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火啊火——求學
六月底,我高小畢了業,像蠶老上蠶山結繭一樣,要赴“京”趕考了。父親毫不吝嗇地掏五毛錢給我,說是買點吃甚。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父親第一次掏錢給我,每學期的書錢、學費都是父親親自去交的。母親趕緊說:“看你,那又沒有集(鎮),叫娃們上哪去買。”母親在薛崗修過水庫,知道天明寺。於是,她摻玉米麵給我烙了個油涮,還煮了幾個雞蛋。我們三個畢業班,估計有一百多學生,由老師們帶領著,赴天明寺內鄉第五中學參加會考。會考的那幾天,天氣不好,一會陰一會下。害得有些同學還帶上了雨具,舅家的二表姐冬菊,就是帶雨具去的,結果學沒有考上,反倒把雨械弄丟了。我沒雨具帶,少了個累贅,省了個心。第一場考語文,作文題目是《“六一”兒童節日記》。要求內容是寫“六一”,日記體裁。不少同學,沒認真審題,當成兒童節日來寫了,沒了日記的格式,算是跑題了。這一道占六十分的大題,如果考砸了,那可就真的要名落孫山了。我以優異的成績被五中錄取了。錄取通知書是馬老師親自送到家裏的,還向父母親表示祝賀。如果在科舉時代,考上中學,算是過了童子試,當上童生、小秀才了。王店馮營的“紅專”學校,雖說隻相當於高小,可為當時的大隊、小隊培養了不少財會人才,填補了不少空缺。咱營灘的進忠和香梅就在那畢業的,迴鄉成了咱小東營的拴寶和銀環。高小生都有用,何況中學生。因此,全家自然高興了一場。
這內鄉五中,全稱是內鄉縣第五初級中學,所在地在天明寺。雖說是寺,也不知是猴年馬月,前朝哪輩子的事了。早就沒了寺院的影子,隻有一大片建築,占地約有四、五十畝吧。舊時,河南省的省級第幾監獄就設立在此。監獄撤掉後,宛西十三縣土匪司令別廷芳、劉顧三在此辦班,培植他的統治勢力。解放初期,這裏又成了個卷煙廠,當時非常流行的航空牌香煙,就是這兒出品的。但比起馬季先生相聲中的宇宙牌香煙,可差老鼻子了。再後,政府利用這片閑置的設施,為教育事業服務,創辦了有名的內鄉縣五中。它遠離集鎮,離最近的馬山口,至少也有十裏之遙,環境安靜幽雅,遠離鬧市的喧囂。在此開辦學校,不乏是個理想之處。整個大院,分內外兩庭。內庭是原來做監獄用的那一塊。寬厚高大的土圍牆,低下有牢實的地基,用黃土夯製而成。雖經曆了上百年的風風雨雨,可仍然那麽有棱有角,結結實實。上麵加頂蓋瓦,有六七米恁高,就是不架電網,我想罪犯也難以逾越。不可想象,當年是怎樣建造的。牆角上還修築有可俯視院內各個角落的磚木結構的三層炮樓。經過上百年的風吹雨打,仍是堅固無比。高大的門樓一南一北相對峙。南門樓高大雄偉,是五中門麵。配有寬厚的用鉚釘鉚著的兩扇大門,就像舊時城池的門樓一樣。大門外有占地約二十來畝的四方四正的大操場。可供好幾百學生操練之用。北門樓相對矮些,舊時供禮迎上峰之用,也叫禮門。作為學校,已經把其封閉起來,棄之不用。庭內,一條寬敞的石子大路貫通南北,路兩邊高大的榆樹,遮天蔽日。旁邊設有羽毛球場,籃球場。高大寬敞的大禮堂由四排八大基柱支撐著,教堂式的尖形屋頂,用鐵皮包著,上麵設置有風向標。鐵皮上漆著天藍色的油漆,與天渾然一色。大禮堂供學校聚會、典禮、演講、聯歡之用。還有一座波浪式屋頂的小禮堂,是學校的圖書館。裏麵的一道隔牆,把其一分為二,一邊是藏書室,另一邊是閱覽室。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這裏均有收藏,尤其像《紅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紅旗譜》等一大批後來被稱作的紅色經典。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經典散失了不少。甚是可惜。外院是新建的,圍牆矮得多。院內有兩“夥”一廳,和一個一個的小四合院。兩“夥”就是學生的 “大夥”(指學生大食堂)和老師 的“小夥”(指教師小食堂),一廳就是餐廳。總務處設在小四合院裏,剩餘的小四合院為各班的學生集體宿舍。院內有兩口井,井上裝有水車,配有井棚。一口專供兩“夥”用水。一口供洗刷打掃衛生之用。院裏建築錯落有致,大院套小院,院院相扣。校務處,教導處,一前一後並立在內庭。各教研組分列兩廂,布局十分合理。教學區分兩大塊,大的一塊是初一初二的普通教學區。初三畢業班為單另的一小塊,那兒絕對僻靜,為畢業生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男生宿舍按班級區劃,女生宿舍,混班安排在兩個單獨的小院落裏。七十年代,貧困生比較多,幾乎占到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二。他們(包括咱自己)搭不起 大夥,隻有起小灶。學校房屋充足得很,隻不過是柵門柵窗(監獄的牢房嘛)。每個班級都有固定的小灶區。校外在東坡上還設有勞動基地。
六四年秋,學校開學的那一天,我帶上通知書、炊具、餐具、食物和鋪蓋,還有父親許諾過的小木箱,由父親送我到學校。父親拿出一張嶄新的大團結票子,讓我交了學費,報了名。學校有學生夥,向夥上交什麽實物,夥上就發給什麽樣的飯票。白麵、大米是細糧,苞穀麵、高粱麵是粗糧,紅薯及紅薯麵是雜糧。我呢?因為家庭拮據,再加上自己好歹有一年的做飯史了,父親就放心地讓我起了小灶。住的呢?還是集體宿舍。食宿就這樣安頓下來了。
我被編排在六四(二)班,和王店的鳳聯、瑞仙同在一個班,班主任是張奇老師。周生堂、徐文獻、許敬修、王正和、李國華、李連成等老師都任我們的課。第一學期,我就被評上班級的貧困生,每月享受一元錢的助學金。就是這一元錢,我都幾乎上交家裏統一支配,自己很少零用。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早上,天蒙蒙亮,就得要起床,上半個鍾頭的早操,然後集中起來,清點各班上操的人數,安排一天的活動。收操的時候,老是唱一曲《迴故鄉》的歌兒:“太陽紅太陽亮,春風送我迴故鄉,…青山綠水多寬廣…淩雲誌心裏藏……”。接著迴教室上早自習課,教室裏已經點燃了汽油燈,比上高小時的煤油燈,亮堂多了。在出早操的時候,各班級都安排有專人點燈。上完早自習,再吃早飯。這點不像新疆,一起床就吃早飯。上午四節正課,課間有兩操(指體操和眼力保健操)。下午三節正課,然後才是課外活動,打掃衛生。晚飯後還要上四十分鍾的晚自習,最後才就寢熄燈休息。天天如此,周周這般。當時在學生中,流行著一個順口溜:“到了星期一,上課教室裏。過了星期三,作業堆成山。過了星期五,再受一天苦……”反映的是學生生活的艱辛,“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學生嘛,不辛苦點兒咋行?我不但沒有絲毫苦的感覺,也從不言苦,反而覺得生活更加充實了。
