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突然的敗亡,讓突厥傻眼了。
他們正厲兵秣馬,準備南下大幹一場時,竟然聽到了這個讓人無法相信的消息。
在接到北齊的求援後,突厥本來已準備直接出兵,武力幹預北周的統一戰爭。
想不到北周以勢如破竹的攻勢,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北齊。
這給他們留下了一個難題。
混亂而分裂的中原,才最符合突厥的利益,因而,他們的國策,最先是支持弱小的北周,轉而又支持混亂的北齊,他們一直實施分裂和平衡戰略,目的是恢複到南麵二國,爭相巴結賄賂他們的局麵。
但這次和以往曆次的持久戰不同。
北周武帝竟然非常迅速地拿下了北齊龍興之地晉陽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晉陽城一直是北齊的第二都城,也是其軍事力量的核心和源起之地。
突厥的驚訝和震驚並不是故作姿態。
因為,在多年的拉鋸戰中,晉陽從來就是一座橫亙在北周麵前,無法逾越的山峰。
北周武帝有過很多慘痛铩羽而歸的教訓。
最慘的也是最近的一次,他甚至差一點被北齊軍隊俘虜而遇害。
但就在北周君臣破膽,全都舉雙手讚成,正式考慮撤軍之際,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唯獨宇文忻勃然大怒,他跳出來,明確反對。
他慷慨激昂地說:“昨日城破,將士輕敵,微有不利,何足為懷,丈夫當死中求生,敗中取勝。今者破竹,其勢已成,奈何棄之而去?”
北周武帝本來就是一代梟雄,驚恐初去,雄心複起,無論如何也要給自己撈迴場子,成王敗寇,在此一舉。
他完全同意宇文忻再戰的意見。
於是北周整軍再戰,一戰破晉陽,乘勝而進,再戰就蕩平了北齊的都城鄴城。
北齊滅亡。
此戰之迅速,甚至讓突厥人都無法做出反應。
他們的迷惑可以理解,在不久之前,突厥還曾經應邀幫助北周去討伐北齊,還在晉陽城下見識了北齊精銳的恐怖戰力。
在突厥可汗親征的情況下,十萬突厥騎兵,也不想和北齊的軍隊正麵決戰,他們高高掛起了免戰牌。
現在,北齊還是那個北齊,北齊的軍隊還是晉陽城中那支軍隊。
為什麽就突然就崩潰了?
一個偌大而強悍的軍事強國,竟然被北周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滅,真是天道輪迴,世事難料。
北齊的君臣,很難在九泉之下麵對北齊的奠基者神武皇帝高歡。
高歡在北齊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他的治下,維持了對關中政權的高壓。
北齊處於絕對的優勝地位,關中在他麵前,需要非常努力拚命,才可能活著,但也隻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
高歡當年親自率領大軍,攻入都城長安附近的沙苑;他也曾經在邙山一役中打得宇文泰丟盔棄甲,差點全軍覆沒。
但邙山之役,高歡沒有將宇文泰徹底鏟除,這成為他一生之痛,甚至在彌留之際,他心中依然念念不忘,難以放下。
他對著病榻之前的繼位者高洋說:“邙山之戰,吾不用陳元康之言,留患遺汝,死不瞑目。”
也許當日,高歡已經預見,現在國家雖然家大業大,但他的對手屢次大難不死,必然浴火重生,自己的後代,恐怕遠非他們的敵手。
高歡非常有洞見性,隻是他無法預測到,他的敵人雖然越挫越勇,但最後的得益人,卻並非鮮卑宇文氏,而是漢族借機迎來了民族的大複興。
邙山之役後,宇文泰手下精銳的鮮卑族士兵折損過大,如果想要生存,要進行大規模決戰,就急需大量的兵員。
宇文泰不得不發布一道改變傳統,也改變國運的政策,他改變了鮮卑族為戰士,漢人專事農耕的國策,從漢人之中,大規模征兵。
“是後夏人(漢人)半為兵矣。”。
這實際上是宇文氏自掘墳墓的行為。
此一政策一開,漢人在朝野力量的增長,以不可抑製的速度蔓延。
