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一朝,國勢如日中天,人物鼎盛,要想出風頭,正合楊廣心意。
宇文愷天然地成了總設計師。
他是中國曆史上一等一的建築大師,生長於宇文世家,和家中兄弟叔侄,弓馬嫻熟不同,他從小就是天才少年,博覽書籍,觸類旁通,無不精通,號為當世名公子。
但他卻差點被楊堅誅殺。
當年楊堅篡周立隋,誅盡宇文皇族,宇文愷也在被誅之列,幸虧其兄宇文忻在平定尉遲迥三方叛亂時,有大功於楊堅,他向楊堅求情,才使人飛馳赦免宇文愷。
這個刀下亡魂,終於開啟了他的傳奇。
宇文家的千裏馬,終於長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他就是後世不朽的宇文大師。
有隋一朝,宇文愷基本上參與了所有流傳後世,最負勝名的偉大工程,隨便列舉幾個,都是無數設計建築大師窮其一生,也達不到的巔峰。
隋都京城大興,更有名的稱謂是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也是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都城。
東都洛陽,宏侈壯麗,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和奇跡。
楊堅唯一的避暑山莊仁壽宮,還有獨孤伽羅的陵寢,宇文愷都是事實上的操盤者。
他是大隋王朝當之無愧的第一建築設計大師。
現在,楊廣想震攝北方草原之民,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超前技藝。
這個任務,對於宇文愷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宇文愷在楊廣的北巡之行,再一次展示出他的驚才絕豔,曠古爍今的能力,他發明了三件新奇的物件,被突厥驚為神作。
宇文愷深知楊廣好大喜功,貪大求新之意,他要在突厥最習以為常的地方給他們帶來永世難忘的震撼。
宇文愷選擇建造一頂大帳篷。
大草原上,帳篷是每家每戶的生活必備品,即使是突厥最尊貴的可汗,也依然居住於大帳之中,隻是其規模和製度,遠超民眾而已。
宇文愷要在突厥人最擅長的地方打敗他們。
現在,他製造出了一頂令突厥人,歎為觀止的大帳,這是為楊廣接待草原各族的酋長們專門定製的。
在這一個帳篷之中,可以同時容納數千人。
可以想象一下,後世的劇場容納的人數,再對比下這個帳篷的規模,就可以知這在當世,已經是航母級別的龐然大物。
這個帳篷,雖然驚豔,也能達到炫耀誇示的目的,但也有一個弱點。
就是楊廣的炫耀對象,非常有限,隻限於草原上的貴族。
楊廣想要讓自己的遠超前古的氣概,震攝整個大草原。
於是,宇文愷秉承楊廣的意旨,另外建造了一座觀風行殿。
這是一個可以移動的軍事堡壘,可以容納數百名衛士,離合為之,下施輪軸,倏忽之間,就可推前進後退。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件發明,是宇文愷發明了一座行走的城市,號稱行城。
這確實已經是一座移動的城市,四周有二千步長,以板為幹,衣之以布,飾以丹青,樓櫓悉備。
這種龐然大物,已經超出了突厥民眾的心理認知,他們生長於馬背之上,長期一人一馬,與自然和諧一體,從來不曾想象,更不曾過見,這種高度機械化的龐然巨物。
在行城麵前,個人的力量微如螻蟻。
楊廣很好地展現出,他是天選之子的威勢,草原民眾,每個人的心裏,都被打上了鉻印,深深被這一幕震撼。
楊廣的目的達到了。
當他北巡的禦營穩妥推行時,即使是十裏之外,突厥軍民也無不下馬,屈膝稽顙,恭敬等待楊廣的通過。
當然,清場十裏,估計更大的可能是隋朝出動衛隊,強行驅逐而成。
但楊廣此行,耀武揚威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當他還駐紮在榆林時,草原上的各種族,就蜂擁而至,和隋朝開展貿易,他們驅趕了數千萬頭牛羊駝馬,獻給楊廣。
當然,禮尚往來,楊廣賞賜給他們的物品,那也是數不勝數。
楊廣曾經一次性賜給啟民可汗二千萬段布帛,啟民可汗以下各級官吏,按照官階大小,全部都有大小不同的賞賜。
這種具體的數字,已經很難找到精確的數據了,但送出去天文數字的財富,是確定無疑的。
榆林之會,盛極一時。
當楊廣北巡到達啟民可汗的牙帳時,楊廣達到了他渴望的最高潮。
啟民可汗欣慕中原的文物典章製度,一再提出想要讓突厥全族,變更其傳統的服飾,而穿上漢族的服裝。
啟民可汗心懷赤誠,對楊廣說道:“臣今非昔日突厥可汗,乃是至尊(楊廣)臣民,願率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
這是要變突厥人為隋朝人。
啟民可汗是要舉全族,準備正式融入華夏大家庭,這是隋突關係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這意味著隋朝,也意味著楊廣,在此一刻,已達到曆史的巔峰位置。
啟民可汗本人或許真有此意,但此事卻並不可行。
所以,盡管很多大臣投楊廣所好,想滿足其好大喜功之心,要求楊廣同意突厥變更服飾的請求。
但楊廣卻難得地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這可能和他擔任晉王時,屢次和突厥正麵交戰,非常清楚突厥的本性和戰力有關。
楊廣下詔說:“先王建國,夷夏殊風,君子教民,不求變俗。”
楊廣特地迴複啟民可汗,認為磧北未靜,猶須征戰,但使好心孝順,何必改變衣服?
