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若水身體力行,經常到所屬各縣了解捕蝗情況,賞勤罰懶,與老百姓一道戰鬥災區前線,廣挖溝壑,點燃篝火,使得汴州捕殺蝗蟲十四萬擔,還有殺死以後投入到汴渠順流而下的蝗蟲也是不計其數,並沒有統計在內。由於倪若水領導有方,汴州地區蝗災的損失減少到了最低的限度。倪若水和戰友們笑了,老百姓們歡唿雀躍起來。因汴州處置得力,成績顯著,成了當時全國滅蝗的典範。
唐朝初年,民間私立學校在汴州寥寥無幾,不成氣候。倪若水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後,下車伊始,便看到偌大汴州竟沒有像樣的啟蒙教育,對於學習文化知識的私塾也是不成氣候,辦學規模小,上學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一些站在私塾牆頭外麵偷聽課的貧家孩子,進私塾就仿佛進天堂一樣,隻能遠聽,而不敢進去。倪若水看此情景,感觸頗深。就在開封推行民間私立學校,並聘請有資曆的老先生擔任授課。倪若水就要求學生們穿著要得體,手腳要幹幹淨淨。頭上學前,學生家長還要手托方盤,盤裏有一壺酒,兩碟或幾碟酒菜,有葷的素的,大人在前麵托著方盤,孩子在後麵跟著,穿著幹淨,臉上手上也是幹幹淨淨。開封就有一個學生,大人願意讓孩子上學,可孩子在學校裏麵瞎搗亂,老師就用戒尺打這名學生的手掌,一番懲罰下來,該學生手已腫脹起來,學生家長尊重先生的懲罰,這個學生迴到家裏,還要受到家裏大人的訓斥。有歲數大好幾歲的學生,羞於上學,又想上學。這怎麽辦呢?這上學,可不是如意館,願意上就上,不願意上就走,入學前還得要進行考試。汴州一個孩子十一歲時,“從學裏中,羞於群兒為伍”,聽說汴州刺史倪若水聚徒辦學,便前往求學。倪若水對他說:“汝方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遊。當群省題一詩,中選乃置汝。”這個求學少年並不感到為難,遂作詩一首,沒想到,人家所做之詩,居然名列前茅,從此以後,這名學生名聲大噪。
當時,在汴州民間辦學有兩種層次。一是,先在離家不遠的啟蒙學校學習,考試合格後,便來到到稍遠一些的學校學習詩文等高一級的文化課。倪若水在開封聘請一位鴻儒先生,曾舉辦一場“論語”課,聽課的學生們專心致誌,濟濟一堂。這次講課收費,可這些學生喜歡聽,被這位博學的先生給吸引住了。
倪若水忙完公務,便抽空去私塾給學生們上課,為擴大辦學規模,倪若水勸生勵徒,家貧而好學者,倪若水自掏腰包。倪若水治汴期間,文化啟蒙和文化教育,在汴州蔚然成風。
有一個紈絝子弟名叫震英,這學生挺用功,就是背誦不過子曰詩雲。一日,教學的先生讓震英背誦,震英畏畏縮縮站起來,也不看先生,低著頭,嘟囔著,鄰座的同學也聽不出念得是啥,先生支繃著耳朵,愣是沒聽出個子醜寅卯來。先生心裏火苗頓生,讓震英伸出手來,然後先生拿起戒尺狠狠地打向震英的手心,疼得震英齜牙咧嘴。看來,老先生真是火了。接著老先生對震英耳提麵命起來,給震英編出了順口溜,好讓震英記住:張震英,調皮精,一著念書,哼哼哼,念一句,嗡嗡嗡,憋的臉,彤又紅。
倪若水獲悉後,便把那位教學老先生找來,嚴厲批評道:“子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像你這樣教學,損害學生自尊心,那怎麽能教好?”這位先生反省自己確實做的過分了,從此以後,這位老先生教學相長,因材施教,教出來的學生人才頗多,就連震英,後來從戎,成為了一名戰將。
公元716年(開元四年)農曆十一月初七,宰相盧懷慎病入膏肓,自知大限已到。臨終前,盧懷慎向唐玄宗推薦了廣州都督宋璟,尚書左丞源乾曜等良臣,可替代他的宰相職位。
