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少年與那群人到底是何恩怨?”
宋澈剛爬上客船,沈文君便跑來問。
“少年郎牙齒被打掉了幾顆,說話不太利索,我問了半天也不知所以然……”
“啊?這般嚴重!你為何不將他帶上船來,咱捎他一路去城裏醫治。”
“呃……夫人放心,少年郎血氣方剛,養幾天便會痊愈,我已給了他些銀兩,也嚇退了那群惡仆,此事不會再發酵了。”
“哼!真不知是哪家的惡仆,連小孩子都下得去手……有這樣的奴才,那世家遲早得完蛋。”
“是啊,是啊……”你娘家遲早完蛋。
宋澈突然指向河灣:“夫人你瞧,港灣到了,好生氣派。”
沈文君再度踏上船頭,興致地探望起來,“那是自然啦,這可是錢塘江,可惜如今是夏季,潮勢平緩得多,若是中秋節前後來,滾滾錢塘潮,波撼杭州城呢!”
客船緩緩歸港。
“雅昭!我瞧見雅昭了!”沈文君未等船靠攏,便揮手朝碼頭招唿。
一個身著翠綠衣裳的女人,臨風立於碼頭邊,時而饒一饒發絲,伸長粉頸左右盼望,她沒有望遠鏡,當然瞧不見沈文君。
客船靠抵碼頭,船老大與水手放下舷梯,將錨固定在好了,才招唿宋澈與沈文君下船。
“雅昭!”沈文君飛奔下船。
周雅昭聽招唿瞧見沈文君,同樣是奔上前相迎,兩個年齡相仿的女人,手拉手笑如銀鈴。
“雅昭,兩年不見,你變得越發漂亮了呢。”沈文君笑道。
周雅昭笑而不語,揪了揪沈文君的臉蛋兒,滿眼都是寵溺。
“你好啊。”宋澈笑著上前打招唿。
周雅昭有些疑惑。
“對了,與你介紹一番,他叫宋澈,是我的夫君。”沈文君挽著宋澈的臂膀,臉掛紅暈。
周雅昭驚得捂住了嘴,又攥起拳頭輕輕砸向沈文君,打了個“相親相愛”的手勢,又衝宋澈豎起大拇指。
妻子的好閨蜜,竟然是個啞女?
論身段兒容貌,她比沈文君也差不了,可惜是個殘疾人。
“這是雅昭,周雅昭,在周家就數她與我最要好了。”沈文君與宋澈介紹。
宋澈笑問:“不知是妹妹還是姐姐?”
周雅昭捂嘴發笑。
宋澈撓了撓頭,“難道都不是?”
“雅昭是老太公最小的女兒,論起輩分來,你我都得叫她一聲姑姑呢,”沈文君又牽起周雅昭的手:“雅昭與我同年同月生,日子也隻差了一天,咱們年齡相仿,輩分上是姑侄,其實我們形同姐妹。”
老太君今年七十有三,老太公雖已亡故,年紀應該也差不多,若周雅昭與沈文君同樣雙十年華,那麽便是老太公與老太君五十歲幾歲生下的,男人五十歲尚可生育,可女人五十早已絕經,即便有幸懷胎也不能冒險生育……
周雅昭背後一輛馬車,一個仆人都沒有,再瞧她的雙手,與沈文君相比要粗糙得多,實在不符合富家千金的身份——
解釋這一切的原因,也許隻有一個,那便是周雅昭並非老太君親生,而是小老婆所生的庶女,興許連庶女都不是。
要知道,有錢的男人,屋內妻妾成群,屋外野花無數,若野花不經意暗結珠胎,生下來的孩子帶迴家中,地位比某些仆人還低。
何況她還是個啞巴。
唉,為何這麽漂亮的姑娘卻是個啞巴?
