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殿下趕到清虛觀, 將馬氏被抓前後細述與詹嶠。詹嶠聽罷雙目炯然,讓他再說一遍。三殿下遂再說了一遍。再看詹嶠,眼神森森、猶如一條從蛻中緩緩爬出的蛇。三殿下忽然有點子後脊背發涼。
詹嶠乃道:“馮紫英年輕時也莽撞過。自打幹了那行, 一日比一日謹慎。貿然去王子府中搶奪女眷之事實在不像他所為,這裏頭必有別的緣故。你可查問過馬氏身邊服侍的人,馮紫英搜出證據沒有?”
三殿下一愣。自己惱怒間忘了問此事, 直從府門口來的清虛觀。隻得紅著臉作揖認錯:“我情急之下沒去查,都是我的不是。”
詹嶠看了他會子,道:“身為人主, 最忌浮躁草率。”三殿下再揖。詹嶠思忖片刻,“不論有人往她院中栽了贓物、或是那小丫頭當真讓彌勒教之人哄騙, 馮紫英敢明目張膽抓她走,必定鐵證如山。你莫要去燕王跟前鬧。”
三殿下捂了下額頭:“先生, 我已不知如何是好了。總不能就這麽忍著,馬氏這會子都到刑部大牢了。”
詹嶠哼道:“那點子出息。進了大牢怎麽了?刑部當真敢把王子府上的女眷如何?我看那丫頭是個有骨氣的, 這點子事兒壓不倒她。”
三殿下苦笑:“我心裏揪著疼。”
詹嶠聞言想了想:“既這麽著, 你還是同燕王鬧去。”三殿下又愣了。詹嶠道,“馮紫英必是求得了燕王同意才敢行無禮之事。我的卦若沒算錯, 他怕是才剛同燕王訴過苦了,說早先也去你府上數迴、皆抓不到人雲雲。”
三殿下皺眉:“他竟撒這般謊兒?馬氏不過是個後院婦人, 並不值得。”
詹嶠道:“你也知道一個後院婦人不值得他撒謊兒,王爺豈能不知?故此王爺必不會疑心他所言不真。”三殿下沒聽明白。詹嶠解釋道,“平白無故被人強奪愛姬,殿下會善罷甘休不會?”
“自然不會。”
“故此, 你少不得去王爺跟前胡鬧。須知,早先燕王最喜歡的是老二。可惜那位讓王妃慣得摸不清自己的斤兩,而後又死了。如今也未必喜歡世子。隻是也並不見得喜歡其餘諸位罷了。”詹嶠捋了捋胡須,“父親都希望兒子像自己。燕王諸子,沒一個像他的。比如他聰明,世子天資平平;他專心事業、不大在意後院,殿下你卻沉迷女色。你越是看重馬氏,燕王就越不喜歡你,覺得你沒誌氣。”
三殿下思忖半日:“那先生方才讓我鬧去?”
詹嶠道:“今馮紫英已投世子。賈維斯之子一旦抵京,殿下便毫無勝算。要麽逃去外洋,要麽等死。”他揮手一推,滿案棋子嘩啦啦跌落,敲在青磚上聲聲悅耳。“唯有放手一搏。”乃定定的看著他,“你自己決定。願走、願死、願賭。”
三殿下身子微顫,雙拳緊握,牙關緊咬,眼睛通紅。“願賭!”
