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是那種具有自製力的人
[法]雨果著
花雨萱譯
船長thecaptain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濃,大霧彌漫,哈爾威船長駕駛著他的“諾曼底”號像往常一樣走著從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島這條航線。船長站在艦橋上,觀察著航向。此時,乘客們早已進入了夢鄉。
大輪船“諾曼底”號船體長220尺,寬25尺,裝貨容量600噸。而且它還很“年輕”,因為它才7歲,是1863年造的。因此,“諾曼底”號在英倫海峽也許稱得上是最漂亮的郵船之一了。
距埃居伊山脈估計有15海裏時,茫茫大海上的霧越來越濃,輪船駛出了南安普敦河。輪船緩緩向前行駛著,這時大約淩晨四點鍾。
“諾曼底”號四周一片漆黑,唯一可辨別的是船桅的梢尖。
類似這種高質量的英國船,夜間航行一般是不會出什麽問題的。
突然,漆黑的夜霧中一個黑點若隱若現,仿佛一個幽靈,又好似一座山峰。這時一個陰森森的往前翹起的船頭,衝破黑暗,飛駛在浪花中迎麵而來。原來是“瑪麗”號,一艘裝有螺旋推進器的大輪船。船上載著五百噸小麥的“瑪麗”號,從敖德薩啟航,不僅負載大,行駛速度也非常快。它朝“諾曼底”號直逼過來。
馬上就要撞船了,此刻已毫無辦法避開它。瞬間,許許多多船隻的幻影在大霧中聳立起來,人們甚至沒來得及看清,就已大難臨頭,葬身魚腹了。
全速前進的“瑪麗”號向“諾曼底”號的側舷撞了過去,即刻,“諾曼底”號的船身裂開一個大窟窿。
由於猛烈的撞擊,“瑪麗”號也受了傷,漸漸停了下來。
“諾曼底”號有28名船員,1名女服務員,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婦女。
震蕩使乘客驚恐萬分。刹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衝到甲板上。由於恐慌,人們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半裸著身子,奔跑聲,尖叫聲,哭泣聲,混雜在一起,場麵十分混亂。大家都驚恐萬狀,不知道怎麽辦才好。海水迅速湧入倉內,洶湧湍急,勢不可當。輪機火爐被海浪嗆得也發出求救的聲音。
船上沒有封艙用的防漏隔牆,救生圈也不夠。
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臨危不亂,大聲吼到:“請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老人、婦女、小孩先上,其他乘客後上,船員最後。務必把60人救出去。”
船上實際上一共61人,但是他忘了把自己也算在裏麵了。
船員立刻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瘋狂地擁了上去,你推我搡,毫無秩序,差點弄翻小艇。副船長和幾名船員拚命想維持秩序,但因為人們搶著上救生艇擁擠不堪,實在無法實行。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大家由甜美的夢鄉一下子變到接受死亡的事實,的確有很大的落差。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船長威嚴的聲音蓋過了一切喊叫聲和嘈雜聲,混亂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潔的對話:“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叫我嗎?”
“爐子什麽情況?”
“被海水淹了。”
“還有火嗎?”
“火也滅了。”
“機器設備怎麽樣了?”
“都停了。”
船長立刻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在哪裏!”
大副迴答:“我在這裏!”
船長問道:“還有多少分鍾了?”
“二十分鍾。”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到小艇上去。奧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在,船長。”
“如果哪個男人搶在女人前麵,你就開槍打死他。”
大家聽後都不再吵嚷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命令,人們感到有一個神聖的指令在指引他們。
此刻,“瑪麗”號也放下救生艇,前來搭救它撞擊的“諾曼底”號的遇難人員。
救援工作開始變得井然有序,沒有再發生爭執或擁擠。事情總是這樣,哪裏有困難,哪裏也會有英雄。
哈爾威船長堅定地站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主宰著,領導著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安排妥當,麵對驚慌失措的眾人,他泰然自若,仿佛他在調遣災難而不是人,就連出事故的船舶似乎也聽他的命令。
片刻之後,他似乎想到什麽,立即喊道:“把克萊芒救出去!”
