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主動去踩坑,但人活一世,都有不得不為的事情。
這是頡利可汗的悲哀,他必須要去跳坑。
即使是一個國家,雖然以利為先,但有一個甩不掉的曆史包袱。
那就是楊政道的流亡政府。
這是突厥人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典型,為了阻止和對抗唐朝的一統天下,當年處羅可汗下了一盤大棋。
他利用楊廣的孫子,楊暕的遺腹子楊政道建立一個複辟了楊隋政府,然後聯絡招攬了北方諸雄,組成一個反唐聯盟。
加上突厥人自己也加入遊戲,一時之間,風起雲湧,甚至唐朝內部高層,也有很多人準備重新站隊。
雖然,隨著處羅可汗的暴斃,加上李世民在洛陽一戰擒雙王,反唐聯盟轟然瓦解。
但頡利繼任突厥大可汗後,繼承了這筆政治遺產。
在唐朝隻是隋末群雄之一時,加上突厥如日中天時,這並不是一個問題。
但當唐朝已經成為天下之主,蒸蒸日上,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問題。
容納接收窩藏敵對國勢力,還是流亡政府的首腦,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錯誤。
但頡利可汗無法舍棄,也不能舍棄,他隻能抱著這顆隨時爆炸的炸彈睡覺。而李世民也並不著急利用這一名正言順的事件,派兵討伐。
要開戰,理由千千萬。
絕對能贏,才是核心。
況且,李唐王朝的邊境上,還有一個另一個毒瘤。
這也是頡利可汗的一個弱點,是一個他明知會觸怒李世民,也不得不去犯的錯誤。
這件事情,始作俑者是頡利可汗的小弟。
他是漢人,也是漢奸,他也掛了一個突厥冊封他的可汗封號,他就是大度毗伽可汗梁師都。
他是唯一還沒臣服李唐王朝的隋末割據群雄,但他的好日子不多了。
梁師都並非真英雄,更沒什麽大本事,隻是適逢亂世,因緣際會之下,成長為一個割據今陝西北部的豪強。
他北依突厥,似乎也活得滋潤,但他整個造反生涯,被李唐全程壓製。
他碰到了一生的苦主,他叫段德操。
段德操是個狠人,也是個猛人,他對梁師都維持了可怕的百分之百的勝率。
一戰野豬嶺,乘勝追擊梁師都二百裏。
接著又在野戰中殲滅梁師都五千精銳,這一仗打出了大唐的氣勢和聲威,讓梁師都部下聞風喪膽,大將相繼來降。
但梁師都雖敗不死,加上是地頭蛇,總是會恢複生機,卷土重來。
但梁師都終不是成大事之人,他空守著可以直擊長安的黃金位置,十多年都沒掀起什麽大風大浪。
但禍福相依,也許正是梁師都為患較小,沒有引起李唐重視,才能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才能在群雄消融後,還沒有被徹底消滅。
其實,梁師都本來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他壞事做絕。
他自己斷掉退路,也是他唯一的生路。
梁師都竟然還做起漢奸,他唆使處羅和頡利二任可汗,大規模南下入侵長安。
雖然李唐自有天相,幾次進攻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被李唐有驚無險地化解,但李唐終於開始正式注意,並且重視梁師都的破壞力。
梁師都在李唐王朝內部,獲得了壞心壞眼壞人的“三壞”形象。
當然,個人的道德並沒有影響政治上的平衡,因為梁師都在北地的影響和實力,他依然被李唐納入招撫的對象。
但他再一次拒絕了李唐的橄欖枝,自恃強大的突厥是他的後盾,而他和新任大可汗頡利又是喝酒吃肉的兄弟,對於李唐的招降,梁師都一直置之不理。
家賊最為可恨,國賊更是必須被徹底消滅。
梁師都認為自己有本錢拒絕李唐的邀請,他的計劃似乎完美無缺。
萬一大事不成,靠著毗鄰突厥的有利位置,打不贏就跑,他可以隨時逃往突厥避讓。
一旦唐軍撤退,他又可以重拾故舊,東山再起。
他就是要做一個打不死,也燜不爛的小強。
他已習慣了這種流寇的生涯,突厥人也要維持梁師都對李唐的壓力。
這看似是一筆好買賣。
梁師都準備一條道走到黑,他判斷,這條道,他還可以走很多年。
人算不如天算。
短短幾年時間,突厥竟然以一種始料未及的速度,急速衰敗,梁師都傻眼了。
他似乎已經沒有了退路。
因為李世民早就將目光投向了他,想早一點拔掉頡利可汗在北地邊境的這顆釘子。
李世民既有耐心,也有方法。
他采取了一疲二引三威懾的方法,終於將梁師都拖垮。
李世民先派出了二個將領,隔三差五地抓幾個俘虜迴來,但並沒有將他們關入大牢。
而是抓了又放,放了又抓,來迴多次之後,梁師都終於發現一個問題,他的那些被抓了,又放迴來的屬下,還能不能相信,還敢不敢相信?
