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果北歸之事,已經公開化了。
由於缺乏絕對的領導和謀劃,這件事情一傳十,十傳百,驍果之間,轉相招引,參與的人數過多,過濫,最後,他們北歸之事,已經失去控製。
驍果們竟然在坊間公開談論逃歸北方。
這當然是謀反的重罪。
雖然公卿大臣在楊廣麵前選擇性失言,楊廣樂得做個糊塗的皇帝,但驍果北歸既然已是坊間傳聞,那宮中當然也有消息靈通人士知道。
不過,如此嚴重的罪行,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或是能夠去告發,絕大部分人,在這個時間,都選擇閉口不言。
楊廣徹底成為獨夫,隋朝完全了。
但總會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她是一個宮女,也是個懂事的宮女,作為後宮中的一員,她先將此事告訴了蕭皇後,蕭皇後並不反對,她對這個宮女說道:“任汝奏之。”
向楊廣告密的行為,引發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楊廣認為宮女身份微戝,這種重大的事情,不是她一個小小的宮女應該摻和,立即將其斬首。
這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警告,想讓驍果們見機就收。
但這種警告被視為軟弱,驍果北歸的密謀越來越急。
甚至後宮之中,即使身份微賤的人,也知道事情的真相,蕭皇後也收到了宮人很多的告發。
但蕭皇後卻淡然地迴複她們說道:“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
自此之後,世間真實情勢,再無人向楊廣進過一言。
蕭皇後畢竟和楊廣同床共枕多年,二人相敬如賓,楊廣的心思,蕭後非常明白,當大勢已去,再無挽迴的可能,那選擇視而不見,就可能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既然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那就將命運交還給命運本身。
驍果北歸已是箭在弦上,但陰謀家並不滿足於北歸了。
宇文智及對司馬德戡說道:“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竇賢取死耳。今天實喪隋,英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宇文智及的話戳中了司馬德戡的要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竇賢率領他的部下兄弟們逃亡,被楊廣一道令下,全軍死於北歸途中,可見,隻要楊廣不死,他依然是這個帝國強有力的統治者。
但在江都,情勢卻有所不同,驍果的力量就代表江都的一切,楊廣反倒成了籠中之鳥。
逃亡,是死路一條,造反,反而可能成為高收益的投資。
司馬德戡立即選擇了造反。
他知道自身的威望,並不足以掌控叛亂過後的局麵,而宇文智及同樣知道自己也不是做領頭羊的料。
他自小放蕩行骸,不學無術,就好打群架,鬥雞走狗,蒸淫醜穢,做盡世間醜事。
他的父親宇文述認定他兇險犯逆,必然破滅其家族,一定會成為一個不孝之子。
宇文述臨終之時,甚至上表楊廣,讓楊廣不要重用宇文智及。
但宇文述一家,實在是楊廣一朝最重要的貴戚,他們家很早就和楊廣一同遊玩,同進同退,已經深度捆綁,這種關係並不會因一句遺言而輕易被否定,在象征性地懲罰宇文兄弟之後,楊廣重新重用了他們。
但宇文智及知道自己的威望不足以領導這支軍隊,他必須另外推出了一個人。
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舉目四望,當然是他的兄長宇文化及,足當此任。
宇文化及比宇文智及要更夠格。
實際上,他在楊廣一朝的地位,類似於當年楊玄感的地位,都是當朝一品家族的長子。
但他們二者,也有顯著的不同,如果說楊玄感可稱為英雄,那宇文化及,可能連狗熊都算不上,他不過適逢其會,撞上了這個天大的機緣而已。
但是福是禍,也很難說,德不配位,必遭其殃。
當機緣來臨時,因為宇文化及並無任何準備,本性又怯懦無能,初一聽到要造反,他竟然驚懼交加,心神失守之下,他的臉色立刻變了,全身冷汗直冒。
造反,這可是殺頭滅族的大罪。
他不過是個浪蕩輕薄公子而已,要說造反,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
但驍果叛亂,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發了。
到了這個地步,已由不得宇文化及推辭,他想幹,就可以幹,不想幹,也必須幹。
於是,他被強行推薦為造反的頭子。
司馬德戡是個老成之人,也是知兵之人,現在驍果雖然群情激憤,騷騷然想要北歸,但為了防止出現意外的情況,他決定在幹柴之上再加一把烈火,
於是,司馬德戡想到了一個妙計。
他找來一個素來為驍果信任的醫生,威脅他說:“君是良醫,國家任使,出言惑眾,眾必信。君可入備身府,告所識者,言陛下聞說驍果欲叛,多醞毒酒。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
這種逼人上梁山的做法,雖然簡單,卻非常有用。
當此人心浮動之際,這種謠言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但已經沒有人在意,也沒人再去辨識,他們隻選取自己相信的事情去信任。
驍果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群情激動,遞相轉告,局麵再不由楊廣,也不由任何人控製。
司馬德戡看到民心可用,終於和驍果攤牌,要率領他們造反。
驍果們已經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他們全部拜伏在地,對司馬德戡表示效忠說:“唯將軍命。”
於是,謀反正式開始。
這是一場巨大的陰謀,既然是陰謀,剛開始時大抵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當然也還需要裏應外合。
江都城內,當天夜裏,城門雖關,卻不上鎖鑰,以等待叛軍入城。
當夜三更,司馬德戡於東城內舉兵,響應者達到數萬之人,聲勢浩大,情勢可觀。
這種人喧馬叫的混亂場麵,很快傳到宮中,楊廣心中驚疑,他覺得有人在造反,於是,他說了一句經典名句。
他對蕭皇後說:“得非阿孩邪?”