盧懷慎一生推崇佛教,光明磊落,遇事辦事總是謙讓推後,因此,被世人稱為“伴食宰相”。可盧懷慎勤儉節約廉潔奉公,兩袖清風,身為宰相,卻不經營資產,經常把俸祿送給親朋好友,這也讓老婆免不了清貧,其所居住的園宅也是很簡陋,甚至不蔽風雨。盧懷慎儒雅清廉,潛移默化地淨化了奢侈豪華之風氣,可謂時代楷模。當時有很多人向他學習拿他當榜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姚崇為政精明幹練。有一次,姚崇家裏出了事情,便向唐玄宗請假十天,等他迴來後,就將堆積如山的政務很快處理完畢,心裏很是得意。一天,他問中書舍人齊澣:“我這個宰相,在曆史上可與誰匹配?”齊澣剛想張口,姚崇緊接著一句問道:“我跟管仲晏嬰兩位宰相比,差不多吧?”齊澣迴答道:“你說的倆宰相雖然不能對後世施行他們的政治主張,可在當時很實用,很受歡迎,至於您所施行的政治,則隨時隨地可以變化,單從這一點來說,您就比不上人家。”姚崇心有不甘地問道:“那我到底怎麽樣呢?”齊澣迴答道:“姚大人足可謂救時宰相。”姚崇一聽,高興不已,拍手叫好道:“救時宰相,豈易得乎!”意思是,我能有“救時宰相”這個稱謂,也是不容易的。
不久,姚崇得了病,他染上了瘧疾,在京城大寧坊罔極寺養病。唐玄宗經常派人去看望姚崇,時任宰相源乾曜提議,讓姚崇在中書省四方館宰臣議事的地方養病,並使家裏人到裏麵照管,唐玄宗依允。姚崇推辭道:“四方館內有簙書,病人住在那裏不合適。”唐玄宗說道:“設置四方館,就是為了讓官員議事,讓卿住在那裏,是為了國家社稷。朕恨不得讓卿搬到禁中來住,別再推辭了。”從此以後,每當有國家大事,唐玄宗依舊征求姚崇的建議。
姚崇為政很有一套,但他對自己的孩子管教不嚴,有點放縱。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是光祿少卿姚彝,二兒子是宗正少卿姚異,三兒子是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姚弈。除姚弈性情溫厚,處事嚴謹外,其他兩個兒子交友廣泛,貪汙受賄,都是聲色犬馬之徒,已經引起了公憤。這兩個兒子仰仗老爺子是當朝宰相,便作威作福,拉幫結派,吃喝嫖賭,無惡不作。時人惹不起卻躲得起背後便譏諷姚崇治理國家大事可以,就是管教不好自己的兒子。
姚崇有個親信叫趙誨,這個趙誨品德惡劣,貪汙受賄被人揭發。唐玄宗親自審問,律當死刑。姚崇親自找到唐玄宗說請,要求免罪。唐玄宗對此耿耿於懷,很不滿意,認為姚崇這是包庇幹預內政。姚崇一看大事不好,意識到後果很嚴重,便自行懺悔,屢次向唐玄宗辭相,也推薦宋璟替代自己為宰相。
雖然姚崇後來辭了相位,唐玄宗深知姚崇是治國之能臣,還是讓姚崇五日一臨朝,逢有重大事情仍向他請教,對他寵愛有加,開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倪若水在治理汴州期間,獨尊儒術,於是在當地建立官學和私塾,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教育工作,親自上課堂為學生們講課。倪若水教學是因人製宜,循循善誘,由淺入深,對學生也是平易近人,培養出了不少青年才俊,國家棟梁之材。他自己自掏腰包為上不起學的學生付學費,勸生勵徒,頗受學生們的敬佩和愛戴。
倪若水的曾祖父倪護,在北魏時,“皆以儒術自富,不求聞達。父基,能世其學。”倪若水在此濃厚家風的熏陶下,“幼沈敏,博學強記,未冠已能通六經,尤深於大《易》。”據倪若水墓誌銘記載,倪若水七歲時,就能背誦不少子曰詩雲,在河朔,堪稱鳳毛麟角,世人皆稱奇才,弱冠之際,倪若水博綜群經,通諸子百家之言。倪若水篤學好文,理致高古,在槁南野莊私塾,從學者達百人,培養出了許多優秀人才。
當時,真定府槁城縣之學風,在槁城南鎮野莊樹立了榜樣,被後人(《常山貞石誌》卷11,徐晟《大宋真定府槁城縣重修文宣王廟堂記》)所記載:厥士惟上,其民實繁。戶扇仁風,市多君子,崇儒重本,人皆富心。
在這個禮儀之邦中,人們尊重知識,崇尚儒學,已蔚然成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河北等地的文化教育有的還居於國家前列。
在農業方麵,倪若水調研時,常常與老百姓促膝交談,身體力行,在不同領域與老百姓風雨同舟,肝膽相照。
