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4 大聲拒絕,讓你不失人緣的n種拒絕方法
口才三絕:會讚美 會幽默 會拒絕 作者:盛安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part 14
大聲拒絕,讓你不失人緣的n種拒絕方法
彬彬有禮地說“不”,而不是公然對抗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個素行不良的熟人隔三差五地糾纏你,非要向你借錢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給他便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迴頭”;你的頂頭上司在增減人員上向你提出一些建議,但是這些建議又不符合公司現實情況。諸如此類的事你必定非常想說“不”,可是轉頭又會尋思說“不”之後,就會傷和氣,引人惡感,被人誤會,甚至種下仇恨的種子。
要避免上述情形發生,在說“不”時就不應采取一種公然對抗的態度。正確的做法是彬彬有禮地說“不”。這樣做既能傳達出說“不”的信號,又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讓其難堪,同時也不會損害彼此的正常關係。
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學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期今後在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麵攜手共進。作家熱情地說:“今晚6點,我想請你在海天樓餐廳共進晚餐,我們好好聚一聚,你願意嗎?”事情真湊巧,這位教授正在忙於準備下星期學術報告會的講稿,實在抽不出時間。於是,他熱情地笑了笑,又帶著歉意說:“對你的邀請,我感到非常榮幸,可是我正忙於準備講稿,實在無法脫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絕是有禮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麽幹脆。
如果你想對別人的意見表示不同意,請注意把你對“意見”的態度和對人的態度區分開來,對意見要堅決拒絕,對人則要熱情友好。
在德國某電子公司的一次會議上,公司經理拿出一個他設計的商標征求大家意見。
經理說:“這個商標的主題是旭日。這個旭日很像日本的國旗,日本人民見了一定樂於購買我們的產品。”
營業部主任和廣告部主任都極力恭維經理的構想,但年輕的銷售部主任卻溫文爾雅地說:“我不太讚同這個商標。”經理聽了感到很吃驚,全屋的人都瞪大眼睛盯著他。
年輕的銷售部主任沒有同經理爭論那個帶紅圈圈的設計是否雅觀,而是說:“我恐怕它太好了。”
經理感到納悶,臉上卻帶著笑說:“你的話叫我難以理解,解釋來聽聽。”
“這個設計與日本國旗很相似,日本人喜歡,然而,我們另一個重要市場——中國的人民,也會想到這是日本國旗,他們就不會引起好感,就不會買我們的產品,這就與本公司要擴展對華貿易營業計劃相抵觸嗎?這顯然是顧此失彼了。”
“天哪!你的話高明極了!”經理叫了起來。
這個事例中的年輕主任用彬彬有禮的態度說了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先撫平了經理的不悅,使其不失體麵。後來他用更充分的理由,委婉地表達了一個信息:不讚成這麽做,並指出反對經理意見的充分理由,如此一來,經理不僅沒有感到下不了台,聽後還心悅誠服,並對年輕主任產生了好感和由衷的讚賞。
由此可見,在溝通過程中,當你不同意對方觀點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用“不”這個具有強烈的對抗色彩的字眼,更不能威脅和辱罵對方,應盡量把否定性的陳述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出來。尤其是向有權威的人士表示反對或拒絕的時候,更應如此。馬基雅維利有這樣一句名言:“以我所見,一個老謀深算的人應該對任何人都不說威脅之詞或辱罵之言,因為兩者都不能削弱敵手的力量。威脅不會使他們更加謹慎,辱罵則會使他們更加恨你,並使他們更加耿耿於懷地設法傷害你。”
總而言之,“不”字是一個情緒強烈的負麵詞,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對朋友使用它時,一定要麵帶微笑,語氣親切,彬彬有禮,即使是對素不相識的推銷人員,也應如此。倘若盛氣淩人、態度傲慢不恭地拒絕對方,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夠坦然接受得了。
運用“破唱片”技巧,重複說“不”
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有時都會讓你做一件你不願做的事,一遍又一遍地跟你提起,給你一大堆有吸引力的理由,對你的拒絕卻橫加抱怨。他們以為隻要不斷努力,時間一長,總會把你說服的。如果你屈從了他們,你可能會對他們感到憤怒,對自己也感到厭惡。
幸好有一條簡單易學又有效的說“不”技巧,由熱夫·旺德拉創製,這一技巧能夠讓你從容地應對哪怕最難纏的要求。這種技巧叫做“破唱片”。因為它需要你像破唱片一樣,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話。
在使用該技巧時,可以先使用應對批評的那三招。第一,如果不明白對方的話,詢問具體內容。第二,一旦清楚了之後,同意對方說的事實或者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第三,通過自我透露,表明不願意按對方說的去做,可以加上你的理由。在這之後,如果對方仍然堅持,則使用破唱片的技巧,他說什麽都表示同意,但始終用同樣的話拒絕他的要求。沒有人能夠和破唱片爭論,所以對方最後將不得不放棄。
下麵的對話是教授談話技巧的老師開設的培訓班上的練習,它很好地展示了如何使用這個技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話一:斯坦要求吉納維芙幫助募集慈善募金
斯坦:呃……吉納維芙,你好!
吉納維芙:你好,斯坦。有什麽事嗎?
斯坦:噢,是這樣,我來是給你一個為大家做善事的機會。
吉納維芙:哦,我需要做些什麽呢?(詢問具體內容)
斯坦:你知道,我每年都替“聯合之路”募集資金。
吉納維芙:很高興你這樣做,斯坦。等一會兒,我去拿錢包。
斯坦:吉納維芙,今年我需要你更多的幫助。我要開車出去旅行。
吉納維芙:哦,那太不巧了。斯坦。
斯坦:如果你能替我向鄰居募集的話,你就幫我大忙了。同時自己也做做善事。
吉納維芙:沒錯,確實是善事,而且又能幫你的忙,但是我不想去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自我透露)
斯坦:我相信你沒問題的,周圍的人都很喜歡你。
吉納維芙:多謝你這樣說,但是我不想去收錢。(破唱片)
斯坦:當然,你知道,隻要花1個小時的時間。
吉納維芙:我知道隻要1個小時,但是我不想去向鄰居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斯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和艾迭、夏洛特、艾麗絲以及其他朋友接觸一下。此外,你說過想找機會認識一下街區裏的人,現在就是機會了。
吉納維芙:確實是不錯的機會,能會會老朋友,結識一些街區裏的人,但我還是不想向鄰居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斯坦:你知道,“聯合之路”為受災的人們提供很大的幫助。像德克薩斯州暴發的洪水,甚至那次洛杉磯水壩的決口。
吉納維芙:說得沒錯,但是我不想向鄰居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斯坦:你為什麽不願意做呢?我就想不明白。
吉納維芙:我知道你可能想不通,但是我確實不想去。(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以及破唱片)
斯坦:吉納維芙。你好像對其他人一點都不關心。
吉納維芙:我知道你可能會這樣想,但是我還是不想去。(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以及破唱片)
斯坦:我覺得你是不想幫我這個忙了。
吉納維芙:你說得沒錯,我確實幫不上忙。(同意對方說的事實)。
對話二:莎倫要求瑪吉幫忙照顧孩子
瑪吉(拿起電話):喂?
莎倫:你好,瑪吉,我是莎倫。今晚願意幫我照顧小孩嗎?
瑪吉:謝謝莎倫,但不想做。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自我透露)
莎倫:噢,知道了…但是我問孩子們想要誰照顧,他們都大聲喊道:“我們要瑪吉!”
瑪吉:我很高興他們喜歡我,我也很愛他們,但是我今晚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自我透露以及破唱片)
莎倫:瑪吉,如果你答應的話就是幫我大忙了。不然我還得到處打電話找別人。
瑪吉:我知道這樣有些麻煩,但是我就想休息一下。(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莎倫:我知道,我知道。瑪吉,我覺得你現在變得比較孤僻了。
瑪吉:也許吧,但是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以及破唱片)
莎倫:我有個提議,我把孩子們帶過去,讓他們提早睡下。那樣你就差不多是一個人待著了。
瑪吉:沒錯,是差不多一個人呆著。但是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莎倫:聽著,這不是身為鄰居應該做的事情嗎?我的意思是,鄰裏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瑪吉:你說的沒錯,但是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對話三:伯爾尼要求埃裏卡放棄她的節食計劃
埃裏卡:伯爾尼,我們今晚去哪兒吃飯?
伯爾尼:商業街新開了一家聖西哥餐館,去那裏怎麽樣?
埃裏卡:除此之外什麽都行,伯爾尼。墨西哥食物油膩太重,我要堅持我的節食計劃。(自我透露)
伯爾尼:嗯,但是墨西哥菜好吃啊。
埃裏卡:確實是好吃,但是我要堅持節食。還有別的建議嗎?(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伯爾尼:哎呀,一天不節食又不食要你的命。
埃裏卡:確實不會,但是我還是要堅持節食。(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伯爾尼:實際上,埃裏卡,我覺得你應該稍微放輕鬆一些。那樣對你的心理有好處。
埃裏卡:也許吧。但是我真的想減肥,所以我要堅持節食。(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自我透露以及破唱片)
伯托尼:埃裏卡,沒人能夠把節食堅持到底的。你早晚會放棄的。所以為什麽不現在放棄呢?
