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西突厥射匱可汗之間,必有一戰,但什麽時候開戰,卻是個問題。


    因為唐朝這一兩年,事情太多太忙,一是對高句麗進行第一次擾襲戰,二是漠北薛延陀風起雲湧。


    李世民根本就抽調不出任何時間和精力,來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會戰。


    貞觀二十年,唐朝和西突厥聯姻破裂。


    但直到一年以後,唐朝平定了漠北薛延陀,在其地設置六府七州,北邊無警。


    薛延陀的臣服,給大唐增加了最優質的兵源;對高麗的擾襲戰,也順風順水順利達到完成預定的目標,東北部也已高枕無憂。


    是時候對西突厥射匱可汗展開決戰了。


    這是一次聲勢浩大,軍容鼎盛的出征。


    李唐曆史上,第一次用蕃將擔任主帥,並且軍隊主力也是蕃人。


    這或者是李世民的無奈之舉,又或者是他有意為之。


    當時,已是貞觀二十一年,是李世民當上皇帝的第二十一個年頭,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名將,大都已經凋零。


    當世最大牌的軍頭,隻剩李世績。


    但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物。


    李世績出身於山東豪傑,資曆已是最老資格的元老,在朝在野,都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


    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是比他的同僚們,更健康也更長壽,這讓他的影響與日俱增。


    李世民在世一日,李世績必然是忠臣孝子,但如果李世民不在,當世能讓李世績心服,或是能壓住李世績的人,再已找不出來。


    連權傾天下,親密和李世民如同一人的長孫無忌,也不過是可以和李世績分庭抗禮。


    這是一個需要重用,但絕對不能完全放開用的有用之才。


    因而,在西域和射匱可汗的決戰,李世績並沒有入李世民的眼中,顯然,李世績並不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如此大集團軍行軍和決戰,必須要有資曆和經驗相等的大將鎮場。


    李世民別無選擇,他隻能將眼光轉向功勳卓著的蕃將們。


    時勢造英雄。


    昆丘道行軍,行軍大總管,原東突厥首領阿史那社爾,鐵勒首領契苾何力,都是主力。


    他們將閃亮登場。


    這是屬於他們的時代,這也是屬於他們的舞台,自此之後,蕃將們在大唐的軍政兩界,將譜寫屬於他們的傳奇。


    這次行軍集中了鐵勒十三部,突厥侯王等十餘萬人,並且,吐蕃君長,吐穀渾酋帥也派兵助陣,再加上大唐安西都護下轄的伊、西、庭三州的兵力,可謂是多族部隊,聯合作戰,沸湧動沙場之地,唿吸振廣漠之風,其盛也大,其聲也壯。


    進軍之前,按照慣例,先下一道討伐的詔書。


    這也是史無前例,極為特殊的一道詔書。


    雖然名義上是討伐龜茲,但通篇詔書,沒有一個字提及龜茲,更沒隻言片語提及龜茲的罪行。


    這是一篇大而泛之的,言之無物的詔書,或者在詔書的結尾的神之一筆,“今此一勞,永康四表;折兵難再,或失時宜。”


    才隱約展露了李世民以經營天下,時不我待的誌向。


    龜茲是虛,和西突厥射匱可汗決戰是真。


    昆丘道行軍,其誌向本來就不限於龜茲,而是借指了整個西域,“自古相傳,西域有昆侖山,河源所出。”


    昆侖就是西域的象征。


    李世民早就對此戰役,做了前瞻性的評估,他對侍臣們充滿自信地說:”朕少長兵間,頗能料敵;今昆丘行師,處月、處密二部及龜茲用事者羯獵顛、那利每懷首鼠,弩矢畢其次也。”


    這實際上指明了此次行軍的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攻滅龜茲,第二階段就是和射匱可汗轄下的弩矢畢部直接對抗。


    龜茲戰役打響。


    在戰爭開始時,唐朝又得到強援。


    原乙毗可汗係的阿史那賀魯主動降唐了。


    這讓唐朝和射匱可汗的勢力對比,發生了微妙而深遠的變化。


    其實,阿史那賀魯是被迫降唐的。


    作為西突厥乙毗可汗係在西域東部的兩大將領,他主管的區域是天山以北,而另一大將領是屈利啜,控製了塔裏木盆地的綠洲等國。


    在乙毗可汗係遭到唐朝和射匱可汗的聯手打擊,沉倫不起時,射匱可汗迅速而瘋狂地收割原乙毗係的地盤和勢力。


    阿史那賀魯的日子太壓抑,太不好過,也看不到出頭之日。


    也許在那段擔驚受怕的日子中,賀魯曾經想過投降射匱可汗,畢竟他們都是西突厥室點密的子孫,同出一源,血濃於水。


    但在中間人如執舍地等三個部落的斡旋,認為賀魯無罪,可以赦免重用時,射匱可汗還是向他關閉了投降之門。


    不僅如此,這三個部落還因為替賀魯求情,觸怒了射匱可汗,想將他們一起治罪。


    無奈之下,阿史那賀魯和這三個部落,總計幾千人,一起投降了唐朝。


    並且,阿史那賀魯帶來了李世民最想要的禮物,“以王師問罪龜茲,因請前驅,願為鄉導。”


