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元朔縣學堂的變化
漢武:普天之下,皆為漢土! 作者:愛因斯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大海最終還是和董仲舒談妥了。
隻不過是在報紙上提一嘴他華夏理工先賢也曾研究過儒家學問,並提煉了部分精華著成《弟子規》一書。
同時劉大海表示,華夏理工的啟蒙學書,可供天下童子啟蒙,並不算師出華夏理工。
這一點自然不是董仲舒要求的,董仲舒也不能這麽要求。
這一點是曹襄帶來的他舅舅的意見。
在劉徹看來,大漢國沒有比華夏理工啟蒙書籍更合適的啟蒙書了。
劉徹是一個博識的人,從小廣讀皇家藏書。
對這種事情還是十分有判斷力的。
劉大海對此自然沒有意見,宣傳自家學問他求之不得。
至於那些學華夏理工啟蒙讀物的書生會不會自認為出自華夏理工,就和他無關了。
劉大海答應了董仲舒,董仲舒也承諾隻要他還活著,以後儒家和華夏理工非敵。
這是儒家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同樣,換來的是他們儒家亦可派儒生在元朔縣學堂給學子授課解惑。
這事傳到劉徹耳中之後,元朔縣學堂就被擴建大了三倍有餘,諸子百家皆可在元朔縣學堂招收自己的學生並進行傳道授業解惑。
在元朔縣學堂一開始被申請建立的時候,劉徹就已經有了如此一想法。
隻是他還缺少一個時機,去說服大海讓諸子百家都能夠在元朔縣學堂裏授課。
如今時機就剛剛好。
元朔縣和大漢國的所有城縣都不相同。
元朔縣學堂也是大漢國第一處大規模教授學子的學堂。
如今,元朔縣學堂正式搖身一變,成為了為大漢國培養各種類型人才的重要之地。
而且,把諸子百家聚集在這裏,也能激發他們彼此之間的爭強好勝之心。
不但便於劉徹控製,也便於出產一些成果。
有儒家教導儒家治國思想,有法家教授以法治國,有農家教授如何種地,有墨家教授如何使用機關術建造各種奇物,有兵家教授對陣之道等等等。
以前並不是有很多人知道種地還有那麽多講究,都是根據上一輩流傳下的經驗行事。
自從一本比較全麵的《農學百科全書》出世之後,劉徹才第一次覺得,大漢國也同樣急需一批會種地懂種地的人才。
所以他才會專門讓農家那些大農也一同前去元朔縣的元朔學堂教授農家的學問。
曹襄遠遠的看著憤怒的大海,無辜的道:“這是我舅舅的意思,你朝我發脾氣幹什麽?”
劉大海怒道:“我罵不了你舅舅,還不能罵你兩句了是嗎?”
曹襄心中道你也沒少罵我舅舅啊。
曹襄自然也知道,元朔縣學堂注入了大海的很多心血。
但就這樣被他舅舅給摘了桃子,換他也多少會有些不滿的。
大海若是知道其實摘他桃子的人就是他老爹,估計就不會這麽憤怒了。
畢竟舅舅的眼光總是麵向整個大漢國的,而大海的眼觀卻大多是他自己。
劉大海也知道,自己想一手掌控如此規模的一個學堂,劉徹自然是不會允許的。
但現在好了,元朔學堂裏又多了好幾位院長,各自負責自己學說。
他這個原院長的權利,立馬被縮減了一大半。
而且,原本這裏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那些學子也大多學的是他華夏理工的學說。
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其他名家的入住。
不少原學堂學子都蜂擁而去,想去學習其他名家之說。
也就是現在他們的選擇多了,而其他世家也不乏名人。
這讓仍然還選擇華夏理工的學子,一下就減少了十分之九。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可能有些學子還是想學華夏理工的,但奈何他們的家長意見不同。
雖然劉徹沒有說明,一旦學了某一家學問之後,就不能再繼續學習他家學問。
但這些學子都十分自覺,一旦選擇了某一門學問,基本上不會再涉獵其他門學問。
偶爾有幾人選擇多家學問者,也會被其他人視為恥辱,十分不受歡迎。
除此之外,再劉徹詔令下達之後,就有一大批來自大漢國各處的富家子弟排著隊等著加入元朔學堂,成為其中一家之學子。
元朔學堂的直接負責人變成了來自少府的一名官員。