埃裏卡:大多數人確實都放棄了,但是我不會。我要堅持下去。(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伯爾尼:好的,好的,告訴你吧,我有一張這家餐館的優惠券——兩個人收一個人的錢,今天晚上就過期!如果我們現在不用的話,就丟掉好了。
埃裏卡:我知道這樣會讓你另外多花錢,伯爾尼,並且你將錯過這麽好的機會,但是我還是要堅持節食。(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反複說“真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
當他人托你幫忙辦什麽事情的時候,可以反複地說“真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一方麵它們含有“我很想對你委托之事說‘是’”的意思。另一方麵,求人辦事者也絕對捕捉不到之所以令你傷腦筋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緣由來。盡管交談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結論卻始終是“傷腦筋”,則最後對方還是認輸,不得不先自行告退:“那麽,我改時間再來麻煩您了。”當然,對方也不會覺得不愉快。最後,對方反而會同情我方的這種立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據說,好萊塢的女演員安·巴克絲達便是用“傷腦筋”巧妙說“不”的高手。
安·巴克絲達是老練的女演員,而她的高明的拒絕方法,也同樣老練,由於她是難得的配角人才,所以,每個禮拜都有至少兩部劇的劇本送到她那裏。“請看一看,如果中意,請您參加演出。”不一會兒,製片人就會打電話來,請她參加演出。
於是,她就在電話中不斷地發出“傷腦筋”的語句。據說大致是這樣的:
“那個劇本很好看,可是,我覺得傷腦筋的是……”
“而且那個角色也很富挑戰性,真是傷腦筋……”
“跟我演對手戲的是誰啊?啊!是他!我真想和他共同演出一次呢,這就更叫我傷腦筋了。”
“導演非常中意於我?真的?唉,傷腦筋,傷腦筋。”
安·巴克絲達說“不”技巧一點也不次於在銀幕上的演技。
本來,“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等的語句裏,就有一種在自我的周圍架設心理牆壁的作用。因此,對方被這一道無形的牆阻隔住了,不易進來,每次交談就連續不斷地說出這些句子,則這道牆壁越發堅固,對方終於要依附在我方的自我,主動放棄說服。
而且,由於不說出“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的緣由,所以,對方也不知道為了引出我方的“是”而必須破除哪些障礙?因此,能進一步給對方錯覺,我方之所以不肯點頭稱“是”,原因是對方並沒有想方設法將障礙破除掉。最後,弄得對方反而要向你說“抱歉”。
就算是對方要追根究底地盤問你“傷腦筋的緣由”,你也大可繼續說“你這麽一再要問我傷腦筋的緣由,我也迴答不出來呀,真是傷腦筋”,隻管一遍一遍提及“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就是了。
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拒絕
有一位姓孫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車上與一位看起來很有涵養的男子坐在一起。這位男子主動和她搭訕,孫女士覺得一個人坐著也挺乏味的,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
開始時這位男子還算規矩,和孫女士隻是談談乘車難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談著談著,這位男子竟然話題一轉,問了孫女士一句:“你結婚了嗎?”孫女士一聽頓生厭惡,於是她態度平和地對那位男子說:“先生,我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半句是‘對男人不能問收入’,所以我才沒有問你的收入;後半句是‘對女人不能問婚否’,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是不能迴答了!請原諒。”
那位男子聽孫女士這麽一說,也覺得有點突兀,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孫女士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傳達了“不”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佩服孫女士說“不”的能力。寥寥數語,既表達了對對方失禮的不滿,又沒有讓對方下不了台,可謂一舉兩得。
日本有一位教育界的前輩,每當學生來向他借書時,不問借書的理由為何,一律采取拒絕的態度。經了解得知,那些被拒絕的學生們平時表現都不錯,但是這位教育界的前輩一度借書給他們,卻沒想到這些學生們從來沒有歸還過。他為了消除研究工作上的不便,所以不得不這麽做,以便求得“自我保護”。他拒絕學生的說詞,顛來倒去總是這麽幾句:“本來很想借給你,可是你不知有句俗語說:‘借書給人者,傻瓜。還書者,傻瓜麽?’所以,我隻能說很抱歉。我真的不能借給你。”幾乎所有的學生聽完這番話後,都會怏怏而歸,俗語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俗語可以說是人類的智慧累積,是經過長久的曆史千錘百煉出來的,故含有對方和自己所共有的已經了解的一些真理。已經具有無法輕易否定的分量,而且表達方式簡潔,不必思考就能憑直觀了解,不須提示“因為如何所以才如何”式的推測或想法,就直接說出結論,也是俗語的強處。
由以上說明看來,與其花費千言萬語來做“不”的借口,倒不如使用一句恰當的俗語更能漂亮地表達我方的心意。而且,是彼此已經了解的“共有財富”才這麽說,所以不致給被拒者感覺不愉快,很是便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準備一些俗語來拒絕對方。比如,當朋友向你借錢時:“親兄弟還明算賬呢。”
不要生硬地拒絕對方的求助,應該讓對方意識到你是為了他的“利益”而拒絕的。你可以這樣說:“我呢,從內心裏非常同情您,也非常想幫助您,但對這件事我並不在行,一旦幹壞了,既耽誤你的時間,又浪費你的財物,影響也不好。我還費力不討好。您不如找一個更穩妥的人辦吧。要拜托我處理這件事,我真的很擔心最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淡結局啊。”
在表示拒絕之意的話語中,添加一些俗語,你將收到滿意地說“不”效果。
運用含糊迴避法傳達“不”
清初,有位詩賦名家叫周宛雲,當時慕名請教他的人絡繹不絕,都以能見他一麵、聆聽他的教誨而深以為幸。
剛開始時,周宛雲見別人千裏迢迢向他求教,格外盡心,是非曲直,好壞褒貶,一點也不隱瞞,以為隻有這樣,這些求教於自己的人才會有所收獲。誰知這些人拿著詩稿都是興衝衝而來,經他批評一番之後,一個個垂頭喪氣而去。時間一長,外麵議論周宛雲老先生的話便多了起來:有人說他狂傲,有人說他自以為是,有人說他浪得虛名,有人說他黑白不分等,不一而足。
周宛雲老先生十分後悔,對朋友訴苦說:“我既不想招來別人的怨恨,更不想把他們狗屁不通的詩說成是天下絕作,這樣該如何是好呢?”朋友淡然一笑,撫慰他說:“你呀!既不說他詩好,又不說不好,隻說一句‘真不容易’不就結了?”
周宛雲老先生豁然開朗,對朋友這一妙招點頭稱是。
這一天,又有老頭騎著毛驢帶著上百卷詩稿前來向他求教,他改變以前的做法,和顏悅色地問老頭:“您做詩到如今有多少年頭了?”老頭頗為自豪地說:“快40年啦!”周宛雲老先生用手拍拍詩稿:“在40年裏,竟能做出一百多卷詩來,真不容易呀!”老頭連連說:“哪裏哪裏!”心滿意足而去。
從此以後,向周宛雲請教的人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他們迴去都向別人說:“宛雲老先生說我的詩不容易,真是有眼光!”
在現實生活中,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被拒絕,但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去拒絕他人,這時,我們可以用含糊迴避法。上述故事中的周宛雲“真不容易”便無形中運用了此法。“真不容易”有很多種意思。可以理解為寫得好不容易,也可以理解為你的水平能寫出這種詩也就很不容易了,還可以說能把詩寫得如此糟糕很不容易。
那麽,“含糊迴避法”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就是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要求時,不明確表態,即以不具體、不清晰、語言含糊不清的答複來間接表達拒絕的意思。這樣的表達可以讓對方聽了不得要領,不能再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甲畫了一幅畫,自覺不錯,問乙覺得如何。乙一看,心裏直嘀咕,一點也不漂亮,可是乙迴答“還可以”。他雖然迴答得很模糊,但如甲明智一點,就會明白乙的意旨所在。
有時,在拒絕別人時,語言表達雖然明白清楚,但是答非所問,避重就輕,讓對方不得要領,效果也是一樣的。
比如,有一位女士對美國前總統林肯說過:“總統先生,你必須給我一張授銜令,委任我兒子為上校。”林肯看了他一眼,女士繼續說:“我提出這一要求並不是在想求你開恩,而是我有這樣做的權利。因為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過仗,我叔父是布斯堡戰中唯一沒有逃跑的士兵,我父親在新奧爾良作過戰,我丈夫戰死在蒙特雷。”林肯認真地聽著女士說的話:“夫人,我想你一家為報效國家,做得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把這樣的機會讓給別人的時候了。”這位女士本意是懇求林肯看在家人功勞的份上,為其兒子授銜。林肯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但他卻以裝糊塗的方法拒絕了。
又如,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在韓國漢城(即韓國首都首爾,當時稱為漢城)舉行,當中國代表團到達漢城時,記者紛紛圍上來,問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夢華:“中國能拿幾塊金牌?”“中國能超過韓國嗎?”李夢華答道:“10月2日以後(奧運會結束之日),你們肯定能知道。”記者又接著問道:“中國新華社曾預測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認為這是客觀的嗎?”李夢華迴答道:“中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記者可以按他們的想法寫。”
大凡國際賽事,自己隊能拿多少獎牌,自己心裏一般是有底的,有的甚至還落實承包到具體運動員。但是賽場上變幻莫測,決定能否奪魁的因素變數很大,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能拿多少獎牌,關係到國家的榮譽,不能出爾反爾,視若兒戲,更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對記者提出的這樣的問題,一般都要拒絕迴答。但這又有別於正式嚴肅的外交場合,所以拒絕時不妨來點語言遊戲,或避而不答,或避實就虛,輕鬆詼諧,又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在拒絕時,盡可能把“不”說得含糊一些,這樣做既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立場,也能充分保留對方的麵子,避免對方心理上的挫敗感。事實上,這種模糊拒絕法還有一種形式,即抽象式拒絕,把話題不斷抽象化,就可以逃開對方的要求。在很多時候,如果用具體的話來拒絕會遭到對方的反感,你大可將話題不斷抽象化,談論的問題看上去比正題還要重要。事實上,這時已把對方誘入距離正題非常遙遠的煙雲中去了。
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在幫他的表弟推銷家具,如果你的同事向你推銷時,你又不想要。這時不妨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推薦,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聽了這番話後,這位同事多半會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開,因為他已經從中嗅出了“不買”的氣息,而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麽“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個非常籠統又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發動新一輪的“言詞進攻”,也會由於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不得不放棄。這樣,也就達到了拒絕他人的目的了。
又如,當你要拒絕他人的求婚時,由於對方的態度極其認真,因此你一本正經地說理,問題就始終得不到解決。而且,要正麵說出“不想和你結婚”,通常會傷害到別人,讓對方在心理上承受挫敗感和失落感。倘若把“甲和乙的婚事”這種具體的要求,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結婚”問題上去,就另當別論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被你求婚,我好開心。不過我認為不可太沉溺於感情。”
“不,我很冷靜。”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想和你好好談一談你我對結婚有什麽樣的看法?”
“好的呀!”
“結婚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呢?”