學校的學習生活是充實緊張的,可精神生活卻是愉快多彩的。校內不斷地組織些球類比賽,文體小演什麽的,活躍著校園生活。這裏雖然遠離鬧市,可精神生活並不比集鎮差。鎮上的酒廠、鍋廠等國營企業,經常邀請學校的教師籃球隊前去比賽,我們作為啦啦隊也去助威。學校也時不時地邀請人家來聯誼。場內,隊員們你追我趕,我攔你阻,熱烈異常。老師隊員的身態,優美的運球姿勢,準確的投球動作,贏來了我們啦啦隊的陣陣喝彩。體育老師許敬修年輕體壯,抓球、攔球是他的強項。打前鋒沒說的——棒極了。到手的球,有時看著實在被攔截的傳運不過去了,便高叫一聲:“文獻!我投了。”隨著音落,球就飛進了籃子。數學老師徐文獻打後衛,發揮了他個頭兒大,彈跳力強的優勢,球隻要一到他手,那就沒跑兒。有時候根本不用投,隻縱身一跳,不沾籃板,就勢把球扣在了籃裏。至於那遠投的三分球、五分球,都不在話下。英文老師李連成個頭兒小,打側翼,有時候也不“文”了,從人的胳膊底下竄來溜去,靈活至極,我們都稱其為短小精悍的“蹦蹦棗兒”。我們啦啦隊,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不但給學校隊啦啦助威,也給人家啦啦。“五中隊,加油!”“酒廠隊,加油!”的呐喊聲,時常此起彼伏,一浪高似一浪,熱鬧非凡。
原來,內鄉有八所中學,一中就是高中,和二中都設在縣城裏,三中設在張集,四中在楊集,五中天明寺,六中赤眉,七中夏館,八中餘關。三年困難時期,砍掉了四中和八中。這時的天明寺五中,生源極廣。且不說南召縣的小街(地名),鎮平縣的高丘(地名)等外地有學生慕名前來求學。單就內鄉本縣而言,它輻射了灌張、王店、馬山、餘關四個公社。尤其是馬山、餘關兩個公社,有一半地盤都吃在山裏。不有句歇後語,叫山裏保長——管哩寬嘛,意思是山裏的地頭兒寬。我和風聯,瑞仙都是王店公社的學生,來來去去,有時不免走到一塊兒。瑞仙這個以前被分封過的“夫人”,人謂裝愚,自雲守拙。她走路隻管低頭走路,做事隻管埋頭做事,藏拙不語。她老實、姿本的形象總在我的腦海裏若隱若現,悠來晃去,不能廓清。可她卻毫不知情。花落有意,流水無情,真是聊天野地烤火——一麵熱呀。再說進到教室裏,畢竟是一個班的嘛,低頭不見抬頭見,目光碰在一起,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後來,她染上了漆瘙子(一種皮膚疾病),臉腫得像判官一樣,我真有點心疼呢。自己是在憐香惜玉,自作多情啊!
金風送爽,玉露迎秋,我國的第一團蘑菇雲,騰起在祖國大西北的上空。消息傳來,學校的政治氣氛活躍了許多。一天,學校在小禮堂前麵的中心球場上,召開全體師生大會。傳達貫徹有關精神,當宣布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實驗成功時,全場掌聲雷動,一片歡騰。會後還組織了認真地學習討論。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風趣地說道:“他們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咱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咱們一顆彈炸,可轟得他們的赫魯曉夫下了台!”
話說六五年的元旦,學校舉辦了聯歡晚會。各班級都精心地編排了的文藝節目,派代表隊參加演出。有歌賦,有舞蹈,有小品,有戲曲,豐富多彩。我們六四(二)班代表隊奉獻的是由江登範、於炳書等同學扮演的小品——《糊塗的縣太爺》。畢業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上妝表演了舞蹈——《逛新城》。末了,謝場時演員們雙手一攤,還滑稽地續了個“巴紮咳”。師生共同登台,老師朗誦了配樂詩朗誦《沁園春•;雪》,同學們也合唱了《沁園春•;雪》。教師代表隊演出的壓軸大戲——現代歌劇《白毛女》(上半部),把晚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許敬修、徐文獻、王正和、馬茹閣等老師,把劇中的黃世仁、穆仁智、楊白勞、喜兒等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是我第一次看到的高水準的戲曲節目,受益良多。
六五年秋,我升初二,班主任換成了王子生老師。王老師是剛轉正的民辦老師,他年輕,勁頭足,有魄力。學校購進了柴油發電機,自己發起了電,亮堂堂的日光燈比汽油燈又亮堂了很多,辦學條件大有改善。但學習風氣也有所改變。上麵開始批古、禁古,鞭笞文藝舞台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舞蹁躚的現象。強調的是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思想領先,一切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先行,更得如此,但有過之。因此,使教育受到了“左”的思想幹擾,些微點叛經離道。學校也跟社會上一樣,掀起了群眾性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風潮。各班級都下發了《毛主席著作》的甲種本或乙種本。縣二中在城南關的“紅學”,辦起了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廖初江、豐富生、黃祖示先進事跡的圖片展覽。學校組織我們前去參觀交流,取經借寶。受到二中師生的熱情接待。這恐怕是我參與的最早的社會活動了。
