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階攤開那傳令兵攜來的都察院急函一瞧,才看不到幾眼,突然雙眼瞪大,一副難以置信之情,抬頭見楊秀點了點頭,似乎早就猜到那函文內容,楊秀跟著靠近徐階耳邊細語,隻見徐階臉色登時轉為鐵青,雙唇微顫,似是發生了極為嚴重之事。
李乘風身在觀刑台下十來步外,見得事態不單純,當即運起先機萬變神功,想細聽那徐階和楊秀究竟在交談何事,隻是自己相距徐階尚遠,又恰有急風撲麵,因此隻斷斷續續聽得徐階小聲說道:“怎會如此?…還留著?…永定門…”
聽了一陣,實難以拚湊連貫,正想悄悄靠近幾步再聽清楚些,突聽得那徐階朗聲喊道:“李大人!”
李乘風聞言一顫,還道是自己刻意偷聽遭徐階察覺,但見徐階神色並無異狀,這才定神拱手應了一聲,往觀刑台前走去。
徐階待李乘風走近,跟著也將那宣令官再叫到觀刑台上,隨即說道:“李大人,日前有不少人在京郊妙峰山上目睹白鹿現身,皇上認為乃大吉之兆,因此要國師陪同前往妙峰山去迎迴白鹿…”
指著楊秀繼續說道:“方才楊副司收到消息,說皇上和國師已順利迎迴白鹿,此刻正在返京途中,老夫以為此事可喜可賀,為顯皇恩隆重,老夫打算親自帶兵前往西郊相迎,這監斬一事,便交由李大人全權處置。
你切記,這些反賊都是皇上下令務必處斬,絕不容有任何閃失。”
李乘風一聽,隻覺事出突然,雖說那皇上率眾前往妙峰山迎捉白鹿乃確有其事,但迴想徐階和楊秀方才的交談神情,顯是出了什麽不可告人的大事。
徐階刻意選在此時離開,絕非僅是為了去迎接皇上返京,李乘風越想越覺內情恐不單純,但又不敢公然拒絕,隻能答應接令。
而徐階隨即要楊秀先去打探皇上一行人已到了何處,再將在場三名軍官叫到跟前,當場調配兵馬,隻留下近百名官兵在橋邊守著,其餘近千兵馬立刻跟著自己從永定門離城前往西郊。
李乘風看著在場兵馬大半撤離,更覺事有蹊蹺,心中隱生不安,不禁戒備起來,一邊步上觀刑台,往橋上的閻王幫眾掃視而過。
突然見到戚小嬋的憔悴麵容正往自己瞧來,登時心頭一糾,自己當初隻想借著拿緝戚小嬋來查出嚴嵩父子倆下落,並非有意要加害戚小嬋,怎料得戚小嬋竟會跟著閻王幫眾前來京城,還陰錯陽差成了欽命死囚,自己縱想插手相救,卻又怎敢違逆了皇上和徐階的命令?
而李乘風方才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戚小嬋被押上法場,此刻竟還要由自己親自監斬,兩人畢竟有著多年的養育之情,心中實為掙紮,不敢再與之對視,誰知入座後才一低頭,那行刑名冊上第一眼所見卻又是熟悉的“戚小嬋”三字,驚愕之餘,不禁猶豫傷感起來。
那宣令官在觀刑台上站了一陣,始終未得李乘風下令行刑,但又不敢催促,隻得繼續望著橋上呆站,再過了半刻,見李乘風仍無動靜,終於忍不住,於是迴頭小聲問道:“稟大人,這行刑的時辰就要過了,不知大人…”
李乘風聞言應了一聲,深歎口氣,跟著迴道:“好,別耽誤了時辰,但我方才將這刑冊瞧了一遍,裏頭似乎有些不對?”
那宣令官奇道:“有些不對?大人是指…”跟著湊過身子往名冊上看去,隻見李乘風左手指著冊上一個名字,原寫著“戚小嬋”三字已被一筆塗劃掉,旁邊則另寫了“餘小蓮”三個字。
那宣令官直看得一頭霧水,那名冊自己昨日明明才對過一次,當時並未如此塗改,眼見桌案上擺著筆硯,疑心是李乘風方才趁機動了手腳,但又不敢明說,隻得支吾迴道:“稟大人,這名冊下官昨日才核對無誤,這上頭似乎…似乎是被人改過…”
李乘風冷冷說道:“依你所說,那便是昨夜裏讓人給改過了?罪刑名冊如此重要的物事,你們居然保管得如此草率,讓人給改動了還渾然不知,這事要傳了出去,朝廷的威信何在?”
