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君懦弱而事事不願嚐試,必然總會將上至朝野、下至四海,引至相同境地,人人唯唯諾諾,得過且過。


    討論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反之亦然,國君暴戾無德,則舉國上下萬民必多喜爭好戰,全無禮教。


    倘若一國之君踟躕而不擅長做決斷,常會導致朝綱失穩,天下失常。


    一國之君陷於往日苦痛經曆,難免踟躕、懦弱。


    一如當今聖人,而過往一年餘的經曆更是在某些方麵加重了這方麵的狀況。


    幾乎凡事都要取決於長時的考量和決斷,此外更是還要看照韋後之意。


    武周朝,“光宅元年九月丁醜,有星如半月,見於西方。”


    若不是出現那顆掃過東都天邊的彗星,有這樣難以忘卻的天象可查,不然距離那時與真人的一番交流,已過去近卅年,源乾煜就險些將其遺忘了。


    但記起來的時刻並非隻是眼下這會兒,而是那一日家中一兒一女徹夜未歸,第二日清早悄然返迴,與自己和妻子稍事相談之時,與真人就這一雙兒女對話的往事,悉數浮現。


    那一日玄元皇帝廟中的一切,都隨過去的兩日逐漸清晰。


    彼時真人將現如今源陽、源協的名字定下,就開始閉目打坐,“如今道友擔憂之事已得解,便自去罷,恕貧道不步送了。”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參悟天機需耗費大量心力,真人嘴上說恕不步送,實則稍有力不從心。


    再往後的日子,他與真人見麵次數不少,在成為禮部侍郎後,更是逢節或是遇上大日子,就必要上翠峰山參會真人。


    長時的交流中,兩人誰也未在源陽、源協之事上做過任何交流,都心照不宣地靜等曾經兆夢預示的場景出現。


    由此竟過了二十餘年,在武周朝之末,多年前耳邊曾纏繞許久的改朝換代聲,再次於朝堂上四起,早先為小吏,源乾煜並未切身體會到當初就以為足夠醃臢不堪的朝堂爭鬥,有多讓人瞠目結舌,而成為中書省侍中後,立於明堂之內,方知彼時自己之“天真”,對所謂的權勢取奪、黨派互不相讓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可這種認識,眼見一次便罷,短短十數年間連連發生兩次,且第三次還正處暗中醞釀之途。


    源乾煜在明堂百官的中部位置,見過身前、身後屢屢有人因為選錯所謂陣營,又或是為誰的隨從被連根拔起,陸續離開朝堂,甚至久別人世。看書溂


    將來仕途極易因一次不經心的失誤,就要連同性命和自己一族的將來,一並被抹消,每每思至此處,源乾煜就心生致仕之意。


    而契機就出現在元年兵變當日與後一日,武後退位,移交全部權力於監國的太子,很快在第二日再禪讓給太子。


    與前一次經曆過的變天不同,這次兵變顯得自然又順利,甚至在殺了張易之、張昌宗之後,與最關鍵之處——兵權奪取上,兵不血刃。


    順利得險些讓那時的源乾煜忘記朝堂為臣的提心吊膽和艱辛苦楚,可很快,於明堂之中,他就發現了異樣——未能親見但一直耳聞的、高宗時的二聖臨朝,又一次出現在眼前,隻不過這一次的參與者是漂泊在外多時,近幾年才重返東都的太子,以及太子監國才受位於武後,就當即成了皇後的太子妃——如今的韋後。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二聖臨朝這一景象給源乾煜帶來的直觀感受,平靜之下隱藏著比朝堂紛爭更危險之物。


    真正讓他將致仕文書遞交給上司的一刻,是兵變第二日下朝,時任中台右丞、作為兵變發起者之一的敬暉,快行幾步趕上,言及欲將他左遷至吏部侍郎。


    聖人讓眾人先用食,並言究竟何時去見丘真人,還需再做道理,從而在場其他人都以為此一事落停。


    就在幾人換了個心情,開始準備正經享用每半月一次特別烹調的炙肉時,聖人冷不丁地問出一句,“扶陽王早先一句‘若行大事,至親可殺’,是何意?”