當楊廣端居於千人大帳之中,啟民可汗奉觴上壽,恭敬跪伏於地,大帳之外,突厥王候以下露臂割肉,獻於楊廣,這是突厥最高禮節。
這是曆代中原王朝,從來不曾享受過的禮節,也是從來不敢想象的情景。
楊廣身心俱歡,豪氣滿懷。
情景交融之下,他不由作詩一首。
楊廣本來就頗富才情,加上此時氣勢衝破天際,心有所思,下筆成文,自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
楊廣心懷不可一世之氣概,揮筆寫道:“唿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
楊廣吹噓自己的武功,在古往今來曆代皇帝的中,他直接將漢朝諸帝比下去了。
這一刻,楊廣認為自己就是千古一帝。
就是楊廣最高光的時刻,楊廣圓滿完成了此次北巡的任務。
他少年之時,讀萬卷書,當他成為皇帝之後,行萬裏之路。
而現在,他所堅持的巡狩的方式,也取得了預期的圓滿效果。
人生於此,夫複何求。
但楊廣作為皇帝,依然保持了清醒的認識,他對於突厥,一直心存防備。
當他集齊五十餘萬甲士,十萬匹戰馬,北上草原揚威之時,隋朝群臣關於如何行軍,在朝堂之上,就引發了一場爭論。
為了達到此行最大的目的,元壽向楊廣建議道:“漢武出關,旌旗千裏。今禦營之外,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裏,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屬,千裏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
元壽此議,主要著眼點在於“軍盛”,講氣派,講排場,要將漢武帝都比下去。
隋朝大臣,久已不經戰陣,他們已經忘了,對麵是突厥,是曾經把中原王朝當成“兒皇帝”的強大的突厥政權。
現在,突厥雖然和隋朝關係融洽,但其豺狼本性,卻並未消磨,可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此形同兒戲的行軍方式,一旦有變,必將是全軍覆沒之局。
這種提議,卻是是貪天之功,與天爭名的楊廣,所需所想所樂見。
但並不是每個將領,都會陪楊廣如此胡鬧。
宇文愷天然地成了總設計師。
他是中國曆史上一等一的建築大師,生長於宇文世家,和家中兄弟叔侄,弓馬嫻熟不同,他從小就是天才少年,博覽書籍,觸類旁通,無不精通,號為當世名公子。
但他卻差點被楊堅誅殺。
當年楊堅篡周立隋,誅盡宇文皇族,宇文愷也在被誅之列,幸虧其兄宇文忻在平定尉遲迥三方叛亂時,有大功於楊堅,他向楊堅求情,才使人飛馳赦免宇文愷。
這個刀下亡魂,終於開啟了他的傳奇。
宇文家的千裏馬,終於長成為一棵參天大樹,他就是後世不朽的宇文大師。
有隋一朝,宇文愷基本上參與了所有流傳後世,最負勝名的偉大工程,隨便列舉幾個,都是無數設計建築大師窮其一生,也達不到的巔峰。
隋都京城大興,更有名的稱謂是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也是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都城。
東都洛陽,宏侈壯麗,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和奇跡。
楊堅唯一的避暑山莊仁壽宮,還有獨孤伽羅的陵寢,宇文愷都是事實上的操盤者。
他是大隋王朝當之無愧的第一建築設計大師。
現在,楊廣想震攝北方草原之民,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超前技藝。
這個任務,對於宇文愷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宇文愷在楊廣的北巡之行,再一次展示出他的驚才絕豔,曠古爍今的能力,他發明了三件新奇的物件,被突厥驚為神作。
宇文愷深知楊廣好大喜功,貪大求新之意,他要在突厥最習以為常的地方給他們帶來永世難忘的震撼。
宇文愷選擇建造一頂大帳篷。
大草原上,帳篷是每家每戶的生活必備品,即使是突厥最尊貴的可汗,也依然居住於大帳之中,隻是其規模和製度,遠超民眾而已。
宇文愷要在突厥人最擅長的地方打敗他們。
現在,他製造出了一頂令突厥人,歎為觀止的大帳,這是為楊廣接待草原各族的酋長們專門定製的。
在這一個帳篷之中,可以同時容納數千人。
可以想象一下,後世的劇場容納的人數,再對比下這個帳篷的規模,就可以知這在當世,已經是航母級別的龐然大物。
這個帳篷,雖然驚豔,也能達到炫耀誇示的目的,但也有一個弱點。
就是楊廣的炫耀對象,非常有限,隻限於草原上的貴族。
楊廣想要讓自己的遠超前古的氣概,震攝整個大草原。
於是,宇文愷秉承楊廣的意旨,另外建造了一座觀風行殿。
