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來也巧,就在副主教在向下墜落時,他被下麵的石頭水槽掛住了。於是,他趕緊伸出手緊緊抓住那道水槽。正當他要張口喊第二聲時,忽然,他看見了加西莫多那張帶著仇恨的可怕的臉孔。旋即,他便不做聲了。他身子下麵便是深淵,往下兩百多尺就是堅硬的石板地。處在這樣一種可怕的境地,副主教既不說話,也不呻吟。隻見他拚命扳住水槽,扭動著身子,企圖重新爬上去。可是他的雙手根本無法扳住水槽,兩隻腳更是無法在牆上找到著力處。此刻,敲鍾人隻要一伸手就完全可以把副主教拉迴來,可他連看都沒有看副主教一眼。在這一刻,他的眼裏隻有河灘廣場,隻有絞刑架,隻有吉卜賽姑娘。
敲鍾人俯身在副主教剛才靠著的欄杆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他在這個世上最關心的、唯一的目標。他仿佛被雷劈了一樣,一動不動,也不說話,他那隻從來沒有流過眼淚的獨眼,此刻淚如雨下。
這個時候,身子吊在半空的副主教正在努力掙紮。他的大禿頭上全是汗,就連抓住水槽的手指也流著血,膝蓋更是在牆上蹭得皮開肉綻。他聽見自己掛在水槽上的修士服的撕裂聲,而且隨著他每掙紮一下,便發出一道撕裂聲。更為不幸的是,水槽的末端隻是一根鉛管,不過此刻已經被他的身體壓彎了,而且還在慢慢往下垂。可憐的副主教心中暗暗揣度:一旦等他沒了力氣、修士袍撕裂、鉛管折斷,那麽自己必死無疑。一想到這裏,他便嚇得肝膽俱裂。有一次,他無意間向下麵的廣場上瞥了一眼,嚇得趕緊抬起了頭,雙目緊閉,頭發直豎。
這兩個人的沉默無言十分可怕,副主教在拚死掙紮之際,加西莫多卻在流著眼淚且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河灘廣場。副主教感覺到,自己每用一次力氣,那個鉛管便會搖晃得更加厲害,因此在衡量再三之後,他便不再動彈了。他就這樣吊在半空中,雙手抱著那根水槽,連唿吸仿佛都停止了。隻有腹部還在機械地抽搐著,就像人們在夢中覺得要往下墜時那樣。呆滯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樣子更是恐怖。然而,他漸漸支持不住了,手指也慢慢離開水槽,而且,他越來越感覺到雙臂乏力,身體也越來越重,那根支持他的鉛管更是一點點朝著深淵彎去。
聖母院的前庭廣場上此刻也聚集了不少看熱鬧的行人,看到副主教先生吊在半空的這幅奇異情景,人們不禁都在紛紛猜測:這個人是誰啊?難道是瘋了嗎?他為什麽選擇這種詭異的方式來找樂子啊?半空中的副主教也聽見了他們的議論聲:“他這樣會被摔死的!”
我們的敲鍾人仍舊哭個不停。
副主教又氣惱又恐懼,他終於明白自己的這些努力是多麽蒼白無力。於是,他便使盡了全身的力氣,做最後一次的掙紮。隻見他攀著水槽,兩個膝蓋頂在牆上,雙手使勁兒摳著石頭的一道縫隙,往上爬了一尺的距離。然而,由於他猛地一用力,那條鉛管一下子就折斷了,修士袍也完全撕開了。於是,他的身體一下失去了依托,隻感覺到自己僵硬的手還抓著點什麽。最後,倒黴的副主教終於放棄了所有的希望,閉上了眼睛,快速地墜向地麵。
我們的敲鍾人就這樣看著他落了下去。
從這樣的高度落下去,要想垂直地落在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副主教先是頭朝下,雙臂張開,然後在空中轉了幾個圈,隨後風就把他刮到了一座房屋的屋頂上,這個不幸的人骨頭摔斷了不知道多少根。但是,他沒有立刻死去。加西莫多看見他還用力去抓山牆,可是山牆是傾斜的,而且他又沒有了力氣,很快,他便從屋頂滑到了地麵上,仿佛是一塊瓦片滑落似的。加西莫多再去看他時,他已經一動不動了。
於是,加西莫多又抬起頭看向絞刑架上的吉卜賽姑娘。她的身體仍然吊在絞刑架上,遠遠的就可以看見,她正在白衣服裏麵做最後的掙紮。隨後,他又俯下身去,看了看地麵上已經摔成一團爛泥的副主教,他從心底發出一聲哀歎:“天哪!這可都是我最熱愛的人啊!”