克萊芒是他船上的見習水手,但他還是個孩子。
漸漸地,輪船開始慢慢下沉,船艙裏的水越來越多。
人們加快轉移速度,“諾曼底”號和“瑪麗”號之間的小艇穿梭不絕。
“加油!”船長又命令道。
二十分鍾到了,輪船沉沒了。
船頭先沉了下去,頃刻,船尾也也被海水吞沒了。
哈爾威船長始終屹立在橋頭,沒有絲毫的慌亂,紋絲不動,隨著“諾曼底”號一起沉入海底。人們透過稀疏的薄霧,眼看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
哈爾威船長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與“諾曼底”號同存亡。
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並論。
哈爾威船長一生都嚴格要求自己,忠於職守,有強烈的責任感。麵對死亡,他毫無畏懼地成為了一個神話。
雨果身處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英雄備受推崇的時代。他的眾多作品塑造了一係列高大的英雄形象,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在這篇新聞報道式的微型小說中,作者通過一個特殊的瞬間(死神與生命咫尺之隔,攝人心魄),用一種特殊的環境烘托了主人公,並抓住其性格的一個點——意誌力,加以挖掘,瞬間完成了對主人翁的形象塑造,使得哈爾威船長高大的形象活在人們心中。
作者在小說中運用間接表現的方法塑造了小說的主人公。小說中的哈爾威船長,語氣威嚴,鏗鏘有力,動作果斷幹練,毫不猶豫,麵對死亡毅然決然。作者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描寫,表現了哈爾威船長作為一個英雄的意誌力和不懼危險、舍己救人的英雄性格。同時,小說中也不乏一些直接表現的手法。例如那些穿插在文章中的精辟的議論和概括,深化了主題,生動了人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提倡“對照美學”的作者在文中也運用了對照手法。人們在死神麵前的驚恐、慌亂和瘋狂,與哈爾威船長的鎮靜和威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這種對比更加襯托出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
小說中還出色地運用了鋪墊手法。開篇前幾個自然段的描寫突出了海上和船上的“靜”。這似乎偏離了作品的主題,恰恰相反,從邏輯和審美氣氛上來說,前麵的“靜”成功地為後麵的“動”做了鋪墊。正因為其靜,看起來相安無事,才使事故的發生顯得無比突然,使讀者的內心產生巨大的波動,也使船上乘客的慌亂顯得合乎情理。另外,前文對兩艘輪船體積和噸位的描寫,也提前為後麵事故的慘重埋下了伏筆。
[法]雨果著
花雨萱譯
船長thecaptain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濃,大霧彌漫,哈爾威船長駕駛著他的“諾曼底”號像往常一樣走著從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島這條航線。船長站在艦橋上,觀察著航向。此時,乘客們早已進入了夢鄉。
大輪船“諾曼底”號船體長220尺,寬25尺,裝貨容量600噸。而且它還很“年輕”,因為它才7歲,是1863年造的。因此,“諾曼底”號在英倫海峽也許稱得上是最漂亮的郵船之一了。
距埃居伊山脈估計有15海裏時,茫茫大海上的霧越來越濃,輪船駛出了南安普敦河。輪船緩緩向前行駛著,這時大約淩晨四點鍾。
“諾曼底”號四周一片漆黑,唯一可辨別的是船桅的梢尖。
類似這種高質量的英國船,夜間航行一般是不會出什麽問題的。
突然,漆黑的夜霧中一個黑點若隱若現,仿佛一個幽靈,又好似一座山峰。這時一個陰森森的往前翹起的船頭,衝破黑暗,飛駛在浪花中迎麵而來。原來是“瑪麗”號,一艘裝有螺旋推進器的大輪船。船上載著五百噸小麥的“瑪麗”號,從敖德薩啟航,不僅負載大,行駛速度也非常快。它朝“諾曼底”號直逼過來。
馬上就要撞船了,此刻已毫無辦法避開它。瞬間,許許多多船隻的幻影在大霧中聳立起來,人們甚至沒來得及看清,就已大難臨頭,葬身魚腹了。
全速前進的“瑪麗”號向“諾曼底”號的側舷撞了過去,即刻,“諾曼底”號的船身裂開一個大窟窿。
由於猛烈的撞擊,“瑪麗”號也受了傷,漸漸停了下來。
“諾曼底”號有28名船員,1名女服務員,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婦女。
震蕩使乘客驚恐萬分。刹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衝到甲板上。由於恐慌,人們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半裸著身子,奔跑聲,尖叫聲,哭泣聲,混雜在一起,場麵十分混亂。大家都驚恐萬狀,不知道怎麽辦才好。海水迅速湧入倉內,洶湧湍急,勢不可當。輪機火爐被海浪嗆得也發出求救的聲音。
船上沒有封艙用的防漏隔牆,救生圈也不夠。
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臨危不亂,大聲吼到:“請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老人、婦女、小孩先上,其他乘客後上,船員最後。務必把60人救出去。”
船上實際上一共61人,但是他忘了把自己也算在裏麵了。
船員立刻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瘋狂地擁了上去,你推我搡,毫無秩序,差點弄翻小艇。副船長和幾名船員拚命想維持秩序,但因為人們搶著上救生艇擁擠不堪,實在無法實行。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大家由甜美的夢鄉一下子變到接受死亡的事實,的確有很大的落差。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船長威嚴的聲音蓋過了一切喊叫聲和嘈雜聲,混亂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潔的對話:“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叫我嗎?”
