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望眼欲穿。


    他隻能龜縮於洛陽城中,苦捱死等,目光天天望向東方,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竇建德的旗幟飄揚。


    竇建德並沒有閑下來。


    他已取得戰略優勝,河北之地,除了僻遠的北方幽州,其餘土地人口,已盡入他的版圖。


    在正式救援王世充的路上,他順道解決了後顧之憂。


    盤踞在周橋(今山東荷澤),自號宋義王的孟海公,在他的絕對力量麵前,不堪一擊,臣服於己。


    加上以前就已經收服的山東徐圓良朗,竇建德盡有河北山東之地。


    這是竇建德最高光的時刻。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如此輕鬆順利地拿下孟海公,似乎預示了此次救援王世充的行動會一帆風順。


    於是,竇建德集合三方兵力,總計十萬,號稱三十萬,浩浩蕩蕩一路殺向洛陽。


    他一路勢如破竹,沿途王世充所部,還有一些沒有投降李唐的城池,全部開門迎接他的到來。


    在成皋,竇建德和王世充在洛陽以外的實力,實現了最後的合流。


    郭士衡奉王世充之弟,徐州行台王世辯的命令,率領幾千兵馬,匯入竇建德的援洛大軍。


    在此之前,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韓洪也和竇建德一起攻陷了滎陽(現鄭州)等地。


    王竇聯軍所過皆下,氣勢如虹,洛陽已近在咫尺。


    但他們隻能在成皋之東原,停下前進的步伐,因為他們的前麵,有一座他們永遠也無法逾越的關城,那就是虎牢關。


    虎牢關作為洛陽在東麵的門戶,現在還牢牢地掌握在李唐軍隊的手中,如果要救援洛陽,必須攻下虎牢關。


    虎牢關之戰,是一場決定大唐國運,也是天下氣運的大戰。


    這一戰將在李世民耀眼的皇冠上,添上最大最靚眼的珍珠。


    但李世民現在還在洛陽。


    圍困洛陽城的行動,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雖然艱苦,卻是必須。


    在城外督戰的李世民,剛剛得到了虎牢前線的消息,全盛的竇建德,傾巢而來。


    事關重大,情勢極緊,青城宮,李世民召開了軍事會議。


    何去何從,又如何應對?


    將領們在洛陽城下,已鏖戰了幾個月,耗盡了耐心和精力,早已疲憊不堪。


    他們心中對洛陽之戰,本來就打了問號,現在又加上竇建德,腹背受敵,人心浮動,都想退兵。


    但李世民此次會議,雖然看似想集思廣益,他心中卻早已定計,並不想聽取任何不同的意見。


    但開會,可以達到上情下達,統一思想行動的目的。


    李世民得到了他想聽到的話語。


    他的屬下,已集中了天下最富智略的謀士,有二個清醒而有遠見之士,發出了完全不同於諸將的振聾發聵的聲音。


    郭孝恪首先站出來,沒有任何猶豫地下了一個定論說:“(王)世充窮蹙,垂將麵縛。”。


    他接著又分析了竇建德的形勢,更高瞻遠矚地說:“(竇)建德遠來助虐,糧過勁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郭孝恪有這個資格,他日後也將成長為大唐名著天下的名將。


    他是李密的嫡係,後隨李世績鎮守稱黎陽,顯然,在李密心中,他是足以媲美翟讓係第二把手徐(李)世績的人才。


    李密一代梟雄,其識人之術確實讓人歎為觀止。


    薛收也反對撤兵。


    他係出名門,是楊隋一朝文宗薛道衡之子,薛收本人也是一個傳奇。


    李世民對他推崇備至,認為他有宰相之才,他曾經對房玄齡無限懷念地說:“薛收若在,吾當以中書令(宰相)處之。”


    但天妒英才,薛收三十三歲就早死,在為秦府十八學士畫像時,李世民再次想起薛收,不無遺憾地說,他未能親身參與此盛事。


    在大唐命運的轉折點,薛收堅定地站到了李世民這一邊。


    他非常詳盡冷靜地分析了當前的戰局,並且對於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優缺點,了若指掌,他也謀劃了詳細的解決方案。