三年後,即公元719年,倪若水因政績突出,唐玄宗調倪若水迴京城任職,倪若水與接任交接完手續後,與內廝倪安剛剛走出汴州知府大門,就看見門口聚集了很多老百姓。他們一看見倪大人出來了,便不約而同地說道:“倪大人,汴州老百姓離不開您呀!”於是這些老百姓都給倪大人叩頭,有的手裏拿著雞蛋,鴨子,水果,酒菜等等,他們高高地舉著,請倪大人收下,倪若水心潮澎湃,感動不已,兩眼熱淚已盈滿了眼眶。
倪若水一行人騎著馬漸行漸遠,老百姓目送著大人直到背影漸漸地消失在視野裏。
倪若水兩次官複原職,一直在大唐王朝掌權,多年來聲名顯赫。為國盡忠,為民請命,複興儒教。
唐玄宗前後賞賜給他的良田、好房、美女、名馬,不可勝數。
後來,倪若水漸漸衰老了,屢次請求辭職,皇帝都不允許。
倪若水生病時,皇帝派太監一個接一個前來探望。名醫、好藥無時不送來。倪若水病危臨終時,給皇帝上書:“臣原本是恆州槁城的一個讀書人,以耕田種菜教書為樂,偶然機會被聖上所發現,才能到朝廷來做官。承蒙聖上寵信,使我這個德薄才疏、出身貧賤的人驟登高位,在外為民勤政,在內執掌大議。裏裏外外任職數年,辜負了皇帝的信任,名望不足以震懾國威,致使給小人有可乘之機。我為國而憂心,就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憂慮日甚一日,不知不覺得了重病。身體不行了,這就如同鍾擺停了,水沉寂了一般,僅僅剩下一口氣,眼看著也要沒有了。迴顧自己一生沒有做出什麽像樣的業績,來報答聖上的寵愛,辜負了聖上的大恩大德。我將要同這盛世永別,此時真有無限的感激和懷念。謹上書一封,以表達我對聖上衷心地謝意。”
唐玄宗閱後,下了一道詔書:“你因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做了我的良吏重臣,在外你是扞衛國家的屏障,在內你是完成光輝業績的助手。二十多年來的太平日子,實在是靠著你才出現的。等到你不幸患病,我滿以為不久就會痊愈,哪裏想到會越來越重,心裏實在是不好受。現在,我命令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到你府上探視,你要注意醫治,為了我,你要愛惜身體。我仍然希望你這意想不到的疾病早日治愈。”
收到皇帝詔書不多久,倪若水就長安城在永嘉裏逝世。
唐朝初年,民間私立學校在汴州寥寥無幾,不成氣候。倪若水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後,下車伊始,便看到偌大汴州竟沒有像樣的啟蒙教育,對於學習文化知識的私塾也是不成氣候,辦學規模小,上學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一些站在私塾牆頭外麵偷聽課的貧家孩子,進私塾就仿佛進天堂一樣,隻能遠聽,而不敢進去。倪若水看此情景,感觸頗深。就在開封推行民間私立學校,並聘請有資曆的老先生擔任授課。倪若水就要求學生們穿著要得體,手腳要幹幹淨淨。頭上學前,學生家長還要手托方盤,盤裏有一壺酒,兩碟或幾碟酒菜,有葷的素的,大人在前麵托著方盤,孩子在後麵跟著,穿著幹淨,臉上手上也是幹幹淨淨。開封就有一個學生,大人願意讓孩子上學,可孩子在學校裏麵瞎搗亂,老師就用戒尺打這名學生的手掌,一番懲罰下來,該學生手已腫脹起來,學生家長尊重先生的懲罰,這個學生迴到家裏,還要受到家裏大人的訓斥。有歲數大好幾歲的學生,羞於上學,又想上學。這怎麽辦呢?這上學,可不是如意館,願意上就上,不願意上就走,入學前還得要進行考試。汴州一個孩子十一歲時,“從學裏中,羞於群兒為伍”,聽說汴州刺史倪若水聚徒辦學,便前往求學。倪若水對他說:“汝方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遊。當群省題一詩,中選乃置汝。”這個求學少年並不感到為難,遂作詩一首,沒想到,人家所做之詩,居然名列前茅,從此以後,這名學生名聲大噪。
當時,在汴州民間辦學有兩種層次。一是,先在離家不遠的啟蒙學校學習,考試合格後,便來到到稍遠一些的學校學習詩文等高一級的文化課。倪若水在開封聘請一位鴻儒先生,曾舉辦一場“論語”課,聽課的學生們專心致誌,濟濟一堂。這次講課收費,可這些學生喜歡聽,被這位博學的先生給吸引住了。
