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的好日子到頭了。
他在戰鬥之中,被唐軍馬槊刺中,在逃跑過程之中,自然受到影響,終於被唐軍在牛口渚追上。
竇建德對牛口渚有種難以言喻的反感。
因為,當時有一首民謠將他和牛口渚聯係起來,唱的是“豆(竇)入牛口,勢不得久。”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更大的可能是李世民的攻心之戰,發動群眾,打一場心理戰,氣勢戰,這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李世民的可怕。
在牛口渚,竇建德終於支撐不住,他從馬背上,轟然倒地。
一代夏王,這個曾經的天選之子,已跌落塵埃。
追擊的唐軍,要對竇建德下死手。
生死關頭,竇建德不再高高在上,他趕忙脫下戰袍,對追殺他的人曉以利害,鼓動他們說:“勿殺我,吾乃夏王,能富貴汝。”
於是,竇建德以堂堂一國之主,做了李唐的俘虜。
也許,在那一刻,他的心中,想起了李神通,想起了同安長公主,他們也曾經是自己階下之囚,但自己一直以禮相待。
也許以往的香火之情,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吧。
但他對於李淵的為人,和李唐的政策顯然一無所知。
李淵此人,雖然寬懷大度,大力重用隋朝故舊官僚,但對於真正和他爭天下的這些梟雄們,卻采取了冰冷而殘酷的誅殺策略。
他奉行從肉體上消滅他們。
或者,這就是政治。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竇建德敗。
當李世民看到成為俘虜的竇建德時,他展示出勝利者的姿態,不留情麵地指責他說道:“我自討王世充,何預汝事,而來越境,犯我兵鋒!”
竇建德說了一句心裏話,也是老實話。
他恭敬而誠實地迴答道:“今不自來,恐煩遠取。”
事實確是如此,李唐王朝要想統一全國,和竇建德必有一戰,隻不過,成王敗寇,自古皆然。
既然輸了,那就隻能接受結果。
虎牢之戰,對於洛陽整個戰局和政局的影響,深刻而立竿見影。
竇建德初二戰敗,初七,竇建德屬下的偃師和鞏縣就投降了唐朝。
而王世充治下的洛陽故城,主將棄城而逃,亞將以城而降。
李唐的政治效率驚人。
五月初八,就任命鄭善果為山東道撫慰大使,安撫竇建德舊部區域。
並且,李世民當場釋放了五萬俘虜,讓他們迴歸本鄉,這是一個最佳的宣傳機器。
他們所到之處,會將李世民一戰而擒竇建德的戰鬥神化,並且,李世民仁義釋俘,對於瓦解山東抵抗軍的鬥誌,招降那些動搖的城池,顯然遠比軍隊更來得有用。
當然,釋放俘虜,除了有這二個用處之外,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現在需要輕裝上陣。
他知道,他的主戰場,現在是在洛陽。
李世民久經沙場,知道兵貴神速,趁熱打鐵的重要性,五月初八當天,他就馬不留行,從虎牢出發趕往洛陽。
初九,李世民押著竇建德、王琬、長孫安世等來到洛陽城下。
雖然天高日麗,和風吹拂,天地之間充滿了生氣。
但洛陽高高的城牆之上,王世充的心都涼透了,他的生機已絕。
他知道,天已變了,他王世充已是明日黃花。
當世雙雄竇建德和王世充的第一次見麵,想不到竟然是在洛陽城下,一個深陷囹圄,早晚成囚,一個已成階下之囚。
昔日風光,一朝雨打風吹去。
他們二人相視,無語淚先流,一生心血,一輩子的事業,多少往事,愧悔湧上心頭。
王世充哽咽著說出二個字:“夏王”,就再也說不下去。
竇建德抬頭。
洛陽城牆,高聳入天際,王世充立於其上,渺若無物。
微風吹過,竇建德的袖袍獵獵飛舞,事已至此,他反倒神色平靜,甚至感覺這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不再有關係,也不那麽真實。
李世民展示了勝利者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大度,他將長孫安世釋放進城,向王世充詳細講述竇建德失敗被擒的經過。
王世充召開了禦前會議,商討未來的道路。
未來,他們還有未來嗎?
