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智及更非大才。


    他做盡天下醜事惡行,不僅是個紈絝子弟,更是個極度危險的人物。


    他曾經被他的父親宇文述,那是楊廣一朝權勢熏天,最受寵信的大臣,親口判定,“必族滅吾家。”


    宇文述一生曆經大風大浪,頗有知人之智,也有知人之明,他並不隻是說說而已。


    楊廣北巡雁門時,這二兄弟犯事了,他們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繞開隋朝的官市,私下和突厥交易。


    按律,這是死罪。


    作為忠臣,宇文述應該遵紀守法,法不私親,但作為父親,他隻能向楊廣求情。


    令人非常吃驚的是,宇文述隻想讓楊廣赦免宇文化及的罪過,而對同樣是親兒子的宇文智及,卻不聞不問。


    雖然楊廣法外開恩,最終免除了他兄弟二人的死罪,但可以看到宇文智及在親生父親心中的地位。


    事實證明宇文述並沒有看錯他。


    驍果弑逆,宇文智及是積極的參與者,並且在群龍無首時,他將親哥宇文化及推出台麵。


    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要被迫參與謀反,這是殺頭滅族的大罪。


    宇文化及何德何能,根本承受不起,但當他被亂兵裹挾,勉強答應後被扶上馬時,一路之上,他也隻是俯首無言,提心掉膽,全無生氣。


    但楊廣早已失盡民心,隋朝已經了無生機,每個人都在等待一些事情的發生,隻是驍果們搶了先而已。


    因而,江都內部的叛亂出人意料之外地順利。


    楊廣雖死,這支龐大的軍隊何處何從?


    他們決定北上,迴歸關中。


    遠離故土和親人,迴鄉無望,這是他們叛亂的根本原因。


    但他們在殺了楊廣之後,還要北上,在戰略上,卻是極不明智的行為,因為,天下之大,已無他們容身之處。


    楊廣雖然已經身首異處,隋朝卻是天下正朔所在,驍果們即使尊奉秦王楊浩為帝,但他們無法洗脫弑君的罪名。


    普天之下,已無他們容身之處,他們已成人人喊殺的逆臣賊子。


    而迴歸關中,幾千裏漫漫長路,這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們在舊世界已經失去位置,也失去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他們唯一的生路是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如果以此為標準,江南,才是他們新生的地方。


    但驍果們不這麽想,宇文化及也不具備這種智慧和領導力。


    他們按照以前的計劃,北上迴歸關中,這是一條不歸路。


    一路之上,這支部隊分崩離析,他們將承受他們本來應該承受的結果。


    以逆生,必以逆死。


    十萬人開始一窩蜂北上。


    他們先沿運河走水路,這多虧了楊廣三下江都,修建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得以讓他們省卻跋涉之苦。


    他們走得非常徹底,甚至帶走了楊廣後宮之中,無數嬪妃宮人,這種規模的行動,就是反方向的楊廣下江都。


    但是,匆忙之間,他們並沒有時間再去造船。


    驍果們采取了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抄掠搶劫了江都所有民船,然後沿著大運河,浩浩蕩蕩西進。


    但這一路上並不安穩。


    楊廣是名正言順的大隋天子,驍果之中,受過楊隋二代大恩的有情有義之士,所在多有,他們雖然一時之間,隻能委屈求全,但人活一世,恩義二字,重逾千金。


    總有忠臣孝子會挺身而出。


    麥孟才,是麥鐵杖的兒子,當年麥鐵杖隨楊廣征伐高麗,在遼河之役中,因為造橋失誤,河橋竟然比遼河短了幾丈,但當時楊廣親自督戰,驍果們戰意無限,都想在皇帝麵前建功立業。


    他們知道,此戰有去無迴,但他們毫不在意。


    將軍難免陣上亡,他們無愧驍果之名。


    麥鐵杖當時和兒子們一起出征,他主動申請過河作戰,臨行之前,他對兒子們說:“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殺,爾當富貴。唯誠與孝,爾其勉之。”


    麥鐵杖戰死遼河之東,但其英勇若神,奮不顧身的氣概感染了楊廣一軍,為了激勵士氣,也為了表彰忠烈,楊廣在戰場上,在火線上,直接授與麥鐵杖的兒子,承襲其宿國公,麥鐵杖的三個兒子,都被褒獎為官。


