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鄉下搜集民間故事當中,發現有一些重要的曆史故事需要挖掘,作為家鄉曆史人物,也許他們的官位並不大,但能彪炳史冊,就足以說明這個人確實是個好官,為國棟梁才,為民送溫暖。在搜集過程中,有幸獲得了一些口傳人的一些資料,有幸在省市圖書館查證了一些翔實的曆史資料,也有幸得到了本家人所提供的家譜,碑文等家藏的珍貴資料,為進一步挖掘大唐良吏倪若水的曆史功績提供了源源不斷地前進動力。在采訪搜集當中,也記錄下來了一些人的問與答(根據提問者的意願,隻寫提問的問題,姓名省略),以此文亦可作為倪若水曆史小說開端的號角吧。


    問:你寫倪若水這個人有什麽用?


    答:餘發自內心的觸動,感受良吏倪若水為國為民的無私奉獻,也完全符合新時代核心價值觀之根本要求,故援拙筆為之記。


    首先,為什麽稱為良吏?何謂良吏?良吏就是賢能的官吏。西漢名臣晁錯在《上書言募民徙塞下》寫道: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良吏一詞便出於此文。


    清朝文人錢謙益在《兵科給事中明時舉授徵仕郎》一文中寫道:爬剔疾苦,撫養小弱,可謂良吏矣!


    由此,看官可以看出,良吏的使用價值不可小覷。那麽何謂良吏呢?良吏就是賢能的官吏。


    倪若水為什麽史稱良吏?其政績使然昭然。


    據《新唐書?;倪若水傳》載:倪若水,字子泉,恆州槁城人。擢進士第,累遷右台監察禦史。黜陟劍南道,繩舉嚴允,課第一。開元初,為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出為汴州刺史,政清淨,增修孔子廟,興州縣學廬,勸生徒,深為教誨,風化興行。玄宗遣中人捕帟、溪沴南方,若水上言:“農方田,婦方蠶,以此時捕奇禽怪羽為園禦之玩,自江、嶺而南,達京師,水舟陸齎,所飼魚蟲、稻粱,道路之言,不以賤人貴鳥望陛下邪?”帝手詔褒答,悉放所玩,謫使人過取罪,而賜若水帛四十段。


    在倪若水為官時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倪若水榮獲良吏是實至名歸。


    問:倪若水是哪裏的人?再就是談談倪若水是以何種方式求仕?


    答:據元史《河朔訪古記》(元朝曆史學家。乃賢著):槁城縣東南二十裏倪家莊側,有唐倪若水墓在。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孫也。


    倪若水生於大唐龍朔元年(即公元661年)辛酉,卒於公元719年(即開元七年)己未正月二十六日長安永嘉裏私邸。一生貫穿於唐高宗,大周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開元盛世初期。


    倪若水是以進士及第而求仕。倪若水於公元689年進士及第,時年二十八歲,時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由此看來,在唐朝考中進士有多麽殘酷。據史料《通典》記載:“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得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當時求仕者,有從明經入仕者,比如唐朝初期著名宰相狄仁傑、源乾曜等;有從進士及第入仕,比如唐朝宰相張說、姚崇、宋璟等,可以說,國家棟梁之材,絕大多數出自進士及第。


    其一,明經科目考試,初試:帖一大經(《禮記》或《左傳》以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能通五條以上者入取);二試:口問大義十條,能通六條以上者入取;三試: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與以及第。


    其二,進士科目考試,初試:貼一大經及《爾雅》,每經貼十條,能通四條以上者入取;二試:試文、詩賦各一篇;三試:試時務策五道。


    兩項比較,明經多貼兩經,看似較難;然而《孝經》《論語》文字不多,不難兼習。明經初試之及格標準,比進士增一條。進士三試策問,比明經多兩道,所差有限。有差別的地方在二試:明經隻口問經之大義,而進士則是寫詩作賦各一篇。