    這一句明知故問帶來的連鎖反應,從在場幾人用餐的速度就可辨出一二,韋後、武三思吃得更加慢條斯理、悠然自得,三王中崔玄暐、袁恕己雖還在用餐,但指向吃食的雙手動作,明顯已經趨於停止,被點到的桓彥範,反常地大吃大嚼一番,似要以貪食之狀將聖人所言糊弄過去。


    場麵上,一時隻剩下輕微的咀嚼聲,不再有其它動靜,直逼得桓彥範不得不迴應。


    “臣一時心直口快,知不該妄言,望聖人體諒臣年高,腦中混沌,口不擇言,並無他意。”桓彥範仔細將口中炙肉嚼碎咽盡,知倘若解釋不清,下一頓就未必能按時吃了。


    折磨聖人一整個前半生的武後,至如今聖人的中年,卻從夢魘成了一塊揮之不去又不得不守護的心病。


    夢魘甚好理解,這是在強壓之下還得以幸存的李唐皇族腦中,都不可或缺的部分,早年的驅逐出宮、顛沛流離、明屠暗殺都是夢魘的一角,而長久留於心中的那一份無法自由支配的恐懼,才是夢魘難以消除的關鍵。


    可對於幸存的李唐皇族而言,如雍王,如聖人,彼時所受的那般屈辱與擔驚受怕,卻未能構成他們或他們的父輩起身反抗,是為恥,是為不堪,因此將視若夢魘的十數年武後朝“守護”起來,讓這段視之若恥的光景成為誰人也不敢輕易言及之事,也是以聖人為指引的皇族們為了規避世人詬病,當初未有一反武後之苛刻行為的魄力。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總而言之,皇後、靜德王之胡作非為、行為亂暴,為五王所叱責指摘,聖人可以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站在五王一方,對同為異姓王的武三思再行責罰;而一旦提及武後,則觸動了聖人的逆鱗——等同於在嘲弄、指責當年已為國君一月有餘,卻被硬生生地被拉下龍椅的自己無能一般。


    關於這一片逆鱗,五王不解,身為皇後的韋後也不解,裴談卻在跟隨聖人的過程中明白其中深意,這片逆鱗不觸便可,一旦觸動,方知聖人心中之怒難以紓解。


    彼時聖人主動避開六人,不再聽正在氣頭上的桓彥範口中一時的言語,是為尋一處安靜,避免在兩派人爭鬥之時,再因自己逆鱗被觸而生更多事端。


    但眼下,兩方六人的爭執已暫時消停,正是該清算早些時候桓彥範出言不恭的時機。


    他一番“心直口快、年老腦衰”的托詞,未能讓聖人免於追究。


    聖人對五王的心存感激,似乎在複唐當政不久後,就被繁瑣的政事消耗殆盡,轉而萌生過禪讓的念頭,幾經兜轉也未能尋得一人,足以讓五王認可,更休提之餘,他們五人對同坐在明堂高處的韋後存莫大不滿。


    長期的拉扯,最終以韋後的運作與五王的妥協告一段落,可來自他們五人的言語和消息卻在朝堂之上絡繹不絕。


    其中固然有韋氏、武氏的背後攛掇以及火上澆油,但要緊的是主導開朝複唐的五王,在朝堂的立足之穩固,對無論顯唐還是複周一方的朝臣影響之深遠。


    同樣是對自己的皇位有作用,對於五王有益卻頗顯幹預的做法,不願在政事上“耽誤”過多時間的聖人,寧願選擇韋後那樣凡事都願意大包大攬的。


    尤其在五王離開朝堂,與他們見麵的機會減至除去年節,一月兩迴,每逢他們結伴至紫微宮麵聖,聖人總能字裏行間察覺出一些久違的說教,少了早年自己還為太子時的那般噓寒問暖。


    本小說首*發站點<為:塔^@讀。小~>說a.pp^>


    因而非要以每每招待五王一頓價值不菲,規格又高的炙烤牛羊,來判斷聖人有多尊重五王和期待他們前來,是狹隘的,乃至是錯誤的,聖人不過是以這樣的方式,歸還彼時五王對待自己為太子時的返恩,但五王顯然不這麽想,他們認為的和其他人所想相同——聖人定是依然在意自己一方五位開朝功臣的想法,才如此重視相見的禮數。


    長此以往,雙方的想法完全不在一處,又相互礙於對大唐將來之願景和情分,不將心中所想言明說透,五王各自返家定是對於此一日的麵聖滔滔不絕,家人也在旁全心全意地聆聽與附和;反觀聖人不同,對韋後盡數說出與五王之間的不對付,再對現狀表示無奈。


    都不需要花去太長時間,韋後自然從之中品出了些許聖人與開朝五王意見不合的苗頭,稍作寬慰並提出自己的“些許看法”,即同這時隔岸觀火般地靜觀聖人欲追究桓彥範提及武後一事,對於最壞的結果已然在心中運籌帷幄。


    “‘若行大事,至親可殺’,扶陽王助朕開啟本朝,於朕可稱得‘至親’,”聖人側目看了一眼桓彥範已然驚訝失色、盡顯老態的臉,“扶陽王莫慌,朕又怎會同武後那般殘虐,近幾日心中有一事讓朕寢食難安,扶陽王、博陵王、南陽王都在城中,或能助朕以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異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伊島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伊島甫並收藏初唐異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