他們到底還靠不靠得住?
李世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一旦梁師都的內部君臣相猜,就會離心離德。
李世民的第二招,是吸引梁師都的下屬投降。
有強大的國力做支撐,這一招的效果事半功倍。
招降必然伴隨著強硬的軍事行動,隻有在戰場之上打服對手,才可以瓦解對手的鬥誌和決心。
隨著李唐的軍隊不斷將梁師都城外的莊稼和生產物資破壞,梁師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越來越差。
越來越活不下去了。
這終於引發了梁師都部下的反抗。
但梁師都畢竟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地頭蛇,他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雖然反叛的將領也有準備,但參與者和反叛的程度都很有限,雙方隻能維持一種不勝不敗,互有勝敗的局麵。
想叛亂的將領,投降了唐朝,而梁師都也沒能阻止他們的背叛,這更加重梁師都君臣的不信任感。
李世民再給他加了一把火,讓他們在壓力之下,做出最後的,也是必然的選擇。
他準備開始收網。
派出柴紹和薛萬均領銜的唐朝軍隊,正麵攻擊梁師都。
這個計劃,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
窮途末路的梁師都,唯一的希望,就是大草原上的頡利可汗,他第一時間向他發出求救的信號。
其實,梁師都對於頡利可汗而言,隻是一個棋子,並且是一個可以隨時放棄的棋子。
梁師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做過一迴不成功的棄子。
貞觀二年,帝國東北邊陲的契丹歸順唐朝。
這觸犯了突厥的底線,頡利可汗知道李唐天下已定,但梁師都因為在自己庇護之下,始終成了李唐王朝吃又吃不下,丟又丟不掉的心頭之患。
這是一顆有交換價值的棋子。
頡利可汗提出了一個條件,他想用梁師都來交換契丹的酋長。
這讓李世民想起了一段公案。
他心中浮想起李唐剛入主長安時,百廢俱興,夾起尾巴做人的窩囊時分。
那是一段不堪迴首的曆史,也是李唐無法抹卻的汙點。
西突厥的曷婆那可汗,因為與東突厥結怨,投奔長安,托庇於隋唐二朝,但當時東突厥如日中天,君臨天下,李唐一樣也是向他們臣服的勢力之一。
當他們知道曷婆那可汗在唐朝時,突厥人派出了使者,直接向李淵提出,要在長安城處決曷婆那可汗。
這對突厥來說,天經地義,因為他們自視為唐朝的宗主國,但於李唐而言,這是奇恥大辱,意味著國家尊嚴,碎了一地。
但在絕對的實力麵前,尊嚴並不值幾個錢。
實力才決定說話的份量。
李淵最後屈從於壓力,在萬般不情願之下,隻剩下一個權力,那就是給曷婆那可汗選擇了,一個稍微舒服點的離世方式。
於是,曷婆那可汗在李淵主持的宴會中,歡飲醉酒,在睡夢之中含笑逝去。
但再好的死亡,也是死亡。
這件事成為李唐王朝一世之痛,至少李世民就從來未曾忘記。
他當年就痛心疾首地對李淵說過:“人窮來歸我,殺之不義。”
這麽多年以來,李世民每次午夜夢迴,無時無刻都不在激勵自己,惟有實力,才是正理。
現在,突厥又一次讓他想起了李唐的傷疤。
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他可以非常硬氣地迴絕頡利可汗的請求,他霸氣地迴應道:“契丹與突厥異類,今來歸附,何故索之!”
