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伐吐穀渾,需要上將軍。
論才幹,論軍功,論資曆,論威望,要說帶兵領將,大軍團作戰,當世之時,李世民本人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他貴為天子,再不能輕舉妄動,況且,還有一個人,也足堪此任。
那是一個連李世民都忌憚的人。
也是一個連兵部尚書侯君集,都要拜他為師的人。
李世民親自點將,指定了他作為侯君集的老師,傳授兵法。
給當朝兵部尚書傳授兵法,這當然是個神人,事實上,他生前就已經成了傳奇,死後更被封神而流傳千古。
他就是大唐戰神李靖。
但當時他生病在家休養,他身體上並沒有毛病,而是心理病了。
他的心病,來自於李世民疏遠和猜忌。
李靖一平江南,再滅突厥,但在玄武門之變中,隻是保持了傾向於李世民的中立,這保證了他會以功臣善終,卻始終不能進入李世民最核心的圈子。
但有功必賞,李靖功高震主,不入閣做宰相,也無法服眾。
但在李靖入閣之前,李世民就已經在敲打過他了。
那就是李靖說不上汙點的一個汙點。
在攻滅突厥頡利可汗的老巢時,李靖少有地沒有約束部下。
他們在突厥人的老巢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了幾天,似乎是想發泄漢人王朝被壓抑了無數年的怨氣。
這畫麵當然不敢想象。
事實上,也讓李唐王朝損失了,全麵接盤突厥人無數代積累的財富和文物的機會,因為兵火之下,玉石俱焚,兵將們已經搶到手的財物,也不願意交出來。
禦史大夫溫彥博於公於私,都必須要參李靖一本。
李世民一向對他的對手以仁義大度為懷,但李靖破了他的先例,這讓他大為光火,他當場就發飆,對李靖橫加指責。
我們已經無法知道當時李靖的心態了。
在李世民的盛怒之下,他隻能低頭請罪。
但攻滅突厥,畢竟是中原漢人王朝,無數人的夢想和光榮,雖然這次唐朝的出兵,更像是收拾殘局,而不是從根本上摧毀頡利可汗。
但東突厥的轟然倒塌,這種巨大的喜悅,還是衝淡了李世民對李靖的不滿。
很久之後,李世民選擇了一個時機,對李靖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
於是,他對李靖加官進爵,賞物賞錢。
為了寬慰李靖之心,李世民還講了幾句體己的私心話。
他對李靖推心置腹地說:“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
但李靖經此一事,心中知道自己始終和李世民隔了一層,也熄滅了孜孜求進之心,反倒心生警惕,事事小心,處處謹慎。
這是必要的。
李世民雖然不是一個苛刻之人,但卻並不是一個柔弱可欺的皇帝。
耕好自己一畝三分地,不要妄求多福。
李靖非常明白人心和人性,知道自己在李世民心中,已經上了需要防備的黑名單。
當一個人心理上形成了認知,是無法扭轉和改變的,即使某個時間,或者會因為某個事情感動,但很快會迴到正常的狀態之下。
認知就是心中的一根刺,如果不是徹底拔出來,就會永遠存在。
李世民對李靖之心,也是這樣,也許在李世民心中,當世大將,唯有李靖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讓這樣一個人,長期掌握軍隊的實權,即使賢如李世民,強大如李世民,也會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於是,李世民將李靖調離軍隊,將他升職,他讓李靖入閣成為了宰相。
隔得近些,能看護得更緊些。
李靖心中通明,這種明升暗降,高其位,虛其權的把戲,他爛熟於胸,但總好過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哀。
李靖要配合李世民演好這場戲。
於是,他在參政議政之時,一反戰場之上,運籌帷幄,算無遺策的無敵統帥形象,在各位大臣之中,成了一個恂恂然,似不能言的摸魚躺平的宰相了。
從此君臣相安,這種日子其實也過得舒適。
直到出現十三道黜置使事件。
這是一種慣例,也是一種必要的治理形式,李世民準備分遣大臣成為十三道黜置大使,替他分行天下。
“察長吏賢不肖,問民間疾苦,禮高年,賑窮乏,褒善良,起淹滯,俾使者所至,如朕親睹。”
所選之人,當然需要德高望重,素有威名的大臣。