六六年五月,中央發布了《五一六通知》。給文化革命定調——整反動學術“權威”,整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即後來所說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為文化革命的發動做輿論準備。山雨欲來風滿樓,那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眼看就要開始了。隨著《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在北京出現,我們學校也出現了零星的鳴放大字報,把矛頭指向了學校領導。每個班級都準備有“文房三寶”(隻缺硯一寶了)。誰要是想寫大字報,連領條都不用打,就隻管領就是了,不用花錢。開始隻有少數學生去領,領來做練字之用,什麽篆體不像,楷體不像,隸書不是,草書亦不是,不倫不類的。隻管龍飛鳳舞的寫啊畫啊。沒法貼上牆的都胡亂一揉扔了,能貼上的就貼上了。就是貼上去的,也是文理不通的有之,錯別字連篇的亦有之。後來就有更多的學生跟著學了,耗費了不少的國家錢財。也荒廢了不少“小闖將”們的青春年華。
六六年春夏之交,河北邢台發生了大地震,房倒屋塌。王灣(地名)下了冷子(即冰雹),麥地變成了麥場,麥稈成了麥秸。天災發生了。緊接著八月,中央通過了《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人禍也隨之而來。暑假,上麵趁著學校的空兒,在五中舉辦了馬山、王店、灌張、餘關四個公社的三級幹部學習班,學習《十六條》,發動文化大革命。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停止了,甚至連國家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也停止了。搞的該畢業的不能畢業,該招進來的不能進來。九月份開學,仍是原班人馬,隻不過多了個工作組。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濃抹重彩地開場了。上頭明確指示,學校停課半天,專搞文化大革命。於是,我們每天隻上半天課,剩下的時間都用到搞大鳴大放寫大字報上了。真是胡鬧,可你不胡鬧不隨大群兒,別人會另眼看你。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批判鄧(鄧拓)吳(吳晗)廖(廖沫沙)的《三家村》和《燕山夜話》,花裏胡哨。大字報漫天飛,飛遍了學校的每個角落。鳴放開始了,先是給學校領導劃上了鳴放專欄,後來連老師也劃上了。門麵地方是鳴放校長、主任們的專欄,偏僻角落是鳴放老師的(專欄),像 “‘白骨精’張xx的批判專欄”, “‘破鞋’馬xx的批判專欄”,“黑老包劉xx的批判專欄”, “‘大叛徒’劉xx的批判專欄等。這裏炮打這個,那裏炮轟那個,學校的門麵地方,乃至各個角落都被大字報占據了。
十月份的時候,學校來了工作組,指導著學校的工作。新生事物——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出現了。“人人都有一雙手,不在學校吃閑飯”。我們班的插隊知青點在馬山公社的華北、庵北等大隊。我們在那兒,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接受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十一月下旬,各班級又選派學生代表——紅衛兵,到首都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我們那兒信息比較置後,派去的紅衛兵接受的檢閱,已是第八次了,毛主席八次就接見了紅衛兵百萬之眾,這是接見的最後一次了。
緊接著,革命的“大串聯”活動開始了。各地都建立了相應的紅衛兵接待站,隻要你是學生,憑著學生證,就可以坐車不搭車費,吃飯不掏飯錢,住宿不拿住宿費。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兒,五七成夥兒的,隨便扯麵旗子打上,就成串聯隊伍了。沒多長時間,又開始“長征”了。所謂的長征,就是像當年紅軍那樣打著綁腿,腰纏武裝帶徒步走,不坐車,到北京、韶山、井岡山、延安等紅色聖地去串聯。這時候的學校,已經不成為學校了,教學秩序完全陷入了癱瘓的混亂狀態。
到了六七年三月,學校仍是照常開學。一發不可收拾的“長征”串聯活動還在進行著。盡管三令五申,停止長征串聯活動,但有不少的學生,仍然滯留在外。還有不少學生正在“長征”返校途中,到校的為數不多。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返校複課鬧革命。返校是陸續的,複課是句空話,鬧還差不多。為什麽呢?因為教室、圖書館,乃至教研組已經被砸得稀爛,不成樣子了。複課還能複得了嗎?更何況學生們放蕩的心思,還沒有從社會上收迴來呢!
再後,學校裏撤走了工作組,而多了些大大小小的紅衛兵組織。什麽“魯迅戰鬥隊”、“衛東彪戰鬥團”、“雄鷹戰鬥師”,什麽“紅色戰鬥軍”、“造反總司令部”……。又是師又是軍又是司令部的,詞兒越用越大。恐怕隻剩地球、宇宙的詞兒沒用上了。難怪連當時“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那個組長,心裏都很不平衡,諷刺那些造反派頭頭腦腦說:諸位都是軍呀司令的,都比他這個組長大。這些紅衛兵組織,不學習,整日裏無所事事。隻想著如何如何地整人,怎樣怎樣地擺布,專行揪“黑幫”、橫掃“牛鬼蛇神”之能事,批判“資反”路線(即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把當時工作組執行的路線指責為資反路線)。
那時候,學校流行著一種新的文藝表演形式叫“三句半”。它是由四個人表演,表演時每人攜一打擊樂器,或鼓或鈸,或鑼或梆。以鑼聲開頭,猴不上竿多敲鑼,拿老師當猴耍。輪到誰說,誰就先擊一下手中的樂器,以示注意。前麵三人各說一句,最後一人隻說滑稽、幽默、風趣的半句。這半句可能是一個字兒,也可能是一個詞兒,一個成語、詞組,或一個濃縮了的短語,可人們就是要聽這半句話。老師成了演員,被四個四個地編成一組,到各個場合巡迴做另類的藝術表演。老師反被出醜、出洋相,倒為學生開心,受人尊敬的教師也非為人師了。
