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原起事的元老,劉文靜並沒有隨李淵親征,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劉文靜老於政治,熟諳人心,又頗富智計,頗有縱橫捭闔之才,因而,為了穩固大後方,他被李淵派往突厥,以期爭得最有利的戰略位置。
他現在剛剛迴歸李淵的前線大軍。
劉文靜出使突厥,除了正常外交之外,如何巧妙地在臣服突厥的條件下,又不失去李淵對局麵的掌控力,就是一項玄而又玄的任務。
毫無疑問,突厥人會在李淵軍隊之中,直接派駐騎兵,一是增強李淵的戰鬥力,二是可以就近和及時撈取更多的財富。
因而,當時北方起事的各路反王,奉突厥為主,突厥人支持騎兵和馬匹,以增強戰鬥力,是正常作法。
但李淵臨別時,曾經語重心長地親自麵授機宜說:“突厥多來,民無存理。數百之外,無所用之。所防之者,恐(劉)武周引為邊患。又胡馬放牧,不煩粟草。取其聲勢,以懷遠人。公宜體之,不須多也。”
顯然,李淵對突厥從一開始,就頗有防範之心。
一方麵是必須借兵借馬,以結成穩固的同盟,以防止劉武周乘虛而入,襲擊自己的大後方。
但另一方麵,李淵是個有追求的政治家。
他深怕引狼入室,當突厥坐大時,不好控製。
因而,李淵想走一條,依靠突厥的軍馬壯大自己,但對於突厥的騎兵,卻想借而不重用。
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李淵經營馬邑時,和突厥的騎兵正麵硬剛過,他深知突厥騎兵強悍的戰鬥力,人少易製,人多就可能失控。
這種力量,確實是恐怖的,桑顯和很快就嚐到苦果。
因為,劉文靜從突厥迴來時,帶來了五百騎兵,還有二千匹戰馬。
這顯然是一大利好,這意味著和突厥結盟的正式形成,也意味著太原暫時是安全的,李淵可以全力進軍關中。
但相比這種戰略優勢,李淵立即享受到了實時的利益。
屈突通貫徹了既定的戰略,當李淵的軍隊開始試渡黃河時,他派出了騎兵的主將桑顯和,這是屈突通手上最精銳的一支部隊,總數有數千人,全部是訓練有素,頗富戰鬥力的騎兵。
以隋軍的訓練,人數和裝備而言,對付李淵的渡河先頭部隊,雖然李淵早就吩咐渡河眾將,防備屈突通的襲擊,但雙方的力量對比,似乎並不成比例,李淵處於明顯的劣勢。
以常規而言,桑顯和將功成一役,對付李淵渡河的先遣部隊,綽綽有餘,但意外的情況出現了。
桑顯和養精蓄銳,全力衝擊,劉文靜首當其衝,大河之畔,地平如洗,並沒有天然的堡壘可供守備。
加上河東城的隋軍數千騎兵精銳,這似乎是一種無法抵禦的力量。
劉文靜很快就抵擋不住了。
他損失了幾千人馬,眼看渡河大軍就將被擊垮,劉文靜祭出了殺手鐧,他派出了突厥騎兵。
當這支部隊象鬼神一樣地出現在桑顯和軍隊的後麵時,勝負已分。
突厥騎兵展示出他們的強悍,或者更確切點說,他們的出現,明顯代表了李淵已經得到了突厥的認可和支持,這種心理上的暗示和震撼力,一下子就擊潰了桑顯和。
隋軍在出其不意,加上乍見突厥騎兵的衝擊下,戰意崩潰。
桑顯和無力迴天,他的整支部隊被衝散,並且被李淵的騎兵窮追不舍,一直追擊到飲馬泉,桑顯和的騎兵部隊,已零落殆盡。
他隻身逃迴河東城。
經曆了這次慘敗,屈突通再沒有本錢,也不敢再主動出擊了。
即使當李淵的大部隊正式渡河之際,屈突通也隻能龜縮於城內,向黃河滾滾流淌的方向,望而興歎。
關中完了,隋朝也將玩完了。
河東城失去了戰略縱深,隻剩下了一個座孤城,但河東城,在曆史上,是一個充滿了傳奇的城市。
即使是孤城,它也將孤獨而頑強地堅守很久。
這也是李唐開國之戰中,極少有的堅韌頑強抵抗的城池。
河東雖然沒有攻下,李淵卻迎來了他生涯的高光時刻。
關中隋朝的舊官僚係統向他臣服了。
如果說孫華隻是代表了關中本土豪強的臣服,那馮翊郡守蕭造、華陰縣令李孝常的獻款投誠,尤其是長安城直轄的京兆、萬年和醴泉等縣的俯首,就意味著李淵已經被隋朝的上層社會正式接納。
