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天,首先就要有讓巨人值得肯定的能力。
現階段來看,長孫衝這幫人,跟著自己的父輩們學習,長大之後,或許能成為一名不錯的官員,但絕對不適合跟著李軒做事。
一個是官場,一個是市井,完全就是兩個賽道,想要換賽道,就必須從頭開始。
離開了鳳棲小築之後,李軒就來到工部,找到了段侖。
“賢王殿下,今日怎麽如此清閑,有空來我工部啊?”
李軒把早就準備好的圖紙往桌上一丟道:“少跟我打官腔,沒別的事,段尚書有空幫我把興道坊給我推平了,然後按照圖紙上的內容,幫我把蓋個房子”
一聽是正事,段尚書便拿起圖紙端詳了起來。
圖紙上的建築風格,和大唐現有的建築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但因為是出自李軒之手,所以段侖也不算太過驚訝。
李軒拿出來的東西,如果和別人一樣,那才會讓段侖驚訝的。
段侖看了一會兒,便皺著眉頭說道:“賢王殿下,你蓋這個樣式的樓,是要幹什麽啊?”
李軒隨口迴道:“我要在長安建一個唐風書院”
段侖了然的點了點頭後為難道:“這樣啊,按道理來說,賢王殿下要蓋個唐風書院,下官自然是要支持的,但你這樓蓋的不符合規矩啊”
聞言,李軒有些不悅道:“嗯?不符合規矩?怎麽不符合規矩了?我又沒占用多餘的街道”
“是這樣的,你蓋的這個樓,太高了,站在樓頂,是可以看到皇宮裏麵的,這對於皇宮的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書院的高度,絕對不能超過宮牆”
段侖如實的說出了自己的難處,李軒聽完有些不耐煩道:“太麻煩了,怎麽宮裏規矩這麽多?”
段侖一邊將手中的圖紙遞給李軒,一邊說道:“皇宮安全是重中之重,規矩當然多了”
李軒沒有接過圖紙,而是說道:“行吧,那你就把高度降低一些,減少幾層,到時候花了多少錢,告訴我一聲,我一次性給你結了,
可惜了,我本來是想讓宮牆內外的人可以遙遙相望的”
李軒最後隻能妥協了,世間安得兩全法,這裏是唐朝,做事當然還是得按照唐朝的規矩來。
萬一因為自己的書院,導致宮裏出現了安全問題,這個責任李軒可擔待不了,李軒寧願再多蓋一座書院,也不想承擔這個責任。
“賢王殿下吩咐的,下官自然會辦妥”
見李軒妥協了,段侖的心也就放下了,他就怕李軒犯愣,李軒可是出了名的不按套路出牌。
送走李軒之後,段侖看了看手中的圖紙,思忖了片刻,也走出了工部。
甘露殿內,內侍太監低聲稟報道:“陛下,段尚書求見”
“讓他進來吧”
李世民剛剛放下手中的書籍,段侖就走了進來。
“陛下,剛剛賢王殿下拜托臣在興道坊建造唐風書院,這建造圖紙,您要不要看一眼?”
聞言,李世民略顯錯愕的眨了眨眼。
什麽情況?
這興道坊什麽時候要蓋唐風書院了?
難道,這小子去找過觀音婢了?
嗯,應該是這樣,不然這小子也不會去找段侖了。
念及於此,李世民頷首說道:“拿來給朕看看吧”
看著圖紙中那奇特風格的建築,李世民沒有任何的意外,他已經對李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
隻是一個奇怪建築而已,灑灑水了。
“這個書院建的有點高啊”
段侖趕忙應聲道:“是有點高,臣與賢王殿下說了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賢王殿下已經同意降低高度了”
“嗯,那建就可以了,何須再來找朕?”
“陛下,賢王殿下說,他的本意是想讓宮牆內外的人可以遙遙相望的”
段侖來找李世民其實已經說明,他的內心其實是很想按照李軒原本的設計圖,來建造唐風書院的。
唐風書院的學子,是大唐的未來,其中必然會有人能步入仕途,進入宮牆之內,成為大唐社稷的磚石。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有一位唐風書院的學子,繼承自己的位置,成為新一代的工部尚書,輔左新皇,為大唐社稷鞠躬盡瘁。
這一牆之隔的遙遙相望,望的不僅僅是人,更是一種傳承,也是對自己一種鞭策。
這小子,偏偏把書院建在這裏,偏偏還要建的這麽高,你是真的不知道長安不可以建太高的建築,還是有意為之呢?