對於梁師都,李世民一樣給他安排了後路。
“師都中國之人,盜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興兵致討,輒來救之,彼如魚遊釜中,何患不為我所有!借使不得,亦終不以降附之民易之。”
李世民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他把腰杆挺了挺,抬頭望天,或者曷婆那在天之靈,也會對自己微微一笑吧。
現在,情勢反轉,麵對梁師都的求救,頡利可汗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淒愴感覺。
麵對這個自己多年的老夥伴,頡利心中五味翻騰。
他們曾有過非常開心的日子,自己在五原的時候,曾和梁師都一起策馬奔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那是多麽難忘的歲月啊,是自己做了大可汗後,再也不曾有過的快樂。
梁師都不僅和自己有私交,也曾經為自己盡心盡力,獻計獻策,南下中原,讓自己盤滿缽滿的忠心屬下。
頡利可汗當時已經內外交困,但他依然需要梁師都繼續扛起反唐的大旗,他準備按照當日的諾言,派出一支軍隊,幫助梁師都度過難關。
隻是,今日自己可以幫梁師都解圍,明日自己落難,身邊又會有誰呢!
頡利可汗的出兵,給了李世民一個光明正大的對付突厥的借口。
他認為頡利可汗既然與大唐和親,卻又反過來又幫助梁師都,這是不義。
當然,即使頡利可汗不出兵,他的結局,也一樣是注定的。
英雄末路,又有什麽憐憫可講,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必須走完。
梁師都這個漢奸,他的結局一樣早就注定了。
即使有突厥軍隊的聲援,也已經大勢已去,梁師都的屬下爭著投降唐朝,而梁師都的家族也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
他們決定犧牲梁師都,以換取梁氏家族,在當地的生存空間,或者可以避免被徹底清洗。
於是,窮途末路之下,梁師都被他的堂侄梁洛仁斬殺。
而梁洛仁也因為有功於李唐,被授與右驍衛鐵將軍,朔方郡公。
這似乎是一種皆大歡喜的結局。
隻有頡利可汗,惶惶不可終日。
這是頡利可汗的悲哀,他必須要去跳坑。
即使是一個國家,雖然以利為先,但有一個甩不掉的曆史包袱。
那就是楊政道的流亡政府。
這是突厥人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典型,為了阻止和對抗唐朝的一統天下,當年處羅可汗下了一盤大棋。
他利用楊廣的孫子,楊暕的遺腹子楊政道建立一個複辟了楊隋政府,然後聯絡招攬了北方諸雄,組成一個反唐聯盟。
加上突厥人自己也加入遊戲,一時之間,風起雲湧,甚至唐朝內部高層,也有很多人準備重新站隊。
雖然,隨著處羅可汗的暴斃,加上李世民在洛陽一戰擒雙王,反唐聯盟轟然瓦解。
但頡利繼任突厥大可汗後,繼承了這筆政治遺產。
在唐朝隻是隋末群雄之一時,加上突厥如日中天時,這並不是一個問題。
但當唐朝已經成為天下之主,蒸蒸日上,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問題。
容納接收窩藏敵對國勢力,還是流亡政府的首腦,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錯誤。
但頡利可汗無法舍棄,也不能舍棄,他隻能抱著這顆隨時爆炸的炸彈睡覺。而李世民也並不著急利用這一名正言順的事件,派兵討伐。
要開戰,理由千千萬。
絕對能贏,才是核心。
況且,李唐王朝的邊境上,還有一個另一個毒瘤。
這也是頡利可汗的一個弱點,是一個他明知會觸怒李世民,也不得不去犯的錯誤。
這件事情,始作俑者是頡利可汗的小弟。
他是漢人,也是漢奸,他也掛了一個突厥冊封他的可汗封號,他就是大度毗伽可汗梁師都。
他是唯一還沒臣服李唐王朝的隋末割據群雄,但他的好日子不多了。
梁師都並非真英雄,更沒什麽大本事,隻是適逢亂世,因緣際會之下,成長為一個割據今陝西北部的豪強。
他北依突厥,似乎也活得滋潤,但他整個造反生涯,被李唐全程壓製。
他碰到了一生的苦主,他叫段德操。