但要選出十三個人,也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因為天下之大,遠隔千山萬水,路途遙遠,也可能出現莫測的危險,哪裏比得上在長安城之中,錦衣玉食,天子腳下,指點江山。
說白了,這是一個有必要,卻不重要的任務,更適合賦閑的部分元老們。
但李靖似乎並沒有深刻體會出這種職位的意義。
當他看到李世民要求大臣們舉薦合適的人選時,他改變了恂恂然似不能言的狀況。
或者是長時間的壓抑,讓李靖放鬆了的警惕,或者是他近距離觀察李世民,發現了李世民並沒有鳥盡弓藏之意。
李靖推薦了一個人。
但他真的大意了,他推薦的人是魏征。
這個時時刻刻在李世民身邊進諫,想讓李世民成為堯舜之君的諍臣和諫臣。
魏征其實也是一個讓皇帝高度緊張的人物。尤其對於李世民而言,他過於重名,就更是畫地為牢。
就象你身邊有一個人,天天拿著放大鏡,在你身上找毛病,並且,還要求你立即改正這種狀態。
更重要的是,你還不能發火,不管心裏如何想,還必須虛心接受。
這當然不會是一個讓人舒服的狀態。
也許李靖的本意,也是想將魏征暫時調離李世民身邊,讓李世民體會一種不一樣的做皇帝的味道。
李靖看的很準,相對於剛剛登基之時,李世民的心態和作為,現在已經有了一些變化。
現在時間,已經是貞觀八年,李世民從剛開始的從善如流,導之以諫;到後來的勉強自己,虛心納諫;慢慢地對進諫有所抗拒,更願意以己為重了。
李世民這種變化,朝野皆知。
現在李世民求十三道黜置使,或者這也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對於稍縱即逝的機會,李靖從來沒有讓他白白流失過。
但這次卻似乎拍馬屁到馬腳上了。
李靖向李世民舉薦了魏征,想讓他擔任一方的黜置使,這樣就可以讓李世民耳邊清靜一段時間。
李世民或者真有這種想法,但他更是一個愛惜自己名譽和羽毛的人。
魏征已經成了貞觀之治,重要的一部分,即使自己內心之中,再有意見,也不能自己打臉,將魏征外放。
李世民或者也體會到李靖之心,聽到李靖推薦魏征的建議後,他迴複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魏)征箴規朕失,不可一日離左右。”
李世民不僅拒絕了李靖的提議,他還進一步做了任命,他讓李靖領銜,成為十三道黜置大使。
這直接打臉了,還很疼。
自己堂堂宰相,馬屁沒拍上,反倒惹得一身臊,竟然攬了一個這種不三不四的差使。
李靖也聽出了李世民言下之意,“魏征不可一日離左右,那自己就可以日日離左右了。”
李靖當然不可能會接下這個黜置使的職位。
並且,從李世民的處理方式來看,自己久居中重位,也應該退一退,給後麵年輕人讓讓位置了。
傳統上,最好的辦法,就是稱疾在家,這樣可以兩兩相忘於江湖。
於是,李靖言辭懇切,以足疾上表乞骸骨。
李世民知道李靖心中所想,他同意了李靖的請辭。
但他派了一個高級官僚,那是正三品大員岑文本,專門去李靖的家中宣讀了一份聖旨。
在聖旨之中,李世民將話挑明,也表達了想和李靖相識一場,君臣到老之心。
李世民寫道:“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誌,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在這份詔書之中,既有對李靖的讚賞,也有對他的期許。
我們君臣,換一種方式,還可以互相成全。
李世民說到做到,他展示出對李靖必要的尊重,也展現了自己成為皇帝的有容乃大。
他特許李靖若是身體小康,就三二日,到中書門下,“平章政事”。
李世民並沒有忘記李靖,為了表示尊重,還賜給李靖一根“靈壽杖”,寄托一種美好的君臣圓滿,長相長伴之意。
平章政事,是一種加銜,雖非宰相之職,卻可以行宰相之實。
這是一種權變之術,可見李世民於政治之道,實已得其精義,一切以適時適實為出發點。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這也同樣適應於李靖。
因為他的傳奇還沒有結束。
李靖貞觀八年十一月初三辭職,同月十九,吐穀渾冠邊,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詔大舉討伐吐穀渾。
這並不是一次心血來潮的征戰,而是處心積慮,要滅其國,並其地的舉國之策,誰堪為將?
舍李靖而何人?
但現在李靖賦閑在家,養病於家,也養心於家。
李靖之心,到底如何呢?