鮮卑族政權的倒台,隻是時間而已,後來的曆史進程也驗證了這種論斷。
隻是北齊真的太不經打了。
他們以一種始料不及的速度滅國之後,突厥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茁壯成長。
他們必須培植另一個敵對的政權和北周抗衡。
於是,北齊宣帝高洋的第三個兒子高紹義,就成了突厥對付北周的一顆棋子。
突厥佗缽可汗對高紹義愛重有加,他認為高紹義足以和原北齊的英雄天子高洋相提並論。
佗缽可汗幫助高紹義糾合北齊殘餘勢力,在突厥的原北齊之人,也全部隸屬於高紹義麾下。
建立流亡政權之後,突厥需要為高紹義在中原地區建立可以抗衡北周的根據地。
為了名正言順地對抗北周,高紹義需要建立一個以中原人為主體的政權。
突厥服務做到家,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高紹義拉攏盤踞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的高寶寧,讓他獻書勸進。
在突厥的直接支持下,高紹義稱帝,他成了傀儡政府的首腦,他的首要任務是複國。
高紹義的複國行動剛開始時,順風順水,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但這隻是一種錯覺,隻是迴光返照而已。
北周武帝得知高紹義在突厥立國之後,他知道斬草必除根,這是需要立即、現在、首要處理的政治事件。
周武帝非常幹脆,他對於這種分裂和割據的行為零容忍。
他第一時間在雲陽集結大軍,準備把高紹義趕盡殺絕。
但天不遂人意,在北征途中,周武帝遇疾暴崩。
出師未捷身先死,內部權力的鬥爭,勢必會讓北周陷入短暫的混亂。
這是千載難逢的可以喘息和發展的時機,對於高紹義的複國行動而言,這顯然是個吉兆。
東北邊境,騷然欲動。
範陽盧昌期也舉兵奉迎高紹義為主。
一時之間,在河北的東北部,趁著北周內部出現的混亂,形成了原北齊勢力全麵複辟的大好局麵。
但這隻是看上去很美好的一種形勢,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周武帝雖亡,但北周的國家政策卻並沒有改變,繼位者延續了周武帝的高壓政策。
宇文神舉肩負起平叛的重任,他的兵鋒所到之處,叛亂勢力如春陽融雪,了無殘痕。
重鎮範陽(今北京附近)重新被北周占領,盧昌期的軍隊被全殲,他本人也兵敗身死。
但宇文神舉也無力再擴大戰果,他派往幽州的精兵,折損過半,成為高紹義和高寶寧軍隊的刀下亡魂。
高紹義也隻能困守一隅,無力南下。
雙方陷入攻守二難的處境,維持了一種動態的均勢。
高紹義的複辟行動宣告失敗,但高寶寧在河北東北部依然維持了割據的勢力。
高寶寧有足夠的本錢做山大王。
他這種割據勢力,手上握有實際的軍事力量,加上聯合突厥和高麗,契丹等外族,始終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是中原王朝經營東北部,必須清除的障礙。
但這需要等到一個強大的王朝出現,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複辟失敗,無路可退的高紹義,卻沒有基礎,他隻能再次退入突厥。
但他已經避免不了在政治上被拋棄和清洗的命運。
因為北周王朝絕對不會讓這樣一個名正言順的北齊王朝繼承人存在,這是一顆定時炸彈,會隨時點燃原北齊降將的反叛意誌和決心。
高紹義必須被解決,他的命運已被決定。
北周決定談判。
談判是戰場實力和結果的延續,北周和突厥做了一筆政治交易。
北周決定用千金公主和親的政策,換取突厥的支持,而突厥在直接支持高紹義失敗後,已無力再扶植他們在中原的傀儡,也願意接受北周的和親條件。
中原王朝會賠上一筆非常豐厚的嫁妝,這是可以獲得的實際利益。
北周直接幹脆地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交出高紹義。
