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十一年級上第六章 第五周(續)
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 作者:境由心轉88zp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23.10.3
還得繼續說另一件事情,也是重大的發現。
昨天吃飯的時候,兒子說想喝豆漿,爸爸忙不迭地幫他,我也是,我突然覺得不對勁兒。“你是缺胳膊少腿嗎?”
我表示兒子自己可以去衝,兒子說“地方小,過不去。”
確實也是,其實爸爸也是看著地方小,還得讓,不方便,另外爸爸也習慣幫助兒子做了。
然後我們把豆漿搞好了,我笑著對兒子說“下次,我和爸爸能讓路給你,你自己也能衝的。”
兒子有點不快地表示:“家裏又這麽小。”
我說,“是啊,是有點小,但這就是家裏的狀況,希望你以後住大房子。”
然後就結束了。
但後來我的心裏一直不快,我後來想,下次再這樣,我要說,就是這麽小的地方,爸爸仍然努力地工作;就是這麽小的地方,媽媽仍然做好吃的雞腿給你吃。小怎樣,不影響我們好好生活呀!
尤其收碗筷時,看到兒子碗裏剩的不少的米粒兒,我覺得孩子被我和他爸爸教壞了。於是,我就把爸爸叫到樓上的平台,好好地把事情說了一下。我們決定都要改變,能讓兒子自己做的,就讓他自己做,不要主動幫他,也不要被動地幫他,我們要有這個意識。我們要微笑著不幫他做,微笑著說“不”!
隨後事情就來了,兒子要衝豆漿,讓我幫他燒水,我就在旁邊,於是就按了一下;然後讓我打開蓋子涼一下,我有意忘了做,我沒有聽他的(以前我都是立刻照他的做了)。後來他出來看到了,自己開了,也沒有說啥,也接受我沒有做;然後他又要我幫他衝,我沒說什麽,他就說遞給他豆漿粉,我就遞給他了,他也就自己衝了。
好吧,就是這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和爸爸都要忍住不要做,繼續……
這個事情落定了,又有事情發生。
我和爸爸在這邊說著什麽事,兒子在那邊抱怨,“你們別說話了,吵著我了。”
我說,“是吧,你聽到了嗎?”
他說,“聽不清楚,但是很影響我,真是的!”
我說,“好,我們小聲點”,然後我們就不說了。
最近兒子總是埋怨,說家裏太小,隔音又差,說我和爸爸說話影響他,於是我們盡量少說話,讓他覺得安靜些。
我又發現了問題不對勁兒,於是我就寫在紙上,讓爸爸幫我看看邏輯,一會兒我要和兒子溝通,在他認為可以溝通的時間裏。
紙上寫著:一會兒要問兒子,我們什麽時候可以正常交流?因為我們需要。
另外,我不認為一天16,17個小時裏每個時刻我們都不能正常交流。
你有安靜的需求,我們也有交流的需求,怎麽達到雙贏呢?
你的邏輯是:我們隻有一個不隔音的小房子,所以我們就得滿足你一個人的需求,我們的需求就不能被滿足。不合理!每個人的需求都需要被看到!
客觀狀況就是這樣,家庭情況就是這樣,你是快17歲的人了,也需要和我們一起承擔,而不是隻是抱怨和埋怨,而是一起想辦法解決!
孩子爸爸看完之後,表示邏輯清晰。
---------------------------------------------------------------------------------------------
吃完晚飯,我和爸爸一起散步,繼續討論這個話題。
我們家從幼兒園起就被老師提醒過這個“把孩子的地位抬得太高”的問題了。現在看來,就是我們隻看到孩子的需求,忽略了我們自己的需求。
我發現我自己,就是當他人的需求和我的需求同時在的狀況下,我優先考慮他人的需求,比如兒子的需求,老公的需求,我就忽略了我的需求。長此以往,我都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麽了,因為習慣性地被壓抑,後來連我自己都不清楚了。
我發現我老公,他隻有在他兒子的需求和他的需求同時存在時,他會以兒子的需求為主,但麵對我時他不會。(這反映的是另一個問題,暫且不論。)
迴到和孩子的相處這個部分來看,就是說父母都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首先要滿足的,自己的需求都往後靠,這個就不對了。
所以,我們就是把孩子的地位放得太高了。
在我寫的文字中,有一句是“每個人的需求都需要被看到”!我很吃驚我為啥會寫這一句,但是我覺得我好像過往就是忽略了這一句,就是家裏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需要被看到,被照顧到,而不是我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別低的位置上。
散步的時候,我問老公,我是不是也可以躺在床上看手機,你來做飯呀?