    由此得出,進士比明經鑽研範圍廣,懸格高,名額較少。


    由此可以看出,倪若水雖不是顯赫家族,可也是小康家庭,倪若水能夠進士及第,在河朔可謂鳳毛麟角,正如其墓誌銘記載:公諱泉,字若水,中山槁城人也。其先出自郳國,為魯附庸,厥後因而命氏。六國時有倪良者,能x諸侯之兵,蓋趙人也。曾祖護,祖範,考基,執德不迴,並為君x,立誠可久,是為賢人,其道不出於戶庭,厥聲俾休於代嗣。


    公生而含靈,幼有成德,年有七歲,口誦萬言。詩書禮樂之英…………之妙。曾未弱冠,聲已芬於河朔矣。


    問:什麽是製舉?


    答:製舉是皇帝不定期進行的考試,這類考生考的是現場反應和實際能力,公元689年,倪若水就是在洛陽參加了武則天主持的製舉考試,於萬人對策中脫穎而出,獲得甲等。不過唐朝開製舉以來還沒有給過考生甲等,因此,倪若水明明是甲等,卻以乙等名列前茅的身份進入仕途。


    另外,同期製舉考中的還有張說,張說不僅是個詩人,文學家,還是一個政治家。從此二人結識,在以後的歲月裏,這兩個鴻儒可謂惺惺相惜,共同結成了同盟。就是在宰相姚崇執政期間,倪若水也是堅定地站在了張說的一邊,二人同時被貶黜境外,倪若水在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張說在幽州任刺史,當然這都是後話。


    問:你對武則天有何了解?


    答: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夫妻二人共生育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即太平公主),長子李弘,二兒子李賢,三兒子是唐中宗李顯,四兒子是唐睿宗李旦。唐高宗體弱多病與心愛的皇後共同執政多年(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武則天年四十一歲,與唐高宗同聽政,垂簾於禦座後《舊唐書》),唐高宗駕崩後(因長子李弘次子李賢早已去世),兩位嫡係兒子相繼即位,三兒子唐中宗李顯、四兒子唐睿宗李旦,從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武則天年六十,高宗五十六,崩。)到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七年間,因唐中宗、唐睿宗兩位皇子生性懦弱且不成熟,武則天一直是大唐社稷的中流砥柱。為了維護家天下長治久安而不遺餘力。


    武則天六十七歲(即公元690年,史稱天授元年)時,稱帝,改國號周。時年,中宗三十五,睿宗二十九,於是大唐社稷便穩穩地掌控在武則天手裏。


    由於受封建正統觀念的影響,一些人便咬舌鼓簧,搖旗呐喊,為李氏江山還以顏色。於是揭竿而起者,比如唐將徐敬業、薛仁貴之孫薛剛反唐等。


    大唐江山本來就是李氏與武氏共享的世界,作為家天下來治理華夏,本來是人家一家子的事情,人家讓你打工,那是人家看得起你,作為造反者那真是拿著人家發的薪水,還給人家掀鍋。


    一代女皇、政治家武則天,預政凡四十五年,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至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年三十七至八十二。勵精圖治,把家天下發揮的淋漓盡致,上繼貞觀之治之遺風,下開開元盛世之雄風,其中培植了狄仁傑、姚崇、張說、宋璟等賢相,還有倪若水,裴懷古等諸多良吏,堪稱女界典範,可歌可泣。


    唐中宗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八十二,則天崩。


    一代巨星從此隕落。


    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正月,武則天的靈柩在三兒子唐中宗李顯的護送下運迴長安,與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因武則天臨終遺囑兒子唐中宗李顯為她樹碑可不要立傳,從而留下了無字碑。


    四兒子唐睿宗即位後,改稱“天後”,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再改為“大聖天後”,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又追尊為“天後聖帝”,不久,改為“聖後”。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為其奶奶改諡“則天皇後”,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最後定諡號為“則天順聖皇後”。這些諡號的變化表明,武則天一直受到李氏子孫的尊崇和禮遇。


    因此,武則天穩定李唐大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問:倪若水在最後十年裏,做過哪些事情?


