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橫空出世,有他的優點,但他不是完人,也有無法克服的缺點。
這來自於他的出身。
他是布衣起家,躬耕於隴畝,洗腳上田。
因為成名時間非常短,對於物質享受,他還能保留樸素的感情,並且,由於他在鄉裏時就仗義疏財,他於錢財,也頗為淡泊。
每次征戰的收獲,他都獎賞給各位將領,自己一無所取,這讓屬下將領都有效忠拚死之心。
在私生活上,他也有一個好妻子曹氏。
她不事雕琢,不重珠玉,也不衣紈綺錦繡,他們二個人,似乎都是素食主義者,平常所吃,不過是常見的蔬菜瓜果,簡單的脫粟之飯而已。
更為誇張的是,即使已成河北之王,他們的隨從使女婢仆,也不過十多人而已。
這其實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竇建德在聊城打敗宇文化及之後,得到了楊隋一朝精挑細選的一千多宮女,但竇建德一無所用,盡數將他們放散,還歸鄉裏。
從私德上說,竇建德是完人,甚至是道德模範。
這讓他的軍隊有別於別的反抗者。
那些反抗者,一旦擁有力量,就忘記了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而變本加厲地返還給這個世界,他們中的大多數,不過是草寇,馬賊,流氓而已。
至如張金稱和朱粲之類的殺人吃人魔王,那更是等而下之,可以不論了。
竇建德是一股清流,所以,他才能繼承楊廣江都的那一分皇統,成為天下之主的備選之一。
但他有缺點。
由於他起自畎畝,缺乏實際的政治和治理經驗,很難對於一些超卓的人才具備真正的包容力。
而起義軍中的火拚,已有足夠的惡性的例子,讓人觸目驚心。
多疑、猜忌必然伴隨他每時每刻,他既需要攻城掠地,打擊吞並對手,更需要防備自己陣營的能人。
即使他繼承了隋朝的一小半執政班底,他也有意識地吸取他們的政治經驗,但這種能力需要時間的沉澱,並不是純粹能教會的。
這種能力,既需要時間,也需要真正的骨子裏的包容和認同。
這也是所有底層起義者最原罪的一麵。
在和對手的長跑中,他們可能在後半程就掉隊,而被擠出奪冠陣營。
如果說這是弱點,那這就是竇建造唯一的弱。
如果他沒有碰上天選之子李淵,他的這個弱點,可能僅僅隻是一個弱點而已,但現在,這個弱點卻可能是致命的。
這讓竇建德轟然前行的車輪,緩緩停下,戛然而止。
竇建德自毀長城,他錯殺了二個人,他們是一文一武,是竇建德一朝的核心股肱。
文臣是納言宋正本,他是竇建德接納的第一個隋朝官吏。
當時他隻不過是區區饒陽縣長,他感激竇建德知遇之恩,傾心事主,言之必盡,但良言逆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善如流。
因為他和竇建德相識於微賤之時,竇建德本人倒還能容納宋正本的忠言,但宋正本一心為國,言語行動之間,自然會有意無意動了別人的奶酪。
於是,他也為人所不容。
竇建德缺乏堅定的信念和辨識力,他聽信讒言,終於將宋正本殺掉。
朝廷中人,都引以為誡,認為如此正直忠誠之士都能被殺害,那自己更需小心謹慎,不言為妙。
這種政治氛圍,對於一個上升期的政權是致命的,自此之後,再沒有人願意仗義直言,竇建德的政教開始一天天衰敗。
在軍事上,竇建德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他的手下有一個大將軍,叫王伏寶。
勇略冠軍中,號為第一,但卻直爽招忌,其餘的將領們忌恨他的功名和威名,就造謠他要謀反,竇建德聽信讒言,準備殺掉他。
王伏寶喊冤,他痛不欲生地說道:“我無罪也,大王何聽讒言,自斬左右手乎?”