三、悲哀的弗比斯
就在這天傍晚時分,主教的司法官員來到了前庭廣場,副主教那摔得破爛不堪的屍體被他們抬走了。與此同時,巴黎聖母院裏再也沒有看見加西莫多的身影。
關於這件事還引起了很多的流言蜚語。人們確信無疑,加西莫多即魔鬼,克洛德·孚羅洛即巫師。他們二人早早就簽了契約,現在已到了踐約的日子,魔鬼當然要把巫師抓走了。甚至還有人推測,加西莫多是砸爛克洛德的身體後,才取得他的靈魂的,就像猴子要想吃核桃,先要把皮剝開。
也因為這個原因,副主教並沒有被葬入聖地。
第二年,即1483年8月,路易十一也死了。
至於甘果瓦先生,他在最後終於救了小山羊,而且還在悲劇的創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似乎又對星相學、建築學、哲學、煉金術等發生了興趣,在嚐試了各種荒誕不經的行當後再次迴到了悲劇的創作上,當然,這更是荒誕的極致了。這便是他所說的“得到一個悲劇的收場。”關於他在戲劇方麵的成就,不妨參考一下,1483年王室賬目上的記錄:“若望·馬爾尚和比埃爾·甘果瓦,也就是木匠和劇作家,於公使先生蒞臨之際,製作和創作了在巴黎沙特雷法庭上演的宗教劇,鑒於二人的苦心創作,特賞一百利勿爾,以諮鼓勵。”
而我們的衛隊長弗比斯·德·沙多倍爾先生,他的結局則比較悲慘:他結婚了。
四、加西莫多的救贖
上文已經說過,加西莫多在副主教和愛斯梅拉達雙雙死去的那天傍晚,他便從巴黎聖母院消失不見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吉卜賽姑娘被絞死的那天晚上,按照慣例,劊子手便把她的屍體從絞刑架上解了下來,然後便扔到隼山的地窖裏。
隼山,正如索瓦爾說的那樣,它是王權統治中最古老、最威嚴的絞刑台。它在聖殿關廂和聖馬丁關廂之間,離庫爾提比較近,就算離巴黎也隻有一百六十裏地。它是一個不是特別高,且奇形怪狀的小山丘,卻十分陰森恐怖。
讀者不妨想象一下,有一個高十五尺、寬三十尺、長四十尺的平行六麵體的建築物,坐落在一個大石灰堆的頂上,它有一道門,一排外欄杆以及一個平台。十六根高三十尺的粗大石柱子立在平台上,一根橫梁架在兩根石柱子的頂端,橫梁上隔垂著一條鐵鏈,每條鐵鏈上都掛著死人的骷髏。一個石質的十字架和兩個較小的絞刑架,擺在附近的一塊平地上,就像是從主樹幹上派生出來的兩條枝丫。在這些可怕的景物上空,時刻盤旋著一群烏鴉。這便是隼山了。
建於1382年的這座絞刑架,到了十五世紀末,它已經被磨礪得破敗不堪了。橫梁腐朽,鐵鏈生鏽,石柱上長滿青苔,因長時間無人行走的平台,雜草叢生。這座高聳的建築物映襯著天空,樣子極其恐怖,特別是在晚上朦朧的月色照著那些骷髏頭,或者夜風唿嘯,鐵鏈撞擊著骷髏,一切都在黑影中搖晃時,簡直就是一座陰風亂舞的地獄。
這座讓人恐懼的大建築物的底座下麵是空的,其中築有一個大大的地窖。四周有鐵柵欄圍著,被扔在裏麵的不隻是從隼山的絞刑架上解下來的屍體,還有巴黎各處絞刑架上被絞死的不幸的人。在這個地窖裏,數不清的人類軀體和說不清的罪惡一同腐爛,世界上無數的偉大人物,無數清白無辜的人物在死後被無情地扔到這裏。第一個在隼山被絞死的人叫昂格安·德·馬意尼,他就是一個正人君子;最後一個被送到這裏的也是一名正人君子,叫做郭裏尼,他是一名海軍統帥。
至於加西莫多的失蹤,我們所發現的便是下麵這些情況:
在這篇故事結尾的事件發生大約兩年或十九個月之後,人們去隼山的地窖裏找奧裏維·勒丹公爵的屍體,他是兩天前被處死的,查理五世恩準他的身體葬在聖洛昂,埋葬在較為善良的人中間。人們在那些可怕的死人堆裏發現了兩具奇怪的屍體: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體,其中一具是男屍,另外一具是女屍。女屍身體上還殘留一些白色布片,而且脖子上還掛著一個鑲有綠色玻璃的小香囊,可裏麵什麽也沒有。可能因為這件東西並沒有什麽價值,因此那些劊子手並沒有搜刮走。人們還發現緊緊抱住她的那具男屍,他的脊椎骨嚴重變形,腦袋更是縮到了肩胛骨中,而且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而且,他明顯不是被絞死的,因為他脖子上沒有一點傷。於是,人們紛紛猜測,這個男人應該是主動來隼山送死的。可是當人們想把他和他緊緊抱住的那具屍體分開時,他卻立即化為灰燼。