至於三秦士庶,衣冠子弟,更是老幼相攜,來者如市。
李淵,就是時代的新王,是新的天選之子。
於是,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最佳的渡河。
屈突通鎮守的河東,本來是個問題,但李淵看得非常通透,他覺得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在如何對待河東城的問題上,李淵內部其實有完全不同的意見。
以裴寂為首的一派認為:“今(屈突)通據蒲關,若不先平,前有京城之守,後有屈突(通)之援,此乃腹背受敵,敗之道也。不若先克河東,然後西上,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矣。”
這是一種看似穩妥的戰術,預料到兵屯長安堅城之下,前無去路,後有敵軍,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但有一個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見,並且從此走上他開掛的人生。
他就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他既是無敵的統帥,也是親自衝鋒陷陣,手刃敵人的英勇無敵的戰士。
他就像一塊美玉,經過這段時間戰火的洗禮,已成長為足以讓後世仰視的軍事大家。
李世民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自信滿滿地說道:“不然。兵法尚權,權在於速。宜乘機早渡,以駭其心。我若遲留,彼則生計。……屈突通守賊耳,足為虞。若失入關之機,則事未可知矣。”
李淵權衡機柄,心中已有定計。
他采取了一個更加保險的兩全之法,加速渡河,全力入關,同時,他留下劉文靜防備屈突通的增援。
李淵現在有這個實力和底氣。
他現在已從剛出發太原時,區區三萬兵馬,快速增長到十萬大軍了,並且,他的隊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膨脹。
李淵的野心也在膨脹,他太原起兵之日,雖然口號是尊隋室,立代王,但他自己都說過,不過是掩耳盜鍾之舉,他的真實目的一直是改朝換代,成為天下的新主。
現在,李淵更進一步,被部下擁戴建立太尉府,這是極為尊貴的三公之一,是人臣官職的頂峰。
李淵,邁向皇帝的位置又近了一步。
他揮軍渡河。
關中在他麵前門戶洞開。
在正式進攻長安城之前,李淵作了精密的布署。
他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他的第一步棋,就是占據永豐倉。
這讓李淵豐衣足食,後顧無憂。
李淵不無得意地說;“千裏遠來,急於此耳。此既入手,餘複何論。食之與兵,今時且足,……無為他慮。”
李淵心情大好之際,衣錦還鄉,在自己同州的老宅子祭祖。
當年北周二京製時,除了長安外,同州是事實上軍政中心,當朝勳貴,都爭相在同州修宅安家,楊堅和李淵一家,在同州城鼎立,一城出二王,可謂盛世奇觀了。
李淵在同州還有祖可祭,但他祖上的墳墓,在長安城中,早已麵目全非了。
他的祖墳都被隋朝的西京留守刨了。
但他沒有心情去感慨,他需要趁熱打鐵,迅速完成對長安城的包圍。
李淵進入關中之後,快刀斬亂麻地放還原來楊廣離宮中的宮人,並且廢棄馳道兩邊的離宮。
李淵依然手不停筆地封官賜賞,以至於整個關中大地,盡皆臣服李淵。
這種優勝的局麵一日千裏,李淵想盡快取得勝勢。
他讓二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現在前者已經成為隴西公,而李世民也被封為敦煌公了,他們分別統領二路人馬,從東南和西北方向,完成了對於長安城的四麵包圍。
