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基建狂魔的時代。
楊廣將造福千秋萬代,他也將背負萬世罵名。
選擇洛陽成為第二都城,當然是天命所歸。
術士章仇太翼就對楊廣明言,現在正是一句流傳甚廣的讖語印證的時候了,“修治洛陽還晉家(晉王楊廣家)。”
章仇太翼接著點出了楊廣心中的隱秘,“陛下木命,雍州(關中及以西)為破木之衝,不可久居。”
章仇太翼並非普通的術士,他確實有二把刷子。
他也算是楊堅留給楊廣的遺產。
當年,楊堅要去仁壽宮避暑,章仇太翼直接預言”是行恐鑾輿不返!”,直接斷言楊堅將在仁壽宮歸天。
因為這件事,章仇太翼被投進大牢,等待楊堅迴京城之後,就是被處斬的命運。
但楊堅在仁壽宮卻病入沉苛,他也知道自己生機將絕,特意交待楊廣將章仇太翼釋放。
楊堅認為,楊廣對章仇太翼有活命之恩,一定會有用到章仇太翼的一天。
楊廣對此印象深刻,也對章仇太翼高看一線。
現在他聽到章仇太翼的建議和論斷,引以為神,其實,不管天命如何,重建洛陽,也是必然推動的一個項目。
章仇太翼不過是一介術士而已,他的話,或者可信,或者不可信,楊廣可能並不是真正在意。
楊廣真正在意的是,章仇太翼從天命上,提供了一個讓楊廣及其朝臣信服的理由。
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
興建東都洛陽,以抗衡關中的故都大興,這和楊廣的心理以及現實的政治布局完全吻合,這才是楊廣需要修建東都洛陽的真實原因。
楊堅當年新建大興城,舍棄原故都長安城,有一個理由,就是就是原來的都城長安,已經建都八百年,水皆鹹鹵,不甚宜居。
這當然是明麵上,能立得住腳的理由。
其實,楊堅內心深處,更是因為原來長安城中,皇宮之內,已經曆了太多的流血和陰謀,大有陰風邪氣環繞,暮氣沉沉,日落西山的感覺。
楊堅想要重開天地,就需要要一個光明而亮堂的新都城。
於楊廣而言,他對都城大興城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並且,在這個新興的都城之中,他一樣背負弑父屠兄的罵名,那些盤根錯節的傳統力量,他們冷淡的或掩藏的譏誚,時時如芒刺在背,時刻提醒他某些不堪迴首的過往。
如果說楊廣的心理傾向於一個全新的東都洛陽,那政治和經濟因素的現實考量,就成為營造東都洛陽必須而充分的理由。
楊廣對他那個叫“逐食天子”的父親,還記憶猶新。
當年關中發生水旱災害,楊堅就曾經率領滿朝文武和關中百姓,一窩蜂似的,湧向洛陽,以求避免饑荒的威脅。
因為隨著關中人口的增多,雖然有八百裏秦川,自古帝王家之稱,但關中卻真正出現了一個問題。
缺少糧食,一旦年成不好,或遇水旱災害,就會麵臨吃飯的危機。
民以食為天,這是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
楊堅想到的辦法,是南糧北調。
天下糧倉的江南,雖然盛產糧食,但北上入關之路,卻非常艱難。
南方的糧食,雖然可以比較順利運送至洛陽,卻因為黃河砥柱的阻礙,加上關中漕運的艱難,洛陽的糧食很難成批量,大規模地進入京城大興。
即使能順利到達大興城,其運輸和損耗成本,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經過幾十的發展,關中的人口和和對糧食的需求,已經遠不是八百裏秦川所能滿足了。
所以,當大兇之年,楊堅就隻能狼狽地率領臣民們向東方求食,他成了一個真正的“求食”天子。
如何讓大家更好地吃上飯,楊廣需要鄭重地考慮這個經濟和民生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從政治上講,廣義的山東地區,從來就沒有真心臣服過僻處關中的北周或是後繼的隋朝,北齊遺留下的文化自信一直影響著其民眾的心理認知。
再加上漢王楊諒之反,楊廣遷徙,流放了近二十萬家有罪之家,這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反對力量。
他們大部分被流配到了河南的伊洛地區,這一大塊平原,有了人口的注入,這個地區,將重新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但同時,也對中央政府的控製力,提出了更高級別的要求。
這塊土地,和更遠的地區,同樣需要一個超級的城市才能承載這種需求。
於是,楊廣必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都城,他將讓這個新都,因為他的經營,而名垂青史,光耀萬丈。
楊廣做得到,他也的確做到了。
但楊廣雖然貴為皇帝,剛開始之時,卻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實施自己雄心勃勃的計劃。
傳統力量對楊廣剛登基時,執政的製約是顯而易見的。
楊廣的朝廷,正式下詔在伊洛之地營建東京洛陽,但在詔書中,依然延用了文帝時代的行政風格。
“宮室之製,本以便生,今所營造,務從儉約。”
“無令雕牆峻宇複起於當今,欲使卑宮菲食將貽於後世。”