詹嶠點點頭:“願賭,先得讓人看輕你。癡情男子與輸家,皆會被世人看輕。”
“……我明白了。”三殿下道,“我非但得去鬧,還得大鬧。”
“大鬧不必。”詹嶠道,“得胡鬧,甚至去世子跟前示弱。若能換迴馬氏,你願俯首稱臣。今生惟願與她長相廝守,別的都不要緊。”
“謝先生。”
詹嶠扭頭望了望外頭的院子:“我老人家也閑了這麽些年,老骨頭還沒散架。殿下如若不嫌棄,尚能活動活動。”
三殿下大喜,一躬到地:“小王得了先生,如得劉玄德得了諸葛孔明。”
“莫高興得太早。”詹嶠道,“如今是背水一戰,成則王、敗則死。”
“全憑先生指教。”三殿下再作揖。
詹嶠遂正式投了他,收拾東西跟他迴府。乃背著包袱去辭清虛觀觀主張道士。張道士聽罷,驚得許久說不出話來。小道士在旁喊了兩聲,他才長歎:“罷了,路是道兄自己選的。”
詹嶠打了個稽首:“貧道心中有數。”
因恐怕“詹嶠”這個名字還有人記得,他遂改用化名“範遙”。三殿下府上也不遮掩,若有人來打探,就說他們主子從道觀中請出了位道士。問這道士是來做什麽的,府上的人說,主子近日不大順當,這位範道長曾出言警示,可知是個有來曆的。燕王聞之哂笑道:“又不知讓什麽人哄騙了。正經有來曆的,從來不肯承認自己有來曆。”此為後話。
迴到府中,範遙陪著三殿下親往馬氏院中查問。果不其然,馮紫英搜到了許多證據,當中便有寫了“龍睛鳳目,皇後之相”的字條,並木刻的小彌勒佛像。其餘往來文書足有滿滿的一櫃子。服侍的丫鬟哭道:“那櫃子娘娘平素不許我們碰,說放的是她生母之牌位。”
範遙道:“既是平素不讓碰之物,委實有可能放著生母牌位。”一麵說一麵細看那櫃子,“栽贓之事,務必得栽得不留破綻。若隨手放置,縱搜出來也沒人信。燕王早年也不是沒被人栽贓過。”
三殿下奇道:“既是生母牌位,為何遮掩著、不擺出來正經拜祭?”
範遙直起腰來:“誰都有不願示人的故事。也許她母親的身份不大光彩呢?越是鄉下地方、越是禮崩樂壞。我信馬氏的話。”他乃指著櫃底道,“此處有香灰痕跡,想是她自己偷偷祭拜時沾在牌位底座上的。”
馬氏的貼身大丫鬟恨恨的道:“娘娘果然是冤枉的。”
另一個道:“他們怎麽放得進去?這櫃子的鑰匙隻在娘娘手裏。”
範遙淡然道:“貧道能撬開你們府上大庫房還不傷鎖,換置物品後又重新鎖迴去,你信麽?”幾個丫鬟皆瞪大了眼。“好了,殿下可以去一哭二鬧三上吊了。”
三殿下遂帶著櫃子返迴燕王府,聲淚俱下控訴馮紫英栽贓陷害馬氏,證據便是櫃子裏的那點子香灰痕跡。燕王隻覺得他胡鬧,臭罵一頓打發他走。他並不服氣,又跑去馮紫英府上大鬧。一來二去的,滿京城的人都知道三殿下迷戀一彌勒教的愛姬,已成半瘋。過了幾日,他竟獨身闖到世子府上求見,向世子大喊:“我隻要她!別的一概不要!”世子讓他鬧得沒法子,特求見燕王,問可能放老三那啞姬迴去。左不過是個女人罷了,掀不起什麽浪頭來。燕王冷嗖嗖瞧了他半日,嚇得世子不敢多言、溜迴去了。
是年四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日傍晚,燕王照例在府中處置完公務,留下馮紫英、羅曼等心腹議事。忽有人進來急報:“王爺,城東門外來了一路人馬,守門士卒防備不及,已被他們奪了城門,現朝城中殺來。數目不可知,少說五萬。”
燕王大驚:“打了什麽旗號?”