    於李世民而言,這是一份天降的大禮,在經營西域時,得一賀魯,可勝十萬兵,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於是,李世民著意安撫賀魯,在嘉壽殿為他大擺宴席,賞賜給賀魯數不盡的財富,為了讓賀魯死心效力,李世民還將自己的禦衣給賀魯披上,以示無猜。


    賀魯來的非常及時。


    李世民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他立即封阿史那賀魯為三品的左驍衛將軍,並讓他擔任昆丘道的行軍總管。


    賀魯降唐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他原來轄下的處月部落,也立即向唐朝投降,唐朝兵馬未動,已得到天山以北的一大強援。


    同時,乙毗係原西域東部的另一大首領,高昌的宗主屈利啜見到賀魯在唐朝得到禮遇,也在七月降唐,並且請求率領所部討伐龜茲。


    真是喜大普奔,開門吉祥。


    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開頭,似乎預示了昆丘道行軍會一帆風順。


    事實上,唐軍勢如破竹,先下處月,處密,控製了天山北部戰略要地。


    然後,唐軍一路直進,直逼焉耆。


    射匱可汗所立的焉耆王阿那支望風而遁,西逃龜茲東城,但在唐軍大軍壓境之下,不堪一擊,隻能再次逃命。


    阿那支被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擒而斬之。


    龜茲的戰鬥正麵打響。


    但龜茲不過是一個小小綠洲城市國家,雖然是地區霸主,卻根本不是大唐精銳的對手。


    但抵抗是必須的,不戰鬥幾下,怎麽可能死心?


    多褐城之戰,是雙方第一仗,是最大的一戰,也是決定性的一仗。


    此戰之中,阿史那社爾派出了兩股先鋒,先試了一下水。


    先是韓威一軍,直麵龜茲大將羯獵顛,龜茲看到唐軍人少,便放心進攻,韓威按照計劃,甫一接觸,但佯裝敗退。


    當龜茲人緊追不舍時,他們看到了地平線上韓威和曹繼叔的聯軍,正軍容鼎盛,好似張開滿嘴的獠牙,擇人而噬。


    龜茲人知道上當了,但他們再沒後悔的機會。


    唐軍全軍衝擊,龜茲人大敗,被追逐獵殺八十多裏。


    多褐城之戰,龜茲人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最精銳的主力,已無再戰之力。


    龜茲王布矢畢輕騎逃迴都城,但在阿史那社爾大軍壓迫之下,棄城而逃。


    窮寇必追,阿史那社爾派騎兵緊追不舍,追擊六百裏後,布矢畢終於在拔換城落腳。


    這是一個軍事重鎮,有著堅固的防禦和力量。


    阿史那社爾率軍圍困,雙方實力懸殊,雖然沒有意外,但拔換城竟然被圍了四十天,才被攻下。


    龜茲王布矢畢和羯獵顛被擒。


    龜茲戰役塵埃落定,但大局並未全定。


    拔換城之役,有一個漏網之魚,他就是龜茲宰相那利,他的報複,將給唐朝帶來實質性的災難。


    因為那利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他聯合射匱可汗,殺了一個迴馬槍,他們的目標是龜茲國都。


    那利差一點成功。


    當時龜茲國都的防衛者,是安西都護郭孝恪。


    他是老資格的軍頭,又是大唐的本部嫡係人馬,確實可以輕鬆采摘勝利果實,因而,阿史那社爾將他留在龜茲都城,享享清福。


    自己率軍,拚殺在追逐龜茲王的前線。


    這本來是一個沒有任何問題的安排,郭孝恪有足夠的兵力和資曆以及經驗鎮守龜茲首都。


    但人或者有宿命,又或者有因果,郭孝恪竟然大意失荊州,他在龜茲國都遭遇了慘重的失敗,那也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李世民曾經在事後不無痛心,又無可奈何地評價說:“郭孝恪今為虜所屠,可為自貽伊咎耳。”


    一代天驕,經營西域七年,戰功赫赫的大唐安西都護,竟然馬失前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