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已占優勢。
楊素的軍隊如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出現在趙子開大軍的背後。
楊素知道不利久戰,他必須在楊諒的軍隊反應過來之前,取得最大的戰果。
他采取了直奔主題的斬首戰術。
他的兵鋒,直指主帥趙子開一方軍營的深處,殺人放火,四處破壞,趙子開的軍隊突然遇襲,以為楊素的主力殺到,混亂之中,不辯敵我。
趙子開全軍崩潰。
陣腳一亂,人人爭相逃命,自相蹂踐,死傷數萬。
十萬主力,竟然一朝敗亡。
但楊諒並不慌張,他還有本錢。
他自己本人還率領著十萬精銳,但他從頭至尾,百無一能,唯一的能力,就是將一手好牌打成稀爛。
楊諒在蒿澤和楊素形成持久戰的形態。
但一場大雨,改變了這種態勢,楊諒想要主動撤軍,迴守清源。
當時,楊素雖然新勝,但他的兵力並不足以正麵硬扛楊諒,況且,在高壁和趙子開一戰,他也損失了不少精銳,他的軍隊,急需修整。
楊諒的謀士王頍敏銳地發現了楊素的強弩之末勢。
於是,他向楊諒獻策,“楊素懸軍孤入,士馬疲弊,王(楊諒)以銳卒自將擊之,其勢必克。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願王勿還。”
楊諒既不知兵,又不知人,更不知任人。
他堅持己見,要退守清源,這一退,就退掉了他所有的希望。
王頍知道楊諒敗局已定,他私下對他的兒子說:“氣候殊不佳,兵必敗,汝可隨我。”
王頍知道,是時候尋求退路了。
事實正如王頍所料,楊素在清源一戰中,大軍勢如破竹,屢戰屢勝,俘虜了楊諒的大將蕭摩訶。
這是楊諒的核心軍事骨幹,這意味著楊諒在軍事上已經徹底失敗。
楊諒再沒翻身的機會,他隻能退守龜縮在晉陽的老巢中,惶惶不可終日。
他再無路可退了。
楊素進兵合圍晉陽,兵臨城下,楊諒再沒有力量抵抗,隻能開城投降了楊素。
也許,楊諒認為自己是當今皇帝的親兄弟,自己的起兵理由又隻是斬楊素,清君側。
局勢再怎麽樣壞,或者也可以保全自己性命。
楊諒稀裏糊塗地造反,又不知所謂地投降。
他確實保住了一條命。
在秋後算帳中,隋朝文武百官都積極上書,認為楊諒謀反,其罪當死。
但楊廣在大局已定下,卻表現了難得的仁慈,他說:“朕終鮮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楊)諒一死。”
於是將楊諒除名為名,幽禁一生。
楊諒雖然保住一命,但隨他造反的將士,就遠遠沒有他這麽幸運了。
王頍在楊諒出城投降之際,和自己的兒子,一路飛奔北上,準備投奔突厥。
但王頍始終隻是個外來龍,顯然並不怎麽熟悉逃跑的路線。
慌亂之際,他入山已深,才發現山路斷絕,前路已絕。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王頍知道自己的時刻到了。
他對自己兒子說:“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獲,以成豎子(楊素)名,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
於是,王頍自殺。
他的兒子將他悄悄埋葬在洞穴之中。
但山中清苦,缺乏飲食,他的兒子無法忍受饑餓,就忘記了父親的遺言,出山去投靠相識的熟人。
楊素早已在山外布下天羅地網,他用重金懸賞王頍的人頭。
對於這種送上門的富貴,王頍的朋友笑納,他一麵好酒好肉招待,一麵舉報了王頍兒子的行蹤。
他的朋友,踩著王頍父子的屍體,成就了自己的富貴。
其實,這是自然之理,王頍深知人性的醜惡,當你富貴之時,周圍之人會對你趨之若鶩,或者這並不是你本來具備的魅力,而是在其位時,可以帶給別人的利益。
但一旦失勢,時勢已殊,再無利益可以提供之時,就會翻臉不認人。
何況,現在王頍的人頭,是一樁大的富貴。
王頍心中洞若火燭,足以有知人,知勢之才,卻終無事人之命,也無成事之運。
人事天意如此,又如何可以多說。
楊素挖出王頍的屍首,將其斬首之後,懸掛在晉陽,以警示眾人。
殘酷而徹底的大清洗隨後來到。
楊秀在並州治下,所部吏民,因為反叛而受到牽連,被判流放,或殺頭的有二十多萬家。
並州城鎮,為之一空。
這部分被流放和遷移的人群,將在九年後的楊玄感之亂中,再次站在楊廣的對立麵。
一朝為叛,終身為亂。
楊秀之亂後,楊堅五子,隻剩下楊廣,堂而皇之地居廟堂之高,成為萬人景仰的皇帝,他的其餘四個兒子,或死或幽,最後都是枉死。
他的五個兒子,雖然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真兄弟,但其爭權奪利,卻更慘烈於曆代的皇位之爭。