段德操是個狠人,也是個猛人,他對梁師都維持了可怕的百分之百的勝率。
一戰野豬嶺,乘勝追擊梁師都二百裏。
接著又在野戰中殲滅梁師都五千精銳,這一仗打出了大唐的氣勢和聲威,讓梁師都部下聞風喪膽,大將相繼來降。
但梁師都雖敗不死,加上是地頭蛇,總是會恢複生機,卷土重來。
但梁師都終不是成大事之人,他空守著可以直擊長安的黃金位置,十多年都沒掀起什麽大風大浪。
但禍福相依,也許正是梁師都為患較小,沒有引起李唐重視,才能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才能在群雄消融後,還沒有被徹底消滅。
其實,梁師都本來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他壞事做絕。
他自己斷掉退路,也是他唯一的生路。
梁師都竟然還做起漢奸,他唆使處羅和頡利二任可汗,大規模南下入侵長安。
雖然李唐自有天相,幾次進攻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被李唐有驚無險地化解,但李唐終於開始正式注意,並且重視梁師都的破壞力。
梁師都在李唐王朝內部,獲得了壞心壞眼壞人的“三壞”形象。
當然,個人的道德並沒有影響政治上的平衡,因為梁師都在北地的影響和實力,他依然被李唐納入招撫的對象。
但他再一次拒絕了李唐的橄欖枝,自恃強大的突厥是他的後盾,而他和新任大可汗頡利又是喝酒吃肉的兄弟,對於李唐的招降,梁師都一直置之不理。
家賊最為可恨,國賊更是必須被徹底消滅。
梁師都認為自己有本錢拒絕李唐的邀請,他的計劃似乎完美無缺。
萬一大事不成,靠著毗鄰突厥的有利位置,打不贏就跑,他可以隨時逃往突厥避讓。
一旦唐軍撤退,他又可以重拾故舊,東山再起。
他就是要做一個打不死,也燜不爛的小強。
他已習慣了這種流寇的生涯,突厥人也要維持梁師都對李唐的壓力。
這看似是一筆好買賣。
梁師都準備一條道走到黑,他判斷,這條道,他還可以走很多年。
人算不如天算。
短短幾年時間,突厥竟然以一種始料未及的速度,急速衰敗,梁師都傻眼了。
他似乎已經沒有了退路。
因為李世民早就將目光投向了他,想早一點拔掉頡利可汗在北地邊境的這顆釘子。
李世民既有耐心,也有方法。
他采取了一疲二引三威懾的方法,終於將梁師都拖垮。
李世民先派出了二個將領,隔三差五地抓幾個俘虜迴來,但並沒有將他們關入大牢。
而是抓了又放,放了又抓,來迴多次之後,梁師都終於發現一個問題,他的那些被抓了,又放迴來的屬下,還能不能相信,還敢不敢相信?
他們到底還靠不靠得住?
李世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一旦梁師都的內部君臣相猜,就會離心離德。
李世民的第二招,是吸引梁師都的下屬投降。
有強大的國力做支撐,這一招的效果事半功倍。
招降必然伴隨著強硬的軍事行動,隻有在戰場之上打服對手,才可以瓦解對手的鬥誌和決心。
隨著李唐的軍隊不斷將梁師都城外的莊稼和生產物資破壞,梁師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越來越差。
越來越活不下去了。
這終於引發了梁師都部下的反抗。
但梁師都畢竟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地頭蛇,他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雖然反叛的將領也有準備,但參與者和反叛的程度都很有限,雙方隻能維持一種不勝不敗,互有勝敗的局麵。
想叛亂的將領,投降了唐朝,而梁師都也沒能阻止他們的背叛,這更加重梁師都君臣的不信任感。
李世民再給他加了一把火,讓他們在壓力之下,做出最後的,也是必然的選擇。
他準備開始收網。
派出柴紹和薛萬均領銜的唐朝軍隊,正麵攻擊梁師都。
這個計劃,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
窮途末路的梁師都,唯一的希望,就是大草原上的頡利可汗,他第一時間向他發出求救的信號。
其實,梁師都對於頡利可汗而言,隻是一個棋子,並且是一個可以隨時放棄的棋子。