你一旦把對方誘入到抽象的水準中,以後就可將此水準不斷提高。“對男女的結合來說,一夫一妻製是不是理想的形態”“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麽呢?”……就這樣,把話題越說越抽象,越扯越遠,在不知不覺中,對方就被你給巧妙地拒絕了。
恰當自嘲,化解掉被他人拒絕的尷尬
人生在世,不論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總會碰到一些求人的事。因此,作為求人的一方就難免會遭遇拒絕。當某人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或懇請的時候,你又不好意思明言拒絕他。這種情況下,恰當自嘲,能夠緩和氣氛,不至於讓對方感到過於尷尬而影響你們日後的正常交往。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麵上是嘲弄自己,但實際上卻另有他意。
當年,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的“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先生給他們的創刊號撰稿。魯迅先生並不想寫,於是就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好,我以後再寫,免得人說魯迅來到廣州就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青年們說:“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魯迅先生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也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會銷路好的。”1934年,《人世間》雜誌開辟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並配合刊出接受采訪的作家的肖像。該雜誌的編輯寫信給魯迅先生,要求應允前去采訪,並以書房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先生與許廣平、周海嬰的合照。
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為不妨濫竽其例。近來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裏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 ‘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偽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掃地歡迎也。”
可能魯迅先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冷峻而嚴肅的。聽到魯迅先生這個名字,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倔強、勇敢、有毅力……誠然,這些都是魯迅先生的性格特征,但絕不是他的全部,魯迅先生還是一個全身被幽默感充斥著的人。他的幽默不是嘩眾取寵、一笑了之,而是一種從骨髓裏溢露出來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和犀利深刻。他通過恰到好處地自嘲,在拒絕對方請求的同時,讓被拒絕者的尷尬變成了笑聲,在笑聲中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1.盛情難卻時,幫你巧妙迴答
親戚、朋友或者同事有事求你幫忙,囿於種種原因你不能幫忙。這時,你如果能夠運用自嘲的語言,既能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圖,又不至於傷害了你們之間的感情,避免尷尬局麵的出現。
有一次,和美國前總統林肯關係非常要好的一位報界友人邀請林肯到一個編輯大會上發言,林肯並沒有做過編輯,對編輯工作一無所知,所以出席這樣的會議肯定是不合適的。但是直接拒絕友人又不太好,於是林肯給他的這位朋友講了一個這樣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在森林裏遇到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過的最醜的人。’我說:‘您大概講對了,可是我又有什麽辦法呢?’她說:‘是的,你生了這副醜相是無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待在家裏不出來嘛!''”友人不禁為林肯的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同時也明白了林肯的意思,於是就不再勉為其難。
2.談判陷入僵局時,幫你以退為進
有一個時期,前蘇聯與挪威曾經就購買挪威鯡魚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深知貿易談判訣竅的挪威人,賣價高得出奇。前蘇聯的談判代表與挪威人進行了艱苦的討價還價,挪威人就是堅持不讓步。談判進行了一輪又一輪,代表換了一個又一個,仍然沒有結果。後來,前蘇聯大使柯倫泰使用了幽默的拒絕法贏得了談判的成功。
她對挪威人說:“好吧!我同意你們提出的價格,如果我國政府不同意這個價格,我願意用自己的工資來支付差額。但是,這自然要分期付款,可能要我支付一輩子。”
挪威的紳士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高明的談判對手,堂堂紳士能把一位女士逼到這種地步嗎?因此,在忍不住一笑之後,就一致同意將鯡魚的價格降到最低標準。而柯倫泰用幽默的手段完成了她的前任們曆盡艱難也沒有完成的談判。
由此可見,談判陷入僵局,雙方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如果恰當地運用自嘲,就能以退為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某蔬菜公司一位副科長到外地調運蔬菜,賣方想趁機撈一把,因而報價很高,雙方的談判眼看就要擱淺,這讓副科長心急如焚。然而,為了穩住對方,他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自嘲道:“其實,你們把我給看高了,我隻不過是個小科長,還是個副的,手裏能有多大的權力?再說,天氣這麽熱,我花大價錢辦一筆賠本的買賣,這個責任我擔當得起嗎?”他這一番“自嘲”既表明了自己在價格上的態度,又讓對方感到在價格上使他讓步是強人所難。於是,賣方不再堅持自己的要價,雙方順利地完成了交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麵對挑釁時,幫你有力攻擊
麵對別人的挑釁,當你出於一些因素的考慮,不便於公開直接迴擊時,幽默風趣的“自嘲”會是你一件反擊的利器。它會讓你以退為進,在無聲無息中表明你的立場和態度,有力給對方以迴擊。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接見傲慢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會麵中,麥克阿瑟拿出煙鬥,裝上煙絲,然後把煙鬥叼在嘴裏,取出火柴。當他準備劃火柴點煙時,才停下來,對杜魯門說:“我抽煙,你不會介意吧?”顯然,在他已經做好抽煙準備的情況下,這不是在真心征求意見,如果杜魯門說介意,那就會失風度。麵對這種挑釁,杜魯門看了一眼麥克阿瑟,說:“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的煙霧都多。”這時,傲慢的麥克阿瑟慢慢地把火柴放迴了火柴盒,取下嘴裏的煙鬥放在了桌子上。
杜魯門這句“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的煙霧都多”,言下之意“我是美國總統,沒有任何人敢隨便在我麵前抽煙,也隻有你傲慢的麥克阿瑟能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吧!”在總統自嘲式的說“不”之後,傲慢的麥克阿瑟將軍也不得不作出讓步。
故意轉移話題,從側麵說出“不”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會在一些事情上產生分歧,或遇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問話,比如涉及國家、組織的秘密,涉及個人收入、個人生活、人際關係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談論已經發生爭議的話題,會發生更多的不愉快,兩個人即使是緘默不語,也不能解除尷尬的局麵;如果用“不能告訴你”來迴答,那會使你顯得粗俗無禮;如果套用外交用語“無可奉告”來作答,那又會給提問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與不快。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掌握“顧左右而言他”的語言藝術,采用故意轉移話題法,這樣能夠讓兩個人頓時輕鬆不少。
所謂“故意轉移話題”,就是在對方還沒有完全表達出想說的話時,就將其話斷開,轉向其他的話題。事實上,這對於拒絕對方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兩個青年去拜訪老師,在談話中提到:“老師,聽說您的夫人是教英語的,我們想請她指教,行嗎?”
老師為難地沉默了片刻,說:“那是我以前的愛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對不起,老師……”
“沒什麽,喝點水吧。”
“老師,您的書什麽時候出版?快了吧……”
這樣轉換話題,特別是提出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就會使談話很快恢複正常,氣氛活躍起來。
在說話過程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到我們心中的隱痛、忌諱或者自己不願迴答的問題時,如果一時沒有好辦法應答,那麽,就幹脆使在場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問話者見我方對其問題不予理睬,在尷尬的同時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禮,從而不再追問。
某單位一張姓女子結婚,在單位散發喜糖,剛巧該單位有一位尚未談對象的35歲的大齡女青年。大家吃著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員笑著對那位女青年說:“喂,什麽時候吃你的喜糖啊?”大家都望著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臉微微一紅,把臉轉向鄰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後指著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穎的上衣問:“咦?這件上衣什麽時候買的?在哪個商店買的?”兩個人便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大齡女子什麽時候結婚的確是一件很不禮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這個尖銳的問題時處境非常尷尬,迴答不好可能會引起大家的閑話,再說這事也沒必要讓大家來參與。於是她立刻把話題轉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迴避對方的無聊問題。問者受到毫不掩飾的冷落,自然也認識到自己的失禮,沒有理由責怪女青年對自己的置之不理。
這種轉移話題的方法固然可以達到擺脫窘境的目的,但是它又未免太過生硬,效果並不是非常好,有的人使用更為婉轉的方式來“言其他”,會顯得更漂亮、幹脆。這種方法就是岔換法。岔換法是針對對方的話題而岔換新的話題,字麵上看是迴答了對方的問題,而實質意義卻是不相幹的兩個問題。它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幹脆利落,能顯示出一種較為強硬的表達氣息。話題調頭言其他,經常會被用於解窘,但是我們應該盡量圓滑地去利用這一方法,使它更加不著痕跡地化解尷尬。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供我們“顧左右而言他”。
1.節外生枝法
談話總是要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來談,如果你對此不感興趣,或不想多談,你可采用節外生枝的方法,轉移活題。比如,談論某個人的是非,可你不想談,那麽你可先聽對方說,然後說些和被談論人無關緊要的事,說自己的事,說說話人的事,說近來發生在身邊的有趣的事。
2.巧轉視線法
談話中,眼睛看向窗外,表現出對外麵的天氣或景物的關注,評論天氣的好壞,氣候的變化;談話中,把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穿著打扮上,誇她的服飾有檔次、有品位,誇她的膚色青春靚麗,向她討教護膚的方法,討教如何購買化妝品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先聲奪人法
未等對方完全攤開話題之前,你就另立個話題,然後天南地北地說起來,不時地還向對方征求意見,讓他發表高見,並向他討教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為自己指點迷津,態度極為誠懇。不給對方喘氣兒的機會,再提話題的時間。
4.錦上添花法
錦上添花法,即由對方話語中的某一點引出新的話題。
朋友甲在交談中誇耀自己的孩子:“我女兒這次數學考試又得了滿分!哎,你兒子怎麽樣?”乙的兒子數學較差,如果他不願意公開,就可以說:“哦,滿分?你女兒真聰明,語文一定也考得不錯吧!”聽到人家誇獎自己的女兒,甲喜笑顏開,又開始介紹女兒的語文成績。
5.補充引渡法
這種方法表麵上為對方的談話作補充說明,實際上暗度陳倉、轉換話題。
小王說:“博覽會上羊毛衫的款式真多……”如果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起羊毛衫的款式,而你又不感興趣,那麽,不妨抓住他說話的間隙,插上一句:“我昨天也去看了,不是還有各種名牌冰箱嗎?”這樣,就能把話題引到“冰箱”上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一講到興頭上,往往收不住,給“補充引渡”帶來困難。這時,你就要針對他的特點,用他同樣感興趣,甚至更加感興趣的話題去“誘惑”他。一般來說,他會不經意間轉換話題的。
6.追問轉移法
對對方的迴答不斷地追問,也能達到轉換話題的目的。
有人總是抱怨自己不被領導賞識,是個人才但是缺乏機遇,聽到的次數多了,難免使人厭煩。特別是有的人還很不“識相”,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依然喋喋不休。這時,你不妨趁機追問:“你認為一個人成才需要哪些條件?成才既然需要主客觀條件,那麽主觀因素與客觀條件相比,哪一個更重要呢?”“客觀條件很差,由於主觀努力而終於成才的,這一類例子你多少了解一些吧?”利用一次或多少連續追問使他逐漸偏離原來的話題。
7.另起爐灶法
另起爐灶法簡潔明快,往往用明白的語言刹住對方的談鋒,迫使話題轉換。這種方法雖然直截了當,但也要顧全對方的麵子,尤其是在對方談興正濃的時候。你可以對隻顧自己口若懸河的人說:“這件事咱們有機會再談吧,我先告訴你一件事……”;也可以在聽到不願聽下去的話題時說:“我們不談這個,談談……好嗎?”既注意到了禮貌,又達到了轉換話題的目的。
8.裝瘋賣傻法
對方說西,你就說東;對方說人,你就說事;對方談工作,你就談家事,裝作沒有領會對方的談話意圖,來個雲山霧罩,猶抱琵琶半遮麵。讓自己瘋傻,讓對方無奈。
徐霜和趙兵是大學同學。很巧的是,他們畢業後又同時考入了一家事業單位。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他們在一起工作3年了。趙兵一直暗戀徐霜,想趁著七夕情人節向徐霜表達愛慕之情。徐霜對此雖然心知肚明,但卻不想將友情朝著愛情方麵發展,她認為還是保持一種淡淡的友誼比較好。於是,就出現了下麵的對話。
趙兵:我想問問你,你是不是喜歡……
徐霜:我喜歡你給我借的那本公關書,我都看了兩遍了。
趙兵:你看不出來我喜歡……
徐霜:我知道你也喜歡公共關係學,以後咱們一起交換學習心得吧?