李世民將圖紙隨手放在一旁,然後重新拿起沒有讀完的書道:“就按照原來的意思建吧,這些學子,是大唐的未來,如果連他們都不能相信,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朕相信,就算沒有這宮牆,宮裏也照樣是整個大唐最安全的地方,如果連這點自信都沒有,還當什麽皇帝?”
“陛下聖明!臣必當以最快速度完成建造工程!”
段侖重新拿迴圖紙之後,便離開了甘露殿。
等到段侖離開大約兩刻鍾之後,內侍太監再次來到李世民跟前低聲說道:“陛下,剛剛城門口傳來消息,賢王殿下獨自一人,騎馬出城了,看裝束應該是要出遠門……”
李世民沒有說話,眼睛甚至都沒有離開過書頁。
他隻是點了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宮牆之內的皇宮很大,大到可以統禦萬裏疆土,但也很小,小到裝不下李軒的理想。
洪州,刺史府。
“哎幼喂,賢王殿下,您怎麽一個人就過來了?也不早點通知一下,下官也好出去迎迎您不是?”
洪州刺史方旭一邊忙著給李軒倒茶,一邊還不斷的發著牢騷。
也不怪方旭如此,李軒這次來洪州,比上一次來還要低調,至少上一次還帶著孫泉,這迴到好,孫泉都不帶了。
也幸虧洪州的吏員衙差們都認識李軒,不然,就李軒這低調勁兒,說他是賢王,十個人裏,九個人不會相信,剩下那一個也是眼神不好使的。
“沒事帶那麽多人幹嘛?我又不是玩來了,芸薹可收獲了?”
見李軒問到了芸薹,方旭連忙迴道:“早就收獲了,芸薹成熟的很快,還沒入秋,就已經收割完畢了,就等著賢王殿下您過來了”
“行,明天讓他們都過來,過稱之後,我會把錢付給他們的”
李軒對於芸薹的成熟期倒不是很了解,畢竟他又不是職業搞農產品的,本以為自己來早了,沒有想到居然是來晚了。
“哪用得著賢王殿下操勞,下官早就幫您過稱了,芸薹籽也已經存放在了官倉裏了,賢王殿下隻需要付錢就行了”
聞言,李軒不禁讚許道:“不錯,你倒是給我省下了不少時間,賬本給我看一眼”
方旭不敢怠慢,連忙就去書房把收購芸薹籽的賬簿拿了過來。
李軒翻開賬簿看了一眼,發現賬簿記錄的非常詳細。
每個人,種植了多少畝芸薹,收獲了多少芸薹籽,都有記錄,看來方旭是真的把李軒交代的事情當迴事了。
方旭如此上心,和李軒大鬧潭州也了分不開關係。
方旭可不想成為第二個趙廣順。
看完全部的賬簿之後,饒是李軒也忍不住驚訝。
這芸薹籽的產量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他本以為,這頭一年最多也就是一萬來斤而已,但沒有想到是,其產量居然達到了恐怖的六萬斤。
合上賬簿之後,李軒有些難以置信的問道:“怎麽會這麽多?你們是不是記錯?或者過稱的時候失誤了?”