區區長安城,不過是甕中之鱉而已。
劉文靜老於政治,熟諳人心,又頗富智計,頗有縱橫捭闔之才,因而,為了穩固大後方,他被李淵派往突厥,以期爭得最有利的戰略位置。
他現在剛剛迴歸李淵的前線大軍。
劉文靜出使突厥,除了正常外交之外,如何巧妙地在臣服突厥的條件下,又不失去李淵對局麵的掌控力,就是一項玄而又玄的任務。
毫無疑問,突厥人會在李淵軍隊之中,直接派駐騎兵,一是增強李淵的戰鬥力,二是可以就近和及時撈取更多的財富。
因而,當時北方起事的各路反王,奉突厥為主,突厥人支持騎兵和馬匹,以增強戰鬥力,是正常作法。
但李淵臨別時,曾經語重心長地親自麵授機宜說:“突厥多來,民無存理。數百之外,無所用之。所防之者,恐(劉)武周引為邊患。又胡馬放牧,不煩粟草。取其聲勢,以懷遠人。公宜體之,不須多也。”
顯然,李淵對突厥從一開始,就頗有防範之心。
一方麵是必須借兵借馬,以結成穩固的同盟,以防止劉武周乘虛而入,襲擊自己的大後方。
但另一方麵,李淵是個有追求的政治家。
他深怕引狼入室,當突厥坐大時,不好控製。
因而,李淵想走一條,依靠突厥的軍馬壯大自己,但對於突厥的騎兵,卻想借而不重用。
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李淵經營馬邑時,和突厥的騎兵正麵硬剛過,他深知突厥騎兵強悍的戰鬥力,人少易製,人多就可能失控。
這種力量,確實是恐怖的,桑顯和很快就嚐到苦果。
因為,劉文靜從突厥迴來時,帶來了五百騎兵,還有二千匹戰馬。
這顯然是一大利好,這意味著和突厥結盟的正式形成,也意味著太原暫時是安全的,李淵可以全力進軍關中。
但相比這種戰略優勢,李淵立即享受到了實時的利益。
屈突通貫徹了既定的戰略,當李淵的軍隊開始試渡黃河時,他派出了騎兵的主將桑顯和,這是屈突通手上最精銳的一支部隊,總數有數千人,全部是訓練有素,頗富戰鬥力的騎兵。
以隋軍的訓練,人數和裝備而言,對付李淵的渡河先頭部隊,雖然李淵早就吩咐渡河眾將,防備屈突通的襲擊,但雙方的力量對比,似乎並不成比例,李淵處於明顯的劣勢。
以常規而言,桑顯和將功成一役,對付李淵渡河的先遣部隊,綽綽有餘,但意外的情況出現了。
桑顯和養精蓄銳,全力衝擊,劉文靜首當其衝,大河之畔,地平如洗,並沒有天然的堡壘可供守備。
加上河東城的隋軍數千騎兵精銳,這似乎是一種無法抵禦的力量。
劉文靜很快就抵擋不住了。
他損失了幾千人馬,眼看渡河大軍就將被擊垮,劉文靜祭出了殺手鐧,他派出了突厥騎兵。
當這支部隊象鬼神一樣地出現在桑顯和軍隊的後麵時,勝負已分。
突厥騎兵展示出他們的強悍,或者更確切點說,他們的出現,明顯代表了李淵已經得到了突厥的認可和支持,這種心理上的暗示和震撼力,一下子就擊潰了桑顯和。
隋軍在出其不意,加上乍見突厥騎兵的衝擊下,戰意崩潰。
桑顯和無力迴天,他的整支部隊被衝散,並且被李淵的騎兵窮追不舍,一直追擊到飲馬泉,桑顯和的騎兵部隊,已零落殆盡。
他隻身逃迴河東城。
經曆了這次慘敗,屈突通再沒有本錢,也不敢再主動出擊了。
即使當李淵的大部隊正式渡河之際,屈突通也隻能龜縮於城內,向黃河滾滾流淌的方向,望而興歎。
關中完了,隋朝也將玩完了。
河東城失去了戰略縱深,隻剩下了一個座孤城,但河東城,在曆史上,是一個充滿了傳奇的城市。
即使是孤城,它也將孤獨而頑強地堅守很久。
這也是李唐開國之戰中,極少有的堅韌頑強抵抗的城池。
河東雖然沒有攻下,李淵卻迎來了他生涯的高光時刻。
關中隋朝的舊官僚係統向他臣服了。
如果說孫華隻是代表了關中本土豪強的臣服,那馮翊郡守蕭造、華陰縣令李孝常的獻款投誠,尤其是長安城直轄的京兆、萬年和醴泉等縣的俯首,就意味著李淵已經被隋朝的上層社會正式接納。
至於三秦士庶,衣冠子弟,更是老幼相攜,來者如市。
李淵,就是時代的新王,是新的天選之子。