趙兵:你有沒有……
徐霜: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學習,我早就有這個想法。
趙兵:……
徐霜3次都把趙兵的話斷答,使得趙兵明白了她的想法,於是,不再問了。這比讓他直率問出來,徐霜當麵予以拒絕,效果當然要好很多。
當然,運用這種方法說“不”:一要看準時機;二要靈活打斷;三要主動出擊。此外,還需要做到正確的斷答,才思敏捷,口語技巧嫻熟。這是因為,首先,斷答前要摸準對方的心理,“你一張口我就知道你要問什麽”“未聞全言而盡知其意”,這與“錯答”比起來,要求會更高。其次,要能搶得自然而恰當,比如從“喜歡”(人)而引論到“喜歡”(書),能瞞過在場的其他聽話人。最後,斷答往往需要幾個迴合才奏效,因為搶一兩次,對方可能還不能領悟到答話者的真正意思,或者略略知道而不甘心,繼續發問,這就要求“連搶”多次,才能不漏破綻,達到目的。所以說難度大,技巧性強,但如果運用的得當,效果也會很好。
故意轉換話題還有一種情況,在兩人的交談中涉及第三人的名譽或利益,這時更要當機立斷,改變話題。如當有人在會話中損害了某個人的名譽時,你就要以堅定的語氣說:“我對他(她)的印象很好,還是讓我們談談其他事吧。”或者,當有人誹謗一位雙方都很熟悉的朋友時,你可以用吃驚的語氣說:“是嘛,可是他對你評價非常高,常常講你的好。”這種明顯的轉換話題往往能夠馬上製止閑言碎語。
要拒絕時,對無關的話語也不說“是”
在催眠術裏有一種方法,是先向對方問出一定會迴答“是”的問題。要在對方連連稱“是”的當兒,使對方在無意識中形成想以肯定的方式來聆聽催眠者的話的心理準備。催眠者是想利用它來導致催眠狀態。這種心理準備稱為“心理組合”,在這裏,重要的是一旦心理被組合於某個方向之後,就很難察覺還有別的方向。
推銷員或保險業務員等當然對此技巧十分擅長。他們的話都是從乍聽之下與工作沒有關係的地方開始的。“今天天氣不錯”這種節令性寒暄,其實多半含有為了從客戶引出“是”而設計的提問。客戶會在沒有什麽戒備之心的情況下迴答“是”。這便是他們籠絡客戶心理的計策。
美國電機推銷員哈裏森,就曾講了一件他親身經曆的有趣的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新客戶的公司去拜訪,準備說服他們再購買幾台新式電機。不料,剛踏進公司的大門,便挨了當頭一棒。
“哈裏森,你又來推銷你那些破爛了!你不要做夢了,我們再也不會買你那些玩意兒了!”總工程師惱怒地說。
經哈裏森了解,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總工程師昨天到車間去檢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裏森推銷給他們的電機,感到很燙手,便斷定哈裏森推銷的電機質量太差。因而拒絕哈裏森今日的拜訪,推銷更是無門啦!
哈裏森冷靜考慮了一下,認為如果硬碰硬地與對方辯論電機的質量,肯定於事無補。他便采取了另外一種戰術,於是發生了以下的對話:
“好吧,斯賓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立場,假如電機發熱過高,別說買新的,就是已經買了的也得退貨,你說是嗎?”
“是的。”
“當然,任何電機工作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熱,隻是發熱不應超過全國電工協會所規定的標準,你說是嗎?”
“是的。”
“按國家技術標準,電機的溫度可比室內溫度高出42°c,是這樣的吧?”
“是的。但是你們的電機溫度比這高出許多,喏,昨天差點把我的手都燙傷了!”
“請稍等一下。請問你們車間裏的溫度是多少?”
“大約24c。”
“好極了!車間是24c,加上應有的42c的升溫,共計66c左右。請問,如果你把手放進66c的水裏會不會被燙傷呢?”
“那——是完全可能的。”
“那麽,請你以後千萬不要去摸電機了。不過,我們的產品質量,你們完全可以放心,絕對沒有問題。”結果,哈裏森又做成了一筆買賣。
哈裏森的成功,除了因為他的電機質量的確不錯以外,他還利用了人們心理上的微妙的變化。
當一個人在說話時,如果一開始就說出一連串的“是”字來,就會使整個身心趨向肯定的一麵。這時全身呈放鬆狀態,容易造成和諧的談話氣氛,也容易放棄自己原來的偏見,轉而同意對方的意見。
美國著名的保險業務員約翰·科爾茲也說:“當客人對我們發出的五個或六個問題有了迴應時,你可以認定有八九成的成功機會了。”從無關痛癢的質問引出客人的“是”,來在客人心中裝配好“心理組合”,以便他們對最終目的說出“是”來。為對付這個情況,對於似乎毫無關係的話,也絕對不說“是”。不妨牢記“沉默是金”的警示,並執行到位。或者,對於“今天天氣不錯”的問題,可以拿這樣的迴答來支吾過去:“天氣預報好像說會下陣雨呢!”總而言之,讓對方有意建立的“是”的心理組合,無法如願。
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建立不說“是”的心理組合。要堅持“不”時,對於即使沒有關係的話也不說“是”。采取這個方法,也許會使對方聽了不舒服,覺得是一種諷刺,但是,麵對試圖說服的人,要斷然拒絕,這是非常奏效的方法。
誇大的“是”就是表達“不”
唐朝詩人李白在詩中寫道:“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天下哪有三千丈的白發,這隻是誇張的說法。
誇張是故意誇大或縮小表述對象的實際情況,突出其某種特征或品性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如,“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這是一種增大的誇張。“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麵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這是一種縮小誇張,並且先用比喻,再用誇張。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稱“超前”的誇張,比如,“憨老漢真是餓極了,那位大嫂剛把一碗黑麵端進來,他接住,嘴還沒沾上碗邊,半碗黑麵早就咽下肚了。”
誇張能夠使得表述對象的某種特征更突出。誇張必須和事實有較大差距,往往是不可能的事,誇張並不是希望人相信所說的是事實,而是處於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其實,誇張的功用不僅局限於文學領域,在人際交流溝通中,有時候故意使用誇張的表述往往有助於使事態朝著對自己有益的方向發展。
舉個例子,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你想稱讚對方冰雪聰明,可以說:“你是個充滿智慧的人。”然而,一旦將此話予以誇大的表述,說成“你簡直是個充滿智慧的人”,對方會覺得你在對他進行諷刺和挖苦,從而麵露不悅之色。凡事都是“過猶不及”,過分誇張的遣詞用語,往往表達著和那些語句相反的意思。
當歐洲就要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某政治家,憂慮一天比一天沉重地壓在英國上麵的納粹德國的威脅,對當時的首相溫士頓·丘吉爾這樣說道:“這簡直是絕望的情況吧,你意下如何呢?”以倔強聞名的丘吉爾,原想一口加以否認,但這樣似乎無法解除對方的憂慮,於是乎,這樣迴答對方:“真是無可言喻的絕望呀,我竟然覺得年輕了20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丘吉爾在對方的“絕望”之上,冠以“無可言喻”的誇大形了的容詞,強烈地否定了絕望。當你想要表示拒絕之意時,運用此招很能發揮功效。
想拒絕時,最好不要提對方的名字
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任何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名字,是身份與自尊的象征。人性的本能告訴我們,記得我們名字的人,一定是尊敬我們的。名字裏所蘊含的奇跡,完全取決於我們交往的人,沒有人可以取代。名字使人出眾,使人在許多人中顯得獨立。
如果你想與一個不太熟悉的人早一點建立親密關係,記住對方的名字,並把它叫出來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此一來,可以很快地拉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進而把自己所想的事情輕鬆地說出來。比如,在某次派對中,你遇到了一位比自己年長的男性,選擇一個恰當地時機將“某某先生”改稱為“某兄”,則能大增社交效果。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要求和我們要傳遞的信息,隻要從名字與稱唿著手,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安,您是……”男推銷員說著,一邊友善而爽快地伸出手來。這樣一來,秘書也不好意思不報出自己的名字來。
“你好,我是張旭娟,”秘書一邊迴答,一邊跟男推銷員握手,“我有什麽地方可以效勞嗎?”
“是啊,您一定能幫得上忙,張女士。”年輕的男推銷員重複了秘書的名字,輕快地說道,“我們公司剛剛派我接管這個地區的業務,我想勤快一些,親自拜訪所有顧客。雖然今天早上我沒有先約好時間,但是,如果您能讓楊先生抽出一點時間來,我保證不會逗留太久,不會耽誤楊先生其他的事情。”
從心理學分析,這位年輕的男推銷員的高明之處在於,在起初就先聽好並記住對方的名字,這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然後他重複說出對方的名字,是為了強調對方名字的重要性。接著又說:“是啊,您一定能幫得上忙。”這樣一來,就以很微妙的手法,讓張女士負起責任,因為張女士本來就在問,有沒有什麽地方可以效勞的。於是,張女士被引向她這邊來。
接著,男推銷員又用“勤快”和“親自”這兩個字眼,來表示必須要見楊先生,並且進一步把張女士拉進這個事件中。最後,男推銷員又說,如果“您”能讓楊先生抽出一點時間來,這就顯得,是張女士個人給予她的恩惠。男推銷員還說,“我保證”不會逗留得太久,這樣一來,張女士就不用擔心會不會因為這個沒有事先約好時間的訪客而打擾到老板。
先聽好對方名字,然後重複說出對方的名字對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通常情況下,見一次麵就能記住別人名字的人,常容易與他人接近,因此,在交談中不斷稱唿別人名字,並冠之以“兄”“先生”“姐”“女士”等詞語,容易產生親近感。那麽,我們如何把這件事運用到說“不”的場合呢?鑒於與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越近,越難說“不”,所以,當你想對對方說“不”時,便應杜絕這種親密的表示,即對方的名字一概不提,這樣會無形中拉大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因此較容易把“不”字說出口。即便是對方為了引出你的“是”而連連稱唿你的名字,你也絕對不可提到對方的名字。
稍加觀察,便會發現初次見麵的企業界人士都有交換名片的習慣。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把接受的名片放在麵前說話。這種做法除了是一種禮貌,還能使一方在交談中能叫出另一方的名字,進而使溝通更為順利。所以,如果你想要與對方說“不”,就不要交換名片,或者即使收到名片也不去當場仔細過目。常常看見一些人把收到的名片立刻放進口袋或者表現出一副不太情願的樣子,也算是一種“不”的沉默表示了。
此外,如果使用“你們”之類的非固有名稱的稱唿來替代名字,則對於保持和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應該更加有效。因為這種非固有名稱的字眼,表示你沒有把對方承認為一個人。
多餘的敬語,會拉大雙方的心理距離
