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賺大了。


    是不是真正的誤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績孤城難鳴,黎陽被攻陷。


    李神通、魏征等李唐王朝的要官,還有李世績的父親等家眷,全部被一鍋端掉了。


    一同被俘虜的,還有一個特別的人物,她是李淵的同父同母妹妹,同安長公主,她之所以會出現在黎陽,是因為她有一個女兒是楊廣的嬪妃。


    當年楊廣猜忌李淵時,曾經挑釁式地問過他這個嬪妃,“汝舅何遲?”,甚至明裏暗裏希望,李淵這次生病一命嗚唿之類。


    楊廣被弑之後,她也跟隨宇文化及北歸,很明顯,李淵想通過她妹妹這層關係,接收楊廣的整個政治遺產。


    李淵實在是個精於政治的老手。


    但李神通沒有完成任務。


    他過於托大,並且是個草包,他將宇文化及拱手讓給了竇建德,還倒貼上自己,做了俘虜。


    這讓李淵在山東的布局徹底失敗。


    要想解決河南河北的問題,再沒有取巧之道,隻剩下武力討伐一條路。


    戰場之上,見真章。


    多年之後,李世民還對李神通在河南的慘敗耿耿於懷,他痛心疾首地說道:“山東未定,(李神通)受委專征,建德南侵,全軍隱沒。”


    這直接導致在論功行賞時,李神通雖然是皇親國戚,又是起義元老,但他的排名相當靠後,並且實封較少。


    但李神通在河南的招撫,卻帶來了一個隱憂。


    事實上促成了以他為首,後麵又以太子李建成,乃至李世績為首的山東勢力集團,客觀上的形成,這對於李唐王朝的政局,有著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直至一百年多,藩鎮割據,各自為政時,也依然和此次招撫有著若有若無,隱隱約約的關聯,可謂草蛇灰線,伏墨千裏。


    黎陽之戰,唯一逃出去,北渡黃河的隻有一人,那就是李世績。


    但他迴首看著身邊僅剩的幾百個親信,再看看陷落的黎陽城,他的父親,還有李唐的重臣,此刻一定已成為竇建德的階下之囚。


    他更知道,如果自己此刻歸唐,已無意義,更無價值,還可能被問罪。


    在哪裏摔倒,就必須在哪裏爬起來。


    李世績沒得選擇,他立即做了一個決定。


    他掉轉馬頭,重迴黎陽,投靠竇建德,以觀時勢,以待時機。


    竇建德大喜,李世績是當世大將,又是瓦崗軍中的核心和象征,能得此人,足以勝過十萬雄兵。


    於是,他封李世績為左驍衛將軍,繼續讓他鎮守黎陽。


    他當然也留了一手,將李世績的父親帶上當人質,這樣可以製約李世績,讓他盡心盡力,為自己辦事。


    以直係親屬為人質,這是一種通用的做法,有用有效,但如果真正遇上大是大非之時,也未必一定有想象中的約束力量。


    在以後的某個時刻,竇建德會對此感同身受。


    李淵現在相當惱火。


    李密入關之後,河南、河北局勢逐漸明朗,王世充和竇建德已和關中李唐成為鼎足三分之勢。


    要一統天下,隻餘武力一途。


    但能一團和氣地招降,又何必戰場之上血戰拚殺,況且,兵兇戰危,李淵雖然占有優勢,但也無必勝的把握。


    雖然他已經派出了幾路招降人馬,都已折戟沉沙。


    但李淵還想做最後的嚐試,他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雖然這張牌,他本來準備要雪藏起來。


    那就是李密。


    李淵在此刻想死馬當活馬醫,既然河南之地,已沒有多少希望,那他隻有把水攪渾,才可能摸得到魚。


    普天之下,除了李密,再無別人有這個能力。


    再出山東,李密更是早有此心。


    光祿卿真不是李密幹的活。


    這和以前快意恩仇,縱馬馳騁的日子相比,真的是味同嚼蠟,更為重要的是,當他履行光祿卿的本職工作,向皇帝李淵獻食時,更是對他尊嚴的無情打擊。


    李密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當年,他可是和李淵稱兄道弟,甚至被他推舉為盟主的帶頭大哥啊,現在看到李淵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而自己卻需要斂容屏息,裝模作樣去完成固定禮儀。


    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李密是當世梟雄,寧願轟轟烈烈地死,也不願意苟且地活。


    王伯當也同樣有這種抱怨,靜極思動,他私下對李密說道:“天下事在公度內耳。今東海公(徐世績)在黎陽,襄陽公在羅口,河南兵馬,屈指可計,豈得久如此也!”


    李密大喜,王伯當果然和自己是的鐵竿,也是同一類人。


    他知道李淵一直想以關中而臨天下,最好能不戰而下,他將向李淵展現自己的價值。


    於是,他向李淵上了一道奏文,推誠置腹地說道:“臣虛蒙榮寵,安坐京師,曾無報效;山東之眾皆臣故時麾下,請往收而撫之。憑籍國威,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


    這對於李淵本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毫無疑問,王世充雖然戰勝,但他畢竟是江都遠來的龍,不是河南的地頭蛇,要全部接收李密的勢力,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如果李密重新出現在河南,局勢出現反轉的可能性非常大。


    李淵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隻看到好的一麵,李淵的群臣形成了一種公開而普遍的意見,他們上書說:“李密狡猾好反,今遣之,如投魚如泉,放虎於山,必不返矣!”


    但李淵想以國士之心對待李密,他明確迴複道:“帝王自有天命,非小子能取。借使叛去,如以蒿箭射蒿中耳!今使二賊交鬥,吾可以坐收其弊。”


    李淵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放虎歸山,讓他們重新混戰,必然二敗俱傷,李唐一樣可以坐享其成,到時收拾殘局,不費吹灰之力而已。


    於是,李密出關已是箭在弦上。


    要做事,當然需要一個班子。


    李密請求帶領自己的一個謀士出行。


    他是賈閏甫,這是個智勇雙全,頗有決斷的人物。


    當年,裴仁基還是隋朝大將,準備投降李密,但顧忌監軍禦史的掣肘,猶豫未決時,責閏甫斬釘截鐵地說:“蕭君(禦史)如棲上雞。若不知機變,在明公一刀耳。”


    一語驚醒夢中人,這才堅定了裴仁基投降李密的決心。


    並且,賈閏甫有著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


    當時有一句名謠,“洛水十裏,米如白沙。”


    這是一個典故,說的是李密攻取洛口倉後,開倉賑糧的盛況。


    河南民眾久承戰亂,加上天災不斷,早已疲憊不堪,忽然之間,竟然可以任意從政府糧倉之中取食,這是天大的好事。


    於是,每家每戶雖然都缺乏盛米的甕盎,但不要緊,他們因地製宜,折下運河二邊的柳條,現場編成籮筐,用來作取米的工具。


    但這柳條籮筐有個缺點,柳枝粗大,縫隙必多,於是,亮白晶瑩的米粒一路灑下,星星點點,累積成層,遠遠望去,就象一條晶瑩剔透的白米之路。


    李密也是久處生死存亡的邊緣,什麽時候有過這種富足的日子,他看到遠近而來,多達近百萬的民眾,不由誌得意滿,覺得天下就在他掌握,他對賈閏甫誌得意滿地說:“此可謂足食矣!”


    賈閏甫表現了難得的清醒,他不無憂慮對李密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民所以繈負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無愛吝,屑越如此,竊恐一旦米盡人散,明公孰與成大業哉!”


    李密幡然醒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