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陽嶺之戰,旗開得勝。
雖然並沒有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李世民還是高度讚揚了李靖的勝利。
他不無得意地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李世民有一種恥辱終於得報的解脫。
他從太原起兵開始,就深深以稱臣突厥為恥,但事勢所迫,不得不然耳。
當時,他也僅僅隻是李淵的兒子,也是李淵的手下大將,這些屈辱,他父親李淵代他受了。
但他無法忘記,在突厥的壓力下,唐朝甚至一度想遷都遠避。
那是真的打不過啊。
這種窩囊的感覺,他從未曾忘記,雖然他力排眾議,當眾誇下海口,說幾年之內,一定要滅掉突厥。
但更讓他難以釋懷的是,作為一國之主,他被突厥欺負到家門口,卻依然隻能選擇用金錢賄賂的方式,讓突厥撤兵。
渭水之上,白馬之盟,似乎解決了燃眉之急,但對於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而言,這是無法接受的奇恥大辱,也是他一輩子無法釋懷的心底之恨。
這激勵他奮勇前行。
李世民用一種臥薪嚐膽,近乎自虐的方式,逼迫自己從身體,精神和意誌力上,全方位以突厥為唯一的假想敵。
兩個國家,必須一戰,既分勝負,也決生死。
雖然預想中的大決戰沒有出現,但在自己有生之年,竟然可以完成這種傳誦千古的壯舉,讓李世民有一種居天下之中,自己是真正的天選之子的榮耀與尊嚴。
正如他在和蕭瑀討論周朝和秦朝為政得失的時候說:“取之(天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順。”
他殺兄屠弟,靠政變登基,這是他心中的刺。
唯有逆取順治,成就大功業,或可以治愈李世民破碎的心。
也許他在說這句話的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
他的上位之路,當然可以說是大逆,但他在位之後,勵精圖治,人民安居樂業,李唐天下,寫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唐”字。
他無愧於自己,也無愧於李氏列祖列宗,更無愧於他腳下這片土地。
李世民,濟世安民,是世上的英雄,也是天下的雄主。
他的名號叫“貞觀”,而貞觀之治,已成為漢人王朝高已仰止般的存在。
人生至此,夫複何求。
頡利可汗雖敗,卻並未滅亡。
必須窮追猛打,痛打落水狗。
李靖一破頡利於惡陽嶺,再破頡利於陰山。
頡利一退再退,倉促之間,狼狽聚於鐵山。
他已避無可避,退無可退,他想通過外交手段,為自己贏得喘息和調整的機會。
頡利可汗派出使者,向唐朝請罪求和。
他向李世民請求寬恕,想依照他的父親啟民可汗當年投降隋朝的先例,舉族內附,成為唐朝的臣民。
李世民以一貫海納百川的心態,接納了頡利可汗不那麽誠懇的求和。
唐儉再一次成為李唐的特使。
他一生結緣突厥,幾次都差點葬身異域,但這一次卻麵臨了最大的危險。
頡利可汗是個政治家,也是一個陰謀家。
他這次俯首稱臣,外表雖然恭敬,但並非真心實意,隻是走投無路之下的一種無奈選擇。
他的真實用意,是先延緩唐軍的攻勢,等到來年草青馬肥,就可以率眾逃往大漠之北。
大草原上,廣袤無垠,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那是他們的地盤。
到時天高皇帝遠,唐朝軍隊鞭長莫及,自己依然可以瀟灑快活。
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沒有誰會放棄自己土生土長的故土和族人,而去長安,做一個幽居的寓公。
英雄所見略同。
李靖和李世績一致認定,如果不徹底解決頡利,就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平。
頡利可汗擁有的武力,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隻有消滅和擊潰掉頡利可汗的軍隊,斬斷頡利可汗賴以生存的力量根源,才能解決突厥的為患,才可以至少保持漠北五十年的平靜。
畢其功一役,正在此時。
李世績現在是並州大都督,他出身於草莽寇盜,深知頡利的流寇氣息,並且李世績一路走來,已見慣了無數降而複叛,叛而複降的鬧劇。
李世績隻信奉一點,誰強誰才有理,實力決定一切。
他首先倡議說:“頡利雖敗,人眾尚多,若走渡磧,保於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馳備,我等隨後襲之,此不戰而平賊矣。”
李靖更是當世的兵法大家,宜將剩勇追窮寇,現在是徹底解決突厥問題的唯一和最好的機會。
戰機稍縱即逝,對於一個沒有戰機,也善於創造戰機的統帥來說,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可能錯過。
聽到李世績的建議,李靖撫掌扼腕,大感遇到了知音,他大喜說道:“公之此言,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
李靖預判了頡利失敗後的退軍路線,為了防止他北逃大漠,他讓李世績預先埋伏在磧口,收一場最後的網,抓一條最大的魚。
李靖開始布置正麵戰場作戰的計劃。