但竇建德不為所動。
王伏寶死後,非常邪門的是,竇建德的軍事行動,自此之後,並不順利,總是功虧一簣,可能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竇建德此次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征討羅(李)藝,就麵臨這個情況。
李藝雖然不恥高開道所作所為,但生死關頭,個人恩怨隻是小節,他拉下臉麵,向高開道求援。
高開道雖然混帳,但大是大非卻拿捏得住,他立刻派了二千精銳,飛馳李藝。
李藝不再藏私,展露出真實的實力。
竇建德惹了兩個不該惹的猛將,他們早就憋著一股氣,準備南下找竇建德尋釁報仇,何況現在竇建德自己送上門來,那正好公私二事,一並了了。
他們有這個動力,也有這個能力,他們就是薛萬均和薛萬徹兄弟。
虎父無犬子,他們有一個英雄的父親,叫薛世雄,可以說是間接死在了竇建德手上,
薛氏兄弟二人都是傳奇,是真正於萬軍中,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的萬人敵。
當年,薛世雄奉命剿滅竇建德,但他過於輕敵,被竇建德假借投降之名,偷襲得手,一軍三萬人,一朝崩潰,他一世雄名,毀於一旦。
逃歸幽州之後,薛世雄鬱結於心,不久之後,終於在愧悔之中,走完這一生。
薛氏兄弟全程目睹父親的一生,他們發誓要找竇建德找迴這個梁子。
這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竇建德惹錯了人。
現在機會來了。
要想真正角逐天下,就必須拿下幽州。
竇建德組織了二次對幽州的進攻。
第一次聚眾十萬,無功而返,第二次竇建德誓以必下,總計征發了二十萬大軍,但他也如李密一樣,雖然是天命所選,終是那個命差一線的人。
二次攻伐,都折戟於薛氏兩兄弟之手。
在第一次進攻時,薛萬均胸有成竹地對李藝說:“眾寡不敵,今若出門,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可令羸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陣以誘之,觀賊之勢,必渡水交兵。萬均請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擊之,破賊必矣。”
李藝同意了薛萬均的計劃,竇建德果然敗於將渡未渡之際。
第二次進攻幽州時,情勢更為緊急。
竇建德一方的將士,甚至都已經攀上了城牆,幽州命懸一線之間。
薛氏兄弟又一次站了出來。
他們二人率領一百敢死之士,從地道潛出城外,然後再從竇建德大軍背後殺出,殺人放火,一時之間,無法分辨到底有多少人從前後襲擊。
竇建德的軍隊以為中了埋伏,倉皇潰敗。
雖然這二次失敗並沒有傷及竇建德的根本,但他喪失了最寶貴的時間。
爭天下,爭的就是那勝天半子的玄妙。
前一刻或者情勢大好,在下一秒,可能就已是日月同天。
竇建德沒有時間了,李世民已經在洛陽城下打響了圍城之戰。
在李唐和鄭王二國之間,雖然在剛開始時,竇建德接受了李唐的外交求和,靜觀其變,樂享漁人之利,但局勢的發展,卻迅速失控。
王世充竟然如此不經打。
他一味采取守勢,雖然拖住了李世民,但現在卻孤城矗立,已成甕中之鱉。
其實王世充並不是不想打,而是真的打不過。
洛陽城下,青城宮旁,王世充和李世民打了一場硬仗,這也是雙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戰。
這是一場惡戰。
當李世民營壘未立之時,王世充親自率領二萬精銳出擊。
二萬對於王世充而言,似乎是個吉利的數字,他當年就是憑借二萬人,一戰南破李密,成為河南的霸主。
現在,王世充也希望能重鑄輝煌,再現當日的奇跡。
正麵擊潰李密的地頭蛇王世充,再一次證明了他並非浪得虛名。
他在洛陽的速度和軍事動員能力,顯然讓李世民一方心生懼意。
但李世民大風大浪見得太多了,他氣定神閑,再一次登上北邙山上魏宣武陵以觀察敵情。
他吃定了王世充,認為他上次在這裏吃了個大虧,現在絕對不敢再對自己有所企圖。
李世民好整以暇地對手下將領們說:“賊勢窘矣,悉眾而出,徼幸一戰,今日破之,後不敢複出矣!”
