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賑災是頭等大事。
首要解決的,是災民們的饑飽問題。
再加上倉促之間,錢壽安死都不肯供出同夥或者背後指使之人,
所以楊安和太子隻能將錢壽安關進了縣衙大牢。
想著等有空了,再將錢壽安提出來,仔細審理一番,或許能找到有用的線索。
在臨走之前,楊安和太子特意交待,未經他們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探望錢壽安。
可是幾人沒有想到,他們僅僅離開半天的功夫,錢壽安便在牢裏上吊自殺了。
接到這個消息後,楊安心中起疑,將看守大牢的牢頭傳來詢問。
牢頭心虛,一開始還遮遮掩掩,可禁不住楊安再三逼問,終於道出實情。
不出楊安所料,這期間確實有人探望過錢壽安。
牢頭一開始也牢記楊安和太子的叮囑,不讓此人見錢壽安。
可是此人卻拿出了很多的銀兩,足夠讓牢頭動心,最終還是沒抵住誘惑。
但牢頭還是牢記自己的責任,親自陪著此人去見錢壽安。
而且牢頭保證,那人探望錢壽安的時候,他全程相陪,而且親眼看見錢壽安一直都好好的。
探望之人離開後,又過了一個多時辰,才發生的意外。
太子和楊安,跟著詢問探望之人的特征。
牢頭雖然貪心,但是對探望之人的特征倒是記得仔細,說這人雖然一身災民打扮,卻明顯不是災民。
個頭很普通,長相也很普通,唯一明顯的特征,是左眼的眉毛之上,有一道發白的疤痕。
楊安和太子當即下令,根據牢頭描述的特征,畫出畫像,全城張貼,如有舉報者獎五百兩銀子。
可是連著好幾天過去,此人就如同人間蒸發了一半,沒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線索。
憤怒之下,楊安和太子,將牢頭重責八十大板關進大牢,並沒收賄賂的銀兩。
因為抓了幾個借賑災之機趁機斂財的典型,再加上在縣城內張貼布告宣傳的結果,鹹陽城內的災民們,在吃上米粥的同時,也領到了分發的糧食。
鹹陽城內的災民們,不再四處逃荒,漸漸安定下來。
而那些之前逃荒在外的災民們,收到消息後,也迴頭趕迴鹹陽。
太子甚至擔心,這些災民們除了鹹陽縣的災民,還會混雜其他地方的災民。
可是楊安告訴太子,外地的災民隻能領到米粥,而鹹陽縣的官糧是根據戶口發放的。
也就是說,外地的災民,即使到了鹹陽,也隻能喝上暫時充饑的米粥,並不能領到賑災的官糧。
如果想領到官糧,他們還是必須迴到戶口所在地。
而且,楊安下令,因為官糧已經發放到災民的手中,早已取消多數米粥點的供應,隻留下縣城之外的幾處米粥點,用於供應路過的災民。
在鹹陽開倉放糧的同時,楊安和太子也抽時間到附近的幾個縣城去視察了一番。
附近的幾個縣城,受災情況跟鹹陽基本差不多,但是好在沒有發現趁機斂財的官吏。
楊安和太子甚至發現,這些賑災的普通官吏中,同樣有一些真心為災民辦實事的基層小吏。
在視察的間隙,楊安也抓緊時間,為太子寫好了一本奏章。
這本奏章的目的主要是三個。
一是說明太子在賑災路上的所見所聞,親身體驗到民間疾苦。
二是說明有官員居然趁著朝廷賑災之機,大發國難財,太子是如何進行處理,
同時太子也提出了如何預防和減少貪汙腐敗的措施,這些措施也正是楊安向太子建議的六條製度,
而製定者六條製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賞罰分明:清正廉明者重賞,貪汙腐敗者嚴罰。
三是說明百姓們在領到朝廷發放的官糧之後,是如何對隋文帝感恩戴德,口唿萬歲。
由於這一年的關中大旱,是隋文帝建立大隋之後,從所未見的天災,再加上貪汙腐敗之人禍,使得百姓們更是難上加難。
楊安在突出這些內容的同時,也突出了另外一個方麵,那就是隋文帝的英明決策。
正是隋文帝做出了開倉放糧的決定,才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無家可歸。
因為隋文帝英明的決定,百姓們更加擁護隋文帝的統治,大隋的基業,也更加穩定。
但僅僅是隋文帝的英明決策還不夠,因為這些決策,需要底下的官員去執行。
一旦底下的官員,不顧老百姓的生死,趁機斂財,則不但辜負了隋文帝,同時也坑害了對隋文帝感恩戴德的百姓。
所以,治理貪汙腐敗刻不容緩。
但既然是治理貪汙腐敗,就必然要除掉一些貪官汙吏。
朝廷的官吏,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除掉這些貪官汙吏後,又如何補充新的血液?