他指示張公瑾說:“詔使到彼,虜必自寬。遂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
張公瑾有些猶豫,這個攻擊命令和朝廷的政策背道而馳。
他提出自己的擔心:“詔許其降,行人(唐儉)在彼,未宜擊討。”
李靖展示了大將之風,他不容置疑地說:“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
於是,厲兵秣馬,乘夜潛行。
頡利可汗現在正在興頭上。
他看到李世民的特使唐儉,也是他的老熟人和幸運星。
他知道李世民同意了議和請求,認為李世民中了自己拖延之計,心中大喜,大開宴席,招待唐儉。
頡利可汗部屬,全民盡情開懷暢飲,大肆為樂,再無任何防備的措施。
他卻不知道,巨大的危險,已悄然來臨。
李靖銜枚疾進,直搗黃龍。
在陰山時,他遭遇了突厥的一個小部落,有一千多帳,李靖為了避免消息泄露,也為了突襲的突然性,直接讓他們跟隨自己的大部隊一起行軍。
李靖敏銳地感覺到,他離頡利可汗的牙帳已以很近了。
他做出兩手準備。
先派了蘇定方率領二百騎兵,風火兼程,尋找戰機,自己則親率大軍,直壓其後,以一種高壓快速,密不透風的戰術,讓頡利不戰自潰。
李靖精準地抓住了頡利驚弓之鳥的心態。
蘇定方憑借濃霧四合,一路掩襲,竟然突入到距離頡利可汗牙帳七裏的地方,還沒有被發現。
這已是深入虎口,也是絕佳的戰機了。
當烏雲四散,霧氣消失時,蘇定方率領的唐兵如同天兵天將一般,出現在頡利可汗的視線之中。
這給頡利可汗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恐慌。
他唯一想到,和能做到的,就是有多快就多快,有多遠就跑多遠。
逃命要緊,晚一分都不行。
頡利可汗騎上他的千裏馬,一騎絕塵,丟棄所有,隻率領他最核心的近衛軍隊,率先逃命去了。
主帥臨陣先逃,這場仗,當然完全沒有必要打下去了。
這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成功,也是巨大的喜。
強如李靖,明如李靖,嚴如李靖,在巨大的勝利後,竟然也縱容他的部下,肆意收割勝利的果實。
這引發了一場風波。
在戰後的論功行賞會上,禦史大夫溫彥博履行他的本職,他向李世民上了個奏章,彈駭李靖治軍不嚴,縱容部下奸淫擄掠,以致於頡利多年的積蓄和財富,被亂兵們撿了便宜。
國家當然損失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因為在此一戰之中,李靖將頡利可汗本部人馬,當場斬殺一萬,還俘虜了男女十餘萬人。
這是頡利可汗的所有家底。
李靖望向頡利可汗逃跑的方向,按兵不動,穩如山嶽。
他開始收割勝利果實。
雖然並沒有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李世民還是高度讚揚了李靖的勝利。
他不無得意地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李世民有一種恥辱終於得報的解脫。
他從太原起兵開始,就深深以稱臣突厥為恥,但事勢所迫,不得不然耳。
當時,他也僅僅隻是李淵的兒子,也是李淵的手下大將,這些屈辱,他父親李淵代他受了。
但他無法忘記,在突厥的壓力下,唐朝甚至一度想遷都遠避。
那是真的打不過啊。
這種窩囊的感覺,他從未曾忘記,雖然他力排眾議,當眾誇下海口,說幾年之內,一定要滅掉突厥。
但更讓他難以釋懷的是,作為一國之主,他被突厥欺負到家門口,卻依然隻能選擇用金錢賄賂的方式,讓突厥撤兵。
渭水之上,白馬之盟,似乎解決了燃眉之急,但對於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而言,這是無法接受的奇恥大辱,也是他一輩子無法釋懷的心底之恨。
這激勵他奮勇前行。
李世民用一種臥薪嚐膽,近乎自虐的方式,逼迫自己從身體,精神和意誌力上,全方位以突厥為唯一的假想敵。
兩個國家,必須一戰,既分勝負,也決生死。
雖然預想中的大決戰沒有出現,但在自己有生之年,竟然可以完成這種傳誦千古的壯舉,讓李世民有一種居天下之中,自己是真正的天選之子的榮耀與尊嚴。
正如他在和蕭瑀討論周朝和秦朝為政得失的時候說:“取之(天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順。”
他殺兄屠弟,靠政變登基,這是他心中的刺。
唯有逆取順治,成就大功業,或可以治愈李世民破碎的心。
也許他在說這句話的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
他的上位之路,當然可以說是大逆,但他在位之後,勵精圖治,人民安居樂業,李唐天下,寫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唐”字。
他無愧於自己,也無愧於李氏列祖列宗,更無愧於他腳下這片土地。
李世民,濟世安民,是世上的英雄,也是天下的雄主。
他的名號叫“貞觀”,而貞觀之治,已成為漢人王朝高已仰止般的存在。
人生至此,夫複何求。
頡利可汗雖敗,卻並未滅亡。
必須窮追猛打,痛打落水狗。
李靖一破頡利於惡陽嶺,再破頡利於陰山。
頡利一退再退,倉促之間,狼狽聚於鐵山。
他已避無可避,退無可退,他想通過外交手段,為自己贏得喘息和調整的機會。
頡利可汗派出使者,向唐朝請罪求和。