梁師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做過一迴不成功的棄子。
貞觀二年,帝國東北邊陲的契丹歸順唐朝。
這觸犯了突厥的底線,頡利可汗知道李唐天下已定,但梁師都因為在自己庇護之下,始終成了李唐王朝吃又吃不下,丟又丟不掉的心頭之患。
這是一顆有交換價值的棋子。
頡利可汗提出了一個條件,他想用梁師都來交換契丹的酋長。
這讓李世民想起了一段公案。
他心中浮想起李唐剛入主長安時,百廢俱興,夾起尾巴做人的窩囊時分。
那是一段不堪迴首的曆史,也是李唐無法抹卻的汙點。
西突厥的曷婆那可汗,因為與東突厥結怨,投奔長安,托庇於隋唐二朝,但當時東突厥如日中天,君臨天下,李唐一樣也是向他們臣服的勢力之一。
當他們知道曷婆那可汗在唐朝時,突厥人派出了使者,直接向李淵提出,要在長安城處決曷婆那可汗。
這對突厥來說,天經地義,因為他們自視為唐朝的宗主國,但於李唐而言,這是奇恥大辱,意味著國家尊嚴,碎了一地。
但在絕對的實力麵前,尊嚴並不值幾個錢。
實力才決定說話的份量。
李淵最後屈從於壓力,在萬般不情願之下,隻剩下一個權力,那就是給曷婆那可汗選擇了,一個稍微舒服點的離世方式。
於是,曷婆那可汗在李淵主持的宴會中,歡飲醉酒,在睡夢之中含笑逝去。
但再好的死亡,也是死亡。
這件事成為李唐王朝一世之痛,至少李世民就從來未曾忘記。
他當年就痛心疾首地對李淵說過:“人窮來歸我,殺之不義。”
這麽多年以來,李世民每次午夜夢迴,無時無刻都不在激勵自己,惟有實力,才是正理。
現在,突厥又一次讓他想起了李唐的傷疤。
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他可以非常硬氣地迴絕頡利可汗的請求,他霸氣地迴應道:“契丹與突厥異類,今來歸附,何故索之!”
對於梁師都,李世民一樣給他安排了後路。
“師都中國之人,盜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興兵致討,輒來救之,彼如魚遊釜中,何患不為我所有!借使不得,亦終不以降附之民易之。”
李世民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他把腰杆挺了挺,抬頭望天,或者曷婆那在天之靈,也會對自己微微一笑吧。
現在,情勢反轉,麵對梁師都的求救,頡利可汗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淒愴感覺。
麵對這個自己多年的老夥伴,頡利心中五味翻騰。
他們曾有過非常開心的日子,自己在五原的時候,曾和梁師都一起策馬奔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那是多麽難忘的歲月啊,是自己做了大可汗後,再也不曾有過的快樂。
梁師都不僅和自己有私交,也曾經為自己盡心盡力,獻計獻策,南下中原,讓自己盤滿缽滿的忠心屬下。
頡利可汗當時已經內外交困,但他依然需要梁師都繼續扛起反唐的大旗,他準備按照當日的諾言,派出一支軍隊,幫助梁師都度過難關。
隻是,今日自己可以幫梁師都解圍,明日自己落難,身邊又會有誰呢!
頡利可汗的出兵,給了李世民一個光明正大的對付突厥的借口。
他認為頡利可汗既然與大唐和親,卻又反過來又幫助梁師都,這是不義。
當然,即使頡利可汗不出兵,他的結局,也一樣是注定的。
英雄末路,又有什麽憐憫可講,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必須走完。
梁師都這個漢奸,他的結局一樣早就注定了。
即使有突厥軍隊的聲援,也已經大勢已去,梁師都的屬下爭著投降唐朝,而梁師都的家族也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
他們決定犧牲梁師都,以換取梁氏家族,在當地的生存空間,或者可以避免被徹底清洗。
於是,窮途末路之下,梁師都被他的堂侄梁洛仁斬殺。
而梁洛仁也因為有功於李唐,被授與右驍衛鐵將軍,朔方郡公。
這似乎是一種皆大歡喜的結局。
隻有頡利可汗,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