論才幹,論軍功,論資曆,論威望,要說帶兵領將,大軍團作戰,當世之時,李世民本人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他貴為天子,再不能輕舉妄動,況且,還有一個人,也足堪此任。
那是一個連李世民都忌憚的人。
也是一個連兵部尚書侯君集,都要拜他為師的人。
李世民親自點將,指定了他作為侯君集的老師,傳授兵法。
給當朝兵部尚書傳授兵法,這當然是個神人,事實上,他生前就已經成了傳奇,死後更被封神而流傳千古。
他就是大唐戰神李靖。
但當時他生病在家休養,他身體上並沒有毛病,而是心理病了。
他的心病,來自於李世民疏遠和猜忌。
李靖一平江南,再滅突厥,但在玄武門之變中,隻是保持了傾向於李世民的中立,這保證了他會以功臣善終,卻始終不能進入李世民最核心的圈子。
但有功必賞,李靖功高震主,不入閣做宰相,也無法服眾。
但在李靖入閣之前,李世民就已經在敲打過他了。
那就是李靖說不上汙點的一個汙點。
在攻滅突厥頡利可汗的老巢時,李靖少有地沒有約束部下。
他們在突厥人的老巢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了幾天,似乎是想發泄漢人王朝被壓抑了無數年的怨氣。
這畫麵當然不敢想象。
事實上,也讓李唐王朝損失了,全麵接盤突厥人無數代積累的財富和文物的機會,因為兵火之下,玉石俱焚,兵將們已經搶到手的財物,也不願意交出來。
禦史大夫溫彥博於公於私,都必須要參李靖一本。
李世民一向對他的對手以仁義大度為懷,但李靖破了他的先例,這讓他大為光火,他當場就發飆,對李靖橫加指責。
我們已經無法知道當時李靖的心態了。
在李世民的盛怒之下,他隻能低頭請罪。
但攻滅突厥,畢竟是中原漢人王朝,無數人的夢想和光榮,雖然這次唐朝的出兵,更像是收拾殘局,而不是從根本上摧毀頡利可汗。
但東突厥的轟然倒塌,這種巨大的喜悅,還是衝淡了李世民對李靖的不滿。
很久之後,李世民選擇了一個時機,對李靖說:“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
於是,他對李靖加官進爵,賞物賞錢。
為了寬慰李靖之心,李世民還講了幾句體己的私心話。
他對李靖推心置腹地說:“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
但李靖經此一事,心中知道自己始終和李世民隔了一層,也熄滅了孜孜求進之心,反倒心生警惕,事事小心,處處謹慎。
這是必要的。
李世民雖然不是一個苛刻之人,但卻並不是一個柔弱可欺的皇帝。
耕好自己一畝三分地,不要妄求多福。
李靖非常明白人心和人性,知道自己在李世民心中,已經上了需要防備的黑名單。
當一個人心理上形成了認知,是無法扭轉和改變的,即使某個時間,或者會因為某個事情感動,但很快會迴到正常的狀態之下。
認知就是心中的一根刺,如果不是徹底拔出來,就會永遠存在。
李世民對李靖之心,也是這樣,也許在李世民心中,當世大將,唯有李靖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讓這樣一個人,長期掌握軍隊的實權,即使賢如李世民,強大如李世民,也會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於是,李世民將李靖調離軍隊,將他升職,他讓李靖入閣成為了宰相。
隔得近些,能看護得更緊些。
李靖心中通明,這種明升暗降,高其位,虛其權的把戲,他爛熟於胸,但總好過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哀。
李靖要配合李世民演好這場戲。
於是,他在參政議政之時,一反戰場之上,運籌帷幄,算無遺策的無敵統帥形象,在各位大臣之中,成了一個恂恂然,似不能言的摸魚躺平的宰相了。
從此君臣相安,這種日子其實也過得舒適。
直到出現十三道黜置使事件。
這是一種慣例,也是一種必要的治理形式,李世民準備分遣大臣成為十三道黜置大使,替他分行天下。
“察長吏賢不肖,問民間疾苦,禮高年,賑窮乏,褒善良,起淹滯,俾使者所至,如朕親睹。”
所選之人,當然需要德高望重,素有威名的大臣。
但要選出十三個人,也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因為天下之大,遠隔千山萬水,路途遙遠,也可能出現莫測的危險,哪裏比得上在長安城之中,錦衣玉食,天子腳下,指點江山。