楊廣口中的阿孩,是他的第二個兒子齊王楊暕。
元德太子楊昭死後,他本來是最有希望成為皇太子的人選,但他過於自信,並且鋒芒畢露,這觸了楊廣的逆鱗。
因為楊廣地位本來就不正,他有殺父屠兄之嫌,才得以榮登大寶。
這件事,雖然經過楊廣持續的高壓和肅清,現在已沒人公開評論,但卻成為楊廣心中一根撥不掉的刺。
齊王楊暕自以為穩居太子之位,開始變得目中無人。
並且,他在二三件小事上,接連違逆了楊廣的心意,這讓楊廣心中頗有顧忌和猜疑,他怕這個兒子也步上自己的老路,迫不急待地想要以非正常方式登基。
楊廣當機立斷,找了個理由,廢黜了齊王楊暕。
楊廣總計隻有三個兒子,第三子趙王楊杲當時還是小孩子,並且是側妃所生,皇位傳嫡不傳庶。
於是,楊廣大對群臣說道:“朕唯有暕一子(蕭皇後隻生二子),不然者,當肆諸市朝,以明國憲也。”
齊王楊暕雖然留得一命,但他的政治生涯卻嘎然而止,從此,他被邊緣化,再不掌握實權,楊廣下江南時,他也被帶到江都。
時間雖然流逝,楊廣對他的防備之心,卻從來沒有減弱半分。
齊王楊暕府的護衛,楊廣特意挑選一些老弱之兵士,聊以充充人數而已。
楊廣這次聽到城內宮外一片喧囂,頗有不寧之意,楊廣以為是齊王作亂,才發出了出這種感慨。
生於帝皇之家,在權力麵前,親如父子,也視若仇敵,互相防備,互相猜疑,可見人類天性之涼薄,利字當頭,真是無可如何。
一生太短,實在是各生各命,各自歡喜就可以。
雖然不是齊王楊暕作亂,但確實是驍果在叛亂。
由於缺乏絕對的領導和謀劃,這件事情一傳十,十傳百,驍果之間,轉相招引,參與的人數過多,過濫,最後,他們北歸之事,已經失去控製。
驍果們竟然在坊間公開談論逃歸北方。
這當然是謀反的重罪。
雖然公卿大臣在楊廣麵前選擇性失言,楊廣樂得做個糊塗的皇帝,但驍果北歸既然已是坊間傳聞,那宮中當然也有消息靈通人士知道。
不過,如此嚴重的罪行,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或是能夠去告發,絕大部分人,在這個時間,都選擇閉口不言。
楊廣徹底成為獨夫,隋朝完全了。
但總會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她是一個宮女,也是個懂事的宮女,作為後宮中的一員,她先將此事告訴了蕭皇後,蕭皇後並不反對,她對這個宮女說道:“任汝奏之。”
向楊廣告密的行為,引發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楊廣認為宮女身份微戝,這種重大的事情,不是她一個小小的宮女應該摻和,立即將其斬首。
這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警告,想讓驍果們見機就收。
但這種警告被視為軟弱,驍果北歸的密謀越來越急。
甚至後宮之中,即使身份微賤的人,也知道事情的真相,蕭皇後也收到了宮人很多的告發。
但蕭皇後卻淡然地迴複她們說道:“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
自此之後,世間真實情勢,再無人向楊廣進過一言。
蕭皇後畢竟和楊廣同床共枕多年,二人相敬如賓,楊廣的心思,蕭後非常明白,當大勢已去,再無挽迴的可能,那選擇視而不見,就可能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既然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那就將命運交還給命運本身。
驍果北歸已是箭在弦上,但陰謀家並不滿足於北歸了。
宇文智及對司馬德戡說道:“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竇賢取死耳。今天實喪隋,英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
宇文智及的話戳中了司馬德戡的要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竇賢率領他的部下兄弟們逃亡,被楊廣一道令下,全軍死於北歸途中,可見,隻要楊廣不死,他依然是這個帝國強有力的統治者。
但在江都,情勢卻有所不同,驍果的力量就代表江都的一切,楊廣反倒成了籠中之鳥。
逃亡,是死路一條,造反,反而可能成為高收益的投資。
司馬德戡立即選擇了造反。
他知道自身的威望,並不足以掌控叛亂過後的局麵,而宇文智及同樣知道自己也不是做領頭羊的料。
他自小放蕩行骸,不學無術,就好打群架,鬥雞走狗,蒸淫醜穢,做盡世間醜事。
他的父親宇文述認定他兇險犯逆,必然破滅其家族,一定會成為一個不孝之子。
宇文述臨終之時,甚至上表楊廣,讓楊廣不要重用宇文智及。
