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有個很出名的博士,叫潘徽,此人精通“三禮”。


    所謂“三禮”,是指《儀禮》、《周禮》、《禮記》三大儒家經典。昔人謂《周禮》、《儀禮》係周公所作,《禮記》則係漢戴德(人稱大戴)、戴聖(人稱小戴)叔侄所刪記。


    之前隋陳通好的時候,隋朝往陳朝派使者,每次都派有學問之人,以彰顯大國風範。


    相應地,陳朝也選高人接待,絕不示弱。


    有一次,隋朝派去了一名禮學家,陳朝便派出潘徽接待。


    兩人一交談,潘徽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將隋朝派過去的理學家說得理屈詞窮昂,心服口服,從此,潘徽的名聲便傳到了隋朝,就算楊安也久仰大名。


    隻可惜楊安現在沒空去見潘徽,拉攏儒家知識分子的重擔交給了太子。


    太子降尊紆貴,親自上門拜訪潘徽,兩人一番探討後,成功將潘徽羅致在自己的幕府之中。


    隨後,太子讓潘徽領銜休《江都集禮》,擔任主編。


    潘徽當主編後,很快拉攏了許多江南著名的文人,共同執筆修《江都集禮》,以及編纂整理其它書籍。


    就這樣,太子以潘徽為榜樣,成功拉攏一批江南儒生過來,為他服務。


    儒學是江南舊陳的社會基本根基,太子把儒生籠絡住了,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


    太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拉攏佛教高僧。


    江南佛教發達,當年梁朝的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當寺奴,後來的陳後主也熱衷此道。


    連皇帝都如此信奉佛教,江南百姓更是佛教徒遍地都是。


    既然太子要收服人心,自然要借助佛教的影響力。


    很快,太子就找到一位著名的佛教領袖,智顗(以讀音,安靜,莊重謹慎之意)大師;


    此人連陳後主都非常敬重,曾經把他接到宮裏去,行三拜之禮,請他講經說法。


    太子派人去請智顗大師,自稱弟子楊勇,請大師到江都弘法。卻被智顗大師婉言謝絕。


    若是換做以前,太子很可能會生氣,甚至冷落智顗大師,置之不理。


    但是在楊安的長期熏陶之下,太子已經日益成熟,做起事來也開始講求謀略。


    太子換位思考,很快看出問題所在。


    智顗大師畢竟是佛教領袖,也是個一身傲氣的人物,征服者高高在上發出的邀請,他豈肯輕易接受?


    想通了這點,太子便有了足夠的耐心。


    太子拿出劉備三顧茅廬的精神,親自上門邀請,而且一次比一次恭敬。


    如此反複三次之後,智顗大師終於答應出山。


    太子為了表示對智顗大師的尊敬,特地在揚州總管府內搞了一個隆重的歡迎儀式。


    歡迎儀式最大的亮點,就是搞了一個千僧會,組織一千個高德大僧迎接智顗大師。


    在歡迎會上,太子正式拜智顗為師,受菩薩戒。


    智顗大師給太子起了個法號叫“總持菩薩”,期望太子“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成為留在紅塵、拯救眾生的菩薩。


    師父給徒弟起法號,徒弟也得給師父上尊號。太子給智顗大師上的尊號是“智者大師”,稱讚師父大徹大悟,全知全能。


    太子對智顗大師的態度,也代表著政府對佛教的態度,由此受到佛教界的一片好評,逐漸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太子對儒家知識分子的尊重,以及對江南佛教的提倡,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施政方式,潛移默地改變了江南人的看法。江南的民心,漸漸有所平服。


    那些之前因政府措施不當而有怨言的士族百姓,由於太子的懷柔政策,民怨日減,民心重新向著政府。


    在武力平叛方麵,叛軍在楊安所率十幾萬政府軍的圍追堵截之下,東躲西藏,疲於奔命。


    更要命的是,造反之初,他們不論到哪裏,都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心甘情願送上錢財和糧食,支持他們造反。


    而現在,情況已經變得越來越惡劣。民心不再向著他們,他們缺錢缺糧。再遇到老百姓,也是冷眼相待。


    他們當初造反喊出的口號就是為了老百姓,現在總不能去搶吧?


    就算真的去搶,也會遭到老百姓的拚死反抗,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他們還有什麽臉麵見人?


    江南反叛的軍隊,現在已經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麵要應付政府軍的圍剿,疲於奔命,另一方麵又不得民心,被老百姓孤立。


    就在一眾大大小小的反叛軍左右為難的時候,楊安派出的使者找到了他們。


    使者帶來楊安的親筆信,信中的主題隻有一個:招撫。


    在信中,楊安推心置腹地告訴叛軍,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對他們當初的遭遇深表同情。


    楊安在信中重點指出,你們現在的錯誤,實際上是政府有錯在先,但現在政府已經意識到錯誤,並且正在改正,相信現在的民心向背,你們也已經看出來了。


    其次,楊安真誠惻坦地告訴叛軍,隻要你們放下武器,將來絕不會再發生“官逼民反”的事情。


    而且,楊安保證會給他們生命和自由,把江南建成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家園。


    最後,楊安在信的末尾嚴肅地說道,你們投降,對你們自己和政府都有好處,大家可以免掉兵戎相見,可以存活很多人。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活人一命可是很大的功業。


    大部分造反的隊伍,收到楊安的招撫信後,一方麵迫於形勢,另一方麵是因為被楊安的坦誠感動,紛紛放下武器,接受招撫。


    對於這些接受招撫的隊伍,楊安也兌現自己的諾言,當場釋放,讓他們迴家與父母子女團聚。


    但是對於那些影響極大,聲名在外的叛軍首領,楊安覺得如果不加以懲戒,彰顯不出大隋的威嚴,同時也容易讓更多的人抱有僥幸之心。


    這讓楊安犯了難。但很快他就想出一個辦法。


    在楊安的命令之下,幾名叛軍首領被抬到廣場之上,當著百姓之麵被重責二百軍棍。


    按理說,這二百軍棍打下去,不死也得重度殘廢。


    但幾個首領被罰之後,一點事也沒有。


    隻因為楊安要兌現之前給他們的承諾,有意在百姓麵前進行明目張膽的“造假”。


    這幾名叛軍首領為什麽會被抬著上來?因為他們身上穿著重重的盔甲,而且行刑的軍棍,也是空心的。


    經過這麽一處理之後,大隋政府更得民心。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叛軍都願意接受楊安的招撫,仍然有兩支隊伍,仗著有利地形,頑抗到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為太子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走邊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走邊問並收藏我為太子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