那宣令官一聽,李乘風竟是反將此事怪罪到自己身上,一時間不知該如何辯駁,但因苦無實證,也不敢明著咬定那名冊乃李乘風所改,隻得急道:“大人,您這…您這是…”
李乘風跟著說道:“罷了,此事我便不再追究,但這人犯既被改動過,咱們也不能將錯就錯,免得枉害了人命,你先命人去將這女犯押下,這幾日好好查個清楚,若她確實便是本案人犯,到時再另為處決也不遲。”
那宣令官聞言,雖覺不妥,但也不敢違拗,反正這人犯也隻是暫時押下待查,並非縱放,因此稍作猶豫後,點頭迴道:“是,就依大人的意思辦。”隨即迴頭對著朱雀橋上喊道:“犯女戚小嬋,查與案冊所列餘小蓮名實不符,暫不行刑,押下候查!”
橋上幫眾一聽,全然不知“餘小蓮”此人究竟從何而來,但想戚小嬋能因此暫留一命,總算還有一線生機,均不禁為其高興。
而戚小嬋初時亦感莫名其妙,但隨即想起這“餘小蓮”乃是當年自己蒙餘老丈夫婦倆收留於陽曲縣青牛村時所用假名,隻有本門中人才知道這段過往,戚小嬋再轉頭看了觀刑台上的李乘風,雖是麵無表情,但定是其在那刑冊中暗動手腳,要先將自己救離刑場,後續再設法為自己脫罪保命。
戚小嬋心中頓時百感交集,其固然感激李乘風終究顧及多年師徒之情而涉險相救性命,隻是自己昨日已和何良互許終身、生死與共,再者這段時日也和在場其他閻王幫眾共曆患難、情比摯友,雖說自己尚有許多心願未了卻,能保住一命最是可貴,但此刻要自己拋下何良和其他幫眾一人獨活,自己又怎忍心親見眾人白白丟失性命?
李乘風身在觀刑台下十來步外,見得事態不單純,當即運起先機萬變神功,想細聽那徐階和楊秀究竟在交談何事,隻是自己相距徐階尚遠,又恰有急風撲麵,因此隻斷斷續續聽得徐階小聲說道:“怎會如此?…還留著?…永定門…”
聽了一陣,實難以拚湊連貫,正想悄悄靠近幾步再聽清楚些,突聽得那徐階朗聲喊道:“李大人!”
李乘風聞言一顫,還道是自己刻意偷聽遭徐階察覺,但見徐階神色並無異狀,這才定神拱手應了一聲,往觀刑台前走去。
徐階待李乘風走近,跟著也將那宣令官再叫到觀刑台上,隨即說道:“李大人,日前有不少人在京郊妙峰山上目睹白鹿現身,皇上認為乃大吉之兆,因此要國師陪同前往妙峰山去迎迴白鹿…”
指著楊秀繼續說道:“方才楊副司收到消息,說皇上和國師已順利迎迴白鹿,此刻正在返京途中,老夫以為此事可喜可賀,為顯皇恩隆重,老夫打算親自帶兵前往西郊相迎,這監斬一事,便交由李大人全權處置。
你切記,這些反賊都是皇上下令務必處斬,絕不容有任何閃失。”
李乘風一聽,隻覺事出突然,雖說那皇上率眾前往妙峰山迎捉白鹿乃確有其事,但迴想徐階和楊秀方才的交談神情,顯是出了什麽不可告人的大事。
徐階刻意選在此時離開,絕非僅是為了去迎接皇上返京,李乘風越想越覺內情恐不單純,但又不敢公然拒絕,隻能答應接令。
而徐階隨即要楊秀先去打探皇上一行人已到了何處,再將在場三名軍官叫到跟前,當場調配兵馬,隻留下近百名官兵在橋邊守著,其餘近千兵馬立刻跟著自己從永定門離城前往西郊。
李乘風看著在場兵馬大半撤離,更覺事有蹊蹺,心中隱生不安,不禁戒備起來,一邊步上觀刑台,往橋上的閻王幫眾掃視而過。
突然見到戚小嬋的憔悴麵容正往自己瞧來,登時心頭一糾,自己當初隻想借著拿緝戚小嬋來查出嚴嵩父子倆下落,並非有意要加害戚小嬋,怎料得戚小嬋竟會跟著閻王幫眾前來京城,還陰錯陽差成了欽命死囚,自己縱想插手相救,卻又怎敢違逆了皇上和徐階的命令?