楊安借機提出選拔人才的新觀念。
在奏章中,楊安以太子的口吻提出,通過此次視察,還發現了基層小吏中,有一些可造之才,可堪大用。
而朝廷的科舉製度,無法發現這樣的人才。
因為隋朝的科舉製度,考生並非自由報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薦。
各州每年也隻是選派三人,到中央參加一年一度的考試。
因為名額僅僅隻有三人,而且還需各州刺史推薦,極有可能造成人才沒有被發現。
所以楊安同時在奏章裏提出建議,希望隋文帝放開科舉製度,讓考生可自由報考。
楊安將這些自己所能想到的內容,都以太子的口吻,寫在了奏章之上。
他不僅僅希望隋文帝在看到這些奏章之後,對太子的表現越來越滿意。
同時也希望,能將這些措施真正地貫徹下去,對朝廷有利,對百姓有益。
這樣的事,他願意做得越多越好。
做得越多,大隋的基業越穩定,太子之位也會更加牢固。
大隋,應該能走得更遠。
寫好奏章之後,楊安將奏章交給了太子,讓太子熟悉上麵的內容。
如果太子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他可以馬上解釋給太子聽。
太子對楊安的奏章很滿意。
對於上麵的內容,因為之前楊安也都和太子探討商議過,所以沒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
又過了一日之後,三人打馬上了迴京城的大道。
首要解決的,是災民們的饑飽問題。
再加上倉促之間,錢壽安死都不肯供出同夥或者背後指使之人,
所以楊安和太子隻能將錢壽安關進了縣衙大牢。
想著等有空了,再將錢壽安提出來,仔細審理一番,或許能找到有用的線索。
在臨走之前,楊安和太子特意交待,未經他們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探望錢壽安。
可是幾人沒有想到,他們僅僅離開半天的功夫,錢壽安便在牢裏上吊自殺了。
接到這個消息後,楊安心中起疑,將看守大牢的牢頭傳來詢問。
牢頭心虛,一開始還遮遮掩掩,可禁不住楊安再三逼問,終於道出實情。
不出楊安所料,這期間確實有人探望過錢壽安。
牢頭一開始也牢記楊安和太子的叮囑,不讓此人見錢壽安。
可是此人卻拿出了很多的銀兩,足夠讓牢頭動心,最終還是沒抵住誘惑。
但牢頭還是牢記自己的責任,親自陪著此人去見錢壽安。
而且牢頭保證,那人探望錢壽安的時候,他全程相陪,而且親眼看見錢壽安一直都好好的。
探望之人離開後,又過了一個多時辰,才發生的意外。
太子和楊安,跟著詢問探望之人的特征。
牢頭雖然貪心,但是對探望之人的特征倒是記得仔細,說這人雖然一身災民打扮,卻明顯不是災民。
個頭很普通,長相也很普通,唯一明顯的特征,是左眼的眉毛之上,有一道發白的疤痕。
楊安和太子當即下令,根據牢頭描述的特征,畫出畫像,全城張貼,如有舉報者獎五百兩銀子。
可是連著好幾天過去,此人就如同人間蒸發了一半,沒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線索。
憤怒之下,楊安和太子,將牢頭重責八十大板關進大牢,並沒收賄賂的銀兩。
因為抓了幾個借賑災之機趁機斂財的典型,再加上在縣城內張貼布告宣傳的結果,鹹陽城內的災民們,在吃上米粥的同時,也領到了分發的糧食。
鹹陽城內的災民們,不再四處逃荒,漸漸安定下來。
而那些之前逃荒在外的災民們,收到消息後,也迴頭趕迴鹹陽。
太子甚至擔心,這些災民們除了鹹陽縣的災民,還會混雜其他地方的災民。
可是楊安告訴太子,外地的災民隻能領到米粥,而鹹陽縣的官糧是根據戶口發放的。
也就是說,外地的災民,即使到了鹹陽,也隻能喝上暫時充饑的米粥,並不能領到賑災的官糧。