倪若水忙完公務,便抽空去私塾給學生們上課,為擴大辦學規模,倪若水勸生勵徒,家貧而好學者,倪若水自掏腰包。倪若水治汴期間,文化啟蒙和文化教育,在汴州蔚然成風。
有一個紈絝子弟名叫震英,這學生挺用功,就是背誦不過子曰詩雲。一日,教學的先生讓震英背誦,震英畏畏縮縮站起來,也不看先生,低著頭,嘟囔著,鄰座的同學也聽不出念得是啥,先生支繃著耳朵,愣是沒聽出個子醜寅卯來。先生心裏火苗頓生,讓震英伸出手來,然後先生拿起戒尺狠狠地打向震英的手心,疼得震英齜牙咧嘴。看來,老先生真是火了。接著老先生對震英耳提麵命起來,給震英編出了順口溜,好讓震英記住:張震英,調皮精,一著念書,哼哼哼,念一句,嗡嗡嗡,憋的臉,彤又紅。
倪若水獲悉後,便把那位教學老先生找來,嚴厲批評道:“子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像你這樣教學,損害學生自尊心,那怎麽能教好?”這位先生反省自己確實做的過分了,從此以後,這位老先生教學相長,因材施教,教出來的學生人才頗多,就連震英,後來從戎,成為了一名戰將。
公元716年(開元四年)農曆十一月初七,宰相盧懷慎病入膏肓,自知大限已到。臨終前,盧懷慎向唐玄宗推薦了廣州都督宋璟,尚書左丞源乾曜等良臣,可替代他的宰相職位。
盧懷慎一生推崇佛教,光明磊落,遇事辦事總是謙讓推後,因此,被世人稱為“伴食宰相”。可盧懷慎勤儉節約廉潔奉公,兩袖清風,身為宰相,卻不經營資產,經常把俸祿送給親朋好友,這也讓老婆免不了清貧,其所居住的園宅也是很簡陋,甚至不蔽風雨。盧懷慎儒雅清廉,潛移默化地淨化了奢侈豪華之風氣,可謂時代楷模。當時有很多人向他學習拿他當榜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姚崇為政精明幹練。有一次,姚崇家裏出了事情,便向唐玄宗請假十天,等他迴來後,就將堆積如山的政務很快處理完畢,心裏很是得意。一天,他問中書舍人齊澣:“我這個宰相,在曆史上可與誰匹配?”齊澣剛想張口,姚崇緊接著一句問道:“我跟管仲晏嬰兩位宰相比,差不多吧?”齊澣迴答道:“你說的倆宰相雖然不能對後世施行他們的政治主張,可在當時很實用,很受歡迎,至於您所施行的政治,則隨時隨地可以變化,單從這一點來說,您就比不上人家。”姚崇心有不甘地問道:“那我到底怎麽樣呢?”齊澣迴答道:“姚大人足可謂救時宰相。”姚崇一聽,高興不已,拍手叫好道:“救時宰相,豈易得乎!”意思是,我能有“救時宰相”這個稱謂,也是不容易的。
不久,姚崇得了病,他染上了瘧疾,在京城大寧坊罔極寺養病。唐玄宗經常派人去看望姚崇,時任宰相源乾曜提議,讓姚崇在中書省四方館宰臣議事的地方養病,並使家裏人到裏麵照管,唐玄宗依允。姚崇推辭道:“四方館內有簙書,病人住在那裏不合適。”唐玄宗說道:“設置四方館,就是為了讓官員議事,讓卿住在那裏,是為了國家社稷。朕恨不得讓卿搬到禁中來住,別再推辭了。”從此以後,每當有國家大事,唐玄宗依舊征求姚崇的建議。
姚崇為政很有一套,但他對自己的孩子管教不嚴,有點放縱。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是光祿少卿姚彝,二兒子是宗正少卿姚異,三兒子是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姚弈。除姚弈性情溫厚,處事嚴謹外,其他兩個兒子交友廣泛,貪汙受賄,都是聲色犬馬之徒,已經引起了公憤。這兩個兒子仰仗老爺子是當朝宰相,便作威作福,拉幫結派,吃喝嫖賭,無惡不作。時人惹不起卻躲得起背後便譏諷姚崇治理國家大事可以,就是管教不好自己的兒子。
姚崇有個親信叫趙誨,這個趙誨品德惡劣,貪汙受賄被人揭發。唐玄宗親自審問,律當死刑。姚崇親自找到唐玄宗說請,要求免罪。唐玄宗對此耿耿於懷,很不滿意,認為姚崇這是包庇幹預內政。姚崇一看大事不好,意識到後果很嚴重,便自行懺悔,屢次向唐玄宗辭相,也推薦宋璟替代自己為宰相。