方旭一臉愧色的歎了口氣道:“賢王殿下有所不知,洪州不像長安地區那麽富庶,這裏的人口本來就不多,人少,自然就沒有人願意來往經商,
洪州地區一直以來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靠糧食,可是前些年鬧旱災,收成一直不好,全靠朝廷救濟,才使得百姓沒有餓死,
也就今年老天爺才網開一麵,讓我們的收成好了一些,種植芸薹所需要繳納的稅,相對來說要比糧食少很多,我們大概算了一下,在賦稅不變的情況下,這種植芸薹,可是比種糧食賺的多”
現如今唐朝施行的是租庸調的賦稅製度。
所謂的租,就是農民,通過向朝廷繳納糧食穀物,當做租金,來租賃土地。
調是指農民需要給朝廷繳納一定的產物,所謂的產物大部分是指布帛絹麻等東西。
庸是指當你沒有能力繳納產物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給朝廷服勞役免除繳物,也就是說要麽繳物,要麽幹活。
因為種植芸薹的土地是屬李軒管轄,加上芸薹又是新作物,所以李軒有權利給芸薹製定田稅,也就是租庸調中的租。
因為李軒不知道畝產能達到多少,加上他又希望洪州百姓積極種植,所以他就定了一個非常低的稅值,大概是糧食的十分之一。
目前唐朝的田稅是每丁二石粟,唐朝的一石,大約為一百二十斤。
那麽種植芸薹,隻需繳納二十四斤芸薹籽的田稅即可。
這二十四斤的稅,可不是進李軒的口袋裏,他雖然有製定芸薹田稅的權利,但不等於他有權利收取這部分田稅,這部分田稅是國家的,是朝廷的。
但又因為芸薹籽隻有李軒知道如何處理和使用,所以這每丁二十四斤的田稅,李軒需要折算成錢,繳納給當地官府。
也就是說,種植芸薹的人,把其中一部分芸薹籽當成田稅交給朝廷,朝廷再把這充當田稅的芸薹籽賣給李軒。
本來這需要繳納的田稅就不多,加上李軒給的價格也還算不錯,洪州百姓自然都願意去種植芸薹了。
最重要的是,這玩意結子很快,農民有足夠多的時間收割並將菜籽整理好,不會耽誤秋天收糧食,這麽一算,一年下來,農民就等於是可以賺兩份了。
李軒了然的點了點頭,然後把一疊錢票往桌上一拍,說道:“這叫錢票,目前我一個人不方便攜帶太多的錢,在明年開春之前,錢會運抵洪州,到時候你拿著這錢票,去永信錢莊換錢就行了”
方旭看了看桌子上錢票,又看了看李軒一臉懵逼。
“賢王殿下,這錢票是何物啊?永信錢莊在哪?”
李軒趕忙就將自己創立永信錢莊,和錢票的用途給方旭講了一遍。
聽完李軒的解釋之後,方旭才徹底明白了這錢票的用途。
李軒的信用,還是值得信賴的,整個大唐,就數李軒的產業最大了,潭州還有一個金礦,據說到現在還沒挖完呢,作為大唐第一大財主,沒有必要為了六萬斤的芸薹籽欺詐洪州的百姓和官府。
解釋完了之後,李軒說道:“你在洪州城給我找個鋪子,我需要在洪州也開一家永信錢莊,
以後隨著芸薹籽的產量增加,交易量也必然會增加,如此大宗的買賣,用銅錢交易太費事了,
不過為了安全起見,這鋪子最好離你的刺史府近一點,
還有,鋪子必須有地下室,這錢都得存放在地下室裏才行,到時候我會安排人過來管理錢莊的”
“下官明白,那賢王殿下,您是在洪州再待幾天?還是?”
李軒想了想說道:“先留下吧,芸薹籽的榨油工序,需要在洪州完成,隻有這樣才能大大降低運輸成本”
其實,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榨取植物油了,隻不過那個時候榨的是芝麻油,所以唐朝人是知道如何從菜籽榨取植物油的。
隻是,現如今的榨油工藝比較繁瑣,換句話說,榨取少量的植物油可以,但如果說要榨取數萬斤乃至數十萬斤的菜籽油,那就非常難了。
加上如今飲食種類比較單一,植物油壓根沒有市場,所以就沒有人會專門去研究榨油工藝。
李軒的老本行雖然不是開煉油廠的,但他卻很懂榨油工藝,他之所以懂這個,還要感謝他的一個大學室友。
李軒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室友叫馬曉,這貨有個愛好,就是專門研究古工藝技法,他還會時常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拍成視頻上傳到網上,為此還收獲了不少粉絲,每個月就靠網上的流量,都能賺個幾千塊,妥妥的把愛好玩成了副業。
在馬曉的長期熏陶之下,就算李軒對此沒有太大的興趣,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和古法榨油了,至於其它的古工藝技法,李軒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有時候李軒偶爾想起馬曉,都忍不住在心裏假想一下:如果馬曉能穿越到唐朝來,其成就一定要比自己高的多。
現階段來看,長孫衝這幫人,跟著自己的父輩們學習,長大之後,或許能成為一名不錯的官員,但絕對不適合跟著李軒做事。
一個是官場,一個是市井,完全就是兩個賽道,想要換賽道,就必須從頭開始。
離開了鳳棲小築之後,李軒就來到工部,找到了段侖。
“賢王殿下,今日怎麽如此清閑,有空來我工部啊?”