宋澈叫船老大幫忙雇了輛馬車,將絲綢等搬上車去,給錢時周雅昭執意要掏腰包。
她的腰包不算鼓脹,且都是些銅錢碎銀,實在不能有多富裕。
“雅昭,這些年來,你過得可還好?”沈文君問道。
周雅昭笑著點了點頭。
“可有心儀的郎君呀?我給你做媒。”沈文君又問。
周雅昭紅著俏臉,搖了搖頭。
“嗬嗬嗬……雅昭長得這般漂亮,想娶你的男人,怕是擠破家門了吧?”沈文君笑道。
周雅昭眸中閃過一絲傷感,下一刻卻陰霾頓掃,還是那個微笑,要麽點頭,要麽搖頭。
一路上,二人無話不談,多是沈文君問,周雅昭打手勢。
宋澈坐在一旁將啞女的神情盡收眼底,她的微笑有時純真,但絕大多數都是假的。
或許這便是聾啞人的通病,總將自己最真實的心思藏起來,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悲傷。
在去周宅的路上,宋澈又詢問了一番周家成員的信息,以免到時入了大觀園,鬧出洋相來——
周老太公與老太君有六個兒女,大兒子叫做周蒼,四十歲便死了,大房妻子鄭氏,膝下有一兒一女,也就是沈文君的大表哥和大表姐。兒子叫做周世傑,體弱多病,先天不足;女兒叫做周慧,嫁給了杭州城內一有名的鞋商;
大房母子,掌管著周氏三家商行。
二兒子叫做周貴,為人風流多情,妻妾有七八人,正妻王氏生有兩個雙胞胎兒子,分別是周少龍與周少虎,倆人完美繼承了其父本性,少龍少虎,吃喝嫖賭;
二房父子,掌管著周氏五家商行。
三兒子叫周浦,妻子死得早,育有一兒叫做周天賜。這對父子可不得了,算得上是周家的中流砥柱。
周浦掌管著周氏十家商行,其兒周天賜雖不經商,卻是杭州“靈隱書院”的首席院士,博學多才,名譽江南,年僅二十五歲矣。
二女兒便是丈母娘周玉梅,嫁到了蘇州沈家。
小女兒叫做周玉萍,遠嫁到了京州,其丈夫為京州轉運使,乃地方財政大官;
至於周雅昭,許是考慮到她的出生,沈文君並未多說,但十有八九與宋澈猜得無差,是老太公一時衝動,在外頭的私生女。
以上所述,還隻是直係血緣,一些旁係表親,遠房表親,真要細算下來,幾雙手都數不夠。
人是越老越怕孤獨,老太君喪偶多年,女兒出嫁如割心頭肉,幾個兒孫自然要留在身邊。
老太君想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美美滿滿,因此幾個兒子都沒有分家,全都住在周宅裏。
然老人一日不如一日,總有一天要駕鶴西去,留下這麽大家子產業,誰來繼任主人家?
血濃於水的親情,在萬貫家財之前,實在不堪一擊。
宋澈剛爬上客船,沈文君便跑來問。
“少年郎牙齒被打掉了幾顆,說話不太利索,我問了半天也不知所以然……”
“啊?這般嚴重!你為何不將他帶上船來,咱捎他一路去城裏醫治。”
“呃……夫人放心,少年郎血氣方剛,養幾天便會痊愈,我已給了他些銀兩,也嚇退了那群惡仆,此事不會再發酵了。”
“哼!真不知是哪家的惡仆,連小孩子都下得去手……有這樣的奴才,那世家遲早得完蛋。”
“是啊,是啊……”你娘家遲早完蛋。
宋澈突然指向河灣:“夫人你瞧,港灣到了,好生氣派。”
沈文君再度踏上船頭,興致地探望起來,“那是自然啦,這可是錢塘江,可惜如今是夏季,潮勢平緩得多,若是中秋節前後來,滾滾錢塘潮,波撼杭州城呢!”
客船緩緩歸港。
“雅昭!我瞧見雅昭了!”沈文君未等船靠攏,便揮手朝碼頭招唿。
一個身著翠綠衣裳的女人,臨風立於碼頭邊,時而饒一饒發絲,伸長粉頸左右盼望,她沒有望遠鏡,當然瞧不見沈文君。
客船靠抵碼頭,船老大與水手放下舷梯,將錨固定在好了,才招唿宋澈與沈文君下船。
“雅昭!”沈文君飛奔下船。
周雅昭聽招唿瞧見沈文君,同樣是奔上前相迎,兩個年齡相仿的女人,手拉手笑如銀鈴。
“雅昭,兩年不見,你變得越發漂亮了呢。”沈文君笑道。
周雅昭笑而不語,揪了揪沈文君的臉蛋兒,滿眼都是寵溺。
“你好啊。”宋澈笑著上前打招唿。
周雅昭有些疑惑。
“對了,與你介紹一番,他叫宋澈,是我的夫君。”沈文君挽著宋澈的臂膀,臉掛紅暈。
周雅昭驚得捂住了嘴,又攥起拳頭輕輕砸向沈文君,打了個“相親相愛”的手勢,又衝宋澈豎起大拇指。
妻子的好閨蜜,竟然是個啞女?