但楊廣登基,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楊廣成為隋煬帝的過程,對於他執政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對於其國策的製定,一樣有著微妙的千絲萬縷的聯係。
平定了楊諒的叛亂之後,楊廣將目光投向京城,投向了整個帝國。
他的時代,終於要來了。
楊廣忽然發現,他成了無根的浮萍。
在長達十年的揚州總管任上,他贏得了全國性的聲譽,並且在揚州建立了執政班底,這是他的優勢。
但在某種程度上,這又恰好又成了他的弱點。
從政治角度講,揚州遠離京城,僻處南方,楊廣的勢力和影響力,偏於江南一隅,無法真正實現全國一盤棋。
他成為皇太子後,這種情況並沒得到改善,甚至,情況還在惡化。
他似乎始終遊離於京城原有的勢力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辦法,順利接收原太子楊勇的勢力。
這支力量,是以高熲為首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楊堅朝中,已經同事近二十年,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利益共同體。
楊廣的上台,是踩著原太子楊勇的屍體上去的,這種血淋淋的仇恨,無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消化和共融,尤其是這隻力量,一向自詡天下為公。
這種居於道義公正的力量,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真正地逐漸歸心。
但楊廣似乎並沒有耐心,也不準備做細嚼慢咽的工作。
楊廣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既然不能掌控,就要消滅。
於是,以高熲和賀若弼被楊廣誅殺,而告一段落。
在楊堅一朝中,還有一股可以和高熲相抗衡的勢力,那就是楊素所代表的傳統關隴貴族集團。
這支力量,扶楊廣上馬,讓他坐穩了大隋皇帝的寶座,本來完全可以依靠,但一樣也和楊廣反目成仇。
因為楊廣深深地知道,他同樣無法去掌控它。
這股力量有著深深的楊素的印記,而楊素,已經居於功高不賞,甚至他的勢力隱隱淩駕於萬物之上。
這種感覺讓楊廣如芒刺在背。
這是一股必然要被控製和消滅的力量,楊素也非常清楚這一點。
楊素的軍隊如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出現在趙子開大軍的背後。
楊素知道不利久戰,他必須在楊諒的軍隊反應過來之前,取得最大的戰果。
他采取了直奔主題的斬首戰術。
他的兵鋒,直指主帥趙子開一方軍營的深處,殺人放火,四處破壞,趙子開的軍隊突然遇襲,以為楊素的主力殺到,混亂之中,不辯敵我。
趙子開全軍崩潰。
陣腳一亂,人人爭相逃命,自相蹂踐,死傷數萬。
十萬主力,竟然一朝敗亡。
但楊諒並不慌張,他還有本錢。
他自己本人還率領著十萬精銳,但他從頭至尾,百無一能,唯一的能力,就是將一手好牌打成稀爛。
楊諒在蒿澤和楊素形成持久戰的形態。
但一場大雨,改變了這種態勢,楊諒想要主動撤軍,迴守清源。
當時,楊素雖然新勝,但他的兵力並不足以正麵硬扛楊諒,況且,在高壁和趙子開一戰,他也損失了不少精銳,他的軍隊,急需修整。
楊諒的謀士王頍敏銳地發現了楊素的強弩之末勢。
於是,他向楊諒獻策,“楊素懸軍孤入,士馬疲弊,王(楊諒)以銳卒自將擊之,其勢必克。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願王勿還。”
楊諒既不知兵,又不知人,更不知任人。
他堅持己見,要退守清源,這一退,就退掉了他所有的希望。
王頍知道楊諒敗局已定,他私下對他的兒子說:“氣候殊不佳,兵必敗,汝可隨我。”
王頍知道,是時候尋求退路了。
事實正如王頍所料,楊素在清源一戰中,大軍勢如破竹,屢戰屢勝,俘虜了楊諒的大將蕭摩訶。
這是楊諒的核心軍事骨幹,這意味著楊諒在軍事上已經徹底失敗。
楊諒再沒翻身的機會,他隻能退守龜縮在晉陽的老巢中,惶惶不可終日。
他再無路可退了。
楊素進兵合圍晉陽,兵臨城下,楊諒再沒有力量抵抗,隻能開城投降了楊素。
也許,楊諒認為自己是當今皇帝的親兄弟,自己的起兵理由又隻是斬楊素,清君側。
局勢再怎麽樣壞,或者也可以保全自己性命。
楊諒稀裏糊塗地造反,又不知所謂地投降。
他確實保住了一條命。
在秋後算帳中,隋朝文武百官都積極上書,認為楊諒謀反,其罪當死。
但楊廣在大局已定下,卻表現了難得的仁慈,他說:“朕終鮮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楊)諒一死。”
於是將楊諒除名為名,幽禁一生。
楊諒雖然保住一命,但隨他造反的將士,就遠遠沒有他這麽幸運了。