革命革命,連人名也要改。曾幾何時,學校裏興起了“改名風”。班上有一對雙胞胎,哥哥叫繼祖,弟弟叫耀祖。家庭成份屬於“黑五類”,底板不好。造反派牽強附會,硬說他們在“記租、要租”,妄圖複辟變天,勒令其改名。很多同學把自個不鮮淨的名字都改了,什麽“革命”、“造反”啦,什麽“向東”、“紅彪”啦等等。體育老師許敬修的名字犯忌,改成了許反修。校務主任劉滿倉老師,也嫌名字迂腐,改成了紅文。劉主任是個性格開朗,心胸豁達的人,平日裏愛說愛笑,無所顧忌:“要是那陣子(指1949年解放江南),我隨軍下江南,現在也不隻是這個小主任咯!不過也說不定,興許墳頭上的草都換十幾二十茬了”。就這麽一句話,被抖摟了出來。你不是已改名叫紅文了嗎?紅文!洪武就成皇帝朱元璋了,縣官不如現管,皇帝也不沾弦。說他是革命意誌衰退,就無限上綱上線。當時有個把反對關係當成矛盾關係的混蛋邏輯,叫不革命就是反革命。為此,造反派專門開了他的批鬥會,劉主任遭到殘酷的人身攻擊。會後老師們私下議論著:“這劉主任平時喜吹愛炮兒的,下江南這事不一定屬真!”“不管屬不屬真,這迴可算瞎貓碰上死老鼠——對上了!”“這是歪嘴騾子換了個驢——吃嘴上虧了!”……
語文教研組的骨幹,學科帶頭人謝繼民老師,他寫過一本叫《綠葉讚》的書,已經由出版社出版了。“文革”前在咱那,曾被譽為陶鑄《鬆樹的風格》的姊妹篇、兄弟章,風靡一時。一篇在頌揚鬆樹的高尚風格,一篇在讚揚綠葉扶花的崇高情操。可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造反派們不欣賞這個,也欣賞不了。竟被稱之為一株封資修的“大毒草”。書成了大毒草,書的作者可倒了大黴了。說其思想反動,不讚紅葉讚綠葉,不頌紅的頌綠的。謝老師被當成“牛鬼蛇神”給揪了出來,行動沒了自由,住室也被人監視。整日裏被揪鬥啊,遊街啊,見天如此,受到殘酷的迫害。每次揪遊迴來,臉上的瘀青,總黑一塊紫一塊的,清秀的臉成了大花臉,白襯衣也花花搭搭的,成了“花”襯衣。雖然身受迫害,可信念堅定,始終不改背向。謝老師總指著他那“花”襯衣給人說:“大家瞅著,都不要忘記這!”有一次,被揪鬥得性起,他直喊:“我找劉主席,要找少奇!”越喊越遭到瘋狂的“迴報”。街遊完了,再搞批鬥,反正折騰得不得安生。每次遊鬥結束,謝老師都要到校醫張克大夫那,或是塗抹點紅汞、紫藥水,或是包紮包紮。
要開謝老師的批鬥會了。會場設在南院的籃球場上,大六月天,火辣辣的大太陽底下,場四周被“雲水怒,風雷急”、“千鈞棒,萬裏埃”、“無罪,有理”等各種標語糊了個嚴嚴實實,一派殺氣騰騰的勢頭。主席台設在一排高大的楊樹前,一張辦公桌,桌上搭了塊紅布,上麵安放著一台擴音器和一架麥克風。樹跟前還摞著高桌子。桌子上方的樹幹上掛著一條橫幅,上麵貼著“批鬥‘三反’分子謝繼民的大會”的字樣,“繼民”兩個字還倒懸著。懸掛在樹上的高音喇叭裏,一遍又一遍地播送著:“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長,幹革命靠……”已經被折騰得非常憔悴的謝老師,胸前掛了個一米見方的大牌子,牌子上寫著謝老師的名字,名字上還打了個大紅叉,像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中的李玉和一樣被拉上來了。造反派們都在表現自己,見到了謝老師,像貓聞到了腥氣似的,“打倒謝繼民!”“打倒‘三反’分子謝繼民!”“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吼叫聲此起彼伏,把一個個跳梁小醜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把謝老師推上高桌,把他緊緊地拴勒在樹上,拴勒好後把桌子抽去,謝老師就懸掛在樹上,坐上“飛機”了。這些人也真會想點子整人。墊場過了,和往常的批鬥慣例一樣,先集體齊誦一段語錄,邊誦邊揮舞著拳頭:“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導說:‘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它就不倒……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之後,批鬥就開始動真格了。一個頭目口沫橫飛,指著謝老師首先發問:“哎,你為什麽要寫壞書,啊?蠱惑革命師生,反對毛澤東思想!受何人指使?要老實坦白。”謝老師幹咳了一聲,忙解釋道:“no,no、no,沒有反對,就點違背。”頭腦們的問話,暗示謝老師讓禍水上流,引火上燒,指向學校領導。對謝老師的迴答,自然一百個不滿意了。又一個聲音高叫著:“為何,為何?嗯!是不培養修正主義苗子?思想何其反動。”謝老師接著迴答:“no,no、 no。反靜,反、靜!俺也要進步。”謝老師風趣的答非所問,使造反派惱羞成怒。“你真的敬酒不吃吃罰酒啊!”另一個頭目歇斯底裏地叫囂著。照著謝老師的軟肋上就是一棒,疼的謝老師,眉頭一皺牙關一咬。隨即臉上被抽了一樹條子。謝老師就任憑怎樣,也不吭聲了。“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謝老師已身陷囹圄,能如此鎮定自若,實在令人欽佩。造反派要發瘋了,他們看是水潑不進,刀槍不入了,就沒頭沒腦地抽打著身著短袖襯衣的謝老師,條子的抽打雨點般的落在他的身上、臉上。謝老師一不走二不躲,哦!被捆綁在樹上呢,沒法走,也躲不開呀!須臾,謝老師臉上汗涔涔下,出現了片片瘀青,血水斑斑;身上汗涔涔下,襯衣緊貼在皮膚上,顯露出道道的血水印兒。
啊?他倆呀。後來,謝老師被定了現行反革命的罪,判了刑,被押送到農場服刑改造,直到撥亂反正時才得到平反。平反後,謝老師重新修訂,再版了他的《綠葉讚》。不久,他被調進了地區的作家協會。劉主任雖還是個主任,可已不在是校務處的小主任,成了地區教育處教研組的大主任了。八十年代初,教育上有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個學術研討會,在地區召開。年逾花甲的謝老師,應邀出現在會議開幕式的主席台上,與主持會議的劉主任並肩坐在一起。倆時不時地傾過身子,小聲地拍上幾句,彼此都笑容滿麵。晚上的歡迎宴會上,專家學者們答謝敬酒。東道主劉主任高興地迎上前去,與謝老師,不,與謝會長舉手碰杯,痛快地一幹見底。
學校生活已經非學校生活了,校外上街遊行,搞大辯論,校內學習毛主席語錄,開批鬥會,學校生活僅此而已。各紅衛兵組織,政令不一,各有各的行動,他們內部問題齟齬,起了生澀(彼此間不和,好像鐵