老公說,當然可以呀,你可以表達出來的,我也可以做呀!
所以,看來問題就是出在我自己,是我把自己看得位置太低了,然後把其他人看得太高了,所以自己總做付出的事情,時間長了,一方麵也習慣了,一方麵也累積了很多委屈。
雖然現在才發現已經很晚了,一些習慣已經養成,但是我相信,有意識就是能有所改變。
--------------------------------------------------------------------------------------------
再說說我準備和兒子進行的對話的實際狀況。
就是在吃晚飯時,我們進行的溝通,因為沒有其他的能說上話的時候。
我說,“兒子,剛才我們說話確實影響了你,那你覺得什麽時候說話可以對你沒影響呢?”
兒子說,“確實我做作業的時候,聽到你們說話的聲音,是挺有影響的。不過,我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可以。”
我提了個建議說,“那我們要大段說話的時候,就先問問你是不是在寫作業,會不會影響你?”
兒子說,“可以吧!”
出乎意料地,對話結束了,我想到的“雙贏”,還有“承擔”的大道理完全沒有機會說出來!
好吧,看來不是孩子不清晰,是我們不太清晰吧!
---------------------------------------------------------------------------------------------
所以,問題還沒有我想的那麽嚴重。
我和爸爸容易幫兒子做事情,這點我們還是需要做修正的。
我習慣性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過低,也需要我要有意識。
隻要我們有意識就行!
還得繼續說另一件事情,也是重大的發現。
昨天吃飯的時候,兒子說想喝豆漿,爸爸忙不迭地幫他,我也是,我突然覺得不對勁兒。“你是缺胳膊少腿嗎?”
我表示兒子自己可以去衝,兒子說“地方小,過不去。”
確實也是,其實爸爸也是看著地方小,還得讓,不方便,另外爸爸也習慣幫助兒子做了。
然後我們把豆漿搞好了,我笑著對兒子說“下次,我和爸爸能讓路給你,你自己也能衝的。”
兒子有點不快地表示:“家裏又這麽小。”
我說,“是啊,是有點小,但這就是家裏的狀況,希望你以後住大房子。”
然後就結束了。
但後來我的心裏一直不快,我後來想,下次再這樣,我要說,就是這麽小的地方,爸爸仍然努力地工作;就是這麽小的地方,媽媽仍然做好吃的雞腿給你吃。小怎樣,不影響我們好好生活呀!
尤其收碗筷時,看到兒子碗裏剩的不少的米粒兒,我覺得孩子被我和他爸爸教壞了。於是,我就把爸爸叫到樓上的平台,好好地把事情說了一下。我們決定都要改變,能讓兒子自己做的,就讓他自己做,不要主動幫他,也不要被動地幫他,我們要有這個意識。我們要微笑著不幫他做,微笑著說“不”!
隨後事情就來了,兒子要衝豆漿,讓我幫他燒水,我就在旁邊,於是就按了一下;然後讓我打開蓋子涼一下,我有意忘了做,我沒有聽他的(以前我都是立刻照他的做了)。後來他出來看到了,自己開了,也沒有說啥,也接受我沒有做;然後他又要我幫他衝,我沒說什麽,他就說遞給他豆漿粉,我就遞給他了,他也就自己衝了。
好吧,就是這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和爸爸都要忍住不要做,繼續……
這個事情落定了,又有事情發生。
我和爸爸在這邊說著什麽事,兒子在那邊抱怨,“你們別說話了,吵著我了。”
我說,“是吧,你聽到了嗎?”