李軒把早就準備好的圖紙往桌上一丟道:“少跟我打官腔,沒別的事,段尚書有空幫我把興道坊給我推平了,然後按照圖紙上的內容,幫我把蓋個房子”
一聽是正事,段尚書便拿起圖紙端詳了起來。
圖紙上的建築風格,和大唐現有的建築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但因為是出自李軒之手,所以段侖也不算太過驚訝。
李軒拿出來的東西,如果和別人一樣,那才會讓段侖驚訝的。
段侖看了一會兒,便皺著眉頭說道:“賢王殿下,你蓋這個樣式的樓,是要幹什麽啊?”
李軒隨口迴道:“我要在長安建一個唐風書院”
段侖了然的點了點頭後為難道:“這樣啊,按道理來說,賢王殿下要蓋個唐風書院,下官自然是要支持的,但你這樓蓋的不符合規矩啊”
聞言,李軒有些不悅道:“嗯?不符合規矩?怎麽不符合規矩了?我又沒占用多餘的街道”
“是這樣的,你蓋的這個樓,太高了,站在樓頂,是可以看到皇宮裏麵的,這對於皇宮的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書院的高度,絕對不能超過宮牆”
段侖如實的說出了自己的難處,李軒聽完有些不耐煩道:“太麻煩了,怎麽宮裏規矩這麽多?”
段侖一邊將手中的圖紙遞給李軒,一邊說道:“皇宮安全是重中之重,規矩當然多了”
李軒沒有接過圖紙,而是說道:“行吧,那你就把高度降低一些,減少幾層,到時候花了多少錢,告訴我一聲,我一次性給你結了,
可惜了,我本來是想讓宮牆內外的人可以遙遙相望的”
李軒最後隻能妥協了,世間安得兩全法,這裏是唐朝,做事當然還是得按照唐朝的規矩來。
萬一因為自己的書院,導致宮裏出現了安全問題,這個責任李軒可擔待不了,李軒寧願再多蓋一座書院,也不想承擔這個責任。
“賢王殿下吩咐的,下官自然會辦妥”
見李軒妥協了,段侖的心也就放下了,他就怕李軒犯愣,李軒可是出了名的不按套路出牌。
送走李軒之後,段侖看了看手中的圖紙,思忖了片刻,也走出了工部。
甘露殿內,內侍太監低聲稟報道:“陛下,段尚書求見”
“讓他進來吧”
李世民剛剛放下手中的書籍,段侖就走了進來。
“陛下,剛剛賢王殿下拜托臣在興道坊建造唐風書院,這建造圖紙,您要不要看一眼?”
聞言,李世民略顯錯愕的眨了眨眼。
什麽情況?
這興道坊什麽時候要蓋唐風書院了?
難道,這小子去找過觀音婢了?
嗯,應該是這樣,不然這小子也不會去找段侖了。
念及於此,李世民頷首說道:“拿來給朕看看吧”
看著圖紙中那奇特風格的建築,李世民沒有任何的意外,他已經對李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
隻是一個奇怪建築而已,灑灑水了。
“這個書院建的有點高啊”
段侖趕忙應聲道:“是有點高,臣與賢王殿下說了一下其中的厲害關係,賢王殿下已經同意降低高度了”
“嗯,那建就可以了,何須再來找朕?”
“陛下,賢王殿下說,他的本意是想讓宮牆內外的人可以遙遙相望的”
段侖來找李世民其實已經說明,他的內心其實是很想按照李軒原本的設計圖,來建造唐風書院的。
唐風書院的學子,是大唐的未來,其中必然會有人能步入仕途,進入宮牆之內,成為大唐社稷的磚石。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有一位唐風書院的學子,繼承自己的位置,成為新一代的工部尚書,輔左新皇,為大唐社稷鞠躬盡瘁。
這一牆之隔的遙遙相望,望的不僅僅是人,更是一種傳承,也是對自己一種鞭策。
這小子,偏偏把書院建在這裏,偏偏還要建的這麽高,你是真的不知道長安不可以建太高的建築,還是有意為之呢?
