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讓父子兄弟相殘,還需要找一個更合適的人去開這個口。


    房玄齡認為長孫無忌是一個天然合適的人選。


    他是李世民的發小,也是他的舅子,和李世民是過命的交情。


    房玄齡不再遮掩,非常幹脆地對長孫無忌說:“今嫌隙已成,禍機將發,天下恟恟,人懷異誌,變端一作,大亂必興,非值禍及府朝,正恐傾危社稷。此之際會,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計,莫若遵周公之事,……孰若家國淪亡,身名俱滅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長孫無忌終於等到了這一刻,他也不再藏著掖著,心有戚戚地迴答道:“久懷此謀,未敢披露,公今所說,深會宿心。”


    然後,他進入內堂,和李世民挑明此事。


    李世民立即召見房玄齡,憂心忱忱地說:“阽危之兆,其跡已現,將若之何?”


    房玄齡心壯語直,毫不避諱地說道:“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讚也,願大王勿疑。”


    房玄齡敢這樣說,是因為大勢已成。


    心懷此誌的人,在李世民秦王府中,並不是少數,而是已成為一種共識,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計議已決。


    自此之日,在李世民府內形成了一個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小團體,他們耐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他們並沒有等很久。


    有一件事,逼迫他們立即動手。


    突厥人又一次率領幾萬大軍,大舉南侵,重重圍困之下,烏城告急。


    按照慣例,朝廷會指派李世民掛帥北征。


    但這一次,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李建成推薦李元吉成為北佂的統帥,而李世民卻被投閑置散。


    真實的情況還要嚴重得多。


    除了直接針對李世民之外,他們對李世民手下的核心將領,采取了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的政策。


    先是軟性的收買,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花重金收買秦王府中的驍將猛士。


    他們首先將目光盯向了尉遲敬德。


    先是送金送銀送珠寶,並且附上密信,用高官厚祿招攬他,信中言辭懇切地說:“願迂長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


    但尉遲敬德和李世民一起從死人堆裏爬出來,他身上李世民的鉻印太重了,不出所料,尉遲敬德直接拒絕了他們的招撫。


    他先是緬懷了昔日不堪迴首的往事,:“敬德起自幽賤,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竄身無所,久淪逆地,罪不容誅。”


    然後,慷慨激昂堅定地說:“實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隸名藩邸,唯當以身報恩。於殿下無功,不敢謬當重賜。若私許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


    尉遲敬德轉身就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叫他提防太子的陰謀。


    李世民對於建成的陰謀,早就見怪不怪。


    但他擔心尉遲敬德的安危,讓他委屈求全,以保重自己為首要任務。


    他推誠置腹地說道:“公之素心,鬱如山嶽,積金至鬥,知公情不可移。送來但取,寧須慮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陰計,足為良策。


    李世民沒有看錯他的兄弟。


    李建成和元吉信奉不能為己所用,就讓別人也不能用的人生信條。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


    出於對尉遲敬德的顧忌,他們立即開始了報複行動。


    他們想要徹底解決尉遲敬德。


    但派出去的壯士卻無法得手。


    這並不是尉遲敬德防範太嚴,相反,他大敞門開,自己高臥堂上,擺出一副有種就過來比一比,鬥一鬥的心態,歡迎刺客的到來。


    尉遲敬德聲名在外,還沒有哪一個刺客,敢明目張膽挑戰尉遲,他們隻能灰溜溜地避開逃走。


    李建成見軟硬都不行,就來了一招陰的。


    他給尉遲敬德硬安上一個罪名,在李淵麵前告狀。


    個人當然無法反抗國家機器和意誌,李建成達到了目的,尉遲敬德被抓入獄。


    但李世民展示了他的力量。


    雖然李建成想要置尉遲敬德於死地,但由於李世民的介入和堅持,他被無罪釋放。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這次李建成想要將李世民府上的精銳外調,想清空秦王府上的人才。


    程知節(咬金)堅決不聽從調令,他有直接抗命的勇氣和底氣,顯然來自李世民直接的支持。


    雙方勢如水火。


    程知節被外放為康州刺史,他痛心疾首地向李世民請命說:“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


    程咬金雖然可以拖延時間,但李世民府上的文官謀臣,卻沒有遲疑的理由。


    正如李無吉所言,“秦府智略之士,可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耳。”


    李建成展示了他的優勝和可怖的力量,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房杜二人,被調出府外。


    情勢岌岌可危,最後的決戰一觸即發。


    李世民有些猶豫,他其實還沒有完全準備好。


    最重要的一點是軍隊頭領們的心意和動向。


    李世民自己本來就是無敵的統帥,加上早就開府延攬了很多人才,家底非常豐厚。


    但還有二個人,他卻需要重點考慮。


    一個是李靖。


    他雖然很早就是秦府中人,也受過李世民的恩情,才免於被李淵斬首。


    但他因為跟隨李孝恭在江南成功立業,現在成了李唐在江南係人馬的代表。


    另一個人是李世績。


    他雖然一樣歸屬於李世民麾下,但他已經成長為山東傳統勢力的領頭羊,山東力量,一百多年來,是足以抗衡關中的勢力。


    這二個人,雖然都和李世民有私交,但現在事關重大,必然會以自己的利益做出選擇。


    非常幸運的是,他們都保持了一種穩健的行事風格。


    他們不會派兵參與李世民的行動,但卻也沒有去向李淵告發李世民。


    這實際上意味著他們認可一種宮廷政變,但卻不想重新起兵對抗,讓國家重新陷入戰爭。


    這是一種難得的有傾向性的中立,這已經足夠了。


    導火索很快被點燃,雙方進入白刃戰。


    突厥再次大舉南寇,李建成推薦李元吉領軍出征,這不但搶了李世民的位置,他們還想要李世民的人頭。


    這個計劃分成二步走。


    第一步是將秦王府中的精銳,盡數征調北上抵禦突厥,第二點就是針對李世民的斬首行動。


    第一步名正言順,這是李淵的命令,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調走李世民府中的大將和精銳戰士,但在這一步,出了岔子。


    李建成府上出了一個告密者,他帶來了非常勁爆的消息。


    他就是王眰,他帶來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談話內容,“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計劃,也是一個一鍋端的計劃,不由得李世民不相信。


    事情非常明顯,太子要動手了。


    李世民一方商量對策。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同情和憐憫,隻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所有人都勸李世民先發製人。


    他們非常明確而肯定地說道:“大王若不速正之,則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


    李世民還想裝下仁義,他表現得有些猶豫,對著眾人說道:“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不亦可乎。”


    其實這本質上是一場你死我活戰鬥。


    李世民久經沙場,非常明白隻有將戰場上那一套搬到長安城中,用來對付李建成,他們才有活著的可能。


    戰場之上,誰夠狠,誰更無情,誰就能活。


    理智已經說服李世民狠下心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但他還是有些擔心背上骨肉相殘的千古惡名。


    但事勢已成,即使李世民願意犧牲,他的部下也決不願意。


    況且,李世民本人就早有四方之誌。


    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現在情勢如此,如果等李建成一方先動手,大家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那就開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