“不曾打旗號。”報信的道,“使的是火.槍。”
馮紫英忙說:“火.槍不比刀劍,可從極遠處射擊,防不勝防。王爺,不論來者為誰,都當暫避一時。”
燕王擺手:“他有火.槍,孤王沒有麽?”立命傳京營指揮使孫紹祖率兵迎敵。
沒過多久,又有人來報:“孫紹祖大人今日上西郊練兵去了,這會子還沒迴來了。”
燕王這才急了。燕王府離東門最近,孫紹祖那個莽夫竟偏撿了這個日子往西郊練兵。敵兵若用的是火器,打鬥起來比刀劍快得多,尋常守衛未必攔得住。馮紫英又勸:“請王爺移駕。”
燕王正猶豫著,報信的又來了:“來者自稱是太上皇的人馬。領兵之人自稱太上皇留在華山的胡妃之子。禦林軍沒有虎符不敢動。”
燕王與眾位心腹大驚:“什麽!”有個謀士喊道,“求王爺取虎符調禦林軍!”
馮紫英忙說:“依著秦國送來的消息,那位之母委實是太上皇側妃胡氏,他尚未登基時便送了此女藏於華山。”
羅曼也勸:“王爺,事不遲疑。若當真是太上皇,他手下之人必熟京中道路也知王府所在。既是孫大人在西郊,咱們先退守西郊與孫大人會合,並命人守住城西門。孫大人驍勇善戰,手下亦是精兵,不怕奪不迴京城。再說,縱然當真是那位,什麽也沒有,單單占了京城何用?”
方才那謀士又喊:“調禦林軍便可。”
羅曼惱道:“倘若當真是那位迴來了,禦林軍未必敢出頭。”
燕王這才後悔:“禦林軍調了不少去北美。京中所剩不多。”乃不再遲疑,“走,去西郊找孫紹祖。”
王府中本有精兵,護衛著燕王並一幹心腹急忙忙才剛出府門,便聽見遠處隱隱有槍炮聲。燕王怒道:“養這些廢物何用!”
馮紫英喃喃道:“好生奇怪。京中兵馬不少,地方也不小。竟無端的任由他們殺到王府跟前麽?縱然孫紹祖去西郊操練去了,別的將軍呢?”
羅曼一麵上馬一麵喊:“我的馮大人!眼下不是琢磨這些的時候,快走吧。”
燕王府中留了五千火.槍隊,最精良不過。這會子旁的也顧不得了,先往城西趕過去。好在太上皇的人都在東邊;京城百姓又多半聞訊藏了起來,街麵上清靜無人,跑起馬來又快又穩。不多時已出了城門。
才剛沿著西門外大路跑了會子,迎麵跑來兩匹馬,馬上兵卒皆穿著燕軍衣甲。親衛營首領李將軍喊道:“來者何人——”
對麵的兵卒道:“我們是孫紹祖將軍的人!你們是何人!”
“我等乃王爺親衛營!”
來人便勒住了馬。原來他二人正是孫紹祖麾下斥候。方才有守營兵士飛馬過來報信,說城東門外來了不知來路的兵馬。隻是那報信的說得含含糊糊、一問三不知。孫紹祖不知究竟,遂命他二人迴城查看。羅曼聞聽鬆了口氣:“知道孫將軍在何處便好。”
馮紫英皺眉道:“還查什麽?既有敵襲,就當直引兵救駕才是。”
羅曼道:“孫將軍乃上將,不敢貿然行事。”
馮紫英還欲辯駁,燕王擺手:“今日此事突兀古怪,孫將軍謹慎些倒不錯。”乃問那兩個斥候,“他今日帶出來多少人馬?”
斥候道:“今日將軍在西郊翠微山舉行野外實戰演練,共出動兵馬八萬。”
馮紫英斥道:“京城統共才多少人馬?哪有一次練兵就動這麽多人的。”
羅曼在旁無奈道:“馮大人……孫將軍既是武將,自有他的主意。再說,現在他手裏人多不是更好?”