避免與對方套近乎,而是給人一種最好對你“敬而遠之”的感覺,比較容易把“不”說出來。即便是對方試圖與你套近乎,你也要保持頭腦清醒,以免做了感情的俘虜,給對方可乘之機。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讓給人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呢?不妨過度使用一些敬語。過度、多餘的敬語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傳達“不”的願望和信息。
有位常年從事房地產交易的人說,生意能否談成,可以從客人看過房屋後打來的電話裏得知一個大概。
大部分客人在看過房屋之後,會留下一句“我會用電話和你聯係”,然後迴去。不多久,他們就打來電話了。從電話的語氣中,可以明了客人的心意。
若是有希望的迴答,那語氣一定是親密的,然而一開始就想拒絕的客人,則多半會使用敬語,說得彬彬有禮。根據多年的經驗,這位房地產經營老手一下子就能判斷出交易的大概結果。
大聲拒絕,讓你不失人緣的n種拒絕方法
彬彬有禮地說“不”,而不是公然對抗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個素行不良的熟人隔三差五地糾纏你,非要向你借錢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給他便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迴頭”;你的頂頭上司在增減人員上向你提出一些建議,但是這些建議又不符合公司現實情況。諸如此類的事你必定非常想說“不”,可是轉頭又會尋思說“不”之後,就會傷和氣,引人惡感,被人誤會,甚至種下仇恨的種子。
要避免上述情形發生,在說“不”時就不應采取一種公然對抗的態度。正確的做法是彬彬有禮地說“不”。這樣做既能傳達出說“不”的信號,又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讓其難堪,同時也不會損害彼此的正常關係。
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學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期今後在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麵攜手共進。作家熱情地說:“今晚6點,我想請你在海天樓餐廳共進晚餐,我們好好聚一聚,你願意嗎?”事情真湊巧,這位教授正在忙於準備下星期學術報告會的講稿,實在抽不出時間。於是,他熱情地笑了笑,又帶著歉意說:“對你的邀請,我感到非常榮幸,可是我正忙於準備講稿,實在無法脫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絕是有禮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麽幹脆。
如果你想對別人的意見表示不同意,請注意把你對“意見”的態度和對人的態度區分開來,對意見要堅決拒絕,對人則要熱情友好。
在德國某電子公司的一次會議上,公司經理拿出一個他設計的商標征求大家意見。
經理說:“這個商標的主題是旭日。這個旭日很像日本的國旗,日本人民見了一定樂於購買我們的產品。”
營業部主任和廣告部主任都極力恭維經理的構想,但年輕的銷售部主任卻溫文爾雅地說:“我不太讚同這個商標。”經理聽了感到很吃驚,全屋的人都瞪大眼睛盯著他。
年輕的銷售部主任沒有同經理爭論那個帶紅圈圈的設計是否雅觀,而是說:“我恐怕它太好了。”
經理感到納悶,臉上卻帶著笑說:“你的話叫我難以理解,解釋來聽聽。”
“這個設計與日本國旗很相似,日本人喜歡,然而,我們另一個重要市場——中國的人民,也會想到這是日本國旗,他們就不會引起好感,就不會買我們的產品,這就與本公司要擴展對華貿易營業計劃相抵觸嗎?這顯然是顧此失彼了。”
“天哪!你的話高明極了!”經理叫了起來。
這個事例中的年輕主任用彬彬有禮的態度說了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先撫平了經理的不悅,使其不失體麵。後來他用更充分的理由,委婉地表達了一個信息:不讚成這麽做,並指出反對經理意見的充分理由,如此一來,經理不僅沒有感到下不了台,聽後還心悅誠服,並對年輕主任產生了好感和由衷的讚賞。
由此可見,在溝通過程中,當你不同意對方觀點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用“不”這個具有強烈的對抗色彩的字眼,更不能威脅和辱罵對方,應盡量把否定性的陳述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出來。尤其是向有權威的人士表示反對或拒絕的時候,更應如此。馬基雅維利有這樣一句名言:“以我所見,一個老謀深算的人應該對任何人都不說威脅之詞或辱罵之言,因為兩者都不能削弱敵手的力量。威脅不會使他們更加謹慎,辱罵則會使他們更加恨你,並使他們更加耿耿於懷地設法傷害你。”
總而言之,“不”字是一個情緒強烈的負麵詞,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對朋友使用它時,一定要麵帶微笑,語氣親切,彬彬有禮,即使是對素不相識的推銷人員,也應如此。倘若盛氣淩人、態度傲慢不恭地拒絕對方,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夠坦然接受得了。
運用“破唱片”技巧,重複說“不”
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有時都會讓你做一件你不願做的事,一遍又一遍地跟你提起,給你一大堆有吸引力的理由,對你的拒絕卻橫加抱怨。他們以為隻要不斷努力,時間一長,總會把你說服的。如果你屈從了他們,你可能會對他們感到憤怒,對自己也感到厭惡。
幸好有一條簡單易學又有效的說“不”技巧,由熱夫·旺德拉創製,這一技巧能夠讓你從容地應對哪怕最難纏的要求。這種技巧叫做“破唱片”。因為它需要你像破唱片一樣,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話。
在使用該技巧時,可以先使用應對批評的那三招。第一,如果不明白對方的話,詢問具體內容。第二,一旦清楚了之後,同意對方說的事實或者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第三,通過自我透露,表明不願意按對方說的去做,可以加上你的理由。在這之後,如果對方仍然堅持,則使用破唱片的技巧,他說什麽都表示同意,但始終用同樣的話拒絕他的要求。沒有人能夠和破唱片爭論,所以對方最後將不得不放棄。
下麵的對話是教授談話技巧的老師開設的培訓班上的練習,它很好地展示了如何使用這個技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話一:斯坦要求吉納維芙幫助募集慈善募金
斯坦:呃……吉納維芙,你好!
吉納維芙:你好,斯坦。有什麽事嗎?
斯坦:噢,是這樣,我來是給你一個為大家做善事的機會。
吉納維芙:哦,我需要做些什麽呢?(詢問具體內容)
斯坦:你知道,我每年都替“聯合之路”募集資金。
吉納維芙:很高興你這樣做,斯坦。等一會兒,我去拿錢包。
斯坦:吉納維芙,今年我需要你更多的幫助。我要開車出去旅行。
吉納維芙:哦,那太不巧了。斯坦。
斯坦:如果你能替我向鄰居募集的話,你就幫我大忙了。同時自己也做做善事。
吉納維芙:沒錯,確實是善事,而且又能幫你的忙,但是我不想去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自我透露)
斯坦:我相信你沒問題的,周圍的人都很喜歡你。
吉納維芙:多謝你這樣說,但是我不想去收錢。(破唱片)
斯坦:當然,你知道,隻要花1個小時的時間。
吉納維芙:我知道隻要1個小時,但是我不想去向鄰居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斯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和艾迭、夏洛特、艾麗絲以及其他朋友接觸一下。此外,你說過想找機會認識一下街區裏的人,現在就是機會了。
吉納維芙:確實是不錯的機會,能會會老朋友,結識一些街區裏的人,但我還是不想向鄰居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斯坦:你知道,“聯合之路”為受災的人們提供很大的幫助。像德克薩斯州暴發的洪水,甚至那次洛杉磯水壩的決口。
吉納維芙:說得沒錯,但是我不想向鄰居收錢。(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斯坦:你為什麽不願意做呢?我就想不明白。
吉納維芙:我知道你可能想不通,但是我確實不想去。(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以及破唱片)
斯坦:吉納維芙。你好像對其他人一點都不關心。
吉納維芙:我知道你可能會這樣想,但是我還是不想去。(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以及破唱片)
斯坦:我覺得你是不想幫我這個忙了。
吉納維芙:你說得沒錯,我確實幫不上忙。(同意對方說的事實)。
對話二:莎倫要求瑪吉幫忙照顧孩子
瑪吉(拿起電話):喂?
莎倫:你好,瑪吉,我是莎倫。今晚願意幫我照顧小孩嗎?
瑪吉:謝謝莎倫,但不想做。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自我透露)
莎倫:噢,知道了…但是我問孩子們想要誰照顧,他們都大聲喊道:“我們要瑪吉!”
瑪吉:我很高興他們喜歡我,我也很愛他們,但是我今晚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自我透露以及破唱片)
莎倫:瑪吉,如果你答應的話就是幫我大忙了。不然我還得到處打電話找別人。
瑪吉:我知道這樣有些麻煩,但是我就想休息一下。(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莎倫:我知道,我知道。瑪吉,我覺得你現在變得比較孤僻了。
瑪吉:也許吧,但是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以及破唱片)
莎倫:我有個提議,我把孩子們帶過去,讓他們提早睡下。那樣你就差不多是一個人待著了。
瑪吉:沒錯,是差不多一個人呆著。但是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莎倫:聽著,這不是身為鄰居應該做的事情嗎?我的意思是,鄰裏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瑪吉:你說的沒錯,但是今晚我隻想自己在家休息一下。(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對話三:伯爾尼要求埃裏卡放棄她的節食計劃
埃裏卡:伯爾尼,我們今晚去哪兒吃飯?
伯爾尼:商業街新開了一家聖西哥餐館,去那裏怎麽樣?
埃裏卡:除此之外什麽都行,伯爾尼。墨西哥食物油膩太重,我要堅持我的節食計劃。(自我透露)
伯爾尼:嗯,但是墨西哥菜好吃啊。
埃裏卡:確實是好吃,但是我要堅持節食。還有別的建議嗎?(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伯爾尼:哎呀,一天不節食又不食要你的命。
埃裏卡:確實不會,但是我還是要堅持節食。(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伯爾尼:實際上,埃裏卡,我覺得你應該稍微放輕鬆一些。那樣對你的心理有好處。
埃裏卡:也許吧。但是我真的想減肥,所以我要堅持節食。(同意對方有發表意見的權利、自我透露以及破唱片)
伯托尼:埃裏卡,沒人能夠把節食堅持到底的。你早晚會放棄的。所以為什麽不現在放棄呢?