將領們看到李世民如此胸有成竹,加上李世民一生之中,從無敗績,一時之間,氣勢又重新高漲。
但戰場的殘酷,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這是李唐建國以來,最艱苦也是最艱難的正麵作戰。
這來自於他的出身。
他是布衣起家,躬耕於隴畝,洗腳上田。
因為成名時間非常短,對於物質享受,他還能保留樸素的感情,並且,由於他在鄉裏時就仗義疏財,他於錢財,也頗為淡泊。
每次征戰的收獲,他都獎賞給各位將領,自己一無所取,這讓屬下將領都有效忠拚死之心。
在私生活上,他也有一個好妻子曹氏。
她不事雕琢,不重珠玉,也不衣紈綺錦繡,他們二個人,似乎都是素食主義者,平常所吃,不過是常見的蔬菜瓜果,簡單的脫粟之飯而已。
更為誇張的是,即使已成河北之王,他們的隨從使女婢仆,也不過十多人而已。
這其實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竇建德在聊城打敗宇文化及之後,得到了楊隋一朝精挑細選的一千多宮女,但竇建德一無所用,盡數將他們放散,還歸鄉裏。
從私德上說,竇建德是完人,甚至是道德模範。
這讓他的軍隊有別於別的反抗者。
那些反抗者,一旦擁有力量,就忘記了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而變本加厲地返還給這個世界,他們中的大多數,不過是草寇,馬賊,流氓而已。
至如張金稱和朱粲之類的殺人吃人魔王,那更是等而下之,可以不論了。
竇建德是一股清流,所以,他才能繼承楊廣江都的那一分皇統,成為天下之主的備選之一。
但他有缺點。
由於他起自畎畝,缺乏實際的政治和治理經驗,很難對於一些超卓的人才具備真正的包容力。
而起義軍中的火拚,已有足夠的惡性的例子,讓人觸目驚心。
多疑、猜忌必然伴隨他每時每刻,他既需要攻城掠地,打擊吞並對手,更需要防備自己陣營的能人。
即使他繼承了隋朝的一小半執政班底,他也有意識地吸取他們的政治經驗,但這種能力需要時間的沉澱,並不是純粹能教會的。
這種能力,既需要時間,也需要真正的骨子裏的包容和認同。
這也是所有底層起義者最原罪的一麵。
在和對手的長跑中,他們可能在後半程就掉隊,而被擠出奪冠陣營。
如果說這是弱點,那這就是竇建造唯一的弱。
如果他沒有碰上天選之子李淵,他的這個弱點,可能僅僅隻是一個弱點而已,但現在,這個弱點卻可能是致命的。
這讓竇建德轟然前行的車輪,緩緩停下,戛然而止。
竇建德自毀長城,他錯殺了二個人,他們是一文一武,是竇建德一朝的核心股肱。
文臣是納言宋正本,他是竇建德接納的第一個隋朝官吏。
當時他隻不過是區區饒陽縣長,他感激竇建德知遇之恩,傾心事主,言之必盡,但良言逆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善如流。
因為他和竇建德相識於微賤之時,竇建德本人倒還能容納宋正本的忠言,但宋正本一心為國,言語行動之間,自然會有意無意動了別人的奶酪。
於是,他也為人所不容。
竇建德缺乏堅定的信念和辨識力,他聽信讒言,終於將宋正本殺掉。
朝廷中人,都引以為誡,認為如此正直忠誠之士都能被殺害,那自己更需小心謹慎,不言為妙。
這種政治氛圍,對於一個上升期的政權是致命的,自此之後,再沒有人願意仗義直言,竇建德的政教開始一天天衰敗。
在軍事上,竇建德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他的手下有一個大將軍,叫王伏寶。
勇略冠軍中,號為第一,但卻直爽招忌,其餘的將領們忌恨他的功名和威名,就造謠他要謀反,竇建德聽信讒言,準備殺掉他。
王伏寶喊冤,他痛不欲生地說道:“我無罪也,大王何聽讒言,自斬左右手乎?”
