳共和國”土地麵積偏小,擔心別國的入侵和襲擾,羅芳伯決定實行全民皆兵製度,每一個青少年都要接受軍事訓練,並且提出了一個口號:“不會打仗的農民,不是好士兵!”


    最後,為了進一步體現民主化,羅芳伯拒絕世襲製,認為實行世襲製度,一定會有人因為受到利益的驅使而變質,從而導致整個國家腐化墮落。長此以往,蘭芳共和國隻會變成專製國家,而不是他理想中的民主國家了。


    羅芳伯說到做到,以身作則,在自己任期屆滿之前,就主動推舉了江戊伯為下任“總長”,然後在國內進行民主投票,通過票選之後,才讓江戊伯走馬上任。


    一定程度上來說,羅芳伯這樣的施政思想,在當時封建思想還根深蒂固的華人之中,完全是他們無法想象的。


    正是羅芳伯這種民主思想的引領,“蘭芳共和國”的實力和影響不斷提升,吸引了很多土著部落前來歸附,國土麵積不斷擴大,國力更是蒸蒸日上,在最強盛之時,幾乎涵蓋了整個婆羅洲,同時也對後來東南亞的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幾任總長的苦心經營,“蘭芳共和國”許多地方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金礦之鄉”、“魚米之鄉”,成為了當地人民和僑民的幸福家園。


    當然,“蘭芳共和國”的發展曆史並非一直都特別順利,也會遇到很多的挑戰和危機,比如在建國之初,就遭遇了內憂外患的艱難困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浴血大鵬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色彩東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色彩東縱並收藏浴血大鵬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