“爐子什麽情況?”
“被海水淹了。”
“還有火嗎?”
“火也滅了。”
“機器設備怎麽樣了?”
“都停了。”
船長立刻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在哪裏!”
大副迴答:“我在這裏!”
船長問道:“還有多少分鍾了?”
“二十分鍾。”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到小艇上去。奧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在,船長。”
“如果哪個男人搶在女人前麵,你就開槍打死他。”
大家聽後都不再吵嚷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命令,人們感到有一個神聖的指令在指引他們。
此刻,“瑪麗”號也放下救生艇,前來搭救它撞擊的“諾曼底”號的遇難人員。
救援工作開始變得井然有序,沒有再發生爭執或擁擠。事情總是這樣,哪裏有困難,哪裏也會有英雄。
哈爾威船長堅定地站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主宰著,領導著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安排妥當,麵對驚慌失措的眾人,他泰然自若,仿佛他在調遣災難而不是人,就連出事故的船舶似乎也聽他的命令。
片刻之後,他似乎想到什麽,立即喊道:“把克萊芒救出去!”
克萊芒是他船上的見習水手,但他還是個孩子。
漸漸地,輪船開始慢慢下沉,船艙裏的水越來越多。
人們加快轉移速度,“諾曼底”號和“瑪麗”號之間的小艇穿梭不絕。
“加油!”船長又命令道。
二十分鍾到了,輪船沉沒了。
船頭先沉了下去,頃刻,船尾也也被海水吞沒了。
哈爾威船長始終屹立在橋頭,沒有絲毫的慌亂,紋絲不動,隨著“諾曼底”號一起沉入海底。人們透過稀疏的薄霧,眼看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
哈爾威船長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與“諾曼底”號同存亡。
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並論。
哈爾威船長一生都嚴格要求自己,忠於職守,有強烈的責任感。麵對死亡,他毫無畏懼地成為了一個神話。
雨果身處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英雄備受推崇的時代。他的眾多作品塑造了一係列高大的英雄形象,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在這篇新聞報道式的微型小說中,作者通過一個特殊的瞬間(死神與生命咫尺之隔,攝人心魄),用一種特殊的環境烘托了主人公,並抓住其性格的一個點——意誌力,加以挖掘,瞬間完成了對主人翁的形象塑造,使得哈爾威船長高大的形象活在人們心中。
作者在小說中運用間接表現的方法塑造了小說的主人公。小說中的哈爾威船長,語氣威嚴,鏗鏘有力,動作果斷幹練,毫不猶豫,麵對死亡毅然決然。作者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描寫,表現了哈爾威船長作為一個英雄的意誌力和不懼危險、舍己救人的英雄性格。同時,小說中也不乏一些直接表現的手法。例如那些穿插在文章中的精辟的議論和概括,深化了主題,生動了人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提倡“對照美學”的作者在文中也運用了對照手法。人們在死神麵前的驚恐、慌亂和瘋狂,與哈爾威船長的鎮靜和威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這種對比更加襯托出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
小說中還出色地運用了鋪墊手法。開篇前幾個自然段的描寫突出了海上和船上的“靜”。這似乎偏離了作品的主題,恰恰相反,從邏輯和審美氣氛上來說,前麵的“靜”成功地為後麵的“動”做了鋪墊。正因為其靜,看起來相安無事,才使事故的發生顯得無比突然,使讀者的內心產生巨大的波動,也使船上乘客的慌亂顯得合乎情理。另外,前文對兩艘輪船體積和噸位的描寫,也提前為後麵事故的慘重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