李世民將圖紙隨手放在一旁,然後重新拿起沒有讀完的書道:“就按照原來的意思建吧,這些學子,是大唐的未來,如果連他們都不能相信,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朕相信,就算沒有這宮牆,宮裏也照樣是整個大唐最安全的地方,如果連這點自信都沒有,還當什麽皇帝?”
“陛下聖明!臣必當以最快速度完成建造工程!”
段侖重新拿迴圖紙之後,便離開了甘露殿。
等到段侖離開大約兩刻鍾之後,內侍太監再次來到李世民跟前低聲說道:“陛下,剛剛城門口傳來消息,賢王殿下獨自一人,騎馬出城了,看裝束應該是要出遠門……”
李世民沒有說話,眼睛甚至都沒有離開過書頁。
他隻是點了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宮牆之內的皇宮很大,大到可以統禦萬裏疆土,但也很小,小到裝不下李軒的理想。
洪州,刺史府。
“哎幼喂,賢王殿下,您怎麽一個人就過來了?也不早點通知一下,下官也好出去迎迎您不是?”
洪州刺史方旭一邊忙著給李軒倒茶,一邊還不斷的發著牢騷。
也不怪方旭如此,李軒這次來洪州,比上一次來還要低調,至少上一次還帶著孫泉,這迴到好,孫泉都不帶了。
也幸虧洪州的吏員衙差們都認識李軒,不然,就李軒這低調勁兒,說他是賢王,十個人裏,九個人不會相信,剩下那一個也是眼神不好使的。
“沒事帶那麽多人幹嘛?我又不是玩來了,芸薹可收獲了?”
見李軒問到了芸薹,方旭連忙迴道:“早就收獲了,芸薹成熟的很快,還沒入秋,就已經收割完畢了,就等著賢王殿下您過來了”
“行,明天讓他們都過來,過稱之後,我會把錢付給他們的”
李軒對於芸薹的成熟期倒不是很了解,畢竟他又不是職業搞農產品的,本以為自己來早了,沒有想到居然是來晚了。
“哪用得著賢王殿下操勞,下官早就幫您過稱了,芸薹籽也已經存放在了官倉裏了,賢王殿下隻需要付錢就行了”
聞言,李軒不禁讚許道:“不錯,你倒是給我省下了不少時間,賬本給我看一眼”
方旭不敢怠慢,連忙就去書房把收購芸薹籽的賬簿拿了過來。
李軒翻開賬簿看了一眼,發現賬簿記錄的非常詳細。
每個人,種植了多少畝芸薹,收獲了多少芸薹籽,都有記錄,看來方旭是真的把李軒交代的事情當迴事了。
方旭如此上心,和李軒大鬧潭州也了分不開關係。
方旭可不想成為第二個趙廣順。
看完全部的賬簿之後,饒是李軒也忍不住驚訝。
這芸薹籽的產量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他本以為,這頭一年最多也就是一萬來斤而已,但沒有想到是,其產量居然達到了恐怖的六萬斤。
合上賬簿之後,李軒有些難以置信的問道:“怎麽會這麽多?你們是不是記錯?或者過稱的時候失誤了?”