埃裏卡:大多數人確實都放棄了,但是我不會。我要堅持下去。(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伯爾尼:好的,好的,告訴你吧,我有一張這家餐館的優惠券——兩個人收一個人的錢,今天晚上就過期!如果我們現在不用的話,就丟掉好了。
埃裏卡:我知道這樣會讓你另外多花錢,伯爾尼,並且你將錯過這麽好的機會,但是我還是要堅持節食。(同意對方說的事實以及破唱片)
反複說“真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
當他人托你幫忙辦什麽事情的時候,可以反複地說“真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一方麵它們含有“我很想對你委托之事說‘是’”的意思。另一方麵,求人辦事者也絕對捕捉不到之所以令你傷腦筋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緣由來。盡管交談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結論卻始終是“傷腦筋”,則最後對方還是認輸,不得不先自行告退:“那麽,我改時間再來麻煩您了。”當然,對方也不會覺得不愉快。最後,對方反而會同情我方的這種立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據說,好萊塢的女演員安·巴克絲達便是用“傷腦筋”巧妙說“不”的高手。
安·巴克絲達是老練的女演員,而她的高明的拒絕方法,也同樣老練,由於她是難得的配角人才,所以,每個禮拜都有至少兩部劇的劇本送到她那裏。“請看一看,如果中意,請您參加演出。”不一會兒,製片人就會打電話來,請她參加演出。
於是,她就在電話中不斷地發出“傷腦筋”的語句。據說大致是這樣的:
“那個劇本很好看,可是,我覺得傷腦筋的是……”
“而且那個角色也很富挑戰性,真是傷腦筋……”
“跟我演對手戲的是誰啊?啊!是他!我真想和他共同演出一次呢,這就更叫我傷腦筋了。”
“導演非常中意於我?真的?唉,傷腦筋,傷腦筋。”
安·巴克絲達說“不”技巧一點也不次於在銀幕上的演技。
本來,“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等的語句裏,就有一種在自我的周圍架設心理牆壁的作用。因此,對方被這一道無形的牆阻隔住了,不易進來,每次交談就連續不斷地說出這些句子,則這道牆壁越發堅固,對方終於要依附在我方的自我,主動放棄說服。
而且,由於不說出“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的緣由,所以,對方也不知道為了引出我方的“是”而必須破除哪些障礙?因此,能進一步給對方錯覺,我方之所以不肯點頭稱“是”,原因是對方並沒有想方設法將障礙破除掉。最後,弄得對方反而要向你說“抱歉”。
就算是對方要追根究底地盤問你“傷腦筋的緣由”,你也大可繼續說“你這麽一再要問我傷腦筋的緣由,我也迴答不出來呀,真是傷腦筋”,隻管一遍一遍提及“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就是了。
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拒絕
有一位姓孫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車上與一位看起來很有涵養的男子坐在一起。這位男子主動和她搭訕,孫女士覺得一個人坐著也挺乏味的,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
開始時這位男子還算規矩,和孫女士隻是談談乘車難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談著談著,這位男子竟然話題一轉,問了孫女士一句:“你結婚了嗎?”孫女士一聽頓生厭惡,於是她態度平和地對那位男子說:“先生,我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半句是‘對男人不能問收入’,所以我才沒有問你的收入;後半句是‘對女人不能問婚否’,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是不能迴答了!請原諒。”
那位男子聽孫女士這麽一說,也覺得有點突兀,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孫女士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傳達了“不”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佩服孫女士說“不”的能力。寥寥數語,既表達了對對方失禮的不滿,又沒有讓對方下不了台,可謂一舉兩得。
日本有一位教育界的前輩,每當學生來向他借書時,不問借書的理由為何,一律采取拒絕的態度。經了解得知,那些被拒絕的學生們平時表現都不錯,但是這位教育界的前輩一度借書給他們,卻沒想到這些學生們從來沒有歸還過。他為了消除研究工作上的不便,所以不得不這麽做,以便求得“自我保護”。他拒絕學生的說詞,顛來倒去總是這麽幾句:“本來很想借給你,可是你不知有句俗語說:‘借書給人者,傻瓜。還書者,傻瓜麽?’所以,我隻能說很抱歉。我真的不能借給你。”幾乎所有的學生聽完這番話後,都會怏怏而歸,俗語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俗語可以說是人類的智慧累積,是經過長久的曆史千錘百煉出來的,故含有對方和自己所共有的已經了解的一些真理。已經具有無法輕易否定的分量,而且表達方式簡潔,不必思考就能憑直觀了解,不須提示“因為如何所以才如何”式的推測或想法,就直接說出結論,也是俗語的強處。
由以上說明看來,與其花費千言萬語來做“不”的借口,倒不如使用一句恰當的俗語更能漂亮地表達我方的心意。而且,是彼此已經了解的“共有財富”才這麽說,所以不致給被拒者感覺不愉快,很是便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準備一些俗語來拒絕對方。比如,當朋友向你借錢時:“親兄弟還明算賬呢。”
不要生硬地拒絕對方的求助,應該讓對方意識到你是為了他的“利益”而拒絕的。你可以這樣說:“我呢,從內心裏非常同情您,也非常想幫助您,但對這件事我並不在行,一旦幹壞了,既耽誤你的時間,又浪費你的財物,影響也不好。我還費力不討好。您不如找一個更穩妥的人辦吧。要拜托我處理這件事,我真的很擔心最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淡結局啊。”
在表示拒絕之意的話語中,添加一些俗語,你將收到滿意地說“不”效果。
運用含糊迴避法傳達“不”
清初,有位詩賦名家叫周宛雲,當時慕名請教他的人絡繹不絕,都以能見他一麵、聆聽他的教誨而深以為幸。
剛開始時,周宛雲見別人千裏迢迢向他求教,格外盡心,是非曲直,好壞褒貶,一點也不隱瞞,以為隻有這樣,這些求教於自己的人才會有所收獲。誰知這些人拿著詩稿都是興衝衝而來,經他批評一番之後,一個個垂頭喪氣而去。時間一長,外麵議論周宛雲老先生的話便多了起來:有人說他狂傲,有人說他自以為是,有人說他浪得虛名,有人說他黑白不分等,不一而足。
周宛雲老先生十分後悔,對朋友訴苦說:“我既不想招來別人的怨恨,更不想把他們狗屁不通的詩說成是天下絕作,這樣該如何是好呢?”朋友淡然一笑,撫慰他說:“你呀!既不說他詩好,又不說不好,隻說一句‘真不容易’不就結了?”
周宛雲老先生豁然開朗,對朋友這一妙招點頭稱是。
這一天,又有老頭騎著毛驢帶著上百卷詩稿前來向他求教,他改變以前的做法,和顏悅色地問老頭:“您做詩到如今有多少年頭了?”老頭頗為自豪地說:“快40年啦!”周宛雲老先生用手拍拍詩稿:“在40年裏,竟能做出一百多卷詩來,真不容易呀!”老頭連連說:“哪裏哪裏!”心滿意足而去。
從此以後,向周宛雲請教的人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他們迴去都向別人說:“宛雲老先生說我的詩不容易,真是有眼光!”
在現實生活中,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被拒絕,但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去拒絕他人,這時,我們可以用含糊迴避法。上述故事中的周宛雲“真不容易”便無形中運用了此法。“真不容易”有很多種意思。可以理解為寫得好不容易,也可以理解為你的水平能寫出這種詩也就很不容易了,還可以說能把詩寫得如此糟糕很不容易。
那麽,“含糊迴避法”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就是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要求時,不明確表態,即以不具體、不清晰、語言含糊不清的答複來間接表達拒絕的意思。這樣的表達可以讓對方聽了不得要領,不能再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甲畫了一幅畫,自覺不錯,問乙覺得如何。乙一看,心裏直嘀咕,一點也不漂亮,可是乙迴答“還可以”。他雖然迴答得很模糊,但如甲明智一點,就會明白乙的意旨所在。
有時,在拒絕別人時,語言表達雖然明白清楚,但是答非所問,避重就輕,讓對方不得要領,效果也是一樣的。
比如,有一位女士對美國前總統林肯說過:“總統先生,你必須給我一張授銜令,委任我兒子為上校。”林肯看了他一眼,女士繼續說:“我提出這一要求並不是在想求你開恩,而是我有這樣做的權利。因為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過仗,我叔父是布斯堡戰中唯一沒有逃跑的士兵,我父親在新奧爾良作過戰,我丈夫戰死在蒙特雷。”林肯認真地聽著女士說的話:“夫人,我想你一家為報效國家,做得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把這樣的機會讓給別人的時候了。”這位女士本意是懇求林肯看在家人功勞的份上,為其兒子授銜。林肯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但他卻以裝糊塗的方法拒絕了。
又如,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在韓國漢城(即韓國首都首爾,當時稱為漢城)舉行,當中國代表團到達漢城時,記者紛紛圍上來,問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夢華:“中國能拿幾塊金牌?”“中國能超過韓國嗎?”李夢華答道:“10月2日以後(奧運會結束之日),你們肯定能知道。”記者又接著問道:“中國新華社曾預測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認為這是客觀的嗎?”李夢華迴答道:“中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記者可以按他們的想法寫。”
大凡國際賽事,自己隊能拿多少獎牌,自己心裏一般是有底的,有的甚至還落實承包到具體運動員。但是賽場上變幻莫測,決定能否奪魁的因素變數很大,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能拿多少獎牌,關係到國家的榮譽,不能出爾反爾,視若兒戲,更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對記者提出的這樣的問題,一般都要拒絕迴答。但這又有別於正式嚴肅的外交場合,所以拒絕時不妨來點語言遊戲,或避而不答,或避實就虛,輕鬆詼諧,又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在拒絕時,盡可能把“不”說得含糊一些,這樣做既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立場,也能充分保留對方的麵子,避免對方心理上的挫敗感。事實上,這種模糊拒絕法還有一種形式,即抽象式拒絕,把話題不斷抽象化,就可以逃開對方的要求。在很多時候,如果用具體的話來拒絕會遭到對方的反感,你大可將話題不斷抽象化,談論的問題看上去比正題還要重要。事實上,這時已把對方誘入距離正題非常遙遠的煙雲中去了。
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在幫他的表弟推銷家具,如果你的同事向你推銷時,你又不想要。這時不妨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推薦,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聽了這番話後,這位同事多半會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開,因為他已經從中嗅出了“不買”的氣息,而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麽“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個非常籠統又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發動新一輪的“言詞進攻”,也會由於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不得不放棄。這樣,也就達到了拒絕他人的目的了。
又如,當你要拒絕他人的求婚時,由於對方的態度極其認真,因此你一本正經地說理,問題就始終得不到解決。而且,要正麵說出“不想和你結婚”,通常會傷害到別人,讓對方在心理上承受挫敗感和失落感。倘若把“甲和乙的婚事”這種具體的要求,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結婚”問題上去,就另當別論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被你求婚,我好開心。不過我認為不可太沉溺於感情。”
“不,我很冷靜。”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想和你好好談一談你我對結婚有什麽樣的看法?”
“好的呀!”
“結婚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呢?”