馮紫英道:“若非他肆意妄為,敵軍哪裏能如此容易進城。”
燕王思忖道:“怕是還有別的緣故。罷了,先不提這個,與孫紹祖會合要緊。”
斥候忙說:“王爺和各位大人隨我們來。”
他二人在前頭領路,眾人跟著。跑了有小半個時辰,終於在西郊翠微山上尋到了孫紹祖大營。孫紹祖接出營帳,跪地叩首:“王爺遇險,末將渾然不知,萬死難辭其咎!”
燕王擺手道:“此事來得詭異,孤亦不明就裏,迴頭再細查。”乃邁步進了大帳。孫紹祖、馮紫英、羅曼等人陪著。直至這會子,眾人才稍稍安心。
馮紫英先問道:“孫將軍,你何故調如此多的兵馬出來操練?下官並非猜疑別的,而是猜疑將軍是否中了什麽全套。”
孫紹祖道:“隻因前些日子看了本兵書,名曰《火器時代練兵新則》,乃是吳國大將衛若蘅所撰。裏頭提到,今時不同往日。古時候交戰多為陣前廝殺,遠則弓箭近則刀槍,練兵隻需在營中互鬥便好。火炮火.槍射程極遠,絕非小小營地可練成。”說著,他指著案頭,“喏,就是那本。”
燕王拿起來一瞧,書名果然如他所言,署名也委實是“衛若蘅”,還印著一行小字:吳國上海書局。馮紫英皺眉:“上海港還沒建成呢,怎麽就有書局了?”乃思忖片刻,“下官疑心,連這本書都是圈套。”
羅曼道:“天底下書局多了去了,馮大人沒聽過的未必就沒有。”
馮紫英反問道:“若是羅大人要出書,敢問會尋哪家書局?”
羅曼想了想:“京中最好的便是賈家的中華書局吧。”
馮紫英拍手道:“卻又來!衛若蘅乃吳國大將之首,他想出書,會找個沒人聽過的書局麽?吳國有西子書局、吳越書局、金陵書局,哪個不比這家強?”
眾人麵麵相覷。燕王不禁點頭:“愛卿言之有理。這趟,咱們怕是讓人設下大套、掉進來了。”
詹嶠乃道:“馮紫英年輕時也莽撞過。自打幹了那行, 一日比一日謹慎。貿然去王子府中搶奪女眷之事實在不像他所為,這裏頭必有別的緣故。你可查問過馬氏身邊服侍的人,馮紫英搜出證據沒有?”
三殿下一愣。自己惱怒間忘了問此事, 直從府門口來的清虛觀。隻得紅著臉作揖認錯:“我情急之下沒去查,都是我的不是。”
詹嶠看了他會子,道:“身為人主, 最忌浮躁草率。”三殿下再揖。詹嶠思忖片刻,“不論有人往她院中栽了贓物、或是那小丫頭當真讓彌勒教之人哄騙, 馮紫英敢明目張膽抓她走,必定鐵證如山。你莫要去燕王跟前鬧。”
三殿下捂了下額頭:“先生, 我已不知如何是好了。總不能就這麽忍著,馬氏這會子都到刑部大牢了。”
詹嶠哼道:“那點子出息。進了大牢怎麽了?刑部當真敢把王子府上的女眷如何?我看那丫頭是個有骨氣的, 這點子事兒壓不倒她。”
三殿下苦笑:“我心裏揪著疼。”
詹嶠聞言想了想:“既這麽著, 你還是同燕王鬧去。”三殿下又愣了。詹嶠道,“馮紫英必是求得了燕王同意才敢行無禮之事。我的卦若沒算錯, 他怕是才剛同燕王訴過苦了,說早先也去你府上數迴、皆抓不到人雲雲。”
三殿下皺眉:“他竟撒這般謊兒?馬氏不過是個後院婦人, 並不值得。”
詹嶠道:“你也知道一個後院婦人不值得他撒謊兒,王爺豈能不知?故此王爺必不會疑心他所言不真。”三殿下沒聽明白。詹嶠解釋道,“平白無故被人強奪愛姬,殿下會善罷甘休不會?”