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家的代表。而他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便是“對照審美原則”,是他在為《克倫威爾》寫的序言中提出的。他是這樣闡述“對照審美原則”的:“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會因為人的意誌,而變成單純的高雅或崇高,它們是一種混合體,處於複合雜陳狀態,‘醜陋就在美麗的旁邊,畸形緊挨勻稱,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藝術家不能違反自然的本性,無權將兩者加以割舍,應該同時加以表現,‘把陰影滲入光明,讓粗俗結合崇高而又不使它們相混’;大自然所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便是滑稽醜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
雨果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就是這種對照審美原則的範本,作品通過環境與事件,人物與人物,群體與群體的多重對照,突出了其重大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巴黎聖母院》所選擇的情節展開基地和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景——巴黎聖母院,是最適合也是最具有對比意義的地方。巴黎聖母院,這座擁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大教堂,不但是法國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跡,更是法國幾代王朝“政教合一”統治的神聖象征。但是,就在這樣一座堪稱神聖的地方,卻上演了一幕幕的滑稽醜劇:自視神聖莊嚴的教會,卻將集美麗與純真於一身的吉卜賽女郎視為邪惡而送上絞刑架;道貌岸然的聖母院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羅洛,卻是一個對金錢和美女有著強烈占有欲的偽君子。作者通過場景與事件的對比,不僅揭露了教會的偽善、邪惡與冷酷,還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會的意義。
《巴黎聖母院》中的幾個主要角色,構成了一個網絡式的對比關係。小說的中心人物是愛斯梅拉達,她與三個男人的相互對比而顯現出人物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思想意義。愛斯梅拉達與加西莫多,是外貌的美醜對比。愛斯梅拉達外表奇美,宛如天仙;加西莫多外表奇醜,甚似妖魔鬼怪。而高尚、純潔的靈魂,又使這兩位相貌有著有天壤之別的男女相互親近,互相幫助,和諧共處。在這一對比中,雨果將“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緊挨優美”的美學原則做了生動的體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愛斯梅拉達與克洛德·孚羅洛,是“善與惡”的對比。愛斯梅拉達是天使,是善的化身,她同情弱者,不以善小而不為;克洛德是魔鬼,是惡的代表,他表麵道貌岸然,其實內心粗鄙肮髒,他殘害善良,摧毀美豔。在這“善與惡”的對比中,雨果的“善與惡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的美學原則得到了充分映證。
愛斯梅拉達與弗比斯,是感情的真假對比。愛斯梅拉達執著追求愛情,真誠向往愛情,就算在麵臨死亡時仍對弗比斯念念不忘;而弗比斯則是薄情寡義,玩弄感情,最後更是可恥地背叛了愛斯梅拉達。就算說他是置愛斯梅拉達於死地的元兇,也不為過。在這一對比中,突出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純真愛情受到薄情寡義的褻瀆。