而李乘風方才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戚小嬋被押上法場,此刻竟還要由自己親自監斬,兩人畢竟有著多年的養育之情,心中實為掙紮,不敢再與之對視,誰知入座後才一低頭,那行刑名冊上第一眼所見卻又是熟悉的“戚小嬋”三字,驚愕之餘,不禁猶豫傷感起來。
那宣令官在觀刑台上站了一陣,始終未得李乘風下令行刑,但又不敢催促,隻得繼續望著橋上呆站,再過了半刻,見李乘風仍無動靜,終於忍不住,於是迴頭小聲問道:“稟大人,這行刑的時辰就要過了,不知大人…”
李乘風聞言應了一聲,深歎口氣,跟著迴道:“好,別耽誤了時辰,但我方才將這刑冊瞧了一遍,裏頭似乎有些不對?”
那宣令官奇道:“有些不對?大人是指…”跟著湊過身子往名冊上看去,隻見李乘風左手指著冊上一個名字,原寫著“戚小嬋”三字已被一筆塗劃掉,旁邊則另寫了“餘小蓮”三個字。
那宣令官直看得一頭霧水,那名冊自己昨日明明才對過一次,當時並未如此塗改,眼見桌案上擺著筆硯,疑心是李乘風方才趁機動了手腳,但又不敢明說,隻得支吾迴道:“稟大人,這名冊下官昨日才核對無誤,這上頭似乎…似乎是被人改過…”
李乘風冷冷說道:“依你所說,那便是昨夜裏讓人給改過了?罪刑名冊如此重要的物事,你們居然保管得如此草率,讓人給改動了還渾然不知,這事要傳了出去,朝廷的威信何在?”
那宣令官一聽,李乘風竟是反將此事怪罪到自己身上,一時間不知該如何辯駁,但因苦無實證,也不敢明著咬定那名冊乃李乘風所改,隻得急道:“大人,您這…您這是…”
李乘風跟著說道:“罷了,此事我便不再追究,但這人犯既被改動過,咱們也不能將錯就錯,免得枉害了人命,你先命人去將這女犯押下,這幾日好好查個清楚,若她確實便是本案人犯,到時再另為處決也不遲。”
那宣令官聞言,雖覺不妥,但也不敢違拗,反正這人犯也隻是暫時押下待查,並非縱放,因此稍作猶豫後,點頭迴道:“是,就依大人的意思辦。”隨即迴頭對著朱雀橋上喊道:“犯女戚小嬋,查與案冊所列餘小蓮名實不符,暫不行刑,押下候查!”
橋上幫眾一聽,全然不知“餘小蓮”此人究竟從何而來,但想戚小嬋能因此暫留一命,總算還有一線生機,均不禁為其高興。
而戚小嬋初時亦感莫名其妙,但隨即想起這“餘小蓮”乃是當年自己蒙餘老丈夫婦倆收留於陽曲縣青牛村時所用假名,隻有本門中人才知道這段過往,戚小嬋再轉頭看了觀刑台上的李乘風,雖是麵無表情,但定是其在那刑冊中暗動手腳,要先將自己救離刑場,後續再設法為自己脫罪保命。
戚小嬋心中頓時百感交集,其固然感激李乘風終究顧及多年師徒之情而涉險相救性命,隻是自己昨日已和何良互許終身、生死與共,再者這段時日也和在場其他閻王幫眾共曆患難、情比摯友,雖說自己尚有許多心願未了卻,能保住一命最是可貴,但此刻要自己拋下何良和其他幫眾一人獨活,自己又怎忍心親見眾人白白丟失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