    答:縱觀倪若水一生,突出貢獻,恰恰就在倪若水最後十年裏,即公元709年到公元719(即倪若水卒於開元盛世七年)。


    公元709年,紫薇舍人,也就是中書舍人倪若水在朝廷幫助中書令(即宰相)處理國家文牒,在政府替宰相發牒,(皇帝下文那叫詔,宰相下文那叫牒)主要處理朝廷命官的升遷和嘉獎等事務。


    公元710年,紫薇舍人倪若水奉召去西北前線慰問,並替皇帝為戍邊大將軍薛訥(初唐大元帥薛仁貴之孫)嘉獎。倪若水不辱使命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迴來後,受到皇帝唐中宗的欣賞,遂任命倪若水為尚書右丞。


    公元716年,即開元四年,倪若水受小人構陷,離開京城,赴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倪若水下車伊始,就與當地老百姓榮辱與共,齊心協力,嘔心瀝血,在汴州開辦教育課堂,勸生勵徒,弘揚儒家文化,興建寺廟和學堂。汴州老百姓生活在幸福之中,政治清明,尊儒重教,蔚然成風。


    當年六月,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嚴重的蝗災,汴州刺史倪若水親臨災區第一線,視察災情,嚴懲蠱惑人心的違法犯罪分子,帶領老百姓風雨同舟,同心同德,與中央指示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通過群眾的共同努力,消滅蝗蟲十四萬擔,確保了當地老百姓糧食的大豐收。


    生活小插曲,由於受當時封建正統意識的影響,認為在京城做官的威望高於京外任職官員,倪若水也未能幸免,倪若水是從四品官(即京城的尚書右丞)外遷升成了三品官(即汴州刺史),可倪若水也是渴望做鳳尾,而不願意做雞頭。有那麽一天,倪若水的好友班景倩,從揚州刺史位子上下來,到京城任大理寺少卿,本來班景倩官位是四品官,比倪若水官位低一級,可在倪若水眼裏,好友班景倩就是與鳳凰在一起了,所以特別羨慕。班景倩任職,從揚州到京城就必須從汴州通過,倪若水知道後,就在郊外為好友設宴,為好友接風洗塵,席間,倪若水調侃班景倩,你小子可走鴻運了,成了鳳凰上的尾巴毛了。班景倩捋捋自己的胡須迴答道,彼此,彼此,到時也會有那麽一天的,我在京城先恭候你了。班景倩臨走時,二人並肩交談,戀戀不舍,等班景倩騎上高頭大馬,趾高氣揚與倪若水道別時,說道:倪大人,後會有期。倪若水望著班景倩漸行漸遠的背影,自言自語道,媽的,你這一去京城任職,與他娘的神仙那不是一樣啊!我要是他的隨從該有多好呀!跟隨倪若水的隨從看見主子倪若水羨慕不已,就解勸道:倪大人,你也有機會迴京城任職的。


    果然被這位隨從的言語所說中,不久,倪若水離開汴州去京城任職戶部侍郎,尚書右丞,公元719年正月二十六日,尚書右丞倪若水卒於西安興慶宮之永嘉裏私宅。


    問:唐玄宗這個皇帝怎麽樣?


    答:唐玄宗李隆基是個開明皇帝,與他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傾聽朝中大臣的意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李隆基在開元盛世期間,自己所任的宰相輪流下去鍛煉,京城官員也與京外官員交替辦公,比如宰相張悅、源乾曜、姚崇、張九齡、宋璟等諸多官員,無一不是發揚電梯能上能下的精神,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卓越貢獻,良吏倪若水也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就像一位高段位棋手,讓自己手中的每一粒棋子發揮作用,做好做活,淋漓盡致,不得不佩服。