他主要負責替劉徹監察這裏,傳遞劉徹的命令,但不插手各門學說之間的紛爭以及招收學子等事件。
元朔學堂原本的主要教學之地還是屬於劉大海,其他世家大多被分配到了新建造的區域。
這是唯一讓劉大海還算滿意的地方了。
原本劉大海並沒有打算教授這些學堂學子們太多深奧的知識。
但現在不行了,其他世家都拿出了看家學問進行授課。
這也算是一種山門之間的爭鬥,他華夏理工自然不能在這種爭鬥中落於下風。
所以劉大海拿出了華夏理工的真正精華學問,《初等數學》,《初等物理》,《初等化學》,《初等生物》。
初等數學主要介紹的就是阿拉伯數字的運用,以及加減法和乘法的使用。
當然現在的古印度還沒有發明阿拉伯數字,劉大海自然的將其命名為華夏數字。
初等物理主要是講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情的物理解釋,化學和生物均是如此。
這些都是十分基礎的知識和認知,是一種入門。
但對大漢國的學子們來說,卻是天書,已經顛覆他們認知的學說。
這些書也都被劉大海印刷成冊,同樣沒有注釋。
這些書籍,如果沒有人帶領著學習,窮其一生,可能也什麽都學不會。
這些知識在劉大海看來,已經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入門知識了。
劉大海一開始會給所有人都講解這些知識,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
對其中學有餘力者,進一步授與更深層次的內容,以及收其成為華夏理工門人。
劉大海本來打算一步一步漸進推出這些知識,但現在,他不得不拿出幾本華夏理工鎮山學問了。
其他山門自然在彼此注意著對方的動向。
所以當華夏理工有了新動作之後,他們第一時間就知曉了。
隻是看著華夏理工新印刷的這些學問知識,即使就這麽擺在他們麵前,他們也一籌莫展。
那些奇奇怪怪的符號,更是聞所未聞。
不少山門人都做出了一個共同的決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隻不過是在報紙上提一嘴他華夏理工先賢也曾研究過儒家學問,並提煉了部分精華著成《弟子規》一書。
同時劉大海表示,華夏理工的啟蒙學書,可供天下童子啟蒙,並不算師出華夏理工。
這一點自然不是董仲舒要求的,董仲舒也不能這麽要求。
這一點是曹襄帶來的他舅舅的意見。
在劉徹看來,大漢國沒有比華夏理工啟蒙書籍更合適的啟蒙書了。
劉徹是一個博識的人,從小廣讀皇家藏書。
對這種事情還是十分有判斷力的。
劉大海對此自然沒有意見,宣傳自家學問他求之不得。
至於那些學華夏理工啟蒙讀物的書生會不會自認為出自華夏理工,就和他無關了。
劉大海答應了董仲舒,董仲舒也承諾隻要他還活著,以後儒家和華夏理工非敵。
這是儒家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同樣,換來的是他們儒家亦可派儒生在元朔縣學堂給學子授課解惑。
這事傳到劉徹耳中之後,元朔縣學堂就被擴建大了三倍有餘,諸子百家皆可在元朔縣學堂招收自己的學生並進行傳道授業解惑。
在元朔縣學堂一開始被申請建立的時候,劉徹就已經有了如此一想法。
隻是他還缺少一個時機,去說服大海讓諸子百家都能夠在元朔縣學堂裏授課。
如今時機就剛剛好。
元朔縣和大漢國的所有城縣都不相同。
元朔縣學堂也是大漢國第一處大規模教授學子的學堂。
如今,元朔縣學堂正式搖身一變,成為了為大漢國培養各種類型人才的重要之地。
而且,把諸子百家聚集在這裏,也能激發他們彼此之間的爭強好勝之心。
不但便於劉徹控製,也便於出產一些成果。
有儒家教導儒家治國思想,有法家教授以法治國,有農家教授如何種地,有墨家教授如何使用機關術建造各種奇物,有兵家教授對陣之道等等等。
以前並不是有很多人知道種地還有那麽多講究,都是根據上一輩流傳下的經驗行事。
自從一本比較全麵的《農學百科全書》出世之後,劉徹才第一次覺得,大漢國也同樣急需一批會種地懂種地的人才。
所以他才會專門讓農家那些大農也一同前去元朔縣的元朔學堂教授農家的學問。
曹襄遠遠的看著憤怒的大海,無辜的道:“這是我舅舅的意思,你朝我發脾氣幹什麽?”