雖然姚崇後來辭了相位,唐玄宗深知姚崇是治國之能臣,還是讓姚崇五日一臨朝,逢有重大事情仍向他請教,對他寵愛有加,開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倪若水在治理汴州期間,獨尊儒術,於是在當地建立官學和私塾,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教育工作,親自上課堂為學生們講課。倪若水教學是因人製宜,循循善誘,由淺入深,對學生也是平易近人,培養出了不少青年才俊,國家棟梁之材。他自己自掏腰包為上不起學的學生付學費,勸生勵徒,頗受學生們的敬佩和愛戴。
倪若水的曾祖父倪護,在北魏時,“皆以儒術自富,不求聞達。父基,能世其學。”倪若水在此濃厚家風的熏陶下,“幼沈敏,博學強記,未冠已能通六經,尤深於大《易》。”據倪若水墓誌銘記載,倪若水七歲時,就能背誦不少子曰詩雲,在河朔,堪稱鳳毛麟角,世人皆稱奇才,弱冠之際,倪若水博綜群經,通諸子百家之言。倪若水篤學好文,理致高古,在槁南野莊私塾,從學者達百人,培養出了許多優秀人才。
當時,真定府槁城縣之學風,在槁城南鎮野莊樹立了榜樣,被後人(《常山貞石誌》卷11,徐晟《大宋真定府槁城縣重修文宣王廟堂記》)所記載:厥士惟上,其民實繁。戶扇仁風,市多君子,崇儒重本,人皆富心。
在這個禮儀之邦中,人們尊重知識,崇尚儒學,已蔚然成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河北等地的文化教育有的還居於國家前列。
在農業方麵,倪若水調研時,常常與老百姓促膝交談,身體力行,在不同領域與老百姓風雨同舟,肝膽相照。
三年後,即公元719年,倪若水因政績突出,唐玄宗調倪若水迴京城任職,倪若水與接任交接完手續後,與內廝倪安剛剛走出汴州知府大門,就看見門口聚集了很多老百姓。他們一看見倪大人出來了,便不約而同地說道:“倪大人,汴州老百姓離不開您呀!”於是這些老百姓都給倪大人叩頭,有的手裏拿著雞蛋,鴨子,水果,酒菜等等,他們高高地舉著,請倪大人收下,倪若水心潮澎湃,感動不已,兩眼熱淚已盈滿了眼眶。
倪若水一行人騎著馬漸行漸遠,老百姓目送著大人直到背影漸漸地消失在視野裏。
倪若水兩次官複原職,一直在大唐王朝掌權,多年來聲名顯赫。為國盡忠,為民請命,複興儒教。
唐玄宗前後賞賜給他的良田、好房、美女、名馬,不可勝數。
後來,倪若水漸漸衰老了,屢次請求辭職,皇帝都不允許。
倪若水生病時,皇帝派太監一個接一個前來探望。名醫、好藥無時不送來。倪若水病危臨終時,給皇帝上書:“臣原本是恆州槁城的一個讀書人,以耕田種菜教書為樂,偶然機會被聖上所發現,才能到朝廷來做官。承蒙聖上寵信,使我這個德薄才疏、出身貧賤的人驟登高位,在外為民勤政,在內執掌大議。裏裏外外任職數年,辜負了皇帝的信任,名望不足以震懾國威,致使給小人有可乘之機。我為國而憂心,就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憂慮日甚一日,不知不覺得了重病。身體不行了,這就如同鍾擺停了,水沉寂了一般,僅僅剩下一口氣,眼看著也要沒有了。迴顧自己一生沒有做出什麽像樣的業績,來報答聖上的寵愛,辜負了聖上的大恩大德。我將要同這盛世永別,此時真有無限的感激和懷念。謹上書一封,以表達我對聖上衷心地謝意。”
唐玄宗閱後,下了一道詔書:“你因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做了我的良吏重臣,在外你是扞衛國家的屏障,在內你是完成光輝業績的助手。二十多年來的太平日子,實在是靠著你才出現的。等到你不幸患病,我滿以為不久就會痊愈,哪裏想到會越來越重,心裏實在是不好受。現在,我命令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到你府上探視,你要注意醫治,為了我,你要愛惜身體。我仍然希望你這意想不到的疾病早日治愈。”
收到皇帝詔書不多久,倪若水就長安城在永嘉裏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