同時,圍繞著愛斯梅拉達的三個男人又自然而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風流倜儻的弗比斯對待愛斯梅拉達虛情假意,玩弄她的感情,更是在與吉卜賽姑娘往來時腳踏兩隻船;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對愛斯梅拉達有著強烈的占有欲,一旦遭到她的拒絕就施展陰謀詭計,最終將她置於死地;盡管相貌醜陋的加西莫多曾劫持過愛斯梅拉達,但那也是在他被騙的狀況下,才做出來的事情。後來為報答吉卜賽姑娘的“滴水之恩”,他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將她從絞刑架上搶救出來,並百般嗬護照料她,更是對她萌生了純真的愛情,直至殉情而死。雨果正是通過這種人物與人物之間網絡式的交叉對比,不但使美醜得到了彰顯,善惡得到了明晰,而且人物形象更突出,藝術效果更強烈。
《巴黎聖母院》不僅運用參照對比手法塑造了愛斯梅拉達、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這幾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還運用這一手法描繪了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社會的兩個不同群體: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為代表的封建王室及上流社會和以乞丐王克洛潘為代表的下層社會。上層社會的統治者們,衣冠楚楚,舉止文明,但內心肮髒,野蠻殘忍,他們不僅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淩辱虐待殺戮,而且相互猜忌,明爭暗鬥;下層社會的被壓迫者們雖然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他們心地善良,對內互敬互愛,對外則是團結一心。作者通過兩個群體的對比,不但向讀者展示了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突出了反教會、反封建的主旋律,深化了人道主義思想。
總而言之,《巴黎聖母院》是雨果“對照審美原則”的經典範本。全書在多層次、多側麵、全方位的對比參照中塑造了愛斯梅拉達、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等典型形象,突出了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與假惡醜、崇高與滑稽、光明與黑暗既相輔相成,又有著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
thecaptain
敲鍾人俯身在副主教剛才靠著的欄杆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他在這個世上最關心的、唯一的目標。他仿佛被雷劈了一樣,一動不動,也不說話,他那隻從來沒有流過眼淚的獨眼,此刻淚如雨下。
這個時候,身子吊在半空的副主教正在努力掙紮。他的大禿頭上全是汗,就連抓住水槽的手指也流著血,膝蓋更是在牆上蹭得皮開肉綻。他聽見自己掛在水槽上的修士服的撕裂聲,而且隨著他每掙紮一下,便發出一道撕裂聲。更為不幸的是,水槽的末端隻是一根鉛管,不過此刻已經被他的身體壓彎了,而且還在慢慢往下垂。可憐的副主教心中暗暗揣度:一旦等他沒了力氣、修士袍撕裂、鉛管折斷,那麽自己必死無疑。一想到這裏,他便嚇得肝膽俱裂。有一次,他無意間向下麵的廣場上瞥了一眼,嚇得趕緊抬起了頭,雙目緊閉,頭發直豎。
這兩個人的沉默無言十分可怕,副主教在拚死掙紮之際,加西莫多卻在流著眼淚且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河灘廣場。副主教感覺到,自己每用一次力氣,那個鉛管便會搖晃得更加厲害,因此在衡量再三之後,他便不再動彈了。他就這樣吊在半空中,雙手抱著那根水槽,連唿吸仿佛都停止了。隻有腹部還在機械地抽搐著,就像人們在夢中覺得要往下墜時那樣。呆滯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樣子更是恐怖。然而,他漸漸支持不住了,手指也慢慢離開水槽,而且,他越來越感覺到雙臂乏力,身體也越來越重,那根支持他的鉛管更是一點點朝著深淵彎去。
聖母院的前庭廣場上此刻也聚集了不少看熱鬧的行人,看到副主教先生吊在半空的這幅奇異情景,人們不禁都在紛紛猜測:這個人是誰啊?難道是瘋了嗎?他為什麽選擇這種詭異的方式來找樂子啊?半空中的副主教也聽見了他們的議論聲:“他這樣會被摔死的!”
