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普通人眼中的大漢國
漢武:普天之下,皆為漢土! 作者:愛因斯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翌日,劉大海帶著曹襄來到了元朔縣學堂。
雖然曹襄對讀書這種事不是很喜歡,但他卻非常喜歡鼓勵那些學子。
一句好好學習,日後有機會去平陽侯府中當幕僚,就讓無數學子趨之若鶩。
平步青雲沒有人不想,曹襄就能給他們這個機會。
所以往往曹襄來的時候,要比劉大海更受歡迎。
但仍然有不少學子不慕名利。
比如今天劉大海準備采訪的對象之一:劉碳。
劉碳是當初那個背碳到劉氏莊園前的少年,身為野人,早就沒了姓氏。
當他上戶時,就選擇了劉姓,以碳為名。
其實他本來是想跟牛二同姓,隻是牛二說姓牛沒出息,不如姓劉。
劉碳是元朔縣學堂年齡最大的一批學員。
如今上林苑煤炭生意已經被官府接手,其中一半利潤歸官府,一半歸這些背碳人集體。
所以那一群背碳人很快就富裕了起來,劉碳這才有時間來元朔縣學堂進學。
那群背煤碳人非常信任牛二,牛二天天勸他們一定要把自家孩子送入學堂。
他牛二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要不然現在這元朔縣的三把手就是他牛二了。
雖然牛二沒有一官半職,但元朔縣大多數人都認識牛二。
尤其是那些第一批被牛二說服搬遷到這裏的農人。
劉大海從司馬遷送來的名冊中,隨機的又選擇了九人,作為今天的采訪對象。
他們的看法,將會出版在最新一期的報紙上。
當然,劉大海並沒有告訴這些人,他們即將所言,會被寫在報紙上,被天下人知曉。
劉大海打算問每個人兩個問題,一個是他們對大漢國的看法,以及他們認為的讀書的目的。
被單獨叫到一個房間的劉碳,本來還有些擔憂,他以為自己犯了什麽錯。
但看到要見他的是縣令和侯爺以及牛大哥後,就放心了。
劉大海示意對方坐下,然後直接問道:“劉碳,叫你來是想問你兩個問題,你根據自己的情況迴答就是。”
見劉碳又變得有些緊張,一旁的牛二道:“別緊張,牛哥在這裏呢,你把你心中最想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就行。”
隨即劉大海問道:“劉碳,你對如今的大漢國怎麽看?”
劉碳聞言摸了摸腦袋:“俺覺得現在的大漢國很好很好啊?”
牛二立即瞪了對方一眼:“你這不是屁話嗎?你就說說你這幾年看到的變化,盡管說就是。”
劉碳想了想,還是有些遲疑:“真的隨便說嗎?”
牛二指了指一旁的曹襄道:“怕什麽,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有侯爺給你撐腰呢!”
曹襄撇了撇嘴,您家少爺可比我身份高貴多了。
指不定日後坐上龍椅的就是您家少爺呢!
劉碳見曹襄麵帶笑意看著他,這才道:
“在兩年以前,那時候我還是一個野人,藏在上林苑中,每日都要為吃食發愁,我們大多時候的食物就是野菜和一些野果,偶爾能打到一些獵物。
一到冬天,我們那個聚居地就會有很多野人餓死,直到那個冬天,我鼓起勇氣背起煤炭來到了上林苑新建的一處富家莊園,
想把煤炭賣給他們換些食物,我遇到了此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叫牛二,一個是現在我們元朔縣的縣令。”
“一開始,我對那富家少爺,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縣令,十分的嫉妒,憑什麽大家都是人,年紀也相仿,他就能高高在上。
而我,是一個戶籍都沒有的野人,如果不能換得到一些吃食,這個冬天,可能都活不過去了。”
曹襄聽到這在一旁低聲道:“大海,說你壞話呢!”