沉默,一片死寂的沉默。
王世充知道將領們是不會再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的,那就隻能自己先來。
他率先打破悶局,想突圍南走襄陽,南方,那是他們唯一可以托身之地。
他們來自於南方的江淮之間,如果能再一次到達自己熟悉的故土,江淮父老或者能容納支持他們,未始沒有東山再起之日。
但將領們都心灰意懶,不願意再跟隨王世充突圍,他們意氣消沉地說道:“吾所恃者夏王,夏王今已為擒,雖得出,終必無成。”
敗局已定,大勢已去。
既然戰之必敗,逃跑無門,好就隻剩下投降一道了。
王世充隻得大開城門,率領太子、群臣、文武百官二千多人,走向李世民的大營,請求投降。
王世充是敗軍之降,心中惶恐,俯伏在地上,竟然汗流浹背。
李世民並不倨傲,但卻不無誌得意滿地說:“卿常以(我)童子見處,今見童子,何恭之甚邪?”
王世充不能說話,也不好說話,隻是頓首謝罪。
李世民展示了仁義之師的風範。
他全麵接手洛陽,雖然這座城池,讓他流了無數的血,甚至有可能讓他有來無迴,但現在匍匐在他腳下,他感覺自己是勝者,是世間之王。
勝利的感覺真好。
他迴洛陽時,見到了封德彝,這個代表李淵堅決反對自己在虎牢決戰的元老,李世民確實心情大佳,他忍不住調侃封德彝說:“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慮,不免一失乎!”
封德彝想起昔日和李世民臉紅脖子粗的辯論場麵,心生慚愧,不敢和他對視。
李世民不為己甚,哈哈大笑而已。
但該做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在洛陽決戰之前,李世民已經取得了李淵的肯首,“歸語爾王(李世民),今取洛陽,止於息兵。克城之日,乘輿法物、圖籍、器械,非私所有須者,委汝收之,其餘子女玉帛,並以分賜將士。”
事實上,李世民也幾乎將洛陽當成了他的大本營,但作為舊隋的東都,也是事實上的王城,富甲天下的財寶土地布帛,以當時李世民區區一個藩王,無法一口吞下。
長安城中,各路力量,都睜大了眼睛,伸長了手臂,以期在一個可以預見的大一統王朝中,都早已開始布局。
李世民將從此刻開始,進入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
一旦開始,絕不可停止。
隻有將戰場之上那一套,全部搬到政治場上,李世民才發現他有贏的可能。
但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收拾好洛陽城的局勢。
李世民頒布嚴令,分兵各守寺肆,禁止侵擾,他令行禁止,屬下都不敢違犯,一時肅然。
新朝新氣象,李世民依然有大動作。
當他看到楊隋在洛陽窮奢極侈的宮殿時,他由衷地感歎道:“逞侈心,窮人欲,無亡得乎。”
他頒下命令,撤掉端門樓,焚燒乾陽殿,毀掉則天門闕。
王世充敗,洛陽下。
此戰之後,河南河北之地,將盡入李唐版圖,李淵已顯現出統一天下的必然之勢,憑僅一點,他就可以屹立於中華皇帝之林。
但善後之事,還非常複雜。
甚至引發了另一場嚴重的危機,河北竇建德雖然失敗,但因為李唐在竇建德及其部屬的處理上,操之過急,人心並不服,加上他們依然保留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這個世間,隻信奉誰的拳頭硬,誰才更有理的真理。
於是,河北很快複叛。
自此之後,李唐和河北之間,幾百年的恩恩怨怨,征戰較勁,從未真正停止,草灰蛇線,始自於此。
洛陽城舊官僚的處理,非常簡單。
李世民殺掉了一批為首的不仁不義的大官僚後,就停止了肅反行動。
洛陽屢經戰火,已經奄奄一息,它太需要休息,哪怕隻是片刻的安寧。
但在處斬的人群之中,有一個人卻很特別,他就是單雄信。
他是原瓦崗軍中的元老,號稱飛將軍,先跟隨翟讓,後歸李密,最後投降了王世充。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李世績的鐵哥們,是喝過酒,發過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鐵哥們。