我們的敲鍾人仍舊哭個不停。
副主教又氣惱又恐懼,他終於明白自己的這些努力是多麽蒼白無力。於是,他便使盡了全身的力氣,做最後一次的掙紮。隻見他攀著水槽,兩個膝蓋頂在牆上,雙手使勁兒摳著石頭的一道縫隙,往上爬了一尺的距離。然而,由於他猛地一用力,那條鉛管一下子就折斷了,修士袍也完全撕開了。於是,他的身體一下失去了依托,隻感覺到自己僵硬的手還抓著點什麽。最後,倒黴的副主教終於放棄了所有的希望,閉上了眼睛,快速地墜向地麵。
我們的敲鍾人就這樣看著他落了下去。
從這樣的高度落下去,要想垂直地落在地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副主教先是頭朝下,雙臂張開,然後在空中轉了幾個圈,隨後風就把他刮到了一座房屋的屋頂上,這個不幸的人骨頭摔斷了不知道多少根。但是,他沒有立刻死去。加西莫多看見他還用力去抓山牆,可是山牆是傾斜的,而且他又沒有了力氣,很快,他便從屋頂滑到了地麵上,仿佛是一塊瓦片滑落似的。加西莫多再去看他時,他已經一動不動了。
於是,加西莫多又抬起頭看向絞刑架上的吉卜賽姑娘。她的身體仍然吊在絞刑架上,遠遠的就可以看見,她正在白衣服裏麵做最後的掙紮。隨後,他又俯下身去,看了看地麵上已經摔成一團爛泥的副主教,他從心底發出一聲哀歎:“天哪!這可都是我最熱愛的人啊!”
三、悲哀的弗比斯
就在這天傍晚時分,主教的司法官員來到了前庭廣場,副主教那摔得破爛不堪的屍體被他們抬走了。與此同時,巴黎聖母院裏再也沒有看見加西莫多的身影。
關於這件事還引起了很多的流言蜚語。人們確信無疑,加西莫多即魔鬼,克洛德·孚羅洛即巫師。他們二人早早就簽了契約,現在已到了踐約的日子,魔鬼當然要把巫師抓走了。甚至還有人推測,加西莫多是砸爛克洛德的身體後,才取得他的靈魂的,就像猴子要想吃核桃,先要把皮剝開。
也因為這個原因,副主教並沒有被葬入聖地。
第二年,即1483年8月,路易十一也死了。
至於甘果瓦先生,他在最後終於救了小山羊,而且還在悲劇的創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似乎又對星相學、建築學、哲學、煉金術等發生了興趣,在嚐試了各種荒誕不經的行當後再次迴到了悲劇的創作上,當然,這更是荒誕的極致了。這便是他所說的“得到一個悲劇的收場。”關於他在戲劇方麵的成就,不妨參考一下,1483年王室賬目上的記錄:“若望·馬爾尚和比埃爾·甘果瓦,也就是木匠和劇作家,於公使先生蒞臨之際,製作和創作了在巴黎沙特雷法庭上演的宗教劇,鑒於二人的苦心創作,特賞一百利勿爾,以諮鼓勵。”
而我們的衛隊長弗比斯·德·沙多倍爾先生,他的結局則比較悲慘:他結婚了。
四、加西莫多的救贖
上文已經說過,加西莫多在副主教和愛斯梅拉達雙雙死去的那天傍晚,他便從巴黎聖母院消失不見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吉卜賽姑娘被絞死的那天晚上,按照慣例,劊子手便把她的屍體從絞刑架上解了下來,然後便扔到隼山的地窖裏。
隼山,正如索瓦爾說的那樣,它是王權統治中最古老、最威嚴的絞刑台。它在聖殿關廂和聖馬丁關廂之間,離庫爾提比較近,就算離巴黎也隻有一百六十裏地。它是一個不是特別高,且奇形怪狀的小山丘,卻十分陰森恐怖。
讀者不妨想象一下,有一個高十五尺、寬三十尺、長四十尺的平行六麵體的建築物,坐落在一個大石灰堆的頂上,它有一道門,一排外欄杆以及一個平台。十六根高三十尺的粗大石柱子立在平台上,一根橫梁架在兩根石柱子的頂端,橫梁上隔垂著一條鐵鏈,每條鐵鏈上都掛著死人的骷髏。一個石質的十字架和兩個較小的絞刑架,擺在附近的一塊平地上,就像是從主樹幹上派生出來的兩條枝丫。在這些可怕的景物上空,時刻盤旋著一群烏鴉。這便是隼山了。
建於1382年的這座絞刑架,到了十五世紀末,它已經被磨礪得破敗不堪了。橫梁腐朽,鐵鏈生鏽,石柱上長滿青苔,因長時間無人行走的平台,雜草叢生。這座高聳的建築物映襯著天空,樣子極其恐怖,特別是在晚上朦朧的月色照著那些骷髏頭,或者夜風唿嘯,鐵鏈撞擊著骷髏,一切都在黑影中搖晃時,簡直就是一座陰風亂舞的地獄。
這座讓人恐懼的大建築物的底座下麵是空的,其中築有一個大大的地窖。四周有鐵柵欄圍著,被扔在裏麵的不隻是從隼山的絞刑架上解下來的屍體,還有巴黎各處絞刑架上被絞死的不幸的人。在這個地窖裏,數不清的人類軀體和說不清的罪惡一同腐爛,世界上無數的偉大人物,無數清白無辜的人物在死後被無情地扔到這裏。第一個在隼山被絞死的人叫昂格安·德·馬意尼,他就是一個正人君子;最後一個被送到這裏的也是一名正人君子,叫做郭裏尼,他是一名海軍統帥。