他說,“聽不清楚,但是很影響我,真是的!”
我說,“好,我們小聲點”,然後我們就不說了。
最近兒子總是埋怨,說家裏太小,隔音又差,說我和爸爸說話影響他,於是我們盡量少說話,讓他覺得安靜些。
我又發現了問題不對勁兒,於是我就寫在紙上,讓爸爸幫我看看邏輯,一會兒我要和兒子溝通,在他認為可以溝通的時間裏。
紙上寫著:一會兒要問兒子,我們什麽時候可以正常交流?因為我們需要。
另外,我不認為一天16,17個小時裏每個時刻我們都不能正常交流。
你有安靜的需求,我們也有交流的需求,怎麽達到雙贏呢?
你的邏輯是:我們隻有一個不隔音的小房子,所以我們就得滿足你一個人的需求,我們的需求就不能被滿足。不合理!每個人的需求都需要被看到!
客觀狀況就是這樣,家庭情況就是這樣,你是快17歲的人了,也需要和我們一起承擔,而不是隻是抱怨和埋怨,而是一起想辦法解決!
孩子爸爸看完之後,表示邏輯清晰。
---------------------------------------------------------------------------------------------
吃完晚飯,我和爸爸一起散步,繼續討論這個話題。
我們家從幼兒園起就被老師提醒過這個“把孩子的地位抬得太高”的問題了。現在看來,就是我們隻看到孩子的需求,忽略了我們自己的需求。
我發現我自己,就是當他人的需求和我的需求同時在的狀況下,我優先考慮他人的需求,比如兒子的需求,老公的需求,我就忽略了我的需求。長此以往,我都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麽了,因為習慣性地被壓抑,後來連我自己都不清楚了。
我發現我老公,他隻有在他兒子的需求和他的需求同時存在時,他會以兒子的需求為主,但麵對我時他不會。(這反映的是另一個問題,暫且不論。)
迴到和孩子的相處這個部分來看,就是說父母都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首先要滿足的,自己的需求都往後靠,這個就不對了。
所以,我們就是把孩子的地位放得太高了。
在我寫的文字中,有一句是“每個人的需求都需要被看到”!我很吃驚我為啥會寫這一句,但是我覺得我好像過往就是忽略了這一句,就是家裏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需要被看到,被照顧到,而不是我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別低的位置上。
散步的時候,我問老公,我是不是也可以躺在床上看手機,你來做飯呀?
老公說,當然可以呀,你可以表達出來的,我也可以做呀!
所以,看來問題就是出在我自己,是我把自己看得位置太低了,然後把其他人看得太高了,所以自己總做付出的事情,時間長了,一方麵也習慣了,一方麵也累積了很多委屈。
雖然現在才發現已經很晚了,一些習慣已經養成,但是我相信,有意識就是能有所改變。
--------------------------------------------------------------------------------------------
再說說我準備和兒子進行的對話的實際狀況。
就是在吃晚飯時,我們進行的溝通,因為沒有其他的能說上話的時候。
我說,“兒子,剛才我們說話確實影響了你,那你覺得什麽時候說話可以對你沒影響呢?”
兒子說,“確實我做作業的時候,聽到你們說話的聲音,是挺有影響的。不過,我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可以。”
我提了個建議說,“那我們要大段說話的時候,就先問問你是不是在寫作業,會不會影響你?”
兒子說,“可以吧!”
出乎意料地,對話結束了,我想到的“雙贏”,還有“承擔”的大道理完全沒有機會說出來!
好吧,看來不是孩子不清晰,是我們不太清晰吧!
---------------------------------------------------------------------------------------------
所以,問題還沒有我想的那麽嚴重。
我和爸爸容易幫兒子做事情,這點我們還是需要做修正的。
我習慣性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過低,也需要我要有意識。
隻要我們有意識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