但李世民要處斬單雄信。
他在戰鬥之中,被唐軍馬槊刺中,在逃跑過程之中,自然受到影響,終於被唐軍在牛口渚追上。
竇建德對牛口渚有種難以言喻的反感。
因為,當時有一首民謠將他和牛口渚聯係起來,唱的是“豆(竇)入牛口,勢不得久。”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更大的可能是李世民的攻心之戰,發動群眾,打一場心理戰,氣勢戰,這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李世民的可怕。
在牛口渚,竇建德終於支撐不住,他從馬背上,轟然倒地。
一代夏王,這個曾經的天選之子,已跌落塵埃。
追擊的唐軍,要對竇建德下死手。
生死關頭,竇建德不再高高在上,他趕忙脫下戰袍,對追殺他的人曉以利害,鼓動他們說:“勿殺我,吾乃夏王,能富貴汝。”
於是,竇建德以堂堂一國之主,做了李唐的俘虜。
也許,在那一刻,他的心中,想起了李神通,想起了同安長公主,他們也曾經是自己階下之囚,但自己一直以禮相待。
也許以往的香火之情,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吧。
但他對於李淵的為人,和李唐的政策顯然一無所知。
李淵此人,雖然寬懷大度,大力重用隋朝故舊官僚,但對於真正和他爭天下的這些梟雄們,卻采取了冰冷而殘酷的誅殺策略。
他奉行從肉體上消滅他們。
或者,這就是政治。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竇建德敗。
當李世民看到成為俘虜的竇建德時,他展示出勝利者的姿態,不留情麵地指責他說道:“我自討王世充,何預汝事,而來越境,犯我兵鋒!”
竇建德說了一句心裏話,也是老實話。
他恭敬而誠實地迴答道:“今不自來,恐煩遠取。”
事實確是如此,李唐王朝要想統一全國,和竇建德必有一戰,隻不過,成王敗寇,自古皆然。
既然輸了,那就隻能接受結果。
虎牢之戰,對於洛陽整個戰局和政局的影響,深刻而立竿見影。
竇建德初二戰敗,初七,竇建德屬下的偃師和鞏縣就投降了唐朝。
而王世充治下的洛陽故城,主將棄城而逃,亞將以城而降。
李唐的政治效率驚人。
五月初八,就任命鄭善果為山東道撫慰大使,安撫竇建德舊部區域。
並且,李世民當場釋放了五萬俘虜,讓他們迴歸本鄉,這是一個最佳的宣傳機器。
他們所到之處,會將李世民一戰而擒竇建德的戰鬥神化,並且,李世民仁義釋俘,對於瓦解山東抵抗軍的鬥誌,招降那些動搖的城池,顯然遠比軍隊更來得有用。
當然,釋放俘虜,除了有這二個用處之外,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現在需要輕裝上陣。
他知道,他的主戰場,現在是在洛陽。
李世民久經沙場,知道兵貴神速,趁熱打鐵的重要性,五月初八當天,他就馬不留行,從虎牢出發趕往洛陽。
初九,李世民押著竇建德、王琬、長孫安世等來到洛陽城下。
雖然天高日麗,和風吹拂,天地之間充滿了生氣。
但洛陽高高的城牆之上,王世充的心都涼透了,他的生機已絕。
他知道,天已變了,他王世充已是明日黃花。
當世雙雄竇建德和王世充的第一次見麵,想不到竟然是在洛陽城下,一個深陷囹圄,早晚成囚,一個已成階下之囚。
昔日風光,一朝雨打風吹去。
他們二人相視,無語淚先流,一生心血,一輩子的事業,多少往事,愧悔湧上心頭。
王世充哽咽著說出二個字:“夏王”,就再也說不下去。
竇建德抬頭。
洛陽城牆,高聳入天際,王世充立於其上,渺若無物。
微風吹過,竇建德的袖袍獵獵飛舞,事已至此,他反倒神色平靜,甚至感覺這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不再有關係,也不那麽真實。
李世民展示了勝利者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大度,他將長孫安世釋放進城,向王世充詳細講述竇建德失敗被擒的經過。
王世充召開了禦前會議,商討未來的道路。
未來,他們還有未來嗎?
