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闕之下,張安世等人帶著怨氣挺直著腰,看向未央宮。


    而在他們看不到的丹墀之上,天子也冷冷地睥睨著他們。


    兩者並不能看到對方,但是卻知道對方就在那個方向上。


    和無遮無攔的北闕廣場相比,未央宮北麵的丹墀自然高出了許多。


    以至於西斜的夕陽似乎都矮了許多,隻能有氣無力地將宮殿高簷的影子投在劉賀的腳下。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劉賀站在此處,並不覺得很熱,反而感受到了些許的涼意。


    此刻,他的手中拿著一封奏書,這是魏相剛剛派人從雒陽縣送來的。


    奏書裏,將最近幾日雒陽縣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地講了一遍。


    其中的動蕩和變故,讓劉賀身臨其境。


    魏相達到河南郡之後,每日都會給劉賀上密折,將當日發生的事情如實相告。


    從長安到雒陽縣,有寬闊筆直的直道,快馬加鞭之下,密折兩晚三天就能送到。


    和跪在北闕廣場上的張安世等人相比,劉賀會提前一天一夜知道三郡方向的動向。


    此時,在劉賀的身後,隻有兩個人,分別是戴宗和禹無憂。


    其餘跟隨護衛的昌邑郎,遠遠地跟在幾十步之外——未央宮宮禁甚嚴,劉賀已經不用擔心被人行刺了。


    劉賀將信收入了懷中,暫時將北闕廣場和河南郡的事情拋之於腦後,他今日還有一些別的事情要安排。


    “禹無憂,棉花種下去了嗎?”


    “兩個月前,在酒泉郡邵武縣試種了幾畝,七月就可以收獲了。”禹無憂說道。


    “很好,盡快擴大,朕希望讓大漢的百姓早日穿上棉布的衣服。”劉賀點頭道。


    “唯!”