劉大海看了一眼曹襄:“我當時看到你也是這麽想的,還在心裏罵你活該肚子裏長蟲。”
曹襄:“……”
“我至今仍然記得牛大哥和劉縣令那溫暖的笑臉,我那一小背簍煤石,縣令給我換了足夠我家三口人一星期的食物。”
“也是從那天起,我再次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以前我總聽聚居地裏的人說,大漢國的狗官很多,他們貪汙枉法,無惡不作,不少人都是因為那些貪官汙吏才變成了一個野人。”
“但我很慶幸,我遇到的官員都是好官,自從我帶領著聚居地裏的族人走出來之後,在元朔縣定居之後,在陛下頒布了詔野人歸田的聖旨後,
我才第一次想要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大漢國,我們的陛下是聖明的,平陽侯爺是聖明的,我們的縣令和東方朔大人都是聖明的,
但這天底下不止有我們元朔縣,我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他們如今過的並不好。”
“至於我為什麽要來元朔縣的學堂裏讀書,原因很簡單,我想識字,想學一些記賬方法,想學一些有用的技能,讓我日後的生活變得更好。”
聽見劉碳念完,曹襄懷疑的道:“你說你這張貼出去了,別人會信嗎?通篇都在誇咱們幾個的好,偶爾貶一句……”
劉大海瞪了曹襄一眼:“這些都是人家劉碳的想法,我隻是根據他想說的,稍微潤色了一下而已。”
“況且,我是這宣傳郎中,如今被人擠壓了,不好好宣傳宣傳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有些人他不願意看見我們這些年都為大漢國做了些什麽。”
曹襄點點頭,他覺得也是。
而且,這些說的也都是事實,不存在吹噓之事。
職權在他們手中,不用就浪費了。
隨即劉大海又真實的采訪了其餘九位在元朔縣學堂就學的普通人士。
然後在他們的同意下,進行了稍微的潤色,使其更符合那些人對大漢國的認知,以及對自己選擇讀書的真實目的。
當這份報紙送到劉徹麵前時,劉徹微微皺眉。
原來,大漢國的百姓,還過的如此之苦嗎?
元朔縣已經算是富裕之地了,但是他們沒富裕之前的生活,劉徹無法想象。
這也是劉徹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大漢國底層民眾的處境。
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好好了解了解大漢國的百姓們。
雖然曹襄對讀書這種事不是很喜歡,但他卻非常喜歡鼓勵那些學子。
一句好好學習,日後有機會去平陽侯府中當幕僚,就讓無數學子趨之若鶩。
平步青雲沒有人不想,曹襄就能給他們這個機會。
所以往往曹襄來的時候,要比劉大海更受歡迎。
但仍然有不少學子不慕名利。
比如今天劉大海準備采訪的對象之一:劉碳。
劉碳是當初那個背碳到劉氏莊園前的少年,身為野人,早就沒了姓氏。
當他上戶時,就選擇了劉姓,以碳為名。
其實他本來是想跟牛二同姓,隻是牛二說姓牛沒出息,不如姓劉。
劉碳是元朔縣學堂年齡最大的一批學員。
如今上林苑煤炭生意已經被官府接手,其中一半利潤歸官府,一半歸這些背碳人集體。
所以那一群背碳人很快就富裕了起來,劉碳這才有時間來元朔縣學堂進學。
那群背煤碳人非常信任牛二,牛二天天勸他們一定要把自家孩子送入學堂。
他牛二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要不然現在這元朔縣的三把手就是他牛二了。
雖然牛二沒有一官半職,但元朔縣大多數人都認識牛二。
尤其是那些第一批被牛二說服搬遷到這裏的農人。
劉大海從司馬遷送來的名冊中,隨機的又選擇了九人,作為今天的采訪對象。
他們的看法,將會出版在最新一期的報紙上。
當然,劉大海並沒有告訴這些人,他們即將所言,會被寫在報紙上,被天下人知曉。
劉大海打算問每個人兩個問題,一個是他們對大漢國的看法,以及他們認為的讀書的目的。
被單獨叫到一個房間的劉碳,本來還有些擔憂,他以為自己犯了什麽錯。
但看到要見他的是縣令和侯爺以及牛大哥後,就放心了。
劉大海示意對方坐下,然後直接問道:“劉碳,叫你來是想問你兩個問題,你根據自己的情況迴答就是。”
見劉碳又變得有些緊張,一旁的牛二道:“別緊張,牛哥在這裏呢,你把你心中最想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就行。”
隨即劉大海問道:“劉碳,你對如今的大漢國怎麽看?”