“自然不會。”
“故此, 你少不得去王爺跟前胡鬧。須知,早先燕王最喜歡的是老二。可惜那位讓王妃慣得摸不清自己的斤兩,而後又死了。如今也未必喜歡世子。隻是也並不見得喜歡其餘諸位罷了。”詹嶠捋了捋胡須,“父親都希望兒子像自己。燕王諸子,沒一個像他的。比如他聰明,世子天資平平;他專心事業、不大在意後院,殿下你卻沉迷女色。你越是看重馬氏,燕王就越不喜歡你,覺得你沒誌氣。”
三殿下思忖半日:“那先生方才讓我鬧去?”
詹嶠道:“今馮紫英已投世子。賈維斯之子一旦抵京,殿下便毫無勝算。要麽逃去外洋,要麽等死。”他揮手一推,滿案棋子嘩啦啦跌落,敲在青磚上聲聲悅耳。“唯有放手一搏。”乃定定的看著他,“你自己決定。願走、願死、願賭。”
三殿下身子微顫,雙拳緊握,牙關緊咬,眼睛通紅。“願賭!”
詹嶠點點頭:“願賭,先得讓人看輕你。癡情男子與輸家,皆會被世人看輕。”
“……我明白了。”三殿下道,“我非但得去鬧,還得大鬧。”
“大鬧不必。”詹嶠道,“得胡鬧,甚至去世子跟前示弱。若能換迴馬氏,你願俯首稱臣。今生惟願與她長相廝守,別的都不要緊。”
“謝先生。”
詹嶠扭頭望了望外頭的院子:“我老人家也閑了這麽些年,老骨頭還沒散架。殿下如若不嫌棄,尚能活動活動。”
三殿下大喜,一躬到地:“小王得了先生,如得劉玄德得了諸葛孔明。”
“莫高興得太早。”詹嶠道,“如今是背水一戰,成則王、敗則死。”
“全憑先生指教。”三殿下再作揖。
詹嶠遂正式投了他,收拾東西跟他迴府。乃背著包袱去辭清虛觀觀主張道士。張道士聽罷,驚得許久說不出話來。小道士在旁喊了兩聲,他才長歎:“罷了,路是道兄自己選的。”
詹嶠打了個稽首:“貧道心中有數。”
因恐怕“詹嶠”這個名字還有人記得,他遂改用化名“範遙”。三殿下府上也不遮掩,若有人來打探,就說他們主子從道觀中請出了位道士。問這道士是來做什麽的,府上的人說,主子近日不大順當,這位範道長曾出言警示,可知是個有來曆的。燕王聞之哂笑道:“又不知讓什麽人哄騙了。正經有來曆的,從來不肯承認自己有來曆。”此為後話。
迴到府中,範遙陪著三殿下親往馬氏院中查問。果不其然,馮紫英搜到了許多證據,當中便有寫了“龍睛鳳目,皇後之相”的字條,並木刻的小彌勒佛像。其餘往來文書足有滿滿的一櫃子。服侍的丫鬟哭道:“那櫃子娘娘平素不許我們碰,說放的是她生母之牌位。”
範遙道:“既是平素不讓碰之物,委實有可能放著生母牌位。”一麵說一麵細看那櫃子,“栽贓之事,務必得栽得不留破綻。若隨手放置,縱搜出來也沒人信。燕王早年也不是沒被人栽贓過。”
三殿下奇道:“既是生母牌位,為何遮掩著、不擺出來正經拜祭?”