說白了,這是一個有必要,卻不重要的任務,更適合賦閑的部分元老們。
但李靖似乎並沒有深刻體會出這種職位的意義。
當他看到李世民要求大臣們舉薦合適的人選時,他改變了恂恂然似不能言的狀況。
或者是長時間的壓抑,讓李靖放鬆了的警惕,或者是他近距離觀察李世民,發現了李世民並沒有鳥盡弓藏之意。
李靖推薦了一個人。
但他真的大意了,他推薦的人是魏征。
這個時時刻刻在李世民身邊進諫,想讓李世民成為堯舜之君的諍臣和諫臣。
魏征其實也是一個讓皇帝高度緊張的人物。尤其對於李世民而言,他過於重名,就更是畫地為牢。
就象你身邊有一個人,天天拿著放大鏡,在你身上找毛病,並且,還要求你立即改正這種狀態。
更重要的是,你還不能發火,不管心裏如何想,還必須虛心接受。
這當然不會是一個讓人舒服的狀態。
也許李靖的本意,也是想將魏征暫時調離李世民身邊,讓李世民體會一種不一樣的做皇帝的味道。
李靖看的很準,相對於剛剛登基之時,李世民的心態和作為,現在已經有了一些變化。
現在時間,已經是貞觀八年,李世民從剛開始的從善如流,導之以諫;到後來的勉強自己,虛心納諫;慢慢地對進諫有所抗拒,更願意以己為重了。
李世民這種變化,朝野皆知。
現在李世民求十三道黜置使,或者這也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對於稍縱即逝的機會,李靖從來沒有讓他白白流失過。
但這次卻似乎拍馬屁到馬腳上了。
李靖向李世民舉薦了魏征,想讓他擔任一方的黜置使,這樣就可以讓李世民耳邊清靜一段時間。
李世民或者真有這種想法,但他更是一個愛惜自己名譽和羽毛的人。
魏征已經成了貞觀之治,重要的一部分,即使自己內心之中,再有意見,也不能自己打臉,將魏征外放。
李世民或者也體會到李靖之心,聽到李靖推薦魏征的建議後,他迴複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魏)征箴規朕失,不可一日離左右。”
李世民不僅拒絕了李靖的提議,他還進一步做了任命,他讓李靖領銜,成為十三道黜置大使。
這直接打臉了,還很疼。
自己堂堂宰相,馬屁沒拍上,反倒惹得一身臊,竟然攬了一個這種不三不四的差使。
李靖也聽出了李世民言下之意,“魏征不可一日離左右,那自己就可以日日離左右了。”
李靖當然不可能會接下這個黜置使的職位。
並且,從李世民的處理方式來看,自己久居中重位,也應該退一退,給後麵年輕人讓讓位置了。
傳統上,最好的辦法,就是稱疾在家,這樣可以兩兩相忘於江湖。
於是,李靖言辭懇切,以足疾上表乞骸骨。
李世民知道李靖心中所想,他同意了李靖的請辭。
但他派了一個高級官僚,那是正三品大員岑文本,專門去李靖的家中宣讀了一份聖旨。
在聖旨之中,李世民將話挑明,也表達了想和李靖相識一場,君臣到老之心。
李世民寫道:“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誌,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在這份詔書之中,既有對李靖的讚賞,也有對他的期許。
我們君臣,換一種方式,還可以互相成全。
李世民說到做到,他展示出對李靖必要的尊重,也展現了自己成為皇帝的有容乃大。
他特許李靖若是身體小康,就三二日,到中書門下,“平章政事”。
李世民並沒有忘記李靖,為了表示尊重,還賜給李靖一根“靈壽杖”,寄托一種美好的君臣圓滿,長相長伴之意。
平章政事,是一種加銜,雖非宰相之職,卻可以行宰相之實。
這是一種權變之術,可見李世民於政治之道,實已得其精義,一切以適時適實為出發點。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這也同樣適應於李靖。
因為他的傳奇還沒有結束。
李靖貞觀八年十一月初三辭職,同月十九,吐穀渾冠邊,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詔大舉討伐吐穀渾。
這並不是一次心血來潮的征戰,而是處心積慮,要滅其國,並其地的舉國之策,誰堪為將?
舍李靖而何人?
但現在李靖賦閑在家,養病於家,也養心於家。
李靖之心,到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