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一統之後,賀若弼和宰相之位失之交臂。


    他看不上的楊素,反倒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宰相,而他自己,卻依然隻是個將軍。


    賀若弼心有不平,發於聲色,楊堅的態度也非常堅決,為了殺雞駭猴,他將賀若弼免官。


    賀若弼大失所望,心中愈發不平,難免再發怨望之言,這些不敬的話,全部傳到楊堅的耳朵之中,為了再次敲打賀若弼,楊堅將他投入監獄。


    楊堅為了讓他口服心服,也為了讓他懸崖勒馬,曾經親口問他說:“我以高熲、楊素為宰相,汝每倡言,雲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


    但賀若弼卻不知悔改,他迴懟楊堅說:“(高)熲,臣之故人,(楊)素,臣之舅子。臣並知其為人,誠有此語。”


    僅僅從這個迴答,就可想見賀若弼並無政治場上的八麵玲瓏,也缺乏知人和自知之明。


    賀若弼不可以做宰相,是明確無疑的。


    他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北周時期,那是君臣分治,以軍功決定仕途的帝國初創階段,但現在是楊隋的天下,帝國已進入一種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


    賀苦弼已經落伍了。


    他的這種思想,不僅隻是落後於時代,還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一如他父親的結局,他父親賀若敦,當年也是因為怨望,而被北周權臣宇文護所不容,最終被賜死。


    為了讓他吸取教訓,他父親在離世之時,特意用錐子將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來。


    用來警示他,讓他從此謹言慎行,不要再步他的後塵。


    但人是有弱點的,會好了傷疤忘了痛,總是會重複循環以往的過錯。


    吸取教訓的事,似乎從來不曾真的發生過,人都會心存僥幸心理,認為自己所麵臨的時勢不同,而自己也與任何人不同。


    其實,這個世界上,錯誤總在循環,而結局也一再重複。


    賀若弼現在不自覺地走上他父親當年的老路。


    這次入獄事件,雖然沒有給賀若弼帶來實質性的傷害,但朝堂之上,公卿之間,已有人上奏,說賀苦弼經常口出怨望之言,其罪當死。


    這隻是一個開頭,並且結局似乎也早已注定。


    但在楊堅最後的幾個年頭,在廢立太子之後,楊堅已喪失了精進勇猛的銳氣,他雖然不滿意賀若弼的所作所為,但卻不願意再背負上誅殺功臣的罪名。


    也許楊堅心中,偶爾迴想,他也會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殺了太多的故人。


    故人日稀,自己日暮,就這樣吧。


    但楊廣不同,楊廣心比天高,誌存遠大,他想建立一個完全臣服他任何意誌的朝廷。


    他不願聽,也不想聽,更不準備聽取不同的意見,更不願意容忍不同政見的人存在,他需要一個蒸餾水般的,完全聽命於他的朝廷。


    非常不巧,賀若弼和高熲相聚議論時政。


    作為天生的超卓統帥,賀若弼非常關注楊廣對於突厥的政策。


    當楊廣無限製,無條件地親近、寵信突厥的啟民可汗之時,賀若弼憑著軍人的直覺,他準確地判斷,突厥,總有一天會重新成為大隋的心頭大患。


    於是,他和高熲相聚談論此事,軍政二界,最有智慧和威勢的大臣,高熲和賀若弼的意見不謀而合。


    高熲憂心忡忡地對說:“此虜(啟民可汗)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


    當時,楊廣正處於和突厥的蜜月時期,根本不可能,會接受如此逆耳之言。


    於是,楊廣做了一件讓人驚掉下巴的事。


    他一不做,二不休,竟然將楊堅一朝的三個元老重臣,高熲,賀若弼,宇文弼同時問罪處死。


    楊廣真不愧是楊堅的兒子,他和楊堅一樣,為人涼薄冷酷而寡恩,他早就有清除楊廣老臣的計劃,這隻是一個導火線,是高熲他們撞到了楊廣的槍口上。


    天與不取,必受其咎,楊廣憑借這件案子,有意擴大了打擊麵,株連他們三家的宗族。


    楊廣以此案立威,並將以高熲為代表的原廢太子楊勇的勢力,徹底連根撥起。


    楊廣的朝廷,將徹底成為一言堂,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敢於反對楊廣的聲音和力量。


    楊廣似乎達到了他的目的。


    同時,楊廣也開啟了他真正獨夫的旅程。


    但一人之智,又如何可以應付繁複的天下之事!