你一旦把對方誘入到抽象的水準中,以後就可將此水準不斷提高。“對男女的結合來說,一夫一妻製是不是理想的形態”“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麽呢?”……就這樣,把話題越說越抽象,越扯越遠,在不知不覺中,對方就被你給巧妙地拒絕了。
恰當自嘲,化解掉被他人拒絕的尷尬
人生在世,不論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總會碰到一些求人的事。因此,作為求人的一方就難免會遭遇拒絕。當某人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或懇請的時候,你又不好意思明言拒絕他。這種情況下,恰當自嘲,能夠緩和氣氛,不至於讓對方感到過於尷尬而影響你們日後的正常交往。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麵上是嘲弄自己,但實際上卻另有他意。
當年,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的“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先生給他們的創刊號撰稿。魯迅先生並不想寫,於是就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好,我以後再寫,免得人說魯迅來到廣州就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青年們說:“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魯迅先生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也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會銷路好的。”1934年,《人世間》雜誌開辟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並配合刊出接受采訪的作家的肖像。該雜誌的編輯寫信給魯迅先生,要求應允前去采訪,並以書房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先生與許廣平、周海嬰的合照。
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為不妨濫竽其例。近來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裏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 ‘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偽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掃地歡迎也。”
可能魯迅先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冷峻而嚴肅的。聽到魯迅先生這個名字,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倔強、勇敢、有毅力……誠然,這些都是魯迅先生的性格特征,但絕不是他的全部,魯迅先生還是一個全身被幽默感充斥著的人。他的幽默不是嘩眾取寵、一笑了之,而是一種從骨髓裏溢露出來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和犀利深刻。他通過恰到好處地自嘲,在拒絕對方請求的同時,讓被拒絕者的尷尬變成了笑聲,在笑聲中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1.盛情難卻時,幫你巧妙迴答
親戚、朋友或者同事有事求你幫忙,囿於種種原因你不能幫忙。這時,你如果能夠運用自嘲的語言,既能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圖,又不至於傷害了你們之間的感情,避免尷尬局麵的出現。
有一次,和美國前總統林肯關係非常要好的一位報界友人邀請林肯到一個編輯大會上發言,林肯並沒有做過編輯,對編輯工作一無所知,所以出席這樣的會議肯定是不合適的。但是直接拒絕友人又不太好,於是林肯給他的這位朋友講了一個這樣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在森林裏遇到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過的最醜的人。’我說:‘您大概講對了,可是我又有什麽辦法呢?’她說:‘是的,你生了這副醜相是無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待在家裏不出來嘛!''”友人不禁為林肯的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同時也明白了林肯的意思,於是就不再勉為其難。
2.談判陷入僵局時,幫你以退為進
有一個時期,前蘇聯與挪威曾經就購買挪威鯡魚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深知貿易談判訣竅的挪威人,賣價高得出奇。前蘇聯的談判代表與挪威人進行了艱苦的討價還價,挪威人就是堅持不讓步。談判進行了一輪又一輪,代表換了一個又一個,仍然沒有結果。後來,前蘇聯大使柯倫泰使用了幽默的拒絕法贏得了談判的成功。
她對挪威人說:“好吧!我同意你們提出的價格,如果我國政府不同意這個價格,我願意用自己的工資來支付差額。但是,這自然要分期付款,可能要我支付一輩子。”
挪威的紳士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高明的談判對手,堂堂紳士能把一位女士逼到這種地步嗎?因此,在忍不住一笑之後,就一致同意將鯡魚的價格降到最低標準。而柯倫泰用幽默的手段完成了她的前任們曆盡艱難也沒有完成的談判。
由此可見,談判陷入僵局,雙方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如果恰當地運用自嘲,就能以退為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某蔬菜公司一位副科長到外地調運蔬菜,賣方想趁機撈一把,因而報價很高,雙方的談判眼看就要擱淺,這讓副科長心急如焚。然而,為了穩住對方,他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自嘲道:“其實,你們把我給看高了,我隻不過是個小科長,還是個副的,手裏能有多大的權力?再說,天氣這麽熱,我花大價錢辦一筆賠本的買賣,這個責任我擔當得起嗎?”他這一番“自嘲”既表明了自己在價格上的態度,又讓對方感到在價格上使他讓步是強人所難。於是,賣方不再堅持自己的要價,雙方順利地完成了交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麵對挑釁時,幫你有力攻擊
麵對別人的挑釁,當你出於一些因素的考慮,不便於公開直接迴擊時,幽默風趣的“自嘲”會是你一件反擊的利器。它會讓你以退為進,在無聲無息中表明你的立場和態度,有力給對方以迴擊。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接見傲慢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會麵中,麥克阿瑟拿出煙鬥,裝上煙絲,然後把煙鬥叼在嘴裏,取出火柴。當他準備劃火柴點煙時,才停下來,對杜魯門說:“我抽煙,你不會介意吧?”顯然,在他已經做好抽煙準備的情況下,這不是在真心征求意見,如果杜魯門說介意,那就會失風度。麵對這種挑釁,杜魯門看了一眼麥克阿瑟,說:“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的煙霧都多。”這時,傲慢的麥克阿瑟慢慢地把火柴放迴了火柴盒,取下嘴裏的煙鬥放在了桌子上。
杜魯門這句“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的煙霧,要比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的煙霧都多”,言下之意“我是美國總統,沒有任何人敢隨便在我麵前抽煙,也隻有你傲慢的麥克阿瑟能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吧!”在總統自嘲式的說“不”之後,傲慢的麥克阿瑟將軍也不得不作出讓步。
故意轉移話題,從側麵說出“不”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會在一些事情上產生分歧,或遇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問話,比如涉及國家、組織的秘密,涉及個人收入、個人生活、人際關係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談論已經發生爭議的話題,會發生更多的不愉快,兩個人即使是緘默不語,也不能解除尷尬的局麵;如果用“不能告訴你”來迴答,那會使你顯得粗俗無禮;如果套用外交用語“無可奉告”來作答,那又會給提問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與不快。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掌握“顧左右而言他”的語言藝術,采用故意轉移話題法,這樣能夠讓兩個人頓時輕鬆不少。
所謂“故意轉移話題”,就是在對方還沒有完全表達出想說的話時,就將其話斷開,轉向其他的話題。事實上,這對於拒絕對方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兩個青年去拜訪老師,在談話中提到:“老師,聽說您的夫人是教英語的,我們想請她指教,行嗎?”
老師為難地沉默了片刻,說:“那是我以前的愛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對不起,老師……”
“沒什麽,喝點水吧。”
“老師,您的書什麽時候出版?快了吧……”
這樣轉換話題,特別是提出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就會使談話很快恢複正常,氣氛活躍起來。
在說話過程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到我們心中的隱痛、忌諱或者自己不願迴答的問題時,如果一時沒有好辦法應答,那麽,就幹脆使在場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問話者見我方對其問題不予理睬,在尷尬的同時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禮,從而不再追問。
某單位一張姓女子結婚,在單位散發喜糖,剛巧該單位有一位尚未談對象的35歲的大齡女青年。大家吃著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員笑著對那位女青年說:“喂,什麽時候吃你的喜糖啊?”大家都望著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臉微微一紅,把臉轉向鄰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後指著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穎的上衣問:“咦?這件上衣什麽時候買的?在哪個商店買的?”兩個人便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大齡女子什麽時候結婚的確是一件很不禮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這個尖銳的問題時處境非常尷尬,迴答不好可能會引起大家的閑話,再說這事也沒必要讓大家來參與。於是她立刻把話題轉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迴避對方的無聊問題。問者受到毫不掩飾的冷落,自然也認識到自己的失禮,沒有理由責怪女青年對自己的置之不理。
這種轉移話題的方法固然可以達到擺脫窘境的目的,但是它又未免太過生硬,效果並不是非常好,有的人使用更為婉轉的方式來“言其他”,會顯得更漂亮、幹脆。這種方法就是岔換法。岔換法是針對對方的話題而岔換新的話題,字麵上看是迴答了對方的問題,而實質意義卻是不相幹的兩個問題。它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幹脆利落,能顯示出一種較為強硬的表達氣息。話題調頭言其他,經常會被用於解窘,但是我們應該盡量圓滑地去利用這一方法,使它更加不著痕跡地化解尷尬。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供我們“顧左右而言他”。
1.節外生枝法
談話總是要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來談,如果你對此不感興趣,或不想多談,你可采用節外生枝的方法,轉移活題。比如,談論某個人的是非,可你不想談,那麽你可先聽對方說,然後說些和被談論人無關緊要的事,說自己的事,說說話人的事,說近來發生在身邊的有趣的事。
2.巧轉視線法
談話中,眼睛看向窗外,表現出對外麵的天氣或景物的關注,評論天氣的好壞,氣候的變化;談話中,把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穿著打扮上,誇她的服飾有檔次、有品位,誇她的膚色青春靚麗,向她討教護膚的方法,討教如何購買化妝品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先聲奪人法
未等對方完全攤開話題之前,你就另立個話題,然後天南地北地說起來,不時地還向對方征求意見,讓他發表高見,並向他討教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為自己指點迷津,態度極為誠懇。不給對方喘氣兒的機會,再提話題的時間。
4.錦上添花法
錦上添花法,即由對方話語中的某一點引出新的話題。
朋友甲在交談中誇耀自己的孩子:“我女兒這次數學考試又得了滿分!哎,你兒子怎麽樣?”乙的兒子數學較差,如果他不願意公開,就可以說:“哦,滿分?你女兒真聰明,語文一定也考得不錯吧!”聽到人家誇獎自己的女兒,甲喜笑顏開,又開始介紹女兒的語文成績。
5.補充引渡法
這種方法表麵上為對方的談話作補充說明,實際上暗度陳倉、轉換話題。
小王說:“博覽會上羊毛衫的款式真多……”如果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起羊毛衫的款式,而你又不感興趣,那麽,不妨抓住他說話的間隙,插上一句:“我昨天也去看了,不是還有各種名牌冰箱嗎?”這樣,就能把話題引到“冰箱”上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一講到興頭上,往往收不住,給“補充引渡”帶來困難。這時,你就要針對他的特點,用他同樣感興趣,甚至更加感興趣的話題去“誘惑”他。一般來說,他會不經意間轉換話題的。
6.追問轉移法
對對方的迴答不斷地追問,也能達到轉換話題的目的。
有人總是抱怨自己不被領導賞識,是個人才但是缺乏機遇,聽到的次數多了,難免使人厭煩。特別是有的人還很不“識相”,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依然喋喋不休。這時,你不妨趁機追問:“你認為一個人成才需要哪些條件?成才既然需要主客觀條件,那麽主觀因素與客觀條件相比,哪一個更重要呢?”“客觀條件很差,由於主觀努力而終於成才的,這一類例子你多少了解一些吧?”利用一次或多少連續追問使他逐漸偏離原來的話題。
7.另起爐灶法
另起爐灶法簡潔明快,往往用明白的語言刹住對方的談鋒,迫使話題轉換。這種方法雖然直截了當,但也要顧全對方的麵子,尤其是在對方談興正濃的時候。你可以對隻顧自己口若懸河的人說:“這件事咱們有機會再談吧,我先告訴你一件事……”;也可以在聽到不願聽下去的話題時說:“我們不談這個,談談……好嗎?”既注意到了禮貌,又達到了轉換話題的目的。
8.裝瘋賣傻法
對方說西,你就說東;對方說人,你就說事;對方談工作,你就談家事,裝作沒有領會對方的談話意圖,來個雲山霧罩,猶抱琵琶半遮麵。讓自己瘋傻,讓對方無奈。
徐霜和趙兵是大學同學。很巧的是,他們畢業後又同時考入了一家事業單位。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他們在一起工作3年了。趙兵一直暗戀徐霜,想趁著七夕情人節向徐霜表達愛慕之情。徐霜對此雖然心知肚明,但卻不想將友情朝著愛情方麵發展,她認為還是保持一種淡淡的友誼比較好。於是,就出現了下麵的對話。
趙兵:我想問問你,你是不是喜歡……
徐霜:我喜歡你給我借的那本公關書,我都看了兩遍了。
趙兵:你看不出來我喜歡……
徐霜:我知道你也喜歡公共關係學,以後咱們一起交換學習心得吧?