劉碳聞言摸了摸腦袋:“俺覺得現在的大漢國很好很好啊?”
牛二立即瞪了對方一眼:“你這不是屁話嗎?你就說說你這幾年看到的變化,盡管說就是。”
劉碳想了想,還是有些遲疑:“真的隨便說嗎?”
牛二指了指一旁的曹襄道:“怕什麽,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有侯爺給你撐腰呢!”
曹襄撇了撇嘴,您家少爺可比我身份高貴多了。
指不定日後坐上龍椅的就是您家少爺呢!
劉碳見曹襄麵帶笑意看著他,這才道:
“在兩年以前,那時候我還是一個野人,藏在上林苑中,每日都要為吃食發愁,我們大多時候的食物就是野菜和一些野果,偶爾能打到一些獵物。
一到冬天,我們那個聚居地就會有很多野人餓死,直到那個冬天,我鼓起勇氣背起煤炭來到了上林苑新建的一處富家莊園,
想把煤炭賣給他們換些食物,我遇到了此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叫牛二,一個是現在我們元朔縣的縣令。”
“一開始,我對那富家少爺,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縣令,十分的嫉妒,憑什麽大家都是人,年紀也相仿,他就能高高在上。
而我,是一個戶籍都沒有的野人,如果不能換得到一些吃食,這個冬天,可能都活不過去了。”
曹襄聽到這在一旁低聲道:“大海,說你壞話呢!”
劉大海看了一眼曹襄:“我當時看到你也是這麽想的,還在心裏罵你活該肚子裏長蟲。”
曹襄:“……”
“我至今仍然記得牛大哥和劉縣令那溫暖的笑臉,我那一小背簍煤石,縣令給我換了足夠我家三口人一星期的食物。”
“也是從那天起,我再次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以前我總聽聚居地裏的人說,大漢國的狗官很多,他們貪汙枉法,無惡不作,不少人都是因為那些貪官汙吏才變成了一個野人。”
“但我很慶幸,我遇到的官員都是好官,自從我帶領著聚居地裏的族人走出來之後,在元朔縣定居之後,在陛下頒布了詔野人歸田的聖旨後,
我才第一次想要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大漢國,我們的陛下是聖明的,平陽侯爺是聖明的,我們的縣令和東方朔大人都是聖明的,
但這天底下不止有我們元朔縣,我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他們如今過的並不好。”
“至於我為什麽要來元朔縣的學堂裏讀書,原因很簡單,我想識字,想學一些記賬方法,想學一些有用的技能,讓我日後的生活變得更好。”
聽見劉碳念完,曹襄懷疑的道:“你說你這張貼出去了,別人會信嗎?通篇都在誇咱們幾個的好,偶爾貶一句……”
劉大海瞪了曹襄一眼:“這些都是人家劉碳的想法,我隻是根據他想說的,稍微潤色了一下而已。”
“況且,我是這宣傳郎中,如今被人擠壓了,不好好宣傳宣傳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有些人他不願意看見我們這些年都為大漢國做了些什麽。”
曹襄點點頭,他覺得也是。
而且,這些說的也都是事實,不存在吹噓之事。
職權在他們手中,不用就浪費了。
隨即劉大海又真實的采訪了其餘九位在元朔縣學堂就學的普通人士。
然後在他們的同意下,進行了稍微的潤色,使其更符合那些人對大漢國的認知,以及對自己選擇讀書的真實目的。
當這份報紙送到劉徹麵前時,劉徹微微皺眉。
原來,大漢國的百姓,還過的如此之苦嗎?
元朔縣已經算是富裕之地了,但是他們沒富裕之前的生活,劉徹無法想象。
這也是劉徹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大漢國底層民眾的處境。
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好好了解了解大漢國的百姓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