    到了天寶年間,李隆基年近花甲之年,自己開創的隆重基業(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隆基),繁榮昌盛,本該退休,其智力已呈下降趨勢,唯一省心的就是安逸享樂,唐玄宗李隆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再穩固並開拓自己的基業,沾沾自喜,與自己鍾愛的(兒媳婦)女神楊貴妃日日笙歌,腐化墮落,治理國家大權也讓“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把弄,誤國誤民,終至手下安祿山、史思明發動政變,致使大唐社稷在風雨中顛簸,至此,李隆基的基業以頹廢而收場,令人扼腕長歎。


    問:曆史上記載倪若水善於藏書,並且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開展有償讀書活動,你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答:的確如此。倪若水家族是書香門第,到了倪若水父親那裏,飽讀詩書承續,隻不過,他們家庭步入了耕讀時期。倪若水就是在儒家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到了倪若水青年時期,倪若水繼承了先祖保存下來的鴻篇巨著,四書五經,三教九流等門類書籍,皆收藏下來,並妥善對藏書進行了修繕整理。倪若水是個樂於讀書之人,其生存環境都羅列書籍,下榻的地方放著書,出門的時候帶著書,就是去個廁所,也經常帶著書,等等,正所謂,身不離書,書不離身。環處皆書也。致使書房陳列的藏書,即使窗戶台上,也是書籍滿滿,不見天日。


    在當時那個年代,學而優則仕,不少買不起書讀的讀者,紛紛叩門借書,一開始,倪若水也沒有收費,時間一長,有的借書人不小心把書弄髒了,弄壞了,或者看著這頁資料珍貴,就偷偷撕下來,一係列“汙書”現狀,令倪若水心疼不已。無奈之下,倪若水便開始進行了有償讀書,主要有兩種讀書方式,有的讀者送“束修”的,什麽叫束修?古代漢族民間上下、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麵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修”,束修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交學費的代名詞。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禮,並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修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在倪若水藏書房開放的日子裏,讀者與借書者常常是接踵而至,門庭若市。就這樣,倪若水藏書之豐富,服務之周到熱情,業已聞名遐邇,紛至遝來。讀者當中有給錢的,有給禮物的。倪若水收到這些錢財,一是給傭人支付薪水,一是給書店填補修繕之費用,剩餘的資本可繼續購買書籍,搜集珍貴藏書。在當時,倪若水就遭到了不少達官貴人的反對和責難,可這都是那些人不明就裏,如果彼此換個角度,你就會發現,有償讀書,一是督促讀者愛惜書籍,二是督促讀者勤於鑽研,發奮學習,畢竟,有償讀書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倪若水實行的有償服務,是讀書界陣痛中的一個小手術,也可謂一次小小的改革,所以說,倪若水是中國曆史上首位藏書家名副其實,功不可沒。


    問:你怎麽看待倪若水與姚崇之間的爭論?


    答:倪若水與姚崇之間的爭論,具體說,是以儒家、法家還有佛家三家思想而爭鳴。在當時,唐朝選拔人才,實行的是科舉考試,所有考試內容,都是儒家聖人孔子的思想及理論,因此,學而優則仕,成為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觀點;而姚崇的觀點因襲法家代表管仲、商鞅以及韓非子等人的觀點,敢於革命敢於打破儒家製定的陳規陋習。可以說,一個是以宰相姚崇為代表的法家,一個是以宰相張說,倪若水等為代表的儒家,還有以宰相盧懷慎為代表的佛家。國家出現了蝗災,姚崇、盧懷慎、倪若水等官吏,從各自立場闡述觀點,倪若水等人認為是天人感應,應具備良好的道德,才能躲過蝗災;盧懷慎從佛家觀點認為,殺生容易導致戾氣過盛,引起天怒;隻有姚崇站在法家立場,力排眾議,不畏艱難險阻,為了戰勝自然災害,自己赴湯蹈火而在所不惜!