論身段兒容貌,她比沈文君也差不了,可惜是個殘疾人。
“這是雅昭,周雅昭,在周家就數她與我最要好了。”沈文君與宋澈介紹。
宋澈笑問:“不知是妹妹還是姐姐?”
周雅昭捂嘴發笑。
宋澈撓了撓頭,“難道都不是?”
“雅昭是老太公最小的女兒,論起輩分來,你我都得叫她一聲姑姑呢,”沈文君又牽起周雅昭的手:“雅昭與我同年同月生,日子也隻差了一天,咱們年齡相仿,輩分上是姑侄,其實我們形同姐妹。”
老太君今年七十有三,老太公雖已亡故,年紀應該也差不多,若周雅昭與沈文君同樣雙十年華,那麽便是老太公與老太君五十歲幾歲生下的,男人五十歲尚可生育,可女人五十早已絕經,即便有幸懷胎也不能冒險生育……
周雅昭背後一輛馬車,一個仆人都沒有,再瞧她的雙手,與沈文君相比要粗糙得多,實在不符合富家千金的身份——
解釋這一切的原因,也許隻有一個,那便是周雅昭並非老太君親生,而是小老婆所生的庶女,興許連庶女都不是。
要知道,有錢的男人,屋內妻妾成群,屋外野花無數,若野花不經意暗結珠胎,生下來的孩子帶迴家中,地位比某些仆人還低。
何況她還是個啞巴。
唉,為何這麽漂亮的姑娘卻是個啞巴?
宋澈叫船老大幫忙雇了輛馬車,將絲綢等搬上車去,給錢時周雅昭執意要掏腰包。
她的腰包不算鼓脹,且都是些銅錢碎銀,實在不能有多富裕。
“雅昭,這些年來,你過得可還好?”沈文君問道。
周雅昭笑著點了點頭。
“可有心儀的郎君呀?我給你做媒。”沈文君又問。
周雅昭紅著俏臉,搖了搖頭。
“嗬嗬嗬……雅昭長得這般漂亮,想娶你的男人,怕是擠破家門了吧?”沈文君笑道。
周雅昭眸中閃過一絲傷感,下一刻卻陰霾頓掃,還是那個微笑,要麽點頭,要麽搖頭。
一路上,二人無話不談,多是沈文君問,周雅昭打手勢。
宋澈坐在一旁將啞女的神情盡收眼底,她的微笑有時純真,但絕大多數都是假的。
或許這便是聾啞人的通病,總將自己最真實的心思藏起來,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悲傷。
在去周宅的路上,宋澈又詢問了一番周家成員的信息,以免到時入了大觀園,鬧出洋相來——
周老太公與老太君有六個兒女,大兒子叫做周蒼,四十歲便死了,大房妻子鄭氏,膝下有一兒一女,也就是沈文君的大表哥和大表姐。兒子叫做周世傑,體弱多病,先天不足;女兒叫做周慧,嫁給了杭州城內一有名的鞋商;
大房母子,掌管著周氏三家商行。
二兒子叫做周貴,為人風流多情,妻妾有七八人,正妻王氏生有兩個雙胞胎兒子,分別是周少龍與周少虎,倆人完美繼承了其父本性,少龍少虎,吃喝嫖賭;
二房父子,掌管著周氏五家商行。
三兒子叫周浦,妻子死得早,育有一兒叫做周天賜。這對父子可不得了,算得上是周家的中流砥柱。
周浦掌管著周氏十家商行,其兒周天賜雖不經商,卻是杭州“靈隱書院”的首席院士,博學多才,名譽江南,年僅二十五歲矣。
二女兒便是丈母娘周玉梅,嫁到了蘇州沈家。
小女兒叫做周玉萍,遠嫁到了京州,其丈夫為京州轉運使,乃地方財政大官;
至於周雅昭,許是考慮到她的出生,沈文君並未多說,但十有八九與宋澈猜得無差,是老太公一時衝動,在外頭的私生女。
以上所述,還隻是直係血緣,一些旁係表親,遠房表親,真要細算下來,幾雙手都數不夠。
人是越老越怕孤獨,老太君喪偶多年,女兒出嫁如割心頭肉,幾個兒孫自然要留在身邊。
老太君想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美美滿滿,因此幾個兒子都沒有分家,全都住在周宅裏。
然老人一日不如一日,總有一天要駕鶴西去,留下這麽大家子產業,誰來繼任主人家?
血濃於水的親情,在萬貫家財之前,實在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