但宇文述一家,實在是楊廣一朝最重要的貴戚,他們家很早就和楊廣一同遊玩,同進同退,已經深度捆綁,這種關係並不會因一句遺言而輕易被否定,在象征性地懲罰宇文兄弟之後,楊廣重新重用了他們。
但宇文智及知道自己的威望不足以領導這支軍隊,他必須另外推出了一個人。
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舉目四望,當然是他的兄長宇文化及,足當此任。
宇文化及比宇文智及要更夠格。
實際上,他在楊廣一朝的地位,類似於當年楊玄感的地位,都是當朝一品家族的長子。
但他們二者,也有顯著的不同,如果說楊玄感可稱為英雄,那宇文化及,可能連狗熊都算不上,他不過適逢其會,撞上了這個天大的機緣而已。
但是福是禍,也很難說,德不配位,必遭其殃。
當機緣來臨時,因為宇文化及並無任何準備,本性又怯懦無能,初一聽到要造反,他竟然驚懼交加,心神失守之下,他的臉色立刻變了,全身冷汗直冒。
造反,這可是殺頭滅族的大罪。
他不過是個浪蕩輕薄公子而已,要說造反,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
但驍果叛亂,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發了。
到了這個地步,已由不得宇文化及推辭,他想幹,就可以幹,不想幹,也必須幹。
於是,他被強行推薦為造反的頭子。
司馬德戡是個老成之人,也是知兵之人,現在驍果雖然群情激憤,騷騷然想要北歸,但為了防止出現意外的情況,他決定在幹柴之上再加一把烈火,
於是,司馬德戡想到了一個妙計。
他找來一個素來為驍果信任的醫生,威脅他說:“君是良醫,國家任使,出言惑眾,眾必信。君可入備身府,告所識者,言陛下聞說驍果欲叛,多醞毒酒。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
這種逼人上梁山的做法,雖然簡單,卻非常有用。
當此人心浮動之際,這種謠言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但已經沒有人在意,也沒人再去辨識,他們隻選取自己相信的事情去信任。
驍果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群情激動,遞相轉告,局麵再不由楊廣,也不由任何人控製。
司馬德戡看到民心可用,終於和驍果攤牌,要率領他們造反。
驍果們已經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他們全部拜伏在地,對司馬德戡表示效忠說:“唯將軍命。”
於是,謀反正式開始。
這是一場巨大的陰謀,既然是陰謀,剛開始時大抵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當然也還需要裏應外合。
江都城內,當天夜裏,城門雖關,卻不上鎖鑰,以等待叛軍入城。
當夜三更,司馬德戡於東城內舉兵,響應者達到數萬之人,聲勢浩大,情勢可觀。
這種人喧馬叫的混亂場麵,很快傳到宮中,楊廣心中驚疑,他覺得有人在造反,於是,他說了一句經典名句。
他對蕭皇後說:“得非阿孩邪?”
楊廣口中的阿孩,是他的第二個兒子齊王楊暕。
元德太子楊昭死後,他本來是最有希望成為皇太子的人選,但他過於自信,並且鋒芒畢露,這觸了楊廣的逆鱗。
因為楊廣地位本來就不正,他有殺父屠兄之嫌,才得以榮登大寶。
這件事,雖然經過楊廣持續的高壓和肅清,現在已沒人公開評論,但卻成為楊廣心中一根撥不掉的刺。
齊王楊暕自以為穩居太子之位,開始變得目中無人。
並且,他在二三件小事上,接連違逆了楊廣的心意,這讓楊廣心中頗有顧忌和猜疑,他怕這個兒子也步上自己的老路,迫不急待地想要以非正常方式登基。
楊廣當機立斷,找了個理由,廢黜了齊王楊暕。
楊廣總計隻有三個兒子,第三子趙王楊杲當時還是小孩子,並且是側妃所生,皇位傳嫡不傳庶。
於是,楊廣大對群臣說道:“朕唯有暕一子(蕭皇後隻生二子),不然者,當肆諸市朝,以明國憲也。”
齊王楊暕雖然留得一命,但他的政治生涯卻嘎然而止,從此,他被邊緣化,再不掌握實權,楊廣下江南時,他也被帶到江都。
時間雖然流逝,楊廣對他的防備之心,卻從來沒有減弱半分。
齊王楊暕府的護衛,楊廣特意挑選一些老弱之兵士,聊以充充人數而已。
楊廣這次聽到城內宮外一片喧囂,頗有不寧之意,楊廣以為是齊王作亂,才發出了出這種感慨。
生於帝皇之家,在權力麵前,親如父子,也視若仇敵,互相防備,互相猜疑,可見人類天性之涼薄,利字當頭,真是無可如何。
一生太短,實在是各生各命,各自歡喜就可以。
雖然不是齊王楊暕作亂,但確實是驍果在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