    麥鐵杖本人死後,也被楊廣以國葬的規格和等級下葬,甚至當朝威權最重的官吏宇文述也親自執紼相送。


    麥鐵杖以忠烈死於國事,楊廣也視他為國士。


    現在,他的兒子,麥孟才也在西進的軍隊中。


    麥氏一門忠烈,麥孟才寧願象他父親一樣,站著死,也決不做反逆之人。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對宇文化及的護衛沈光說:“我等荷國厚恩,不能死難以衛社稷,斯則古人所恥也。今又俯首事仇,受其驅率,有何麵目,何用生為?吾必欲殺之,死無所恨。公義士也,肯從我乎?”


    麥孟才非常有眼光,沈光也是一個傳奇人物。


    他少時就心懷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之心。


    當年楊廣再征高麗,沈光號稱為關中數萬驍果之中的最優秀者,他曾經滿懷壯誌豪情地說:“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當死於高麗,不複與諸君相見矣。”


    沈光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遼東城之戰,他在楊廣眼皮底下,一戰成名。


    當時,他攀上遼東城,和高麗士兵短兵相接,在殺死十幾人之後,寡不敵眾被高麗人逼下城牆。


    城高幾丈,眼見沈光就會摔死城下,但他在未落地時,正好抓到一截繩索,沈光真是天下壯士,他憑索而起,竟然又攀上城牆,繼續作戰。


    這讓楊廣印象深刻。


    於是,他立即召見沈光,在戰場之上,官拜朝請大夫,當場賜給他名馬寶刀,讓他留在自己身邊做近衛,經常解衣賜食給沈光,引為心腹。


    當沈光聽到麥孟才的建議時,不由泣下沾襟。


    他想起了楊廣對自己恩重如海,今日天人遠隔,而自己還在苟且偷生,他決定一死以報楊廣。


    於是,他堅定不疑地對麥孟才說:“仆領給使數百人,並荷先帝恩遇,並在(宇文)化及營內,經此複仇……萬世之功,在此一舉,願將軍勉之。”


    他們準備裏應外合,由麥孟才在外召集幾千人馬,然後沈光從內營發難,一舉擊殺宇文化及。


    這本來是個天衣無縫的計劃,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


    但問題出在沈光身上,他押上了自己身家性命,本人並沒有退縮。


    可是,他雖然勇猛無雙,卻不是搞陰謀的行家,為了保險起見,他想拉進更多的人手,就把這個計劃泄露給了陳謙。


    沈光不知道,要完成突襲,根本不在人多,出其不意,秘密其事,一舉成功,才是要義。


    陳謙顯然是個小人,他立即找到了一條升官發財之路。


    於是,他將沈光謀反的消息上報給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大驚,如果不是有人通風報信,自己差一點就做了個冤死鬼。


    他心中惶恐,非常忌憚地說道:“此麥鐵杖子也,及沈光者,並勇決不可當,須避其鋒。”


    於是,趕緊逃出軍營,並立即部署抓捕行動。


    沈光察覺到了異常,但他已經沒有時間準備了,他想和時間賽跑。


    沈光連盔甲都沒有披,輕身提刀,帶領手下幾百兄弟入營搜尋宇文化及。


    但人去營空,宇文化及早已不見蹤跡。


    於是,沈光和幾百個兄弟同日戰死,戰到最後一人,也沒有一個人投降。


    沈光死,麥孟才也死。


    忠於楊廣的忠義之士,在此戰之後,也全部被肅清,楊隋一朝,最後的骨氣,也雨打風吹去。


    但宇文化及內部很快又產生了嚴重的內訌。


    這來自於驍果的反對。


    驍果在江都的首領是司馬德戡,他是實力派,但因為自身資曆和威望不夠,在造反行動中,隻能推舉別人為首領,才可能大樹底下好乘涼。


    但他終於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問題。


    他們這支隊伍,就象是一群沒頭沒腦的蒼蠅,盲動亂竄,看不到一點希望,他覺得問題出在他們推舉的首腦,竟然完全沒有頭腦。


    司馬德戡非常後悔,他私自對趙行樞說:“君大謬誤我,當今撥亂,必藉英賢;(宇文)化及庸暗,群小在側,事將必敗,若之何?”


    他對宇文化及已經失望透頂。


    跟隨宇文化及,必敗必死無疑,他們需要重新規劃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