王頍在楊諒出城投降之際,和自己的兒子,一路飛奔北上,準備投奔突厥。
但王頍始終隻是個外來龍,顯然並不怎麽熟悉逃跑的路線。
慌亂之際,他入山已深,才發現山路斷絕,前路已絕。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王頍知道自己的時刻到了。
他對自己兒子說:“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獲,以成豎子(楊素)名,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
於是,王頍自殺。
他的兒子將他悄悄埋葬在洞穴之中。
但山中清苦,缺乏飲食,他的兒子無法忍受饑餓,就忘記了父親的遺言,出山去投靠相識的熟人。
楊素早已在山外布下天羅地網,他用重金懸賞王頍的人頭。
對於這種送上門的富貴,王頍的朋友笑納,他一麵好酒好肉招待,一麵舉報了王頍兒子的行蹤。
他的朋友,踩著王頍父子的屍體,成就了自己的富貴。
其實,這是自然之理,王頍深知人性的醜惡,當你富貴之時,周圍之人會對你趨之若鶩,或者這並不是你本來具備的魅力,而是在其位時,可以帶給別人的利益。
但一旦失勢,時勢已殊,再無利益可以提供之時,就會翻臉不認人。
何況,現在王頍的人頭,是一樁大的富貴。
王頍心中洞若火燭,足以有知人,知勢之才,卻終無事人之命,也無成事之運。
人事天意如此,又如何可以多說。
楊素挖出王頍的屍首,將其斬首之後,懸掛在晉陽,以警示眾人。
殘酷而徹底的大清洗隨後來到。
楊秀在並州治下,所部吏民,因為反叛而受到牽連,被判流放,或殺頭的有二十多萬家。
並州城鎮,為之一空。
這部分被流放和遷移的人群,將在九年後的楊玄感之亂中,再次站在楊廣的對立麵。
一朝為叛,終身為亂。
楊秀之亂後,楊堅五子,隻剩下楊廣,堂而皇之地居廟堂之高,成為萬人景仰的皇帝,他的其餘四個兒子,或死或幽,最後都是枉死。
他的五個兒子,雖然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真兄弟,但其爭權奪利,卻更慘烈於曆代的皇位之爭。
但楊廣登基,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楊廣成為隋煬帝的過程,對於他執政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對於其國策的製定,一樣有著微妙的千絲萬縷的聯係。
平定了楊諒的叛亂之後,楊廣將目光投向京城,投向了整個帝國。
他的時代,終於要來了。
楊廣忽然發現,他成了無根的浮萍。
在長達十年的揚州總管任上,他贏得了全國性的聲譽,並且在揚州建立了執政班底,這是他的優勢。
但在某種程度上,這又恰好又成了他的弱點。
從政治角度講,揚州遠離京城,僻處南方,楊廣的勢力和影響力,偏於江南一隅,無法真正實現全國一盤棋。
他成為皇太子後,這種情況並沒得到改善,甚至,情況還在惡化。
他似乎始終遊離於京城原有的勢力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辦法,順利接收原太子楊勇的勢力。
這支力量,是以高熲為首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楊堅朝中,已經同事近二十年,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利益共同體。
楊廣的上台,是踩著原太子楊勇的屍體上去的,這種血淋淋的仇恨,無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消化和共融,尤其是這隻力量,一向自詡天下為公。
這種居於道義公正的力量,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真正地逐漸歸心。
但楊廣似乎並沒有耐心,也不準備做細嚼慢咽的工作。
楊廣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既然不能掌控,就要消滅。
於是,以高熲和賀若弼被楊廣誅殺,而告一段落。
在楊堅一朝中,還有一股可以和高熲相抗衡的勢力,那就是楊素所代表的傳統關隴貴族集團。
這支力量,扶楊廣上馬,讓他坐穩了大隋皇帝的寶座,本來完全可以依靠,但一樣也和楊廣反目成仇。
因為楊廣深深地知道,他同樣無法去掌控它。
這股力量有著深深的楊素的印記,而楊素,已經居於功高不賞,甚至他的勢力隱隱淩駕於萬物之上。
這種感覺讓楊廣如芒刺在背。
這是一股必然要被控製和消滅的力量,楊素也非常清楚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