劉大海怒道:“我罵不了你舅舅,還不能罵你兩句了是嗎?”
曹襄心中道你也沒少罵我舅舅啊。
曹襄自然也知道,元朔縣學堂注入了大海的很多心血。
但就這樣被他舅舅給摘了桃子,換他也多少會有些不滿的。
大海若是知道其實摘他桃子的人就是他老爹,估計就不會這麽憤怒了。
畢竟舅舅的眼光總是麵向整個大漢國的,而大海的眼觀卻大多是他自己。
劉大海也知道,自己想一手掌控如此規模的一個學堂,劉徹自然是不會允許的。
但現在好了,元朔學堂裏又多了好幾位院長,各自負責自己學說。
他這個原院長的權利,立馬被縮減了一大半。
而且,原本這裏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那些學子也大多學的是他華夏理工的學說。
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其他名家的入住。
不少原學堂學子都蜂擁而去,想去學習其他名家之說。
也就是現在他們的選擇多了,而其他世家也不乏名人。
這讓仍然還選擇華夏理工的學子,一下就減少了十分之九。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可能有些學子還是想學華夏理工的,但奈何他們的家長意見不同。
雖然劉徹沒有說明,一旦學了某一家學問之後,就不能再繼續學習他家學問。
但這些學子都十分自覺,一旦選擇了某一門學問,基本上不會再涉獵其他門學問。
偶爾有幾人選擇多家學問者,也會被其他人視為恥辱,十分不受歡迎。
除此之外,再劉徹詔令下達之後,就有一大批來自大漢國各處的富家子弟排著隊等著加入元朔學堂,成為其中一家之學子。
元朔學堂的直接負責人變成了來自少府的一名官員。
他主要負責替劉徹監察這裏,傳遞劉徹的命令,但不插手各門學說之間的紛爭以及招收學子等事件。
元朔學堂原本的主要教學之地還是屬於劉大海,其他世家大多被分配到了新建造的區域。
這是唯一讓劉大海還算滿意的地方了。
原本劉大海並沒有打算教授這些學堂學子們太多深奧的知識。
但現在不行了,其他世家都拿出了看家學問進行授課。
這也算是一種山門之間的爭鬥,他華夏理工自然不能在這種爭鬥中落於下風。
所以劉大海拿出了華夏理工的真正精華學問,《初等數學》,《初等物理》,《初等化學》,《初等生物》。
初等數學主要介紹的就是阿拉伯數字的運用,以及加減法和乘法的使用。
當然現在的古印度還沒有發明阿拉伯數字,劉大海自然的將其命名為華夏數字。
初等物理主要是講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情的物理解釋,化學和生物均是如此。
這些都是十分基礎的知識和認知,是一種入門。
但對大漢國的學子們來說,卻是天書,已經顛覆他們認知的學說。
這些書也都被劉大海印刷成冊,同樣沒有注釋。
這些書籍,如果沒有人帶領著學習,窮其一生,可能也什麽都學不會。
這些知識在劉大海看來,已經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入門知識了。
劉大海一開始會給所有人都講解這些知識,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
對其中學有餘力者,進一步授與更深層次的內容,以及收其成為華夏理工門人。
劉大海本來打算一步一步漸進推出這些知識,但現在,他不得不拿出幾本華夏理工鎮山學問了。
其他山門自然在彼此注意著對方的動向。
所以當華夏理工有了新動作之後,他們第一時間就知曉了。
隻是看著華夏理工新印刷的這些學問知識,即使就這麽擺在他們麵前,他們也一籌莫展。
那些奇奇怪怪的符號,更是聞所未聞。
不少山門人都做出了一個共同的決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