範遙直起腰來:“誰都有不願示人的故事。也許她母親的身份不大光彩呢?越是鄉下地方、越是禮崩樂壞。我信馬氏的話。”他乃指著櫃底道,“此處有香灰痕跡,想是她自己偷偷祭拜時沾在牌位底座上的。”
馬氏的貼身大丫鬟恨恨的道:“娘娘果然是冤枉的。”
另一個道:“他們怎麽放得進去?這櫃子的鑰匙隻在娘娘手裏。”
範遙淡然道:“貧道能撬開你們府上大庫房還不傷鎖,換置物品後又重新鎖迴去,你信麽?”幾個丫鬟皆瞪大了眼。“好了,殿下可以去一哭二鬧三上吊了。”
三殿下遂帶著櫃子返迴燕王府,聲淚俱下控訴馮紫英栽贓陷害馬氏,證據便是櫃子裏的那點子香灰痕跡。燕王隻覺得他胡鬧,臭罵一頓打發他走。他並不服氣,又跑去馮紫英府上大鬧。一來二去的,滿京城的人都知道三殿下迷戀一彌勒教的愛姬,已成半瘋。過了幾日,他竟獨身闖到世子府上求見,向世子大喊:“我隻要她!別的一概不要!”世子讓他鬧得沒法子,特求見燕王,問可能放老三那啞姬迴去。左不過是個女人罷了,掀不起什麽浪頭來。燕王冷嗖嗖瞧了他半日,嚇得世子不敢多言、溜迴去了。
是年四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日傍晚,燕王照例在府中處置完公務,留下馮紫英、羅曼等心腹議事。忽有人進來急報:“王爺,城東門外來了一路人馬,守門士卒防備不及,已被他們奪了城門,現朝城中殺來。數目不可知,少說五萬。”
燕王大驚:“打了什麽旗號?”
“不曾打旗號。”報信的道,“使的是火.槍。”
馮紫英忙說:“火.槍不比刀劍,可從極遠處射擊,防不勝防。王爺,不論來者為誰,都當暫避一時。”
燕王擺手:“他有火.槍,孤王沒有麽?”立命傳京營指揮使孫紹祖率兵迎敵。
沒過多久,又有人來報:“孫紹祖大人今日上西郊練兵去了,這會子還沒迴來了。”
燕王這才急了。燕王府離東門最近,孫紹祖那個莽夫竟偏撿了這個日子往西郊練兵。敵兵若用的是火器,打鬥起來比刀劍快得多,尋常守衛未必攔得住。馮紫英又勸:“請王爺移駕。”
燕王正猶豫著,報信的又來了:“來者自稱是太上皇的人馬。領兵之人自稱太上皇留在華山的胡妃之子。禦林軍沒有虎符不敢動。”
燕王與眾位心腹大驚:“什麽!”有個謀士喊道,“求王爺取虎符調禦林軍!”
馮紫英忙說:“依著秦國送來的消息,那位之母委實是太上皇側妃胡氏,他尚未登基時便送了此女藏於華山。”
羅曼也勸:“王爺,事不遲疑。若當真是太上皇,他手下之人必熟京中道路也知王府所在。既是孫大人在西郊,咱們先退守西郊與孫大人會合,並命人守住城西門。孫大人驍勇善戰,手下亦是精兵,不怕奪不迴京城。再說,縱然當真是那位,什麽也沒有,單單占了京城何用?”
方才那謀士又喊:“調禦林軍便可。”
羅曼惱道:“倘若當真是那位迴來了,禦林軍未必敢出頭。”
燕王這才後悔:“禦林軍調了不少去北美。京中所剩不多。”乃不再遲疑,“走,去西郊找孫紹祖。”
王府中本有精兵,護衛著燕王並一幹心腹急忙忙才剛出府門,便聽見遠處隱隱有槍炮聲。燕王怒道:“養這些廢物何用!”
馮紫英喃喃道:“好生奇怪。京中兵馬不少,地方也不小。竟無端的任由他們殺到王府跟前麽?縱然孫紹祖去西郊操練去了,別的將軍呢?”
