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誼攤上事了。


    他的兒子突然離世,公主不但死了老公,成了小寡婦,還要天天為他披麻戴孝,不娛不樂,不笑不語。


    這成了一個需要麵對的問題。


    隋唐的公主們,囂張跋扈,不遵禮法,那是家常便飯,她們名聲在外,很多大臣,清白兒郎都不願意與皇帝結親。


    即使在唐朝成立一百多年後,唐文宗依然心有不平地說:“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這當然是比較誇張的說法,但也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娶皇帝的女兒,要麵臨很大的現實和政治壓力。


    隋朝的情況,顯然也並不會比唐朝更好。


    王誼一樣麵臨這個壓力,他是一個純粹的政治人物。


    王誼為了討好楊堅,他的兒子死後才一年,便以公主年少為名,請求除掉為夫守喪之禮與喪服。


    這是一個容易被競爭對手抓住的錯誤。


    在古代中國,以禮治天下,禮法有時甚至比法律更加具有強製性。


    丈夫死了以後,妻子守孝三年,是古之大禮。


    現在才過去一年,王誼公然想要去麻,這顯然是漠視禮法的行為。


    楊堅一朝,所賴以存在的統治理念,實際上隻有二字“孝”與“禮”。


    隻有遵從這二個字,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才可能形成一種共同的行為規範和準則,才可能成為忠臣孝子,一舉一動,合乎規矩,一心忠君,全身為國。


    以禮治國,思想和觀念遠比刀劍更加管用,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高明的統治手段。


    現在王誼為了討好公主和楊堅,不惜公然違抗禮法。


    這自然授人以柄,容易引起他競爭對手的攻擊。


    如果說王誼是關隴集團碩果僅存的元老級人物,那楊素就是這個集團之內,冉冉升起的最耀眼的新星。


    新人要想上位,必須踏著舊人的屍體才能過去。


    楊素抓住了這個機會,他賭贏了這一把。


    他向楊堅上書,先指出王誼的錯誤,“夫婦則人倫之始,喪紀則人道至大,苟不重之,取笑君子。”


    然後,他提出必須按照律法,進行公開的審理,“輕禮易喪,致婦於無義。若縱而不正,恐傷風俗,請法推科。”


    理由光明正大,也立得住腳。


    但王誼此事,本意是想為公主爭取利益,楊堅雖然早就想對王誼下手,這次卻並非最佳的時機。


    楊堅並沒有對王誼做出實質性的處罰,隻是從此之後,他對王誼恩禮稍薄。


    當不信任的裂縫產生,就會越長越大,最終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


    王誼不知死活,不肯收手。


    他正是年富力強,孜孜求進的中年,他不願意放棄一馬平川的仕途。


    其實那也可能是絕命之途。


    王誼才四十六歲,在政治上,這是黃金的年齡。


    但在楊堅看來,這恰好是王誼的一個致命之傷,因為楊堅以外戚矯詔輔政時,正好是四十歲。


    而能得善終的韋孝寬,李穆,於翼為楊堅效命時,都已是七十來歲。


    在七十古來稀的古代,他們都已是風燭殘年,並不會對楊堅構成致命的威脅。


    因為,不管他們本身多麽厲害,他們也耗不過冰冷無情的時間。


    他們一定會死在楊堅的前麵,到時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但王誼的人望和年齡,還有他永不知止的進取精神,在他家的政治婚姻,因為兒子之死而趨於淡薄之時,王誼的威望,就成了和楊堅一朝格格不入的風景。


    王誼很快就觸犯了楊堅的逆鱗.


    因為他心有怨氣,便會口出怨言。


    這是理所當然,他是關隴集團的中堅人物,是屹立於北周和楊隋二朝的政壇長青樹


    忽然之間,他就失去楊堅的信任和恩寵,發幾句牢騷太過正常。


    但牢騷太盛防腸斷,這次發的牢騷是他一生之中,無法承受之重。


    他發發牢騷,就把命都弄沒了。


    王誼被人抓尾巴,向楊堅舉報,並且安下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非常吊詭的是,謀反罪名雖然並不成立,但參與發牢騷的二個人,卻先後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這就是著名的“牢騷謀反案”。