但竇建德不為所動。
王伏寶死後,非常邪門的是,竇建德的軍事行動,自此之後,並不順利,總是功虧一簣,可能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竇建德此次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征討羅(李)藝,就麵臨這個情況。
李藝雖然不恥高開道所作所為,但生死關頭,個人恩怨隻是小節,他拉下臉麵,向高開道求援。
高開道雖然混帳,但大是大非卻拿捏得住,他立刻派了二千精銳,飛馳李藝。
李藝不再藏私,展露出真實的實力。
竇建德惹了兩個不該惹的猛將,他們早就憋著一股氣,準備南下找竇建德尋釁報仇,何況現在竇建德自己送上門來,那正好公私二事,一並了了。
他們有這個動力,也有這個能力,他們就是薛萬均和薛萬徹兄弟。
虎父無犬子,他們有一個英雄的父親,叫薛世雄,可以說是間接死在了竇建德手上,
薛氏兄弟二人都是傳奇,是真正於萬軍中,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的萬人敵。
當年,薛世雄奉命剿滅竇建德,但他過於輕敵,被竇建德假借投降之名,偷襲得手,一軍三萬人,一朝崩潰,他一世雄名,毀於一旦。
逃歸幽州之後,薛世雄鬱結於心,不久之後,終於在愧悔之中,走完這一生。
薛氏兄弟全程目睹父親的一生,他們發誓要找竇建德找迴這個梁子。
這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竇建德惹錯了人。
現在機會來了。
要想真正角逐天下,就必須拿下幽州。
竇建德組織了二次對幽州的進攻。
第一次聚眾十萬,無功而返,第二次竇建德誓以必下,總計征發了二十萬大軍,但他也如李密一樣,雖然是天命所選,終是那個命差一線的人。
二次攻伐,都折戟於薛氏兩兄弟之手。
在第一次進攻時,薛萬均胸有成竹地對李藝說:“眾寡不敵,今若出門,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可令羸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陣以誘之,觀賊之勢,必渡水交兵。萬均請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擊之,破賊必矣。”
李藝同意了薛萬均的計劃,竇建德果然敗於將渡未渡之際。
第二次進攻幽州時,情勢更為緊急。
竇建德一方的將士,甚至都已經攀上了城牆,幽州命懸一線之間。
薛氏兄弟又一次站了出來。
他們二人率領一百敢死之士,從地道潛出城外,然後再從竇建德大軍背後殺出,殺人放火,一時之間,無法分辨到底有多少人從前後襲擊。
竇建德的軍隊以為中了埋伏,倉皇潰敗。
雖然這二次失敗並沒有傷及竇建德的根本,但他喪失了最寶貴的時間。
爭天下,爭的就是那勝天半子的玄妙。
前一刻或者情勢大好,在下一秒,可能就已是日月同天。
竇建德沒有時間了,李世民已經在洛陽城下打響了圍城之戰。
在李唐和鄭王二國之間,雖然在剛開始時,竇建德接受了李唐的外交求和,靜觀其變,樂享漁人之利,但局勢的發展,卻迅速失控。
王世充竟然如此不經打。
他一味采取守勢,雖然拖住了李世民,但現在卻孤城矗立,已成甕中之鱉。
其實王世充並不是不想打,而是真的打不過。
洛陽城下,青城宮旁,王世充和李世民打了一場硬仗,這也是雙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戰。
這是一場惡戰。
當李世民營壘未立之時,王世充親自率領二萬精銳出擊。
二萬對於王世充而言,似乎是個吉利的數字,他當年就是憑借二萬人,一戰南破李密,成為河南的霸主。
現在,王世充也希望能重鑄輝煌,再現當日的奇跡。
正麵擊潰李密的地頭蛇王世充,再一次證明了他並非浪得虛名。
他在洛陽的速度和軍事動員能力,顯然讓李世民一方心生懼意。
但李世民大風大浪見得太多了,他氣定神閑,再一次登上北邙山上魏宣武陵以觀察敵情。
他吃定了王世充,認為他上次在這裏吃了個大虧,現在絕對不敢再對自己有所企圖。
李世民好整以暇地對手下將領們說:“賊勢窘矣,悉眾而出,徼幸一戰,今日破之,後不敢複出矣!”
將領們看到李世民如此胸有成竹,加上李世民一生之中,從無敗績,一時之間,氣勢又重新高漲。
但戰場的殘酷,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這是李唐建國以來,最艱苦也是最艱難的正麵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