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難,英雄必以死赴。


    李世民主動請纓。


    他向李淵上表,充滿豪氣地道:“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臣精兵三萬,必冀平殄(劉)武周,克複汾晉。”


    從李世民的表章來看,李唐在河東損失慘重,他們的兵源甚至都有些捉襟見肘。


    這可能也是李淵準備放棄黃河以東地區的原因之一。


    李淵本來就心懷天下,誌在一統,雖然想敲打李世民,但那是家庭內部矛盾,值此國難當頭,卻須摒棄成見,唯才是視了。


    並且現在李世民的實力,遠未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先安外,才可攘內,李淵需要人去打江山,有了江山,才可能坐江山。


    於是,李淵征發全部關中的兵馬,讓李世民統領出征。


    成敗在此一舉,這是必須勝利的孤注一擲式的決戰。


    李世民臨危受命,他沒有辜負李淵的信任。


    李世民贏得了在李唐王朝內部的戰略主動,但這次決戰,充滿了艱巨的挑戰。


    從哪裏渡過黃河?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有足夠的實力,就可大搖大擺地出潼關,從風陵渡渡河,這是堂堂之陣。


    但一來兵以奇詭取勝,二來現在李世民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把握從風陵渡堂而皇之地過河。


    現在黃河以東已經變天了,不再是李唐的天下。


    就在黃河東邊,現在就有三股氣焰囂張的勢力,一是王行本占據河東城,這本來就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點,直接威脅和控製風陵渡,況且,王行本和宋金剛的軍隊聲息互通,如果從這裏明目張膽強行過河,勝負未可預料。


    另一路勢力,是夏縣呂崇茂,這雖然隻是一小股勢力,但戰鬥力非常強悍,一樣和宋金剛互為聲援。


    呂崇茂將創造一個記錄,他們是唯一被記載的在城破之日,李唐軍隊下令屠城,男女老少一個不留的城市。


    最後一股勢力是宋金剛,他已成長為一個巨人,他也是此次動亂的根源。


    他的兵鋒所及,甚至攻占過龍門,但他南下的目的是攻城掠地,搶奪財物,他的攻勢雖然淩厲,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意識去防守。


    這三股勢力形成一個牢固的三角形,蓄勢待發,等待唐軍入套。


    李世民決定避實擊虛,他選擇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位置,去渡過黃河,建立根據地。


    那就是龍門。


    這隻是一個小城,遠離核心戰區,並不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因而,敵對力量非常微弱。


    過河通道,傳統上有三條,如果從蔳津橋或風陵渡強渡黃河,即使全軍過河,也會立即暴露在平原地區,無險可守。


    需要正麵對抗宋金剛優勢騎兵的衝擊,在陣腳未穩,防守未固之下,這會讓唐軍陷入崩潰的風險之中。


    李世民決定以奇詭取勝。


    他兵出險招,要從龍門偷渡過河。


    這是一種高明的策略,唐軍可以在渡河之後,建立一個宋金剛鐵三角,都力不能及,無法直接進攻的據點。


    有了堅固的據點,先解決生存,才可能有資格去和強敵對抗。


    戰場態勢才可能由三足鼎立,變成四方相持。


    偷渡龍門,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黃河之水,水深且闊,如果在水流歡騰的夏天,再如何保密,一樣需要鬧出非常大的動靜,才可能渡河。


    龍門的守軍,可以輕易偵察到河對岸的動靜。


    但天佑李唐王朝,現在正是隆冬時節,黃河已經結冰,冰層堅厚,足以通過李世民的大軍。


    於是,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宋金剛尚未反應過來時,就已經順利揮軍東渡。


    李世民展示出他作為戰略大家的風範,他並沒有在龍門停留。


    而是繼續揮軍前進,在一個不知名,但卻會因他而名垂千古的地方駐軍。


    那是一個堅固的,具有戰略縱深的據點,那就是柏壁。


    李世民是知兵之人,他在此形勝之地,先立穩腳根。


    毫無疑問,李世民孤軍深入,並不是在關中本土作戰,麵臨了極大的後勤補給的困難。


    李世民要打一場缺乏充足後勤支援的硬仗。


    這和李世民的軍事理念完全相反,李世民一生,從不打無把握的仗,他的取勝之道,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因而,他一定會給自己營造一個優勝的後勤環境。


    打仗,拚的就是消耗和後勤。


    縱觀曆次大戰,李世民都是在和對方長久相持之下,極為耐心地讓對方缺糧缺士氣之後,再一舉全力衝擊,徹底擊垮對手。


    但在柏壁,李世民要麵臨完全不同的形勢。


    他的後勤供應非常狼狽。


    從龍門渡過河,實際上也是李淵進入關中的路線,因為當時屈突通,據守河東城,李淵曾經想過強攻,但铩羽而歸,於是,隻能看著蒲津渡的黃河之水,滔滔東去。


    但龍門渡雖然通過,卻引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戰線太長,運輸道路極為艱險,後期補給非常困難。


    糧食是一個令人非常頭痛的問題。


    李世民必須要在當地解決部分糧食的供應。


    這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在長期的戰爭之下,當地民眾早已疲憊不堪。


    當時河東諸縣,連遭戰火,屢次被洗劫,手中也無餘糧,並且都被趕入城堡之中,躲避戰亂,軍民之間,極少有儲積。


    但李世民也有一個優點,李淵當年入關之時的仁政,還有他發出去的幾千份虛有其名的官職告身,現在體現出威力。


    這讓民眾心懷希望。


    當他們聽到李世民屯兵柏壁時,遠近民眾,自動歸附李世民,並且也願意向李世民的軍隊貢獻交換糧食。


    雖然是難捱的寒冷刺骨的冬天,但李世民的情況在好轉。


    宋金剛的情況卻在迅速惡化。


    他是真的沒有糧食了,並且也找不到補充糧食的方法。


    他就是想去搶,也找不到人,人都沒有,何況是糧食。


    他的戰馬本來可以依靠野草來解決糧食問題,但現在正值深冬,天下白茫茫一片,野無青草。


    雪不能當草吃。


    更要命的是,他的後勤補給線拉得太長了,要供應這支龐大的軍隊,壓力越來越大。


    雙方都在硬撐,就看最後誰最先撐不住。


    誰先崩潰,誰就先死。


    李世民非常能忍,他在和宗羅睺的戰爭中,有過相持六十多日不戰的記錄,他有足夠的信心,等到宋金剛糧盡兵疲,軍心士氣崩潰的一天。


    李世民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動作,但也並非無所事事,相反,他采取了蠶食和火上澆油的策略。


    在堅壁清野的同時,他派出小股部隊,四處襲擊騷擾宋金剛的後勤補給線,這加重了宋金剛的壓力,事實上在對手的軍隊中蘊育出一種不安的氛圍。


    更為重要的是,李世民打破了金三角的聯係,讓宋金剛的部隊日益孤立。


    通過對夏縣和河東城的圍點打援,李世民非常順利地在美良川和安邑,將宋金剛二支增援的部隊擊潰。


    宋金剛察覺大事不妙。


    因為前去增援的軍隊,是由他部下大名鼎鼎而且非常驍悍的將領率領,其中有一個就是被後世神化,稱為戰神的尉遲敬德。


    他們在前幾次和唐軍的交戰中,戰果豐碩,無往而不利。


    但這一次,他們對麵的唐軍,似乎和他們以前接觸的唐軍不相同了。


    這是一種令人非常不安的感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