這顯然不是楊廣想要和追求的風格。
楊廣幹脆利落,很快就在朝廷和整個行政體係裏,體現了自己好大喜功,遠邁千古的派頭和追求。
楊廣首先幹了他任上的第一個大工程,他掘了一條壕塹。
隻是他這條壕塹的規模有點大。
以洛陽為中心,東西南北數百裏,最深達數丈,寬也有數丈,這是一種大防禦戰略的組成部分,大概是用來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侵犯。
當時,隋朝雖然和突厥還處於蜜月時期,但楊廣以一種超前的戰略眼光,預期了未來可能的戰爭。
這個工程,對於楊廣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
楊廣這一次征發了大約五十萬個成年男性,來完成這項工程,這遠遠超過他的父親楊堅動用的民力。
當年,楊堅在多年的艱苦奮鬥之後,想修建一處避暑的莊子。
這就是仁壽宮的來曆,當時負責建造的宮監是楊素,他曾經因為修建仁壽宮而擔心自己的官位腦袋不保。
因為,他自己覺得觸了楊堅的逆鱗。
楊素當年延續自己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以及喜歡奢靡的風格,因而,在建造仁壽宮時,為了趕工期,他視人命如草芥,倒斃路旁的民夫們,直接就被推進工地中,成為地基。
這和楊堅倡導的簡樸極簡主義,直接衝突。
楊堅曾經直接怒斥楊素:“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
天子一怒,伏屍千裏,強如楊素,都不敢惹其鋒。
在楊素憂心忡忡時,封德彝勸解楊素道:“公勿憂,俟(獨孤)皇後至,必有恩詔。”
封德彝號稱天下最精於人心,最善於揣摩人情的大臣,結局果如其所言,憑借獨孤伽羅的讚賞,楊素有有驚無險地重新挺立在隋朝的政壇。
但楊廣繼位,一切都變了。
但朝臣們的思想,卻還停留在楊堅一朝,他們忘記了一點,楊廣雖然是楊堅的親生兒子,但他們父子,是完全不同的二個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種謹小慎微,一切從簡的理念,將立即初烙印上楊廣強烈的個人風格。
也許是看到了人多力量大的好處,楊廣從此在大建大造大搞工程的路上越走越遠,他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基建狂魔,他所達到的高度和所遭受的非議都讓後來者高山仰止。
他的是非功過,更是蓋棺都未定論。
楊廣,是曆史上最獨一無二的楊廣。
楊廣將造福千秋萬代,他也將背負萬世罵名。
選擇洛陽成為第二都城,當然是天命所歸。
術士章仇太翼就對楊廣明言,現在正是一句流傳甚廣的讖語印證的時候了,“修治洛陽還晉家(晉王楊廣家)。”
章仇太翼接著點出了楊廣心中的隱秘,“陛下木命,雍州(關中及以西)為破木之衝,不可久居。”
章仇太翼並非普通的術士,他確實有二把刷子。
他也算是楊堅留給楊廣的遺產。
當年,楊堅要去仁壽宮避暑,章仇太翼直接預言”是行恐鑾輿不返!”,直接斷言楊堅將在仁壽宮歸天。
因為這件事,章仇太翼被投進大牢,等待楊堅迴京城之後,就是被處斬的命運。
但楊堅在仁壽宮卻病入沉苛,他也知道自己生機將絕,特意交待楊廣將章仇太翼釋放。
楊堅認為,楊廣對章仇太翼有活命之恩,一定會有用到章仇太翼的一天。
楊廣對此印象深刻,也對章仇太翼高看一線。
現在他聽到章仇太翼的建議和論斷,引以為神,其實,不管天命如何,重建洛陽,也是必然推動的一個項目。
章仇太翼不過是一介術士而已,他的話,或者可信,或者不可信,楊廣可能並不是真正在意。
楊廣真正在意的是,章仇太翼從天命上,提供了一個讓楊廣及其朝臣信服的理由。
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
興建東都洛陽,以抗衡關中的故都大興,這和楊廣的心理以及現實的政治布局完全吻合,這才是楊廣需要修建東都洛陽的真實原因。
楊堅當年新建大興城,舍棄原故都長安城,有一個理由,就是就是原來的都城長安,已經建都八百年,水皆鹹鹵,不甚宜居。
這當然是明麵上,能立得住腳的理由。
其實,楊堅內心深處,更是因為原來長安城中,皇宮之內,已經曆了太多的流血和陰謀,大有陰風邪氣環繞,暮氣沉沉,日落西山的感覺。
楊堅想要重開天地,就需要要一個光明而亮堂的新都城。
於楊廣而言,他對都城大興城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並且,在這個新興的都城之中,他一樣背負弑父屠兄的罵名,那些盤根錯節的傳統力量,他們冷淡的或掩藏的譏誚,時時如芒刺在背,時刻提醒他某些不堪迴首的過往。
如果說楊廣的心理傾向於一個全新的東都洛陽,那政治和經濟因素的現實考量,就成為營造東都洛陽必須而充分的理由。
楊廣對他那個叫“逐食天子”的父親,還記憶猶新。
當年關中發生水旱災害,楊堅就曾經率領滿朝文武和關中百姓,一窩蜂似的,湧向洛陽,以求避免饑荒的威脅。
因為隨著關中人口的增多,雖然有八百裏秦川,自古帝王家之稱,但關中卻真正出現了一個問題。
