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較量白熱化了,主將楊素都親自登場。


    他在旁添油加醋,翻出了當年的劉居士謀反案。


    楊素走向台前,不再遮掩,直接指著太子楊勇說:“臣奉敕向京,令皇太子(楊勇)檢校劉居士餘黨。太子奉詔,乃作色奮厲,骨肉飛騰,語臣雲,‘居士黨盡伏法,遣我何處窮討?爾作右仆射,委寄不輕,自檢校之,何關我事?’”


    這顯然直指劉居士謀反案的背後,有著皇太子的影子,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指控。


    楊素窮追不舍,繼續開扒收集到的楊勇黑料,“(楊勇)又雲‘若大事不遂,我先被誅。今作太子,竟乃令我不如諸弟,一事以上,不得自由。”


    將楊勇對楊堅的怨恨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最後,楊素再補上神之一刀,說太子楊勇,曾經長歎一聲,發出最後的感慨說:“我大覺身妨。”


    這就是說麵對楊堅和朝臣的威逼,楊勇感到自己生無可戀,要以死明誌,以發泄對於楊堅的不滿。


    楊素的檢舉和揭發,雖然不可能定下皇太子謀反之罪,卻成功地離間了楊堅父子之間,本來就風雨飄搖,危若懸線的血緣親情。


    太子楊勇,已經徹底失去了他父親楊堅,那也是他在家庭之中,唯一可能的情感庇護。


    楊堅終於公開表明自己的意見。


    他說道:“此兒(楊勇)不堪承嗣久矣。皇後(獨孤伽羅)恆勸我廢之,我以布衣時生,複是長子,望其漸改,隱忍至今。”


    顯然,從楊堅的話中,可以明確看出,廢立太子,獨孤皇後才是幕後真正的黑手。


    楊堅繼續發泄心頭的不滿。


    他說道:“(楊)勇昔從南兗州來,語衛王雲‘阿娘不與我一好婦女,亦是可恨。’因指皇後(獨孤伽羅)待兒曰:‘此皆是我物。’此言幾許大異。”


    楊堅此話,隱藏了一層更深的含義,從道理上講,完全可以由獨孤伽羅的侍兒,推廣到楊堅的侍妾,這二者一等同,其罪其心,大有可誅之處。


    從楊堅這些公開記錄在案的言論分析,在廢立皇太子一事上,他更多地是從小家庭的關係考慮,而不是從江山穩固,政治連續性的大方向上著眼。


    這種非理性的評判標準,顯然和楊堅一貫的政治大局感大不相同,反而更像是一個怨婦一般,喋喋不休。


    可以想見,朝堂之上楊堅的話語,大體就是枕席之上,獨孤伽羅的抱怨。


    楊堅繼續大倒苦水。


    他接著說道:“新婦(楊勇的正妃元氏)初亡,我深疑使(馬嗣明)藥殺。我曾責之,便懟曰:‘會殺元孝矩。’此欲害我而遷怒耳。”


    一國之君,將廢立太子這種國之大事,僅僅定義為小家庭中私事層麵,並且很多理由,更像是莫須有之事。


    這本身就說明廢立太子一事,既不會名正言順,也將引發很多不可預測之禍。


    師出無名,就必然師出敗北。


    楊堅最後做了一個總結。


    他說道:“我雖德慚堯舜,終不以萬姓付不肖子也。我恆畏其加害,如防大敵,今欲廢之,以安天下。“


    這是楊堅第一次在朝堂之上,明確要廢立太子。


    但廢長立幼,於公於私,自古以來,都會引發朝臣的反對。


    何況太子楊勇當了近二十年儲君,又沒有明顯的失德之事,楊堅一朝之間,一念之起,就想廢棄,並不會那麽容易。


    元旻就堅決反對廢立太子。


    他在朝堂之上,聲色俱厲,辭直爭強,絲毫不退讓地對楊堅說:“廢立大事,天子無二言,詔旨若行,後悔無及。讒言罔極,惟陛下察之。”