至於加西莫多的失蹤,我們所發現的便是下麵這些情況:
在這篇故事結尾的事件發生大約兩年或十九個月之後,人們去隼山的地窖裏找奧裏維·勒丹公爵的屍體,他是兩天前被處死的,查理五世恩準他的身體葬在聖洛昂,埋葬在較為善良的人中間。人們在那些可怕的死人堆裏發現了兩具奇怪的屍體: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體,其中一具是男屍,另外一具是女屍。女屍身體上還殘留一些白色布片,而且脖子上還掛著一個鑲有綠色玻璃的小香囊,可裏麵什麽也沒有。可能因為這件東西並沒有什麽價值,因此那些劊子手並沒有搜刮走。人們還發現緊緊抱住她的那具男屍,他的脊椎骨嚴重變形,腦袋更是縮到了肩胛骨中,而且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而且,他明顯不是被絞死的,因為他脖子上沒有一點傷。於是,人們紛紛猜測,這個男人應該是主動來隼山送死的。可是當人們想把他和他緊緊抱住的那具屍體分開時,他卻立即化為灰燼。
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家的代表。而他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便是“對照審美原則”,是他在為《克倫威爾》寫的序言中提出的。他是這樣闡述“對照審美原則”的:“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會因為人的意誌,而變成單純的高雅或崇高,它們是一種混合體,處於複合雜陳狀態,‘醜陋就在美麗的旁邊,畸形緊挨勻稱,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藝術家不能違反自然的本性,無權將兩者加以割舍,應該同時加以表現,‘把陰影滲入光明,讓粗俗結合崇高而又不使它們相混’;大自然所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便是滑稽醜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
雨果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就是這種對照審美原則的範本,作品通過環境與事件,人物與人物,群體與群體的多重對照,突出了其重大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巴黎聖母院》所選擇的情節展開基地和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景——巴黎聖母院,是最適合也是最具有對比意義的地方。巴黎聖母院,這座擁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大教堂,不但是法國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跡,更是法國幾代王朝“政教合一”統治的神聖象征。但是,就在這樣一座堪稱神聖的地方,卻上演了一幕幕的滑稽醜劇:自視神聖莊嚴的教會,卻將集美麗與純真於一身的吉卜賽女郎視為邪惡而送上絞刑架;道貌岸然的聖母院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羅洛,卻是一個對金錢和美女有著強烈占有欲的偽君子。作者通過場景與事件的對比,不僅揭露了教會的偽善、邪惡與冷酷,還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會的意義。