    從此之後,朝廷之上,大臣們互相遮掩,上下串通,沆瀣一氣,楊廣完全沉浸於他個人想象的世界當中,再不願意走出來。


    當然,任何朝代,總會有忠貞之士,可是,當大臣緘默,隻有底層的小官員盡忠之時,也是一個王朝,無可避免走向崩潰之日。


    這種政局,和當日南朝陳國的情勢別無二致


    隋朝的朝堂,已經被楊廣弄得不可收拾。


    舊人已去,新人當立。


    楊廣一朝,新的權力中心,卻並非沒有人才,當世戰略大家裴矩,就是楊廣朝廷“五貴”之一。


    裴矩在楊廣一朝嶄露頭角,還要靠一本叫書,那就是《西域圖記》。


    這是裴矩的開創性巨作。


    這是一本記載西域各國山川險易,風土人情的綜合類書,這當然不是一本獵奇的小說,也絕不是一本好玩和無聊之作。


    相反,這是裴矩一生心血,深深切合楊廣好大喜功、開疆拓土、揚威域外心理的曆史地理傑作。


    裴矩把這本書,獻給了楊廣。


    他在序言之中,先迴顧了中原王朝對於西域三十六國之經營。


    當地那些小國,時叛時服,其國內又屢經征戰,山川人物,早就已經全無記錄,世所不聞。


    以至於各國淪沒,空有丘墟,不可記識的現狀。


    在序言中,裴矩非常明確地寫出自己此書的內容,“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最後二句,是全書的重點。


    “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可見,裴矩作此書的目的非常明確,他將西域所有現有知識和情報,匯集於此書。


    這是一本足以供大隋的皇帝楊廣,用來策劃經營西域的決策之書,這本書,其實也是一本軍事信息之書。


    在序言的結尾,裴矩露出獠牙,他鼓動楊廣直接經營西域,“弗動兵車,諸蕃即從,渾(吐穀渾)厥(突厥)可滅。”


    當然,不使用武力,就想征服敵國,就想要拓地千裏,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過,楊廣從來也沒有想過不勞而獲。


    楊廣並非是長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的,未經世事的幼稚天子,相反,楊廣久經戰陣,多曆世事,他深切明白,所有美好的東西,都需要強力才能爭取。


    大隋王朝,現在正是如日中天之世,楊廣需要建立比他父親更大更強的武功,他要創建更加輝煌的盛世。


    那當然需要武功。


    於是,楊廣大喜,他立即召見裴矩,親自過問西域之事。


    裴矩投其所好,同時也為了堅定楊廣經營西域的決心,他極力誇張和渲染西域遍地珍寶,吐穀渾占地雖廣,卻非常容易被吞並。


    裴矩為楊廣描述了一個未曾接觸過的世界,讓楊廣心潮澎湃。


    他因為他的楊堅已經征服突厥,覺得他父親的武功已達於巔峰,很難被超越,但現在,卻有一塊未曾被開墾的處女地橫亙在他眼前,廣袤無垠,遍地黃金,那裏曾有漢人曾經的榮光和夢想。


    楊廣立功立業之心,熾然澎湃,他在這一刻,非常清晰地感覺到,他父親楊堅所立的標杆,並非不可被超過。


    楊廣認為裴矩是忠臣,是功臣,是能臣。


    所以,他當著朝廷大臣公開評價,並表揚裴矩。


    “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未發之頃,(裴)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


    於是,裴矩進入楊廣一朝的核心決策圈子。


    裴矩確實有幾把刷子,他可以稱作是繼長孫晟之後,大隋王朝最傑出的戰略大家。


    並且,裴矩辦事,真的很讓楊廣放心。


    在楊廣將交通四夷,經略西域之事,全權委派他之後,裴矩交出了一個完美的答卷。


    吐穀渾遇到了裴矩,是他們命中的劫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