他們正厲兵秣馬,準備南下大幹一場時,竟然聽到了這個讓人無法相信的消息。
在接到北齊的求援後,突厥本來已準備直接出兵,武力幹預北周的統一戰爭。
想不到北周以勢如破竹的攻勢,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北齊。
這給他們留下了一個難題。
混亂而分裂的中原,才最符合突厥的利益,因而,他們的國策,最先是支持弱小的北周,轉而又支持混亂的北齊,他們一直實施分裂和平衡戰略,目的是恢複到南麵二國,爭相巴結賄賂他們的局麵。
但這次和以往曆次的持久戰不同。
北周武帝竟然非常迅速地拿下了北齊龍興之地晉陽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晉陽城一直是北齊的第二都城,也是其軍事力量的核心和源起之地。
突厥的驚訝和震驚並不是故作姿態。
因為,在多年的拉鋸戰中,晉陽從來就是一座橫亙在北周麵前,無法逾越的山峰。
北周武帝有過很多慘痛铩羽而歸的教訓。
最慘的也是最近的一次,他甚至差一點被北齊軍隊俘虜而遇害。
但就在北周君臣破膽,全都舉雙手讚成,正式考慮撤軍之際,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唯獨宇文忻勃然大怒,他跳出來,明確反對。
他慷慨激昂地說:“昨日城破,將士輕敵,微有不利,何足為懷,丈夫當死中求生,敗中取勝。今者破竹,其勢已成,奈何棄之而去?”
北周武帝本來就是一代梟雄,驚恐初去,雄心複起,無論如何也要給自己撈迴場子,成王敗寇,在此一舉。
他完全同意宇文忻再戰的意見。
於是北周整軍再戰,一戰破晉陽,乘勝而進,再戰就蕩平了北齊的都城鄴城。
北齊滅亡。
此戰之迅速,甚至讓突厥人都無法做出反應。
他們的迷惑可以理解,在不久之前,突厥還曾經應邀幫助北周去討伐北齊,還在晉陽城下見識了北齊精銳的恐怖戰力。
在突厥可汗親征的情況下,十萬突厥騎兵,也不想和北齊的軍隊正麵決戰,他們高高掛起了免戰牌。
現在,北齊還是那個北齊,北齊的軍隊還是晉陽城中那支軍隊。
為什麽就突然就崩潰了?
一個偌大而強悍的軍事強國,竟然被北周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滅,真是天道輪迴,世事難料。
北齊的君臣,很難在九泉之下麵對北齊的奠基者神武皇帝高歡。
高歡在北齊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他的治下,維持了對關中政權的高壓。
北齊處於絕對的優勝地位,關中在他麵前,需要非常努力拚命,才可能活著,但也隻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
高歡當年親自率領大軍,攻入都城長安附近的沙苑;他也曾經在邙山一役中打得宇文泰丟盔棄甲,差點全軍覆沒。
但邙山之役,高歡沒有將宇文泰徹底鏟除,這成為他一生之痛,甚至在彌留之際,他心中依然念念不忘,難以放下。
他對著病榻之前的繼位者高洋說:“邙山之戰,吾不用陳元康之言,留患遺汝,死不瞑目。”
也許當日,高歡已經預見,現在國家雖然家大業大,但他的對手屢次大難不死,必然浴火重生,自己的後代,恐怕遠非他們的敵手。
高歡非常有洞見性,隻是他無法預測到,他的敵人雖然越挫越勇,但最後的得益人,卻並非鮮卑宇文氏,而是漢族借機迎來了民族的大複興。
邙山之役後,宇文泰手下精銳的鮮卑族士兵折損過大,如果想要生存,要進行大規模決戰,就急需大量的兵員。
宇文泰不得不發布一道改變傳統,也改變國運的政策,他改變了鮮卑族為戰士,漢人專事農耕的國策,從漢人之中,大規模征兵。
“是後夏人(漢人)半為兵矣。”。
這實際上是宇文氏自掘墳墓的行為。
此一政策一開,漢人在朝野力量的增長,以不可抑製的速度蔓延。
鮮卑族政權的倒台,隻是時間而已,後來的曆史進程也驗證了這種論斷。
隻是北齊真的太不經打了。
