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雖然站著李世民,但權萬紀是一個人在戰鬥。


    而他的對手卻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他們在曆史上有著如雷貫耳的名聲,他們是魏征,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當朝最貴盛,權勢最熏天的人物。


    權萬紀的工作性質,讓他成為一個讓人不喜歡,甚至大為抵觸的人物,魏征就很不待見他。


    他曾經參過權萬紀一本,在奏章中,他痛心疾首地說:“萬紀等暗大體,詆訐彈射皆不實,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釣強直名,迷奪聖明,以小謀大,群下離心。”


    這種指控非常嚴重,大有勢不兩立之態。


    李世民心如明鏡,知道禦下之道,一張一馳,韁繩應該鬆一鬆了。


    於是,他將權萬紀降職,但權萬紀確實是一把有用的刀,李世民深得其妙,實得其用。


    權萬紀也不負李世民之識,他在吳王恪的府上,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因而,當齊王李佑的長史薛大鼎無能為力時,李世民的腦海之中,第一個就跳出了權萬紀三個字。


    權萬紀改任齊王李佑的長史。


    這引發了一場悲劇。


    李世民確實沒看錯權萬紀,相對於薛大鼎的進退維穀,權萬紀實打實地以帝王師自居,他想做點實事,事實上,他新官上任,也著實也燒了把猛火。


    第一把火,是貶退兩個武士。


    但權萬紀碰了一個釘子,這兩個武士,是李佑狎昵寵信之人,平日裏和李佑一起為非作歹,無惡不作。


    但耐不住李佑也是同一類人,臭味相投之下,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並且,齊王李佑也不是吳王李恪。


    李恪是一個有追求的王子,以賢名重於當世,但象李佑這種紈絝子弟,如果打定主意要率性而為,就很難被約束,何況還是堂堂的皇子。


    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權萬紀看到被自己貶退的兩個人,第二天又堂而皇之地出現時,權萬紀知道,齊五李佑的長史,這個工作,隻怕會成為自己折戟沉沙之地。


    權萬紀想做好,但齊王李佑不讓他做好。


    李世民準確地掌握了不知悔改的李佑的所做所為,他連修了幾道書信,大罵齊王李佑死豬不怕開水燙。


    權萬紀知道李世民已動雷霆之怒,他對於李世民馭下之術,早就領略過了。


    為了防止必然的惹禍上身,權萬紀做了一個決定,他需要向李世民當麵請求更多的權力。


    如何名正言順的迴長安城述職,這成了一個問題。


    權萬紀最終找到了一個方法。


    他欺騙李佑說:“王(齊王李佑),帝之愛子,陛下欲王改悔,故加教訓。若能飭躬引過,萬紀請入言之。”