如果想領到官糧,他們還是必須迴到戶口所在地。
而且,楊安下令,因為官糧已經發放到災民的手中,早已取消多數米粥點的供應,隻留下縣城之外的幾處米粥點,用於供應路過的災民。
在鹹陽開倉放糧的同時,楊安和太子也抽時間到附近的幾個縣城去視察了一番。
附近的幾個縣城,受災情況跟鹹陽基本差不多,但是好在沒有發現趁機斂財的官吏。
楊安和太子甚至發現,這些賑災的普通官吏中,同樣有一些真心為災民辦實事的基層小吏。
在視察的間隙,楊安也抓緊時間,為太子寫好了一本奏章。
這本奏章的目的主要是三個。
一是說明太子在賑災路上的所見所聞,親身體驗到民間疾苦。
二是說明有官員居然趁著朝廷賑災之機,大發國難財,太子是如何進行處理,
同時太子也提出了如何預防和減少貪汙腐敗的措施,這些措施也正是楊安向太子建議的六條製度,
而製定者六條製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賞罰分明:清正廉明者重賞,貪汙腐敗者嚴罰。
三是說明百姓們在領到朝廷發放的官糧之後,是如何對隋文帝感恩戴德,口唿萬歲。
由於這一年的關中大旱,是隋文帝建立大隋之後,從所未見的天災,再加上貪汙腐敗之人禍,使得百姓們更是難上加難。
楊安在突出這些內容的同時,也突出了另外一個方麵,那就是隋文帝的英明決策。
正是隋文帝做出了開倉放糧的決定,才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無家可歸。
因為隋文帝英明的決定,百姓們更加擁護隋文帝的統治,大隋的基業,也更加穩定。
但僅僅是隋文帝的英明決策還不夠,因為這些決策,需要底下的官員去執行。
一旦底下的官員,不顧老百姓的生死,趁機斂財,則不但辜負了隋文帝,同時也坑害了對隋文帝感恩戴德的百姓。
所以,治理貪汙腐敗刻不容緩。
但既然是治理貪汙腐敗,就必然要除掉一些貪官汙吏。
朝廷的官吏,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除掉這些貪官汙吏後,又如何補充新的血液?
楊安借機提出選拔人才的新觀念。
在奏章中,楊安以太子的口吻提出,通過此次視察,還發現了基層小吏中,有一些可造之才,可堪大用。
而朝廷的科舉製度,無法發現這樣的人才。
因為隋朝的科舉製度,考生並非自由報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薦。
各州每年也隻是選派三人,到中央參加一年一度的考試。
因為名額僅僅隻有三人,而且還需各州刺史推薦,極有可能造成人才沒有被發現。
所以楊安同時在奏章裏提出建議,希望隋文帝放開科舉製度,讓考生可自由報考。
楊安將這些自己所能想到的內容,都以太子的口吻,寫在了奏章之上。
他不僅僅希望隋文帝在看到這些奏章之後,對太子的表現越來越滿意。
同時也希望,能將這些措施真正地貫徹下去,對朝廷有利,對百姓有益。
這樣的事,他願意做得越多越好。
做得越多,大隋的基業越穩定,太子之位也會更加牢固。
大隋,應該能走得更遠。
寫好奏章之後,楊安將奏章交給了太子,讓太子熟悉上麵的內容。
如果太子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他可以馬上解釋給太子聽。
太子對楊安的奏章很滿意。
對於上麵的內容,因為之前楊安也都和太子探討商議過,所以沒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
又過了一日之後,三人打馬上了迴京城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