缺少糧食,一旦年成不好,或遇水旱災害,就會麵臨吃飯的危機。
民以食為天,這是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
楊堅想到的辦法,是南糧北調。
天下糧倉的江南,雖然盛產糧食,但北上入關之路,卻非常艱難。
南方的糧食,雖然可以比較順利運送至洛陽,卻因為黃河砥柱的阻礙,加上關中漕運的艱難,洛陽的糧食很難成批量,大規模地進入京城大興。
即使能順利到達大興城,其運輸和損耗成本,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經過幾十的發展,關中的人口和和對糧食的需求,已經遠不是八百裏秦川所能滿足了。
所以,當大兇之年,楊堅就隻能狼狽地率領臣民們向東方求食,他成了一個真正的“求食”天子。
如何讓大家更好地吃上飯,楊廣需要鄭重地考慮這個經濟和民生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從政治上講,廣義的山東地區,從來就沒有真心臣服過僻處關中的北周或是後繼的隋朝,北齊遺留下的文化自信一直影響著其民眾的心理認知。
再加上漢王楊諒之反,楊廣遷徙,流放了近二十萬家有罪之家,這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反對力量。
他們大部分被流配到了河南的伊洛地區,這一大塊平原,有了人口的注入,這個地區,將重新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但同時,也對中央政府的控製力,提出了更高級別的要求。
這塊土地,和更遠的地區,同樣需要一個超級的城市才能承載這種需求。
於是,楊廣必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都城,他將讓這個新都,因為他的經營,而名垂青史,光耀萬丈。
楊廣做得到,他也的確做到了。
但楊廣雖然貴為皇帝,剛開始之時,卻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實施自己雄心勃勃的計劃。
傳統力量對楊廣剛登基時,執政的製約是顯而易見的。
楊廣的朝廷,正式下詔在伊洛之地營建東京洛陽,但在詔書中,依然延用了文帝時代的行政風格。
“宮室之製,本以便生,今所營造,務從儉約。”
“無令雕牆峻宇複起於當今,欲使卑宮菲食將貽於後世。”
這顯然不是楊廣想要和追求的風格。
楊廣幹脆利落,很快就在朝廷和整個行政體係裏,體現了自己好大喜功,遠邁千古的派頭和追求。
楊廣首先幹了他任上的第一個大工程,他掘了一條壕塹。
隻是他這條壕塹的規模有點大。
以洛陽為中心,東西南北數百裏,最深達數丈,寬也有數丈,這是一種大防禦戰略的組成部分,大概是用來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侵犯。
當時,隋朝雖然和突厥還處於蜜月時期,但楊廣以一種超前的戰略眼光,預期了未來可能的戰爭。
這個工程,對於楊廣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
楊廣這一次征發了大約五十萬個成年男性,來完成這項工程,這遠遠超過他的父親楊堅動用的民力。
當年,楊堅在多年的艱苦奮鬥之後,想修建一處避暑的莊子。
這就是仁壽宮的來曆,當時負責建造的宮監是楊素,他曾經因為修建仁壽宮而擔心自己的官位腦袋不保。
因為,他自己覺得觸了楊堅的逆鱗。
楊素當年延續自己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以及喜歡奢靡的風格,因而,在建造仁壽宮時,為了趕工期,他視人命如草芥,倒斃路旁的民夫們,直接就被推進工地中,成為地基。
這和楊堅倡導的簡樸極簡主義,直接衝突。
楊堅曾經直接怒斥楊素:“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
天子一怒,伏屍千裏,強如楊素,都不敢惹其鋒。
在楊素憂心忡忡時,封德彝勸解楊素道:“公勿憂,俟(獨孤)皇後至,必有恩詔。”
封德彝號稱天下最精於人心,最善於揣摩人情的大臣,結局果如其所言,憑借獨孤伽羅的讚賞,楊素有有驚無險地重新挺立在隋朝的政壇。
但楊廣繼位,一切都變了。
但朝臣們的思想,卻還停留在楊堅一朝,他們忘記了一點,楊廣雖然是楊堅的親生兒子,但他們父子,是完全不同的二個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種謹小慎微,一切從簡的理念,將立即初烙印上楊廣強烈的個人風格。
也許是看到了人多力量大的好處,楊廣從此在大建大造大搞工程的路上越走越遠,他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基建狂魔,他所達到的高度和所遭受的非議都讓後來者高山仰止。
他的是非功過,更是蓋棺都未定論。
楊廣,是曆史上最獨一無二的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