    開元之初,是唐玄宗繼往開來的治國之策,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尊崇儒術;而法家,是新中國成立之根基,是武裝思想的法寶;而佛家,是修身養性。


    由此看來,對於製止蝗災,出現了不同觀點,是三種思想撞擊的結果,文雅一點而言,就是爭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姚崇勝利了,唐玄宗也選對了姚崇這枚棋子。


    倪若水做到了知錯必改,帶領當地老百姓同心協力,風雨同舟,終於打贏了“治蝗”這場攻堅戰,為民生贏得了生機。


    問:有人說,倪若水也有缺點?


    答:缺點人人都有,史書上有記載的,其一,倪若水借書收費,不盡情理,對於這個問題,前麵已詳細進行了分析說明,這裏不再重複。


    其二,有人說倪若水對京官與非京官有偏見,要說有偏見,那是那個時代的共同觀點,是普世觀。史書上講,京官無論在經濟上,事業上都能: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所以說,京官,在天子腳下,機遇是蠻大的,一展身手也是環境使然;京外之官就兩樣對待,一邊要負責具體事務,一邊要處心積慮為人民服務,可這些突出政績是隱形的,需要老百姓的口碑,方能晉級官爵。因此,倪若水有怨言,是說出了大唐官員的普遍心理反應。有位哲人說過:做事情,一要聽其言,二要觀其行。倪若水有時說的話是氣話,發點牢騷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可實際行動證明,倪若水無論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都是盡職盡責,愛崗敬業,是善政的執行人。


    其三,倪若水在汴州治蝗期間,公然對抗上級命令,拒絕捕蝗使下牒,這個事情確實發生過,不過史官寫的未免有點過分了一點。“救時宰相”姚崇向開明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提出十項政治綱領,被明主悉心接受,唐玄宗說過,大事情找我,其他事情可由宰相姚崇發牒。公元716年,即開元四年,山東,河南等省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對於治蝗,在中央形成了兩大派,一派是以宰相姚崇提出的挖坑點火填埋的唯物主義;另一派,勢力比較強大,隊伍龐大,為首的就是宰相張悅,盧懷慎,劉幽求等強烈反對姚崇的觀點,認為大肆焚燒殺害蝗蟲,戾氣過盛,違背天道。就連當朝皇帝李隆基也擔心遭到天譴,也是偏向於宰相張悅等唯心主義論斷。


    其實,那是人們的觀念,蝗蟲就是蝗神,既然蝗災出現,那是遭到了天譴,國政方麵出現了失誤,統治階級認為,這是天帝發的警告,要及時更正。老百姓認為,蝗蟲過境,對待蝗蟲要像對待神一樣,焚香禱告,行三跪九叩之禮,送蝗神出境。現在看起來,後代人感覺好笑和愚昧,畢竟當代科技發展是日新月異。可在唐朝,人們對蝗蟲畢恭畢敬,不敢有一絲褻瀆之心。倪若水當時也是站在了絕大多數人的一邊,出現這種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位哲人說得有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姚崇作為宰相,也感覺到了那種氛圍,那就是:冷颼颼,陰森森。姚崇站在極少數人的立場上,這場戰役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姚崇要想推行新政,就必須向皇帝李隆基下軍令狀:要是治蝗失敗,一切責任由我一人承擔,我拿生命做擔保。然後,姚崇的英雄氣概,震懾住了唯心主義那一派,因此,宰相張悅等權貴被下放,隻要羈絆解除,下一步就是迎刃而解。誰不下地獄,我下地獄,宰相姚崇大義凜然,赴湯蹈火的革命精神,這也是後人們欣賞宰相姚崇的地方: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中國曆史上,發生過多次蝗災,事實證明,隻有運用唯物主義觀點,才是戰勝各種困難的有力武器。


    時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訪使的倪若水,終於認清了大政方針,帶領當地人民群眾戰鬥在前沿陣地,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經過頑強拚搏,在全國範圍內,倪若水治蝗事跡成為榜樣,在大唐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唐玄宗李隆基笑了,姚崇笑了,倪若水笑了,汴州老百姓歡唿雀躍,全國人民沸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河朔兒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遨遊紅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遨遊紅塵並收藏河朔兒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