沉默,一片死寂的沉默。
王世充知道將領們是不會再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的,那就隻能自己先來。
他率先打破悶局,想突圍南走襄陽,南方,那是他們唯一可以托身之地。
他們來自於南方的江淮之間,如果能再一次到達自己熟悉的故土,江淮父老或者能容納支持他們,未始沒有東山再起之日。
但將領們都心灰意懶,不願意再跟隨王世充突圍,他們意氣消沉地說道:“吾所恃者夏王,夏王今已為擒,雖得出,終必無成。”
敗局已定,大勢已去。
既然戰之必敗,逃跑無門,好就隻剩下投降一道了。
王世充隻得大開城門,率領太子、群臣、文武百官二千多人,走向李世民的大營,請求投降。
王世充是敗軍之降,心中惶恐,俯伏在地上,竟然汗流浹背。
李世民並不倨傲,但卻不無誌得意滿地說:“卿常以(我)童子見處,今見童子,何恭之甚邪?”
王世充不能說話,也不好說話,隻是頓首謝罪。
李世民展示了仁義之師的風範。
他全麵接手洛陽,雖然這座城池,讓他流了無數的血,甚至有可能讓他有來無迴,但現在匍匐在他腳下,他感覺自己是勝者,是世間之王。
勝利的感覺真好。
他迴洛陽時,見到了封德彝,這個代表李淵堅決反對自己在虎牢決戰的元老,李世民確實心情大佳,他忍不住調侃封德彝說:“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慮,不免一失乎!”
封德彝想起昔日和李世民臉紅脖子粗的辯論場麵,心生慚愧,不敢和他對視。
李世民不為己甚,哈哈大笑而已。
但該做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在洛陽決戰之前,李世民已經取得了李淵的肯首,“歸語爾王(李世民),今取洛陽,止於息兵。克城之日,乘輿法物、圖籍、器械,非私所有須者,委汝收之,其餘子女玉帛,並以分賜將士。”
事實上,李世民也幾乎將洛陽當成了他的大本營,但作為舊隋的東都,也是事實上的王城,富甲天下的財寶土地布帛,以當時李世民區區一個藩王,無法一口吞下。
長安城中,各路力量,都睜大了眼睛,伸長了手臂,以期在一個可以預見的大一統王朝中,都早已開始布局。
李世民將從此刻開始,進入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
一旦開始,絕不可停止。
隻有將戰場之上那一套,全部搬到政治場上,李世民才發現他有贏的可能。
但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收拾好洛陽城的局勢。
李世民頒布嚴令,分兵各守寺肆,禁止侵擾,他令行禁止,屬下都不敢違犯,一時肅然。
新朝新氣象,李世民依然有大動作。
當他看到楊隋在洛陽窮奢極侈的宮殿時,他由衷地感歎道:“逞侈心,窮人欲,無亡得乎。”
他頒下命令,撤掉端門樓,焚燒乾陽殿,毀掉則天門闕。
王世充敗,洛陽下。
此戰之後,河南河北之地,將盡入李唐版圖,李淵已顯現出統一天下的必然之勢,憑僅一點,他就可以屹立於中華皇帝之林。
但善後之事,還非常複雜。
甚至引發了另一場嚴重的危機,河北竇建德雖然失敗,但因為李唐在竇建德及其部屬的處理上,操之過急,人心並不服,加上他們依然保留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這個世間,隻信奉誰的拳頭硬,誰才更有理的真理。
於是,河北很快複叛。
自此之後,李唐和河北之間,幾百年的恩恩怨怨,征戰較勁,從未真正停止,草灰蛇線,始自於此。
洛陽城舊官僚的處理,非常簡單。
李世民殺掉了一批為首的不仁不義的大官僚後,就停止了肅反行動。
洛陽屢經戰火,已經奄奄一息,它太需要休息,哪怕隻是片刻的安寧。
但在處斬的人群之中,有一個人卻很特別,他就是單雄信。
他是原瓦崗軍中的元老,號稱飛將軍,先跟隨翟讓,後歸李密,最後投降了王世充。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李世績的鐵哥們,是喝過酒,發過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鐵哥們。
但李世民要處斬單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