    在缺少大型交通運輸工具的大漢,不管是陸路商道還是海路商道,往來貿易的貨物,隻能是高價值的貨物。


    比如說絲綢、茶葉、香料、瓷器、琉璃、寶石、白銀等等。


    棉布沒有資格成為跨國貿易的主角。


    但是,棉布卻可以改變民生,在提高百姓生活質量的同時,節省出一部分勞動力來,生產更有價值的東西。


    在如今的大漢,有錢人家自然穿的是各種各樣的綾羅綢緞。


    但是,穿得起綾羅綢緞的人畢竟是少數。


    一匹【寬二尺二長四十尺】的帛四百錢,製作一身秋冬穿的複袍要一整匹布,算下來一件帛質複袍的成本價剛好就是四百錢。


    一匹同樣大小的麻布隻要一百錢,所以麻質複袍的成本價就是一百錢。


    四百錢,已經可以買一畝中田了,當然不會是尋常人家可以買得起的。


    所以在大漢的境內,至少有九成人口穿的是葛布或者麻布製成的衣服。


    葛布或者麻布的衣服,便宜確實便宜,但是卻有兩個缺點。


    一是材質不好,過多的細纖維會像細針一樣紮到人的皮膚,穿在身上並不會感到舒適。


    二是產量太低,辛苦勞作幾個月時間,種出來的葛藤和亞麻的產量雖然不低,但是可用來紡織的纖維卻極少。


    就拿葛藤來說,一畝地可以種出一萬斤葛藤,但是加工之後能用來紡布的葛纖維不過二百斤。


    【一漢斤≈258克】【一漢畝≈0.3市畝】


    十六斤的葛纖維才能織出一匹葛布,也就是說,一畝地所產的葛纖維最多能織葛布十二匹半。


    換成亞麻的話,一畝地雖然隻能收獲三百六十斤麻,但出產的纖維卻可以達到七十二斤。


    三斤的亞麻纖維能織出一匹麻布,一畝地所產的麻纖維可以織麻布二十四匹。


    如此一對比,同樣的一畝地,種植亞麻的利潤就要遠遠高於種葛藤。


    所以在現在的大漢,麻布已經逐漸成為了主流,葛布隻在氣候炎熱的地方才有人紡織。


    亞麻雖好,但是產量仍然不夠高,而棉花出產的纖維更高。


    按照大漢現有的種植水平和光熱條件,劉賀有信心讓棉花畝產量達到一百八十斤。


    看起來隻有亞麻的一半,但是棉花產纖維的比例最高。


    一百八十斤的棉花足足可以產棉纖維五十四斤。


    而且,一斤的棉纖維就可以織出一匹棉布,如此算下來,一畝地所產的棉纖維可以織棉布五十四匹。


    三者對比,同一畝地可以產出的葛布、麻布和棉布分別是十二匹半、二十四匹和五十四匹。


    這棉花的優勢就顯而易見了。


    先不談棉布穿在身上比麻布和葛布更舒適,光看產量,棉花就已經勝出了。


    而且,相對於葛藤和亞麻而言,棉花的加工難度小得多,這一個環節中可以節省出來的時間和勞力,也算是一份受益。


    省出來的勞力,可以養蠶織絲綢,可以燒瓷器種茶葉,然後再賣到歐羅巴去賺錢。


    如此一來,相同時間和相同的勞動強度之下,棉布更具有經濟價值。


    用棉花替代亞麻,不僅能使自給自足的百姓收獲會增加,也會促使逐利的商人投入其中。


    當年,歐羅巴有“羊吃人”,大漢未必不能出現“棉吃人”。


    大漢有足夠大的市場和足夠多的人口,不需要對外傾銷,也極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變革。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


    但是相對於封建社會,還是要文明進步許多的。


    而且它也是幾乎是邁向下一個社會階段的必由之路、


    縱使最終的變革沒有發生,能讓百姓用更低廉的價格和更輕鬆的勞動,獲得更舒適的衣物,也已經算是一個善舉了。


    所以,劉賀才會對這棉花如此上心。


    “火器現在試造出了哪些?”劉賀再問道。


    “弩火藥箭、弓火藥箭、蒺藜炮、皮火炮、突火槍都已經試造了出來。”禹無憂迴答道。


    這個進度,比劉賀想象的要快多了,造飛機坦克不現實,但是造一些槍炮還是有可能的。


    就像那突火槍,雖然構造非常原始,但是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已經具備後世步槍的基本結構。


    根據原來的史料記載,這種火器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三百米,有效射程足足有一百米。


    而且,雖然威力不大,但其構造和大炮的構造相似,造出了突火槍,造大炮就簡單了。


    當然,大漢現在的敵人是馬背上的匈奴人,沒有固定的城池,所以不管是火藥箭還是突火槍,甚至是大炮,用處都不會很大。


    但是,用來對付敢於頑抗的世家大族,這些火器卻是很好的利器。


    在河南郡,昌邑郎不是用兩個簡簡單單的火藥桶,就炸開了陸家的宅門嗎?


    而且,漢軍不久的將來還要再往西邊的歐羅巴走,還要再往東邊的大海走,這火器都是必須要有的裝備。


    “鐵的產量跟不跟得上?”


    “微臣下令,在關東各郡國增開了新的煉鐵坊,會開始使用新式的高爐,鐵的產量不成問題。”


    “好,鐵愈多,漢愈強!”


    “陛下聖明!”


    安靜了片刻之後,劉賀還沒有開口問,禹無憂倒是自己先開了口。


    “陛下,微臣今日入宮,也是來向陛下辭行的。”


    “嗯?”劉賀看向了禹無憂,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年輕人,似乎滄桑疲憊了許多。


    “陛下,微臣要去會稽郡了。”


    數千裏之外的南方?


    劉賀稍稍愣神,但是很快就明白了過來。


    禹無憂不是要隱居山林去了,而是要去做另一件大事。


    “造船坊?”


    “陛下聖明。”