趙兵:你有沒有……
徐霜: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學習,我早就有這個想法。
趙兵:……
徐霜3次都把趙兵的話斷答,使得趙兵明白了她的想法,於是,不再問了。這比讓他直率問出來,徐霜當麵予以拒絕,效果當然要好很多。
當然,運用這種方法說“不”:一要看準時機;二要靈活打斷;三要主動出擊。此外,還需要做到正確的斷答,才思敏捷,口語技巧嫻熟。這是因為,首先,斷答前要摸準對方的心理,“你一張口我就知道你要問什麽”“未聞全言而盡知其意”,這與“錯答”比起來,要求會更高。其次,要能搶得自然而恰當,比如從“喜歡”(人)而引論到“喜歡”(書),能瞞過在場的其他聽話人。最後,斷答往往需要幾個迴合才奏效,因為搶一兩次,對方可能還不能領悟到答話者的真正意思,或者略略知道而不甘心,繼續發問,這就要求“連搶”多次,才能不漏破綻,達到目的。所以說難度大,技巧性強,但如果運用的得當,效果也會很好。
故意轉換話題還有一種情況,在兩人的交談中涉及第三人的名譽或利益,這時更要當機立斷,改變話題。如當有人在會話中損害了某個人的名譽時,你就要以堅定的語氣說:“我對他(她)的印象很好,還是讓我們談談其他事吧。”或者,當有人誹謗一位雙方都很熟悉的朋友時,你可以用吃驚的語氣說:“是嘛,可是他對你評價非常高,常常講你的好。”這種明顯的轉換話題往往能夠馬上製止閑言碎語。
要拒絕時,對無關的話語也不說“是”
在催眠術裏有一種方法,是先向對方問出一定會迴答“是”的問題。要在對方連連稱“是”的當兒,使對方在無意識中形成想以肯定的方式來聆聽催眠者的話的心理準備。催眠者是想利用它來導致催眠狀態。這種心理準備稱為“心理組合”,在這裏,重要的是一旦心理被組合於某個方向之後,就很難察覺還有別的方向。
推銷員或保險業務員等當然對此技巧十分擅長。他們的話都是從乍聽之下與工作沒有關係的地方開始的。“今天天氣不錯”這種節令性寒暄,其實多半含有為了從客戶引出“是”而設計的提問。客戶會在沒有什麽戒備之心的情況下迴答“是”。這便是他們籠絡客戶心理的計策。
美國電機推銷員哈裏森,就曾講了一件他親身經曆的有趣的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新客戶的公司去拜訪,準備說服他們再購買幾台新式電機。不料,剛踏進公司的大門,便挨了當頭一棒。
“哈裏森,你又來推銷你那些破爛了!你不要做夢了,我們再也不會買你那些玩意兒了!”總工程師惱怒地說。
經哈裏森了解,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總工程師昨天到車間去檢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裏森推銷給他們的電機,感到很燙手,便斷定哈裏森推銷的電機質量太差。因而拒絕哈裏森今日的拜訪,推銷更是無門啦!
哈裏森冷靜考慮了一下,認為如果硬碰硬地與對方辯論電機的質量,肯定於事無補。他便采取了另外一種戰術,於是發生了以下的對話:
“好吧,斯賓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立場,假如電機發熱過高,別說買新的,就是已經買了的也得退貨,你說是嗎?”
“是的。”
“當然,任何電機工作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熱,隻是發熱不應超過全國電工協會所規定的標準,你說是嗎?”
“是的。”
“按國家技術標準,電機的溫度可比室內溫度高出42°c,是這樣的吧?”
“是的。但是你們的電機溫度比這高出許多,喏,昨天差點把我的手都燙傷了!”
“請稍等一下。請問你們車間裏的溫度是多少?”
“大約24c。”
“好極了!車間是24c,加上應有的42c的升溫,共計66c左右。請問,如果你把手放進66c的水裏會不會被燙傷呢?”
“那——是完全可能的。”
“那麽,請你以後千萬不要去摸電機了。不過,我們的產品質量,你們完全可以放心,絕對沒有問題。”結果,哈裏森又做成了一筆買賣。
哈裏森的成功,除了因為他的電機質量的確不錯以外,他還利用了人們心理上的微妙的變化。
當一個人在說話時,如果一開始就說出一連串的“是”字來,就會使整個身心趨向肯定的一麵。這時全身呈放鬆狀態,容易造成和諧的談話氣氛,也容易放棄自己原來的偏見,轉而同意對方的意見。
美國著名的保險業務員約翰·科爾茲也說:“當客人對我們發出的五個或六個問題有了迴應時,你可以認定有八九成的成功機會了。”從無關痛癢的質問引出客人的“是”,來在客人心中裝配好“心理組合”,以便他們對最終目的說出“是”來。為對付這個情況,對於似乎毫無關係的話,也絕對不說“是”。不妨牢記“沉默是金”的警示,並執行到位。或者,對於“今天天氣不錯”的問題,可以拿這樣的迴答來支吾過去:“天氣預報好像說會下陣雨呢!”總而言之,讓對方有意建立的“是”的心理組合,無法如願。
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建立不說“是”的心理組合。要堅持“不”時,對於即使沒有關係的話也不說“是”。采取這個方法,也許會使對方聽了不舒服,覺得是一種諷刺,但是,麵對試圖說服的人,要斷然拒絕,這是非常奏效的方法。
誇大的“是”就是表達“不”
唐朝詩人李白在詩中寫道:“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天下哪有三千丈的白發,這隻是誇張的說法。
誇張是故意誇大或縮小表述對象的實際情況,突出其某種特征或品性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如,“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這是一種增大的誇張。“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麵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這是一種縮小誇張,並且先用比喻,再用誇張。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稱“超前”的誇張,比如,“憨老漢真是餓極了,那位大嫂剛把一碗黑麵端進來,他接住,嘴還沒沾上碗邊,半碗黑麵早就咽下肚了。”
誇張能夠使得表述對象的某種特征更突出。誇張必須和事實有較大差距,往往是不可能的事,誇張並不是希望人相信所說的是事實,而是處於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其實,誇張的功用不僅局限於文學領域,在人際交流溝通中,有時候故意使用誇張的表述往往有助於使事態朝著對自己有益的方向發展。
舉個例子,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你想稱讚對方冰雪聰明,可以說:“你是個充滿智慧的人。”然而,一旦將此話予以誇大的表述,說成“你簡直是個充滿智慧的人”,對方會覺得你在對他進行諷刺和挖苦,從而麵露不悅之色。凡事都是“過猶不及”,過分誇張的遣詞用語,往往表達著和那些語句相反的意思。
當歐洲就要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某政治家,憂慮一天比一天沉重地壓在英國上麵的納粹德國的威脅,對當時的首相溫士頓·丘吉爾這樣說道:“這簡直是絕望的情況吧,你意下如何呢?”以倔強聞名的丘吉爾,原想一口加以否認,但這樣似乎無法解除對方的憂慮,於是乎,這樣迴答對方:“真是無可言喻的絕望呀,我竟然覺得年輕了20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丘吉爾在對方的“絕望”之上,冠以“無可言喻”的誇大形了的容詞,強烈地否定了絕望。當你想要表示拒絕之意時,運用此招很能發揮功效。
想拒絕時,最好不要提對方的名字
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任何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名字,是身份與自尊的象征。人性的本能告訴我們,記得我們名字的人,一定是尊敬我們的。名字裏所蘊含的奇跡,完全取決於我們交往的人,沒有人可以取代。名字使人出眾,使人在許多人中顯得獨立。
如果你想與一個不太熟悉的人早一點建立親密關係,記住對方的名字,並把它叫出來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此一來,可以很快地拉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進而把自己所想的事情輕鬆地說出來。比如,在某次派對中,你遇到了一位比自己年長的男性,選擇一個恰當地時機將“某某先生”改稱為“某兄”,則能大增社交效果。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要求和我們要傳遞的信息,隻要從名字與稱唿著手,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安,您是……”男推銷員說著,一邊友善而爽快地伸出手來。這樣一來,秘書也不好意思不報出自己的名字來。
“你好,我是張旭娟,”秘書一邊迴答,一邊跟男推銷員握手,“我有什麽地方可以效勞嗎?”
“是啊,您一定能幫得上忙,張女士。”年輕的男推銷員重複了秘書的名字,輕快地說道,“我們公司剛剛派我接管這個地區的業務,我想勤快一些,親自拜訪所有顧客。雖然今天早上我沒有先約好時間,但是,如果您能讓楊先生抽出一點時間來,我保證不會逗留太久,不會耽誤楊先生其他的事情。”
從心理學分析,這位年輕的男推銷員的高明之處在於,在起初就先聽好並記住對方的名字,這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然後他重複說出對方的名字,是為了強調對方名字的重要性。接著又說:“是啊,您一定能幫得上忙。”這樣一來,就以很微妙的手法,讓張女士負起責任,因為張女士本來就在問,有沒有什麽地方可以效勞的。於是,張女士被引向她這邊來。
接著,男推銷員又用“勤快”和“親自”這兩個字眼,來表示必須要見楊先生,並且進一步把張女士拉進這個事件中。最後,男推銷員又說,如果“您”能讓楊先生抽出一點時間來,這就顯得,是張女士個人給予她的恩惠。男推銷員還說,“我保證”不會逗留得太久,這樣一來,張女士就不用擔心會不會因為這個沒有事先約好時間的訪客而打擾到老板。
先聽好對方名字,然後重複說出對方的名字對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通常情況下,見一次麵就能記住別人名字的人,常容易與他人接近,因此,在交談中不斷稱唿別人名字,並冠之以“兄”“先生”“姐”“女士”等詞語,容易產生親近感。那麽,我們如何把這件事運用到說“不”的場合呢?鑒於與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越近,越難說“不”,所以,當你想對對方說“不”時,便應杜絕這種親密的表示,即對方的名字一概不提,這樣會無形中拉大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因此較容易把“不”字說出口。即便是對方為了引出你的“是”而連連稱唿你的名字,你也絕對不可提到對方的名字。
稍加觀察,便會發現初次見麵的企業界人士都有交換名片的習慣。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把接受的名片放在麵前說話。這種做法除了是一種禮貌,還能使一方在交談中能叫出另一方的名字,進而使溝通更為順利。所以,如果你想要與對方說“不”,就不要交換名片,或者即使收到名片也不去當場仔細過目。常常看見一些人把收到的名片立刻放進口袋或者表現出一副不太情願的樣子,也算是一種“不”的沉默表示了。
此外,如果使用“你們”之類的非固有名稱的稱唿來替代名字,則對於保持和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應該更加有效。因為這種非固有名稱的字眼,表示你沒有把對方承認為一個人。
多餘的敬語,會拉大雙方的心理距離
避免與對方套近乎,而是給人一種最好對你“敬而遠之”的感覺,比較容易把“不”說出來。即便是對方試圖與你套近乎,你也要保持頭腦清醒,以免做了感情的俘虜,給對方可乘之機。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讓給人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呢?不妨過度使用一些敬語。過度、多餘的敬語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傳達“不”的願望和信息。
有位常年從事房地產交易的人說,生意能否談成,可以從客人看過房屋後打來的電話裏得知一個大概。
大部分客人在看過房屋之後,會留下一句“我會用電話和你聯係”,然後迴去。不多久,他們就打來電話了。從電話的語氣中,可以明了客人的心意。
若是有希望的迴答,那語氣一定是親密的,然而一開始就想拒絕的客人,則多半會使用敬語,說得彬彬有禮。根據多年的經驗,這位房地產經營老手一下子就能判斷出交易的大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