方旭一臉愧色的歎了口氣道:“賢王殿下有所不知,洪州不像長安地區那麽富庶,這裏的人口本來就不多,人少,自然就沒有人願意來往經商,
洪州地區一直以來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靠糧食,可是前些年鬧旱災,收成一直不好,全靠朝廷救濟,才使得百姓沒有餓死,
也就今年老天爺才網開一麵,讓我們的收成好了一些,種植芸薹所需要繳納的稅,相對來說要比糧食少很多,我們大概算了一下,在賦稅不變的情況下,這種植芸薹,可是比種糧食賺的多”
現如今唐朝施行的是租庸調的賦稅製度。
所謂的租,就是農民,通過向朝廷繳納糧食穀物,當做租金,來租賃土地。
調是指農民需要給朝廷繳納一定的產物,所謂的產物大部分是指布帛絹麻等東西。
庸是指當你沒有能力繳納產物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給朝廷服勞役免除繳物,也就是說要麽繳物,要麽幹活。
因為種植芸薹的土地是屬李軒管轄,加上芸薹又是新作物,所以李軒有權利給芸薹製定田稅,也就是租庸調中的租。
因為李軒不知道畝產能達到多少,加上他又希望洪州百姓積極種植,所以他就定了一個非常低的稅值,大概是糧食的十分之一。
目前唐朝的田稅是每丁二石粟,唐朝的一石,大約為一百二十斤。
那麽種植芸薹,隻需繳納二十四斤芸薹籽的田稅即可。
這二十四斤的稅,可不是進李軒的口袋裏,他雖然有製定芸薹田稅的權利,但不等於他有權利收取這部分田稅,這部分田稅是國家的,是朝廷的。
但又因為芸薹籽隻有李軒知道如何處理和使用,所以這每丁二十四斤的田稅,李軒需要折算成錢,繳納給當地官府。
也就是說,種植芸薹的人,把其中一部分芸薹籽當成田稅交給朝廷,朝廷再把這充當田稅的芸薹籽賣給李軒。
本來這需要繳納的田稅就不多,加上李軒給的價格也還算不錯,洪州百姓自然都願意去種植芸薹了。
最重要的是,這玩意結子很快,農民有足夠多的時間收割並將菜籽整理好,不會耽誤秋天收糧食,這麽一算,一年下來,農民就等於是可以賺兩份了。
李軒了然的點了點頭,然後把一疊錢票往桌上一拍,說道:“這叫錢票,目前我一個人不方便攜帶太多的錢,在明年開春之前,錢會運抵洪州,到時候你拿著這錢票,去永信錢莊換錢就行了”
方旭看了看桌子上錢票,又看了看李軒一臉懵逼。
“賢王殿下,這錢票是何物啊?永信錢莊在哪?”
李軒趕忙就將自己創立永信錢莊,和錢票的用途給方旭講了一遍。
聽完李軒的解釋之後,方旭才徹底明白了這錢票的用途。
李軒的信用,還是值得信賴的,整個大唐,就數李軒的產業最大了,潭州還有一個金礦,據說到現在還沒挖完呢,作為大唐第一大財主,沒有必要為了六萬斤的芸薹籽欺詐洪州的百姓和官府。
解釋完了之後,李軒說道:“你在洪州城給我找個鋪子,我需要在洪州也開一家永信錢莊,
以後隨著芸薹籽的產量增加,交易量也必然會增加,如此大宗的買賣,用銅錢交易太費事了,
不過為了安全起見,這鋪子最好離你的刺史府近一點,
還有,鋪子必須有地下室,這錢都得存放在地下室裏才行,到時候我會安排人過來管理錢莊的”
“下官明白,那賢王殿下,您是在洪州再待幾天?還是?”
李軒想了想說道:“先留下吧,芸薹籽的榨油工序,需要在洪州完成,隻有這樣才能大大降低運輸成本”
其實,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榨取植物油了,隻不過那個時候榨的是芝麻油,所以唐朝人是知道如何從菜籽榨取植物油的。
隻是,現如今的榨油工藝比較繁瑣,換句話說,榨取少量的植物油可以,但如果說要榨取數萬斤乃至數十萬斤的菜籽油,那就非常難了。
加上如今飲食種類比較單一,植物油壓根沒有市場,所以就沒有人會專門去研究榨油工藝。
李軒的老本行雖然不是開煉油廠的,但他卻很懂榨油工藝,他之所以懂這個,還要感謝他的一個大學室友。
李軒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室友叫馬曉,這貨有個愛好,就是專門研究古工藝技法,他還會時常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拍成視頻上傳到網上,為此還收獲了不少粉絲,每個月就靠網上的流量,都能賺個幾千塊,妥妥的把愛好玩成了副業。
在馬曉的長期熏陶之下,就算李軒對此沒有太大的興趣,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和古法榨油了,至於其它的古工藝技法,李軒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有時候李軒偶爾想起馬曉,都忍不住在心裏假想一下:如果馬曉能穿越到唐朝來,其成就一定要比自己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