    大漢不隻有陸軍,其實也有水師,稱為樓船士。


    有水師,自然就必須要有船,畢竟不能縱馬在海上馳騁。


    劉賀早就從司馬府和大司農府得知,大漢沿海沿江的各個郡國,都有可水戰的樓船士。


    這些樓船士的人數加起來起碼有十餘萬,而在孝武皇帝時期,人數更多,一度達到了二十萬。


    孝武皇帝為了訓練樓船士,甚至還命人在長安城外挖了昆明池。


    而這位千古一帝的推動之下,大漢樓船士南征北伐,與大漢的騎兵一起為大漢開疆拓土。


    如今的大漢已經有了好幾條海上的商路,大漢商民的腳步在海上暢通無阻。


    大漢所用的戰船因為船高首寬,外觀像高樓而得名樓船。


    樓船有高有矮,會根據船隻的大小和用途在甲板上建船樓數層,遠近相望,宛如水上的城堡。


    每一層船樓的四周還會建有三尺高女牆來防禦敵人兵器的攻擊。


    而女牆上則會開箭孔和矛穴,讓樓船士從中向敵方射箭和投矛。


    樓船底部的艙室有劃槳手通過劃槳在逆風時提供動力,船樓最上一層則豎有幡幟以壯軍威。


    同時,此處還設有金、鼓、旗幟用於船隊的指揮和聯絡。


    在原來的曆史上,三國東吳所造的“飛雲”“蓋海”樓船,共有船樓五層,可同時裝載樓船士三千餘人。


    除了主力的樓船之外,大漢水師中還有艨艟、鬥艦、斥候、先登和赤馬舟等大小不同、功用不同的戰船。


    元鼎年間(公元前113年),孝武皇帝就曾派10萬樓船士遠征南越,可見當時大漢水師的戰鬥力之強盛。


    因為這樓船“船大樓高”,遠攻近戰皆合宜,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華夏古代水戰的主力船型。


    但是,樓船也因為船身過高,所以重心不穩,並不適合離開海岸河道到大洋中遠航。


    此次,禹無憂千裏迢迢去會稽郡,自然不是去造樓船的,而是去造帆船的——去造橫帆卡拉維爾帆船。


    這種帆船是歐羅巴人地理大發現前中期使用的船型,噸位在幾十噸到數百噸之間,具有極強的大洋遠航能力。


    卡拉維爾帆船帶著歐羅巴人完成了環球航行,發現了新大陸,占領了大洋。


    它也將帶領大漢完成環球航行,發現新大陸,占領大洋。


    當然,劉賀將橫帆卡拉維爾帆船傳授給禹無憂的時候,改了一個名字,稱為橫帆蓬萊帆船。


    按照大漢現在的造船能力和工藝,有了圖樣和思路,造出橫帆卡拉維爾帆船隻是時間問題。


    一旦造出這種可以遠航的帆船,再在船上配上使用火藥的大炮、海上尋找方向的六分儀,大漢之大,就不隻限製在陸上了。


    這偉大的改變和開端,全部被都要由禹無憂來完成。


    不知道這年輕人瘦弱的肩膀,能不能擔起這個重任。


    當然,除了禹無憂之外,還會有數不清的大漢好男兒要為之出力,甚至魂斷大洋。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命如螻蟻,惟有死於一道,才能有意義和價值。


    劉賀雖然站在最頂端,仍然也隻是一隻螻蟻,隻是一隻走得快一些的螻蟻罷了。


    別的螻蟻可以死,劉賀這螻蟻完成自己領頭的使命之後,當然也可以坦然赴死。


    “這一次,要去多久?”劉賀和聲問道。


    “迴稟陛下,短則半年,長則一年。”


    翻新船坊,挑選木料,訓練工匠,製帆製索,訓練水手……千頭萬緒,半年一年,也隻能完成一個開始罷了。


    幸好孝武皇帝有遠見,給大漢打下了造樓船的底子,否則想要造出這橫帆蓬萊帆船,還不知道要花多少年呢。


    “三年之內,朕想坐著大漢的帆船出海遠航。”劉賀笑道。


    “微臣願立下軍令狀,三年之內,再為陛下掌舵。”禹無憂答道。


    劉賀欣慰地點了點頭,伸手在禹無憂的肩上拍了拍。


    君臣二人,在這無聲當中達成了一個協議約定。


    “一路保重!”


    “陛下珍重。”


    劉賀沒有耽誤禹無憂的時間,他知道後者還有許多人要道別,還有許多事情要交代,當下就讓他立刻離宮去了。


    看著禹無憂遠去的背影,劉賀感到了些許的輕鬆和愜意。


    如果沒有禹無憂他們不停地往前走,劉賀與巨室大族廝殺的意義又在什麽地方呢?


    待禹無憂的身影徹底消失之後,劉賀眼中的柔和又換成了決絕果斷,他看向了身邊的戴宗,示意後者走過來。


    禹無憂是劉賀光明的一麵,戴宗就是劉賀黑暗的一麵。


    “你看看這封奏書。”劉賀從懷中拿出了魏相送來的密折,交到了戴宗的手裏。(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非漢廢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淩波門小書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淩波門小書童並收藏朕非漢廢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