他向李世民請求寬恕,想依照他的父親啟民可汗當年投降隋朝的先例,舉族內附,成為唐朝的臣民。
李世民以一貫海納百川的心態,接納了頡利可汗不那麽誠懇的求和。
唐儉再一次成為李唐的特使。
他一生結緣突厥,幾次都差點葬身異域,但這一次卻麵臨了最大的危險。
頡利可汗是個政治家,也是一個陰謀家。
他這次俯首稱臣,外表雖然恭敬,但並非真心實意,隻是走投無路之下的一種無奈選擇。
他的真實用意,是先延緩唐軍的攻勢,等到來年草青馬肥,就可以率眾逃往大漠之北。
大草原上,廣袤無垠,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那是他們的地盤。
到時天高皇帝遠,唐朝軍隊鞭長莫及,自己依然可以瀟灑快活。
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沒有誰會放棄自己土生土長的故土和族人,而去長安,做一個幽居的寓公。
英雄所見略同。
李靖和李世績一致認定,如果不徹底解決頡利,就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平。
頡利可汗擁有的武力,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隻有消滅和擊潰掉頡利可汗的軍隊,斬斷頡利可汗賴以生存的力量根源,才能解決突厥的為患,才可以至少保持漠北五十年的平靜。
畢其功一役,正在此時。
李世績現在是並州大都督,他出身於草莽寇盜,深知頡利的流寇氣息,並且李世績一路走來,已見慣了無數降而複叛,叛而複降的鬧劇。
李世績隻信奉一點,誰強誰才有理,實力決定一切。
他首先倡議說:“頡利雖敗,人眾尚多,若走渡磧,保於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馳備,我等隨後襲之,此不戰而平賊矣。”
李靖更是當世的兵法大家,宜將剩勇追窮寇,現在是徹底解決突厥問題的唯一和最好的機會。
戰機稍縱即逝,對於一個沒有戰機,也善於創造戰機的統帥來說,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可能錯過。
聽到李世績的建議,李靖撫掌扼腕,大感遇到了知音,他大喜說道:“公之此言,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
李靖預判了頡利失敗後的退軍路線,為了防止他北逃大漠,他讓李世績預先埋伏在磧口,收一場最後的網,抓一條最大的魚。
李靖開始布置正麵戰場作戰的計劃。
他指示張公瑾說:“詔使到彼,虜必自寬。遂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
張公瑾有些猶豫,這個攻擊命令和朝廷的政策背道而馳。
他提出自己的擔心:“詔許其降,行人(唐儉)在彼,未宜擊討。”
李靖展示了大將之風,他不容置疑地說:“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
於是,厲兵秣馬,乘夜潛行。
頡利可汗現在正在興頭上。
他看到李世民的特使唐儉,也是他的老熟人和幸運星。
他知道李世民同意了議和請求,認為李世民中了自己拖延之計,心中大喜,大開宴席,招待唐儉。
頡利可汗部屬,全民盡情開懷暢飲,大肆為樂,再無任何防備的措施。
他卻不知道,巨大的危險,已悄然來臨。
李靖銜枚疾進,直搗黃龍。
在陰山時,他遭遇了突厥的一個小部落,有一千多帳,李靖為了避免消息泄露,也為了突襲的突然性,直接讓他們跟隨自己的大部隊一起行軍。
李靖敏銳地感覺到,他離頡利可汗的牙帳已以很近了。
他做出兩手準備。
先派了蘇定方率領二百騎兵,風火兼程,尋找戰機,自己則親率大軍,直壓其後,以一種高壓快速,密不透風的戰術,讓頡利不戰自潰。
李靖精準地抓住了頡利驚弓之鳥的心態。
蘇定方憑借濃霧四合,一路掩襲,竟然突入到距離頡利可汗牙帳七裏的地方,還沒有被發現。
這已是深入虎口,也是絕佳的戰機了。
當烏雲四散,霧氣消失時,蘇定方率領的唐兵如同天兵天將一般,出現在頡利可汗的視線之中。
這給頡利可汗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恐慌。
他唯一想到,和能做到的,就是有多快就多快,有多遠就跑多遠。
逃命要緊,晚一分都不行。
頡利可汗騎上他的千裏馬,一騎絕塵,丟棄所有,隻率領他最核心的近衛軍隊,率先逃命去了。
主帥臨陣先逃,這場仗,當然完全沒有必要打下去了。
這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成功,也是巨大的喜。
強如李靖,明如李靖,嚴如李靖,在巨大的勝利後,竟然也縱容他的部下,肆意收割勝利的果實。
這引發了一場風波。
在戰後的論功行賞會上,禦史大夫溫彥博履行他的本職,他向李世民上了個奏章,彈駭李靖治軍不嚴,縱容部下奸淫擄掠,以致於頡利多年的積蓄和財富,被亂兵們撿了便宜。
國家當然損失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因為在此一戰之中,李靖將頡利可汗本部人馬,當場斬殺一萬,還俘虜了男女十餘萬人。
這是頡利可汗的所有家底。
李靖望向頡利可汗逃跑的方向,按兵不動,穩如山嶽。
他開始收割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