六月底,我高小畢了業,像蠶老上蠶山結繭一樣,要赴“京”趕考了。父親毫不吝嗇地掏五毛錢給我,說是買點吃甚。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父親第一次掏錢給我,每學期的書錢、學費都是父親親自去交的。母親趕緊說:“看你,那又沒有集(鎮),叫娃們上哪去買。”母親在薛崗修過水庫,知道天明寺。於是,她摻玉米麵給我烙了個油涮,還煮了幾個雞蛋。我們三個畢業班,估計有一百多學生,由老師們帶領著,赴天明寺內鄉第五中學參加會考。會考的那幾天,天氣不好,一會陰一會下。害得有些同學還帶上了雨具,舅家的二表姐冬菊,就是帶雨具去的,結果學沒有考上,反倒把雨械弄丟了。我沒雨具帶,少了個累贅,省了個心。第一場考語文,作文題目是《“六一”兒童節日記》。要求內容是寫“六一”,日記體裁。不少同學,沒認真審題,當成兒童節日來寫了,沒了日記的格式,算是跑題了。這一道占六十分的大題,如果考砸了,那可就真的要名落孫山了。我以優異的成績被五中錄取了。錄取通知書是馬老師親自送到家裏的,還向父母親表示祝賀。如果在科舉時代,考上中學,算是過了童子試,當上童生、小秀才了。王店馮營的“紅專”學校,雖說隻相當於高小,可為當時的大隊、小隊培養了不少財會人才,填補了不少空缺。咱營灘的進忠和香梅就在那畢業的,迴鄉成了咱小東營的拴寶和銀環。高小生都有用,何況中學生。因此,全家自然高興了一場。
這內鄉五中,全稱是內鄉縣第五初級中學,所在地在天明寺。雖說是寺,也不知是猴年馬月,前朝哪輩子的事了。早就沒了寺院的影子,隻有一大片建築,占地約有四、五十畝吧。舊時,河南省的省級第幾監獄就設立在此。監獄撤掉後,宛西十三縣土匪司令別廷芳、劉顧三在此辦班,培植他的統治勢力。解放初期,這裏又成了個卷煙廠,當時非常流行的航空牌香煙,就是這兒出品的。但比起馬季先生相聲中的宇宙牌香煙,可差老鼻子了。再後,政府利用這片閑置的設施,為教育事業服務,創辦了有名的內鄉縣五中。它遠離集鎮,離最近的馬山口,至少也有十裏之遙,環境安靜幽雅,遠離鬧市的喧囂。在此開辦學校,不乏是個理想之處。整個大院,分內外兩庭。內庭是原來做監獄用的那一塊。寬厚高大的土圍牆,低下有牢實的地基,用黃土夯製而成。雖經曆了上百年的風風雨雨,可仍然那麽有棱有角,結結實實。上麵加頂蓋瓦,有六七米恁高,就是不架電網,我想罪犯也難以逾越。不可想象,當年是怎樣建造的。牆角上還修築有可俯視院內各個角落的磚木結構的三層炮樓。經過上百年的風吹雨打,仍是堅固無比。高大的門樓一南一北相對峙。南門樓高大雄偉,是五中門麵。配有寬厚的用鉚釘鉚著的兩扇大門,就像舊時城池的門樓一樣。大門外有占地約二十來畝的四方四正的大操場。可供好幾百學生操練之用。北門樓相對矮些,舊時供禮迎上峰之用,也叫禮門。作為學校,已經把其封閉起來,棄之不用。庭內,一條寬敞的石子大路貫通南北,路兩邊高大的榆樹,遮天蔽日。旁邊設有羽毛球場,籃球場。高大寬敞的大禮堂由四排八大基柱支撐著,教堂式的尖形屋頂,用鐵皮包著,上麵設置有風向標。鐵皮上漆著天藍色的油漆,與天渾然一色。大禮堂供學校聚會、典禮、演講、聯歡之用。還有一座波浪式屋頂的小禮堂,是學校的圖書館。裏麵的一道隔牆,把其一分為二,一邊是藏書室,另一邊是閱覽室。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這裏均有收藏,尤其像《紅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剛》、《紅旗譜》等一大批後來被稱作的紅色經典。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經典散失了不少。甚是可惜。外院是新建的,圍牆矮得多。院內有兩“夥”一廳,和一個一個的小四合院。兩“夥”就是學生的 “大夥”(指學生大食堂)和老師 的“小夥”(指教師小食堂),一廳就是餐廳。總務處設在小四合院裏,剩餘的小四合院為各班的學生集體宿舍。院內有兩口井,井上裝有水車,配有井棚。一口專供兩“夥”用水。一口供洗刷打掃衛生之用。院裏建築錯落有致,大院套小院,院院相扣。校務處,教導處,一前一後並立在內庭。各教研組分列兩廂,布局十分合理。教學區分兩大塊,大的一塊是初一初二的普通教學區。初三畢業班為單另的一小塊,那兒絕對僻靜,為畢業生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男生宿舍按班級區劃,女生宿舍,混班安排在兩個單獨的小院落裏。七十年代,貧困生比較多,幾乎占到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二。他們(包括咱自己)搭不起 大夥,隻有起小灶。學校房屋充足得很,隻不過是柵門柵窗(監獄的牢房嘛)。每個班級都有固定的小灶區。校外在東坡上還設有勞動基地。
六四年秋,學校開學的那一天,我帶上通知書、炊具、餐具、食物和鋪蓋,還有父親許諾過的小木箱,由父親送我到學校。父親拿出一張嶄新的大團結票子,讓我交了學費,報了名。學校有學生夥,向夥上交什麽實物,夥上就發給什麽樣的飯票。白麵、大米是細糧,苞穀麵、高粱麵是粗糧,紅薯及紅薯麵是雜糧。我呢?因為家庭拮據,再加上自己好歹有一年的做飯史了,父親就放心地讓我起了小灶。住的呢?還是集體宿舍。食宿就這樣安頓下來了。
我被編排在六四(二)班,和王店的鳳聯、瑞仙同在一個班,班主任是張奇老師。周生堂、徐文獻、許敬修、王正和、李國華、李連成等老師都任我們的課。第一學期,我就被評上班級的貧困生,每月享受一元錢的助學金。就是這一元錢,我都幾乎上交家裏統一支配,自己很少零用。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早上,天蒙蒙亮,就得要起床,上半個鍾頭的早操,然後集中起來,清點各班上操的人數,安排一天的活動。收操的時候,老是唱一曲《迴故鄉》的歌兒:“太陽紅太陽亮,春風送我迴故鄉,…青山綠水多寬廣…淩雲誌心裏藏……”。接著迴教室上早自習課,教室裏已經點燃了汽油燈,比上高小時的煤油燈,亮堂多了。在出早操的時候,各班級都安排有專人點燈。上完早自習,再吃早飯。這點不像新疆,一起床就吃早飯。上午四節正課,課間有兩操(指體操和眼力保健操)。下午三節正課,然後才是課外活動,打掃衛生。晚飯後還要上四十分鍾的晚自習,最後才就寢熄燈休息。天天如此,周周這般。當時在學生中,流行著一個順口溜:“到了星期一,上課教室裏。過了星期三,作業堆成山。過了星期五,再受一天苦……”反映的是學生生活的艱辛,“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學生嘛,不辛苦點兒咋行?我不但沒有絲毫苦的感覺,也從不言苦,反而覺得生活更加充實了。