    情勢的發展,一一驗證了薛收的判斷。


    李世民說薛收有宰相之才,並非過譽。


    薛收先分析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優劣,他條分縷析道:“世充據有東都,府庫填積,其兵皆是江淮精銳,所患者在於乏食,是以為我所持,求戰不可。建德親總軍旅,來拒我師,亦當盡彼驍雄,期於奮決。”


    然後,薛收指出如果讓他們聯合之後的後果,那是不可承受之重“若縱其至此,兩寇相連,轉河北之糧以相資給,則伊、洛之間戰鬥不已。”


    長期混戰,李唐作為外來的強龍,當然不可能占到便宜,可以說,如果被拖到這一步,那李唐爭霸天下的大計,一定涼涼。


    於是,薛收成竹在胸地提出了自己的應對之法,他說道:“今宜分兵守營,深其溝防,即世充欲戰,慎勿出兵。大王親率猛銳,先據成皋之險,訓兵坐甲,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師,當我堂堂之勢,一戰必克。”


    最後,薛收精準地預測了戰後的勝局,“建德既破,世充自下矣。不過二旬,二國之君,可麵縛麾下。若退兵自守,計之下也。”


    薛收真乃國士,他以高屋建瓴的眼光,穿透曆史的迷霧,洞若燭火,但良玉美材,也需要賣給識貨的人。


    幸運的是,他碰上了一個李世民這個開明的領導,君明臣賢,自然無往而不利。


    李世民當時正是二十多歲,意氣風發,勇於進取,他完全讚同並采取了薛收的策略。


    但李唐軍隊之中的元老派,對於這種孤注一擲的戰法,卻完全持相反的意見。


    薛收的方案,如果成功,自然可以一戰擒雙王,建萬世之功,但如果在虎牢和竇建德決戰失利,那東征的李唐軍隊,必將匹馬無歸。


    他們多曆人事,在出發之前,受李淵重托,他們想采取一種折衷的方案。


    那即使李世民在虎牢失敗,他們依然保存了李唐軍隊的精銳,以後還有一爭天下的本錢。


    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等代表李淵的元老派,他們其中有二人都在李淵一朝做過宰相,而屈突通也是李唐的兵部尚書,可以說,他們就是李淵在軍中的代表。


    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都堅持說:“吾兵疲老,世充憑堅城,未易猝拔,建德席勝而來,鋒銳氣盛;吾腹背受敵,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李世民聽了薛收的分析,在心中早就定下了決戰虎牢,再退擒王世充的計劃。


    但麵對李淵的元老們的質疑,他必須耐心解釋自己的作戰計劃,但同時他也知道,他需要以必勝的信念,才能說服他們和自己站在一起。


    李世民進一步闡述目前的形勢,“世充兵摧食盡,上下離心,不煩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驕卒惰,吾據虎牢,扼其咽喉。”


    然後他再詳細陳述自己的破敵之策,“彼若冒險爭鋒,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戰,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城破兵強,氣勢自倍,一舉兩克,在此行矣。”


    顯然,李世民已經考慮到了戰場出現的種種情況,並且都於己方的應對方法,成竹在胸,可謂多算勝,已立於不敗之地。


    李世民知道機會一縱即逝,他最後再強調不去虎牢決戰的後患,“若不速進,賊入虎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望;二賊並力,其勢必強。”


    與其養虎遺患,不若早做決戰,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不容置疑地說:“何弊之承,吾計決矣!”


    李世民雖然再一次拍胸脯保證,此戰必勝,但李淵的元老們依然想分散風險,他們需要考慮萬一李世民失敗之後,李唐是否還有卷土重來的力量。


    他們想起了李淵的殷殷矚托,覺得李世民雖然勇氣可嘉,但這種不給自己留後路的賭博式做法,卻並不是爭天下的堂堂正正之路。


    他們堅持讓李世民聽從他們的意見,至少要撤掉洛陽的圍困,以便於保存實力。


    這是一種看似穩妥,兩不相誤的戰法,但李世民卻知道,一旦不能全勝,勢必橫生事端,況且,現在局麵已經容不得一絲猶豫。


    但該妥協,依然必須妥協。


    他們達成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