    楊堅默然不答。


    他想不到竟然有人如此不識趣,敢於當麵拂逆皇帝的旨意,他在朝堂之上,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反對的聲音了。


    在第一次測試之後,他體會到為君,也體會到為臣之不易。


    但廢立太子,已是開弓之箭,再無迴頭之理。


    有利的契機出現了。


    當太子東宮之中的叛徒姬威站出來檢舉楊勇時,雖然並無真憑實據,就足夠了。


    楊堅態度鮮明,他親自引導姬威,讓他知無不言。


    “太子事跡,宜皆盡言。”


    有了皇帝的加持,姬威有備而來,他的戰術,就是將楊勇包裝成為一個私德有虧的皇太子。


    他講述了一些楊勇確實說過,或者是有雖然說過,卻可能別有意思的話語。


    “仆射(宰相)以下,吾會戮一二人,使知慢我之禍。”


    這是引發朝臣之怒,但最重要的卻是,他完美地激起了楊堅的傷心和憤怒。


    姬威拋出了至今以來,最具爆炸力的黑料。


    他對楊堅說楊勇,曾經問過術士,楊堅的命數,然後還明確說過“至尊忌在十八年,此期促矣。”


    為兒為臣,這都是大逆不道。


    這既是咒楊堅早死,同時,又對於登上皇位迫不急待。


    楊堅氣急敗壞,他流著淚說:“誰非父母生,乃至於此。”


    楊堅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道:“朕近覽齊書,見高歡縱其兒子,不勝忿憤,安可效尤焉!”


    當天子一意孤行之際,世間再也沒有任何力量,敢於直觸其鋒。


    太子楊勇以及他的兒子們,全部被禁錮起來,太子的黨羽,也一起被收入獄。


    楊堅雖然一意廢立太子,但他要硬上弓,大臣之中,就更有悍不畏死之輩。


    楊孝政就敢於忤逆龍鱗,他上書切諫說:“皇太子為小人所誤,宜加訓誨,不宜廢黜。”


    在楊勇被廢已是板上釘釘之後,裴肅依然上書堅持為皇太子求情。


    裴肅寫道,“願陛下(楊堅)弘君父之慈,顧天性之義,各封小國,觀其所為。……今者自新之路永絕,愧悔之心莫見,豈不哀哉!”


    這封奏文甚至驚動了楊堅,他對楊素說:“裴肅憂我家事,此亦至誠也。”


    也許直到最後,楊堅心中依然是認為,此次廢立太子,僅是自己的家事而已,但天子之事,無不是天下之事。


    楊堅似乎在逃避思考,廢立太子事件,對於帝國真正的影響。


    楊堅親自召裴肅進京,當麵向他陳述覆水不收之理。


    楊廣當時已經成為正式的皇太子,他聽到裴肅的上書,大有不平之氣,他私下對親信張衡發泄心中的不滿說:‘使勇(原廢太子楊勇)自新,欲何為也?”


    這其實從側麵上體現了楊廣雖然順利奪得太子之位,但他在京城大興城的發展,卻並沒有他想象中順利。


    楊廣的旁徨和疑惑,是因為他陷入了根基漂浮,頭重腳輕的局麵。


    因為他的麵前,有一棵參天的大樹。


    那就是高熲,他是楊堅一朝的政治常青樹,也是絕對的實權人物。


    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皇太子楊勇的兒女親家,在廢立太子事件中,上至皇帝,大到母親,再到朝廷之中,以楊素為首的倒太子派,攻勢逼人。


    但他們本質上都铩羽而歸,他們在大義上,在政治上,在治國的方略上,無法去動搖楊勇的位置。


    甚至於,無法抓到楊勇的小辮子,這本身就是一種神跡。


    毫無疑問,單獨依靠太子楊勇,他既不具備這種意識,又不具備這種能力。


    整個隋朝,有意願,有能力,有資格,去指導太子楊勇的,普天之下,隻有一個人,他也是高熲。


    高熲,是一個遠遠被低估了的政治強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