學校的學習生活是充實緊張的,可精神生活卻是愉快多彩的。校內不斷地組織些球類比賽,文體小演什麽的,活躍著校園生活。這裏雖然遠離鬧市,可精神生活並不比集鎮差。鎮上的酒廠、鍋廠等國營企業,經常邀請學校的教師籃球隊前去比賽,我們作為啦啦隊也去助威。學校也時不時地邀請人家來聯誼。場內,隊員們你追我趕,我攔你阻,熱烈異常。老師隊員的身態,優美的運球姿勢,準確的投球動作,贏來了我們啦啦隊的陣陣喝彩。體育老師許敬修年輕體壯,抓球、攔球是他的強項。打前鋒沒說的——棒極了。到手的球,有時看著實在被攔截的傳運不過去了,便高叫一聲:“文獻!我投了。”隨著音落,球就飛進了籃子。數學老師徐文獻打後衛,發揮了他個頭兒大,彈跳力強的優勢,球隻要一到他手,那就沒跑兒。有時候根本不用投,隻縱身一跳,不沾籃板,就勢把球扣在了籃裏。至於那遠投的三分球、五分球,都不在話下。英文老師李連成個頭兒小,打側翼,有時候也不“文”了,從人的胳膊底下竄來溜去,靈活至極,我們都稱其為短小精悍的“蹦蹦棗兒”。我們啦啦隊,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不但給學校隊啦啦助威,也給人家啦啦。“五中隊,加油!”“酒廠隊,加油!”的呐喊聲,時常此起彼伏,一浪高似一浪,熱鬧非凡。
原來,內鄉有八所中學,一中就是高中,和二中都設在縣城裏,三中設在張集,四中在楊集,五中天明寺,六中赤眉,七中夏館,八中餘關。三年困難時期,砍掉了四中和八中。這時的天明寺五中,生源極廣。且不說南召縣的小街(地名),鎮平縣的高丘(地名)等外地有學生慕名前來求學。單就內鄉本縣而言,它輻射了灌張、王店、馬山、餘關四個公社。尤其是馬山、餘關兩個公社,有一半地盤都吃在山裏。不有句歇後語,叫山裏保長——管哩寬嘛,意思是山裏的地頭兒寬。我和風聯,瑞仙都是王店公社的學生,來來去去,有時不免走到一塊兒。瑞仙這個以前被分封過的“夫人”,人謂裝愚,自雲守拙。她走路隻管低頭走路,做事隻管埋頭做事,藏拙不語。她老實、姿本的形象總在我的腦海裏若隱若現,悠來晃去,不能廓清。可她卻毫不知情。花落有意,流水無情,真是聊天野地烤火——一麵熱呀。再說進到教室裏,畢竟是一個班的嘛,低頭不見抬頭見,目光碰在一起,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後來,她染上了漆瘙子(一種皮膚疾病),臉腫得像判官一樣,我真有點心疼呢。自己是在憐香惜玉,自作多情啊!
金風送爽,玉露迎秋,我國的第一團蘑菇雲,騰起在祖國大西北的上空。消息傳來,學校的政治氣氛活躍了許多。一天,學校在小禮堂前麵的中心球場上,召開全體師生大會。傳達貫徹有關精神,當宣布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實驗成功時,全場掌聲雷動,一片歡騰。會後還組織了認真地學習討論。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風趣地說道:“他們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咱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咱們一顆彈炸,可轟得他們的赫魯曉夫下了台!”
話說六五年的元旦,學校舉辦了聯歡晚會。各班級都精心地編排了的文藝節目,派代表隊參加演出。有歌賦,有舞蹈,有小品,有戲曲,豐富多彩。我們六四(二)班代表隊奉獻的是由江登範、於炳書等同學扮演的小品——《糊塗的縣太爺》。畢業班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上妝表演了舞蹈——《逛新城》。末了,謝場時演員們雙手一攤,還滑稽地續了個“巴紮咳”。師生共同登台,老師朗誦了配樂詩朗誦《沁園春•;雪》,同學們也合唱了《沁園春•;雪》。教師代表隊演出的壓軸大戲——現代歌劇《白毛女》(上半部),把晚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許敬修、徐文獻、王正和、馬茹閣等老師,把劇中的黃世仁、穆仁智、楊白勞、喜兒等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是我第一次看到的高水準的戲曲節目,受益良多。
六五年秋,我升初二,班主任換成了王子生老師。王老師是剛轉正的民辦老師,他年輕,勁頭足,有魄力。學校購進了柴油發電機,自己發起了電,亮堂堂的日光燈比汽油燈又亮堂了很多,辦學條件大有改善。但學習風氣也有所改變。上麵開始批古、禁古,鞭笞文藝舞台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舞蹁躚的現象。強調的是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思想領先,一切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先行,更得如此,但有過之。因此,使教育受到了“左”的思想幹擾,些微點叛經離道。學校也跟社會上一樣,掀起了群眾性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風潮。各班級都下發了《毛主席著作》的甲種本或乙種本。縣二中在城南關的“紅學”,辦起了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廖初江、豐富生、黃祖示先進事跡的圖片展覽。學校組織我們前去參觀交流,取經借寶。受到二中師生的熱情接待。這恐怕是我參與的最早的社會活動了。