於是,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最佳的渡河。
屈突通鎮守的河東,本來是個問題,但李淵看得非常通透,他覺得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在如何對待河東城的問題上,李淵內部其實有完全不同的意見。
以裴寂為首的一派認為:“今(屈突)通據蒲關,若不先平,前有京城之守,後有屈突(通)之援,此乃腹背受敵,敗之道也。不若先克河東,然後西上,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矣。”
這是一種看似穩妥的戰術,預料到兵屯長安堅城之下,前無去路,後有敵軍,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但有一個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見,並且從此走上他開掛的人生。
他就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他既是無敵的統帥,也是親自衝鋒陷陣,手刃敵人的英勇無敵的戰士。
他就像一塊美玉,經過這段時間戰火的洗禮,已成長為足以讓後世仰視的軍事大家。
李世民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自信滿滿地說道:“不然。兵法尚權,權在於速。宜乘機早渡,以駭其心。我若遲留,彼則生計。……屈突通守賊耳,足為虞。若失入關之機,則事未可知矣。”
李淵權衡機柄,心中已有定計。
他采取了一個更加保險的兩全之法,加速渡河,全力入關,同時,他留下劉文靜防備屈突通的增援。
李淵現在有這個實力和底氣。
他現在已從剛出發太原時,區區三萬兵馬,快速增長到十萬大軍了,並且,他的隊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膨脹。
李淵的野心也在膨脹,他太原起兵之日,雖然口號是尊隋室,立代王,但他自己都說過,不過是掩耳盜鍾之舉,他的真實目的一直是改朝換代,成為天下的新主。
現在,李淵更進一步,被部下擁戴建立太尉府,這是極為尊貴的三公之一,是人臣官職的頂峰。
李淵,邁向皇帝的位置又近了一步。
他揮軍渡河。
關中在他麵前門戶洞開。
在正式進攻長安城之前,李淵作了精密的布署。
他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他的第一步棋,就是占據永豐倉。
這讓李淵豐衣足食,後顧無憂。
李淵不無得意地說;“千裏遠來,急於此耳。此既入手,餘複何論。食之與兵,今時且足,……無為他慮。”
李淵心情大好之際,衣錦還鄉,在自己同州的老宅子祭祖。
當年北周二京製時,除了長安外,同州是事實上軍政中心,當朝勳貴,都爭相在同州修宅安家,楊堅和李淵一家,在同州城鼎立,一城出二王,可謂盛世奇觀了。
李淵在同州還有祖可祭,但他祖上的墳墓,在長安城中,早已麵目全非了。
他的祖墳都被隋朝的西京留守刨了。
但他沒有心情去感慨,他需要趁熱打鐵,迅速完成對長安城的包圍。
李淵進入關中之後,快刀斬亂麻地放還原來楊廣離宮中的宮人,並且廢棄馳道兩邊的離宮。
李淵依然手不停筆地封官賜賞,以至於整個關中大地,盡皆臣服李淵。
這種優勝的局麵一日千裏,李淵想盡快取得勝勢。
他讓二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現在前者已經成為隴西公,而李世民也被封為敦煌公了,他們分別統領二路人馬,從東南和西北方向,完成了對於長安城的四麵包圍。
區區長安城,不過是甕中之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