這是一個可以移動的軍事堡壘,可以容納數百名衛士,離合為之,下施輪軸,倏忽之間,就可推前進後退。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件發明,是宇文愷發明了一座行走的城市,號稱行城。
這確實已經是一座移動的城市,四周有二千步長,以板為幹,衣之以布,飾以丹青,樓櫓悉備。
這種龐然大物,已經超出了突厥民眾的心理認知,他們生長於馬背之上,長期一人一馬,與自然和諧一體,從來不曾想象,更不曾過見,這種高度機械化的龐然巨物。
在行城麵前,個人的力量微如螻蟻。
楊廣很好地展現出,他是天選之子的威勢,草原民眾,每個人的心裏,都被打上了鉻印,深深被這一幕震撼。
楊廣的目的達到了。
當他北巡的禦營穩妥推行時,即使是十裏之外,突厥軍民也無不下馬,屈膝稽顙,恭敬等待楊廣的通過。
當然,清場十裏,估計更大的可能是隋朝出動衛隊,強行驅逐而成。
但楊廣此行,耀武揚威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當他還駐紮在榆林時,草原上的各種族,就蜂擁而至,和隋朝開展貿易,他們驅趕了數千萬頭牛羊駝馬,獻給楊廣。
當然,禮尚往來,楊廣賞賜給他們的物品,那也是數不勝數。
楊廣曾經一次性賜給啟民可汗二千萬段布帛,啟民可汗以下各級官吏,按照官階大小,全部都有大小不同的賞賜。
這種具體的數字,已經很難找到精確的數據了,但送出去天文數字的財富,是確定無疑的。
榆林之會,盛極一時。
當楊廣北巡到達啟民可汗的牙帳時,楊廣達到了他渴望的最高潮。
啟民可汗欣慕中原的文物典章製度,一再提出想要讓突厥全族,變更其傳統的服飾,而穿上漢族的服裝。
啟民可汗心懷赤誠,對楊廣說道:“臣今非昔日突厥可汗,乃是至尊(楊廣)臣民,願率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
這是要變突厥人為隋朝人。
啟民可汗是要舉全族,準備正式融入華夏大家庭,這是隋突關係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這意味著隋朝,也意味著楊廣,在此一刻,已達到曆史的巔峰位置。
啟民可汗本人或許真有此意,但此事卻並不可行。
所以,盡管很多大臣投楊廣所好,想滿足其好大喜功之心,要求楊廣同意突厥變更服飾的請求。
但楊廣卻難得地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這可能和他擔任晉王時,屢次和突厥正麵交戰,非常清楚突厥的本性和戰力有關。
楊廣下詔說:“先王建國,夷夏殊風,君子教民,不求變俗。”
楊廣特地迴複啟民可汗,認為磧北未靜,猶須征戰,但使好心孝順,何必改變衣服?
當楊廣端居於千人大帳之中,啟民可汗奉觴上壽,恭敬跪伏於地,大帳之外,突厥王候以下露臂割肉,獻於楊廣,這是突厥最高禮節。
這是曆代中原王朝,從來不曾享受過的禮節,也是從來不敢想象的情景。
楊廣身心俱歡,豪氣滿懷。
情景交融之下,他不由作詩一首。
楊廣本來就頗富才情,加上此時氣勢衝破天際,心有所思,下筆成文,自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
楊廣心懷不可一世之氣概,揮筆寫道:“唿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
楊廣吹噓自己的武功,在古往今來曆代皇帝的中,他直接將漢朝諸帝比下去了。
這一刻,楊廣認為自己就是千古一帝。
就是楊廣最高光的時刻,楊廣圓滿完成了此次北巡的任務。
他少年之時,讀萬卷書,當他成為皇帝之後,行萬裏之路。
而現在,他所堅持的巡狩的方式,也取得了預期的圓滿效果。
人生於此,夫複何求。
但楊廣作為皇帝,依然保持了清醒的認識,他對於突厥,一直心存防備。
當他集齊五十餘萬甲士,十萬匹戰馬,北上草原揚威之時,隋朝群臣關於如何行軍,在朝堂之上,就引發了一場爭論。
為了達到此行最大的目的,元壽向楊廣建議道:“漢武出關,旌旗千裏。今禦營之外,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裏,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屬,千裏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
元壽此議,主要著眼點在於“軍盛”,講氣派,講排場,要將漢武帝都比下去。
隋朝大臣,久已不經戰陣,他們已經忘了,對麵是突厥,是曾經把中原王朝當成“兒皇帝”的強大的突厥政權。
現在,突厥雖然和隋朝關係融洽,但其豺狼本性,卻並未消磨,可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此形同兒戲的行軍方式,一旦有變,必將是全軍覆沒之局。
這種提議,卻是是貪天之功,與天爭名的楊廣,所需所想所樂見。
但並不是每個將領,都會陪楊廣如此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