六六年五月,中央發布了《五一六通知》。給文化革命定調——整反動學術“權威”,整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即後來所說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為文化革命的發動做輿論準備。山雨欲來風滿樓,那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眼看就要開始了。隨著《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在北京出現,我們學校也出現了零星的鳴放大字報,把矛頭指向了學校領導。每個班級都準備有“文房三寶”(隻缺硯一寶了)。誰要是想寫大字報,連領條都不用打,就隻管領就是了,不用花錢。開始隻有少數學生去領,領來做練字之用,什麽篆體不像,楷體不像,隸書不是,草書亦不是,不倫不類的。隻管龍飛鳳舞的寫啊畫啊。沒法貼上牆的都胡亂一揉扔了,能貼上的就貼上了。就是貼上去的,也是文理不通的有之,錯別字連篇的亦有之。後來就有更多的學生跟著學了,耗費了不少的國家錢財。也荒廢了不少“小闖將”們的青春年華。
六六年春夏之交,河北邢台發生了大地震,房倒屋塌。王灣(地名)下了冷子(即冰雹),麥地變成了麥場,麥稈成了麥秸。天災發生了。緊接著八月,中央通過了《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人禍也隨之而來。暑假,上麵趁著學校的空兒,在五中舉辦了馬山、王店、灌張、餘關四個公社的三級幹部學習班,學習《十六條》,發動文化大革命。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停止了,甚至連國家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也停止了。搞的該畢業的不能畢業,該招進來的不能進來。九月份開學,仍是原班人馬,隻不過多了個工作組。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濃抹重彩地開場了。上頭明確指示,學校停課半天,專搞文化大革命。於是,我們每天隻上半天課,剩下的時間都用到搞大鳴大放寫大字報上了。真是胡鬧,可你不胡鬧不隨大群兒,別人會另眼看你。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批判鄧(鄧拓)吳(吳晗)廖(廖沫沙)的《三家村》和《燕山夜話》,花裏胡哨。大字報漫天飛,飛遍了學校的每個角落。鳴放開始了,先是給學校領導劃上了鳴放專欄,後來連老師也劃上了。門麵地方是鳴放校長、主任們的專欄,偏僻角落是鳴放老師的(專欄),像 “‘白骨精’張xx的批判專欄”, “‘破鞋’馬xx的批判專欄”,“黑老包劉xx的批判專欄”, “‘大叛徒’劉xx的批判專欄等。這裏炮打這個,那裏炮轟那個,學校的門麵地方,乃至各個角落都被大字報占據了。
十月份的時候,學校來了工作組,指導著學校的工作。新生事物——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出現了。“人人都有一雙手,不在學校吃閑飯”。我們班的插隊知青點在馬山公社的華北、庵北等大隊。我們在那兒,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接受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十一月下旬,各班級又選派學生代表——紅衛兵,到首都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我們那兒信息比較置後,派去的紅衛兵接受的檢閱,已是第八次了,毛主席八次就接見了紅衛兵百萬之眾,這是接見的最後一次了。
緊接著,革命的“大串聯”活動開始了。各地都建立了相應的紅衛兵接待站,隻要你是學生,憑著學生證,就可以坐車不搭車費,吃飯不掏飯錢,住宿不拿住宿費。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兒,五七成夥兒的,隨便扯麵旗子打上,就成串聯隊伍了。沒多長時間,又開始“長征”了。所謂的長征,就是像當年紅軍那樣打著綁腿,腰纏武裝帶徒步走,不坐車,到北京、韶山、井岡山、延安等紅色聖地去串聯。這時候的學校,已經不成為學校了,教學秩序完全陷入了癱瘓的混亂狀態。
到了六七年三月,學校仍是照常開學。一發不可收拾的“長征”串聯活動還在進行著。盡管三令五申,停止長征串聯活動,但有不少的學生,仍然滯留在外。還有不少學生正在“長征”返校途中,到校的為數不多。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返校複課鬧革命。返校是陸續的,複課是句空話,鬧還差不多。為什麽呢?因為教室、圖書館,乃至教研組已經被砸得稀爛,不成樣子了。複課還能複得了嗎?更何況學生們放蕩的心思,還沒有從社會上收迴來呢!
再後,學校裏撤走了工作組,而多了些大大小小的紅衛兵組織。什麽“魯迅戰鬥隊”、“衛東彪戰鬥團”、“雄鷹戰鬥師”,什麽“紅色戰鬥軍”、“造反總司令部”……。又是師又是軍又是司令部的,詞兒越用越大。恐怕隻剩地球、宇宙的詞兒沒用上了。難怪連當時“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那個組長,心裏都很不平衡,諷刺那些造反派頭頭腦腦說:諸位都是軍呀司令的,都比他這個組長大。這些紅衛兵組織,不學習,整日裏無所事事。隻想著如何如何地整人,怎樣怎樣地擺布,專行揪“黑幫”、橫掃“牛鬼蛇神”之能事,批判“資反”路線(即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把當時工作組執行的路線指責為資反路線)。
那時候,學校流行著一種新的文藝表演形式叫“三句半”。它是由四個人表演,表演時每人攜一打擊樂器,或鼓或鈸,或鑼或梆。以鑼聲開頭,猴不上竿多敲鑼,拿老師當猴耍。輪到誰說,誰就先擊一下手中的樂器,以示注意。前麵三人各說一句,最後一人隻說滑稽、幽默、風趣的半句。這半句可能是一個字兒,也可能是一個詞兒,一個成語、詞組,或一個濃縮了的短語,可人們就是要聽這半句話。老師成了演員,被四個四個地編成一組,到各個場合巡迴做另類的藝術表演。老師反被出醜、出洋相,倒為學生開心,受人尊敬的教師也非為人師了。