    另一個和他一起發牢騷的人是元諧。


    他也是楊堅的少時同學,同樣也是北周軍界,碩果僅存的元老級人物,同時,他也是楊堅最早的一批支持者。


    他曾經在楊堅最幽暗的日子中,對楊堅早托心意,“公無黨援,譬如水間牆,大危矣。公其勉之。”


    當楊堅一躍而成隋朝開國之君後,還曾經不無得意地對元諧說:“水間牆竟何如也。”


    元諧是軍界的實力派人物。


    他最得意之作是降伏吐穀渾。


    吐穀渾是鮮卑族的一支,吐穀渾就是其始祖的名字,以人名命名為族群的名字。


    他們占據了青海大部和甘肅一部,是一個遊牧政權。


    這是一條財富之路,他們控製了絲綢之路的要道。


    這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們的命運,以弱小之國,竊據經濟和交通要地,終有一天,會被大國亡族滅種。


    當隋煬帝楊廣經營西域時,他們就成了攔路虎,是中原王朝必欲除之而後快的障礙。


    裴矩是楊廣一朝經營四夷,西域問題的專家,他天才地總結了四個字“渾厥可滅”。


    但在楊堅一朝,國家主要的精力用在三處。


    一是在於穩定內政,坐穩皇位,鞏固執政的根基。


    二是平定南方,統一天下,這是三百年來的偉業。


    三是降服突厥,這更是中原王朝所能達到的武功巔峰。


    因而,楊堅當時對西北吐穀渾的國策,並非以拓土開疆為主。


    楊堅在討伐吐穀渾的詔書中寫清楚隋朝出師的目的,“本欲自寧疆境,保全黎庶,非是貪無用之地,害荒服之民。王者之師,意在仁義。”


    接著,楊堅明確指示了對待吐穀渾的措施,“(吐穀)渾賊若至界首,公宜曉示以德,臨之以教,誰敢不服也!”


    可見楊堅一朝,認為吐穀渾不過是次一等的威脅,但也是屬於必須敲打震攝的對手。


    以武力震攝的同時,再以德服人,從而達到雙方和平相處的目的。


    元諧就是此次西征吐穀渾,敲打他們的統帥。


    他在豐利山一戰,大敗吐穀渾主力,追奔三十裏,俘斬萬計,隋軍的戰力讓吐穀渾舉國驚駭。


    在元諧的統戰政策之下,他們服軟,願意臣服於隋朝。


    元諧的個人威望達到頂點。


    但他和王誼一樣,也來自於原北周的軍界,而且根基深厚,他同樣是少壯派,年富力強,這正是楊堅最忌諱的二點。


    因為楊堅本身根基淺薄,既無政治基礎,又缺乏在軍隊中的威望。


    楊堅篡周立隋,純粹是偶然的內廷政治陰謀,甚至都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鬥爭,就迅速成事。


    楊堅本人也被認為是曆史上得國最容易的帝王。


    這決定了楊堅在心理上非常不自信。


    他會全力防範猜忌那些大臣,生怕他們會步他的後塵,謀他的位,篡他的國。


    他認為必須清除掉比他資格更老,資曆更長,尤其是在北周和隋朝軍隊中德高望重,影響力深遠的那一批元老。


    這是既定的戰略,也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


    楊堅非常高效而卓越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最有威脅的軍政界的大佬有的自然老死,有的被楊堅賦閑,廢死於家。


    一切看起來很順利,但世上總有幾個難啃的硬骨頭,他們不願失去手中的權力,或者他們依靠和楊堅的特殊關係,心存僥幸,以為自己會和別人有所不同。


    但在絕對的權力麵前,哪裏會有僥幸。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有的障礙,都必須予以清除,這就是楊堅為人處世的哲學。


    王誼和元諧依仗自己是楊堅的少時同學,又是創業之初最堅定的支持者,既有才華,又忠於新朝和楊堅。


    他們以為自己能在楊堅的隋朝一展鴻圖。


    但他們忽視了楊堅的猜忌和其一心要完成皇帝專權的強烈心理。


    他們的悲慘命運早已注定。


    王誼和元諧二人,當時一個被疏忌,一個因公事被免職,賦閑在家。


    二個失意之人,自然相見恨晚,他們對楊堅的薄情,大加鞭撻,酒後私下之言,自然無所顧忌,難免有非常出格的話語。


    但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他們被舉報到楊堅那裏,罪名是謀反。


    這是必然要推究勘核的罪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