《巴黎聖母院》中的幾個主要角色,構成了一個網絡式的對比關係。小說的中心人物是愛斯梅拉達,她與三個男人的相互對比而顯現出人物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思想意義。愛斯梅拉達與加西莫多,是外貌的美醜對比。愛斯梅拉達外表奇美,宛如天仙;加西莫多外表奇醜,甚似妖魔鬼怪。而高尚、純潔的靈魂,又使這兩位相貌有著有天壤之別的男女相互親近,互相幫助,和諧共處。在這一對比中,雨果將“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緊挨優美”的美學原則做了生動的體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愛斯梅拉達與克洛德·孚羅洛,是“善與惡”的對比。愛斯梅拉達是天使,是善的化身,她同情弱者,不以善小而不為;克洛德是魔鬼,是惡的代表,他表麵道貌岸然,其實內心粗鄙肮髒,他殘害善良,摧毀美豔。在這“善與惡”的對比中,雨果的“善與惡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的美學原則得到了充分映證。
愛斯梅拉達與弗比斯,是感情的真假對比。愛斯梅拉達執著追求愛情,真誠向往愛情,就算在麵臨死亡時仍對弗比斯念念不忘;而弗比斯則是薄情寡義,玩弄感情,最後更是可恥地背叛了愛斯梅拉達。就算說他是置愛斯梅拉達於死地的元兇,也不為過。在這一對比中,突出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純真愛情受到薄情寡義的褻瀆。
同時,圍繞著愛斯梅拉達的三個男人又自然而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風流倜儻的弗比斯對待愛斯梅拉達虛情假意,玩弄她的感情,更是在與吉卜賽姑娘往來時腳踏兩隻船;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對愛斯梅拉達有著強烈的占有欲,一旦遭到她的拒絕就施展陰謀詭計,最終將她置於死地;盡管相貌醜陋的加西莫多曾劫持過愛斯梅拉達,但那也是在他被騙的狀況下,才做出來的事情。後來為報答吉卜賽姑娘的“滴水之恩”,他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將她從絞刑架上搶救出來,並百般嗬護照料她,更是對她萌生了純真的愛情,直至殉情而死。雨果正是通過這種人物與人物之間網絡式的交叉對比,不但使美醜得到了彰顯,善惡得到了明晰,而且人物形象更突出,藝術效果更強烈。
《巴黎聖母院》不僅運用參照對比手法塑造了愛斯梅拉達、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這幾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還運用這一手法描繪了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社會的兩個不同群體: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為代表的封建王室及上流社會和以乞丐王克洛潘為代表的下層社會。上層社會的統治者們,衣冠楚楚,舉止文明,但內心肮髒,野蠻殘忍,他們不僅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淩辱虐待殺戮,而且相互猜忌,明爭暗鬥;下層社會的被壓迫者們雖然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他們心地善良,對內互敬互愛,對外則是團結一心。作者通過兩個群體的對比,不但向讀者展示了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突出了反教會、反封建的主旋律,深化了人道主義思想。
總而言之,《巴黎聖母院》是雨果“對照審美原則”的經典範本。全書在多層次、多側麵、全方位的對比參照中塑造了愛斯梅拉達、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等典型形象,突出了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與假惡醜、崇高與滑稽、光明與黑暗既相輔相成,又有著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
the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