羅曼一麵上馬一麵喊:“我的馮大人!眼下不是琢磨這些的時候,快走吧。”
燕王府中留了五千火.槍隊,最精良不過。這會子旁的也顧不得了,先往城西趕過去。好在太上皇的人都在東邊;京城百姓又多半聞訊藏了起來,街麵上清靜無人,跑起馬來又快又穩。不多時已出了城門。
才剛沿著西門外大路跑了會子,迎麵跑來兩匹馬,馬上兵卒皆穿著燕軍衣甲。親衛營首領李將軍喊道:“來者何人——”
對麵的兵卒道:“我們是孫紹祖將軍的人!你們是何人!”
“我等乃王爺親衛營!”
來人便勒住了馬。原來他二人正是孫紹祖麾下斥候。方才有守營兵士飛馬過來報信,說城東門外來了不知來路的兵馬。隻是那報信的說得含含糊糊、一問三不知。孫紹祖不知究竟,遂命他二人迴城查看。羅曼聞聽鬆了口氣:“知道孫將軍在何處便好。”
馮紫英皺眉道:“還查什麽?既有敵襲,就當直引兵救駕才是。”
羅曼道:“孫將軍乃上將,不敢貿然行事。”
馮紫英還欲辯駁,燕王擺手:“今日此事突兀古怪,孫將軍謹慎些倒不錯。”乃問那兩個斥候,“他今日帶出來多少人馬?”
斥候道:“今日將軍在西郊翠微山舉行野外實戰演練,共出動兵馬八萬。”
馮紫英斥道:“京城統共才多少人馬?哪有一次練兵就動這麽多人的。”
羅曼在旁無奈道:“馮大人……孫將軍既是武將,自有他的主意。再說,現在他手裏人多不是更好?”
馮紫英道:“若非他肆意妄為,敵軍哪裏能如此容易進城。”
燕王思忖道:“怕是還有別的緣故。罷了,先不提這個,與孫紹祖會合要緊。”
斥候忙說:“王爺和各位大人隨我們來。”
他二人在前頭領路,眾人跟著。跑了有小半個時辰,終於在西郊翠微山上尋到了孫紹祖大營。孫紹祖接出營帳,跪地叩首:“王爺遇險,末將渾然不知,萬死難辭其咎!”
燕王擺手道:“此事來得詭異,孤亦不明就裏,迴頭再細查。”乃邁步進了大帳。孫紹祖、馮紫英、羅曼等人陪著。直至這會子,眾人才稍稍安心。
馮紫英先問道:“孫將軍,你何故調如此多的兵馬出來操練?下官並非猜疑別的,而是猜疑將軍是否中了什麽全套。”
孫紹祖道:“隻因前些日子看了本兵書,名曰《火器時代練兵新則》,乃是吳國大將衛若蘅所撰。裏頭提到,今時不同往日。古時候交戰多為陣前廝殺,遠則弓箭近則刀槍,練兵隻需在營中互鬥便好。火炮火.槍射程極遠,絕非小小營地可練成。”說著,他指著案頭,“喏,就是那本。”
燕王拿起來一瞧,書名果然如他所言,署名也委實是“衛若蘅”,還印著一行小字:吳國上海書局。馮紫英皺眉:“上海港還沒建成呢,怎麽就有書局了?”乃思忖片刻,“下官疑心,連這本書都是圈套。”
羅曼道:“天底下書局多了去了,馮大人沒聽過的未必就沒有。”
馮紫英反問道:“若是羅大人要出書,敢問會尋哪家書局?”
羅曼想了想:“京中最好的便是賈家的中華書局吧。”
馮紫英拍手道:“卻又來!衛若蘅乃吳國大將之首,他想出書,會找個沒人聽過的書局麽?吳國有西子書局、吳越書局、金陵書局,哪個不比這家強?”
眾人麵麵相覷。燕王不禁點頭:“愛卿言之有理。這趟,咱們怕是讓人設下大套、掉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