    這當然是一種緩和父子矛盾,潤滑雙言關係的大好計策。


    齊王李佑表示讚同,並且對權萬紀長安之行充滿了期待。


    但他等來了一個讓他無法接受,並且火冒三丈的消息。


    權萬紀拿著李佑的悔過書進入長安,被李世民當眾嘉獎,但對於李佑的所作所為,卻再一次修了一封書,深切責讓。


    李佑不幹了。


    原本兩個人商量好的事情,罪責一起扛,現在權萬紀一人受賞,而自己獨自承擔李世民的雷霆之怒,顯然,這中間出了問題。


    肯定是權萬紀出賣了自己。


    君子有仇必報,有恩必還。


    李佑恨死了權萬紀,發誓要讓他後悔。


    權萬紀這次進京麵見李世民,熟人之間好言事,他和李世民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


    李世民給了權萬紀幾乎不受限製的管製權力,新一輪的博弈開始。


    權萬紀迴到齊王李佑的領地,一反常態,他展示出令人窒息的高壓政策。


    他再一次將上次斥出的兩個武士貶出齊王府,不準他們再和李佑相見;放出所有鷹犬;甚至於嚴令李佑,不許他走出城門。


    齊王李佑何曾受過這種委屈。


    在身邊群小的唆使下,新仇舊恨湧上心頭,不由對權萬紀恨得咬牙切齒,雙方的關係降到冰點,也走向了不可逆轉的惡化。


    李佑發誓要殺死權萬紀。


    但齊王李佑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陰謀家,這件事情,竟然泄露出去了。


    權萬紀沒有任何猶豫,將相關人等,一律收押入獄,並且,他向李世民報告此事。


    事出反常,必須扼止在萌芽狀態。


    李世民極為重視,並且反應神速,他派出刑部尚書劉德威,專程處理這件事情,或者李世民對於齊王李佑的平日行徑也早有耳聞,準備新帳舊帳一並算。


    李世民為了防止事態擴大,做了兩手準備,他同時征召李佑和權萬紀入京。


    這本來是一個老成謀事的方案,也足以保證時局的穩定。


    但人算不如天算,有人要挑事,有人想造反,


    李佑知道內情之後,大驚失色,心慌意亂之下,了聽信了周圍別有用心的人唆使,竟然派兵追上先行的權萬紀,當眾將他斬殺。


    擅殺朝廷大員,這是必死之罪。


    事情已成無解之局,進退皆死。


    李佑手下的人,勸他搏一搏,起兵反抗,或者還有萬一的生路。


    李佑本無大才,至此再無退路之下,竟然在國泰民安,蒸蒸日上的貞觀之朝,在李世民安坐長安城中時,起兵反抗了。


    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但這次起兵,就是瞎扯,甚至還比不上一場規模大點的過家家的遊戲。


    李佑正式征召城中十五歲以上的男子為兵,並且驅使百姓入城修繕器具,並開始建立百官。


    竟然真有人敢造反,還是自己這個不成器的兒子。


    李世民雖然知道李佑無能為力,但在戰術上卻高度重視他。


    殺雞用牛刀,李世民派出兵部尚書李(世)績為帥,發九州兵士,前往討平叛亂。


    李世民知道李佑命運已定,但父子連心,即使貴為皇帝,又怎能忘情?


    他流著淚,親自寫下一封給李佑的詔書。


    李世民痛心疾首地罵道:“吾常誡汝勿近小人,正為此也。……背禮違義,天地所不容;棄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為國仇。”


    最後,李世民哀莫大於心死地說:“汝生為賊臣,死為逆鬼。……吾所以上慚皇天,下愧後土,”


    該來的還是要來的。


    李佑的情況非常不妙。


    城內居民知其必敗,為避免玉石俱焚,每天都有很多人即使拋妻棄子,也要獨自逃出城去。


    而李佑征召周圍郡縣之兵,也一無所獲。


    這足以證明李佑還沒有開始,他內部的士氣就已經分崩離析。


    但李佑似乎得過且過,盲目自信。


    他天天和燕弘亮等人聚會宴樂,以為一切盡在掌握,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誰知道明天有什麽,或者明天還會不會來?


    燕弘亮大言不慚地說:“不須憂也!右手持酒啖,左手刀拂之。”


    這種充滿豪情和自信,足以讓人麻醉的話語,讓宴會眾人開懷大笑。


    但事實就是事實,齊王李佑的日子很快就到頭了。


    堡壘先從內部破。


    他府內有一個叫杜行敏的兵曹,不願意和李佑一起赴死,便想戴罪立功,捉拿李佑。


    這個計劃,得到了他的部下,還有所有沒有參與軍民的大力讚同。


    事不宜遲,當天夜裏,杜行敏就率兵圍攻李佑的齊王府。


    誅殺完府外的李佑死黨後,李佑和燕弘信等率甲兵困守一隅,杜行敏強攻半天時間,竟然被拒之門外。


    但這隻是李佑的迴光返照而已,僵持之下,杜行敏失去耐心。


    他準備強攻,也是火攻。


    為了避免傷亡,他對李佑展開了心理攻勢,杜行敏等人在外麵正言厲色地說:“昔為帝子,今乃國賊。(杜)行敏為國討賊,更無所顧,王不速降,當為煨燼。”


    李佑看到屋外如山般堆積的薪柴,隻能長歎一聲。


    李績大軍未動,李佑的叛亂就被掃平。


    李佑降,被執送長安,賜死於內侍省。


    李世民並沒有擴大打擊範圍,除了李佑的核心黨羽四十四人被誅以外,其餘參與叛亂者,都赦而不問。


    李世民老於政治,李佑謀反雖然被輕易鎮壓,但難保朝廷之中,沒有李佑的黨羽。


    除惡務盡。


    李世民開始追查朝廷中和李佑相勾連的疑犯。


    但結果卻讓李世民痛心疾首,無法接受。


    這一場無法理喻,不可思議的李佑之叛,牽出了另一宗驚天大案。


    那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


    李承乾府中有一個刺客和齊王李佑謀反有關連,他就是紇幹承基。


    李世民順藤摸瓜,把紇幹承基抓出來了。


    但他為了活命,在獄中提供了一條足以震動朝野,顛覆天下的消息:李承乾要謀反。


    在那一瞬間,李世民覺得天都要塌了。


    但生活要繼續,他隻能,也必須直麵這鮮血淋漓的悲慘人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