他們以一種始料不及的速度滅國之後,突厥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茁壯成長。
他們必須培植另一個敵對的政權和北周抗衡。
於是,北齊宣帝高洋的第三個兒子高紹義,就成了突厥對付北周的一顆棋子。
突厥佗缽可汗對高紹義愛重有加,他認為高紹義足以和原北齊的英雄天子高洋相提並論。
佗缽可汗幫助高紹義糾合北齊殘餘勢力,在突厥的原北齊之人,也全部隸屬於高紹義麾下。
建立流亡政權之後,突厥需要為高紹義在中原地區建立可以抗衡北周的根據地。
為了名正言順地對抗北周,高紹義需要建立一個以中原人為主體的政權。
突厥服務做到家,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高紹義拉攏盤踞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的高寶寧,讓他獻書勸進。
在突厥的直接支持下,高紹義稱帝,他成了傀儡政府的首腦,他的首要任務是複國。
高紹義的複國行動剛開始時,順風順水,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但這隻是一種錯覺,隻是迴光返照而已。
北周武帝得知高紹義在突厥立國之後,他知道斬草必除根,這是需要立即、現在、首要處理的政治事件。
周武帝非常幹脆,他對於這種分裂和割據的行為零容忍。
他第一時間在雲陽集結大軍,準備把高紹義趕盡殺絕。
但天不遂人意,在北征途中,周武帝遇疾暴崩。
出師未捷身先死,內部權力的鬥爭,勢必會讓北周陷入短暫的混亂。
這是千載難逢的可以喘息和發展的時機,對於高紹義的複國行動而言,這顯然是個吉兆。
東北邊境,騷然欲動。
範陽盧昌期也舉兵奉迎高紹義為主。
一時之間,在河北的東北部,趁著北周內部出現的混亂,形成了原北齊勢力全麵複辟的大好局麵。
但這隻是看上去很美好的一種形勢,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周武帝雖亡,但北周的國家政策卻並沒有改變,繼位者延續了周武帝的高壓政策。
宇文神舉肩負起平叛的重任,他的兵鋒所到之處,叛亂勢力如春陽融雪,了無殘痕。
重鎮範陽(今北京附近)重新被北周占領,盧昌期的軍隊被全殲,他本人也兵敗身死。
但宇文神舉也無力再擴大戰果,他派往幽州的精兵,折損過半,成為高紹義和高寶寧軍隊的刀下亡魂。
高紹義也隻能困守一隅,無力南下。
雙方陷入攻守二難的處境,維持了一種動態的均勢。
高紹義的複辟行動宣告失敗,但高寶寧在河北東北部依然維持了割據的勢力。
高寶寧有足夠的本錢做山大王。
他這種割據勢力,手上握有實際的軍事力量,加上聯合突厥和高麗,契丹等外族,始終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是中原王朝經營東北部,必須清除的障礙。
但這需要等到一個強大的王朝出現,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複辟失敗,無路可退的高紹義,卻沒有基礎,他隻能再次退入突厥。
但他已經避免不了在政治上被拋棄和清洗的命運。
因為北周王朝絕對不會讓這樣一個名正言順的北齊王朝繼承人存在,這是一顆定時炸彈,會隨時點燃原北齊降將的反叛意誌和決心。
高紹義必須被解決,他的命運已被決定。
北周決定談判。
談判是戰場實力和結果的延續,北周和突厥做了一筆政治交易。
北周決定用千金公主和親的政策,換取突厥的支持,而突厥在直接支持高紹義失敗後,已無力再扶植他們在中原的傀儡,也願意接受北周的和親條件。
中原王朝會賠上一筆非常豐厚的嫁妝,這是可以獲得的實際利益。
北周直接幹脆地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交出高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