革命革命,連人名也要改。曾幾何時,學校裏興起了“改名風”。班上有一對雙胞胎,哥哥叫繼祖,弟弟叫耀祖。家庭成份屬於“黑五類”,底板不好。造反派牽強附會,硬說他們在“記租、要租”,妄圖複辟變天,勒令其改名。很多同學把自個不鮮淨的名字都改了,什麽“革命”、“造反”啦,什麽“向東”、“紅彪”啦等等。體育老師許敬修的名字犯忌,改成了許反修。校務主任劉滿倉老師,也嫌名字迂腐,改成了紅文。劉主任是個性格開朗,心胸豁達的人,平日裏愛說愛笑,無所顧忌:“要是那陣子(指1949年解放江南),我隨軍下江南,現在也不隻是這個小主任咯!不過也說不定,興許墳頭上的草都換十幾二十茬了”。就這麽一句話,被抖摟了出來。你不是已改名叫紅文了嗎?紅文!洪武就成皇帝朱元璋了,縣官不如現管,皇帝也不沾弦。說他是革命意誌衰退,就無限上綱上線。當時有個把反對關係當成矛盾關係的混蛋邏輯,叫不革命就是反革命。為此,造反派專門開了他的批鬥會,劉主任遭到殘酷的人身攻擊。會後老師們私下議論著:“這劉主任平時喜吹愛炮兒的,下江南這事不一定屬真!”“不管屬不屬真,這迴可算瞎貓碰上死老鼠——對上了!”“這是歪嘴騾子換了個驢——吃嘴上虧了!”……
語文教研組的骨幹,學科帶頭人謝繼民老師,他寫過一本叫《綠葉讚》的書,已經由出版社出版了。“文革”前在咱那,曾被譽為陶鑄《鬆樹的風格》的姊妹篇、兄弟章,風靡一時。一篇在頌揚鬆樹的高尚風格,一篇在讚揚綠葉扶花的崇高情操。可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造反派們不欣賞這個,也欣賞不了。竟被稱之為一株封資修的“大毒草”。書成了大毒草,書的作者可倒了大黴了。說其思想反動,不讚紅葉讚綠葉,不頌紅的頌綠的。謝老師被當成“牛鬼蛇神”給揪了出來,行動沒了自由,住室也被人監視。整日裏被揪鬥啊,遊街啊,見天如此,受到殘酷的迫害。每次揪遊迴來,臉上的瘀青,總黑一塊紫一塊的,清秀的臉成了大花臉,白襯衣也花花搭搭的,成了“花”襯衣。雖然身受迫害,可信念堅定,始終不改背向。謝老師總指著他那“花”襯衣給人說:“大家瞅著,都不要忘記這!”有一次,被揪鬥得性起,他直喊:“我找劉主席,要找少奇!”越喊越遭到瘋狂的“迴報”。街遊完了,再搞批鬥,反正折騰得不得安生。每次遊鬥結束,謝老師都要到校醫張克大夫那,或是塗抹點紅汞、紫藥水,或是包紮包紮。
要開謝老師的批鬥會了。會場設在南院的籃球場上,大六月天,火辣辣的大太陽底下,場四周被“雲水怒,風雷急”、“千鈞棒,萬裏埃”、“無罪,有理”等各種標語糊了個嚴嚴實實,一派殺氣騰騰的勢頭。主席台設在一排高大的楊樹前,一張辦公桌,桌上搭了塊紅布,上麵安放著一台擴音器和一架麥克風。樹跟前還摞著高桌子。桌子上方的樹幹上掛著一條橫幅,上麵貼著“批鬥‘三反’分子謝繼民的大會”的字樣,“繼民”兩個字還倒懸著。懸掛在樹上的高音喇叭裏,一遍又一遍地播送著:“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長,幹革命靠……”已經被折騰得非常憔悴的謝老師,胸前掛了個一米見方的大牌子,牌子上寫著謝老師的名字,名字上還打了個大紅叉,像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中的李玉和一樣被拉上來了。造反派們都在表現自己,見到了謝老師,像貓聞到了腥氣似的,“打倒謝繼民!”“打倒‘三反’分子謝繼民!”“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吼叫聲此起彼伏,把一個個跳梁小醜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把謝老師推上高桌,把他緊緊地拴勒在樹上,拴勒好後把桌子抽去,謝老師就懸掛在樹上,坐上“飛機”了。這些人也真會想點子整人。墊場過了,和往常的批鬥慣例一樣,先集體齊誦一段語錄,邊誦邊揮舞著拳頭:“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導說:‘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它就不倒……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之後,批鬥就開始動真格了。一個頭目口沫橫飛,指著謝老師首先發問:“哎,你為什麽要寫壞書,啊?蠱惑革命師生,反對毛澤東思想!受何人指使?要老實坦白。”謝老師幹咳了一聲,忙解釋道:“no,no、no,沒有反對,就點違背。”頭腦們的問話,暗示謝老師讓禍水上流,引火上燒,指向學校領導。對謝老師的迴答,自然一百個不滿意了。又一個聲音高叫著:“為何,為何?嗯!是不培養修正主義苗子?思想何其反動。”謝老師接著迴答:“no,no、 no。反靜,反、靜!俺也要進步。”謝老師風趣的答非所問,使造反派惱羞成怒。“你真的敬酒不吃吃罰酒啊!”另一個頭目歇斯底裏地叫囂著。照著謝老師的軟肋上就是一棒,疼的謝老師,眉頭一皺牙關一咬。隨即臉上被抽了一樹條子。謝老師就任憑怎樣,也不吭聲了。“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謝老師已身陷囹圄,能如此鎮定自若,實在令人欽佩。造反派要發瘋了,他們看是水潑不進,刀槍不入了,就沒頭沒腦地抽打著身著短袖襯衣的謝老師,條子的抽打雨點般的落在他的身上、臉上。謝老師一不走二不躲,哦!被捆綁在樹上呢,沒法走,也躲不開呀!須臾,謝老師臉上汗涔涔下,出現了片片瘀青,血水斑斑;身上汗涔涔下,襯衣緊貼在皮膚上,顯露出道道的血水印兒。
啊?他倆呀。後來,謝老師被定了現行反革命的罪,判了刑,被押送到農場服刑改造,直到撥亂反正時才得到平反。平反後,謝老師重新修訂,再版了他的《綠葉讚》。不久,他被調進了地區的作家協會。劉主任雖還是個主任,可已不在是校務處的小主任,成了地區教育處教研組的大主任了。八十年代初,教育上有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個學術研討會,在地區召開。年逾花甲的謝老師,應邀出現在會議開幕式的主席台上,與主持會議的劉主任並肩坐在一起。倆時不時地傾過身子,小聲地拍上幾句,彼此都笑容滿麵。晚上的歡迎宴會上,專家學者們答謝敬酒。東道主劉主任高興地迎上前去,與謝老師,不,與謝會長舉手碰杯,痛快地一幹見底。
學校生活已經非學校生活了,校外上街遊行,搞大辯論,校內學習毛主席語錄,開批鬥會,學校生活僅此而已。各紅衛兵組織,政令不一,各有各的行動,他們內部問題齟齬,起了生澀(彼此間不和,好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