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腦瓜子嗡嗡的,這麽多的故事,屬實讓人有點腦殼子轟的一下,消化消化也需要好長的時間。


    “快了,快了……”靈玉望著窗外說著有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話。


    “什麽快樂快樂?”白澤迴頭看過去。


    靈玉看了一眼白澤故作高深,並沒有迴答,或者來說,現在還不到開口的時機。


    “繼續吧!”見靈玉如此,白澤繼續未完的故事。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十分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可是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麽人類隻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我,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衝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十分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趁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月亮裏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所以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立刻愈合,日複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所以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一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係住頭發拴在房梁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秦朝時,官府修長城,無數貧民被抓去服徭役。萬喜良就是其中之一。幾年過去了,鄰人們去修長城的都迴來了。萬喜良卻沒迴來。他的妻子孟薑女就沿著長城去找,邊找邊哭,但怎樣也找不到丈夫。之後,長城都被他哭倒了。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那裏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幹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裏。他們在那裏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那裏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那裏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民間傳說灶王名叫張萬倉,娶妻郭丁香。張萬倉經商外出愛上少女王海棠並帶迴家,休了妻子。海棠好吃懶做,將家吃窮走了。後萬倉遭大火,雙眼熏瞎淪為乞丐。到一富人家討飯,吃碗麵後感覺像前妻丁香所做,一問果然如此,萬倉羞愧,一頭鑽進灶膛。玉帝念其悔意,封萬倉為灶王。


    秦始皇為了造長城,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不知餓死累死了多少人!孟薑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薑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為夫妻。成親那天,闖進來一隊官兵,用鐵鏈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薑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聽說丈夫已經死了,孟薑女痛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首。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迴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我刺自我的大腿,使自我清醒後又讀書。9.經典民間故事西漢人匡衡,小時家裏很窮,十分喜歡讀書,但晚上家裏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裏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裏透過來照著讀書。


    七仙女紫兒,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隻得賣身為奴。


    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僅有百日緣分。


    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迴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哢喳、哢喳”的織布機聲音。


    從前,在一座大山深處,住著一對善良的老夫婦,他們生有一個小兒子。隨著小兒子一天天的長大,原本就不富足的家庭,越來越吃不飽肚子了。小兒子雖小,但他特別懂事,當他會跑著出去玩時,就主動央求媽媽去山上撿柴火。


    就在一個冬日的暖暖的午後,他自己背著小竹簍上山了。可是,走了沒多久,他的肚子就開始咕嚕嚕的叫了,他餓了,因為這個中午家裏的飯太少了,他又不舍得多吃,他膽心他吃的太多了,父母就會挨餓。所以那個午後剛放下碗,他就急匆匆的出門了。他想,或許能在山上找些野果慰勞一下可憐的肚子。


    他走啊走啊,越走越遠,越走越餓,他實在走不動了,就在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忽然有一陣大風刮來,他趕快戴上帽子,把頭包裹的嚴嚴實實的。隻聽“咚”“咚”咚咚”“咚”聲音,感覺他的頭頂有什麽東西輕輕的砸過頭頂,這時風停了,他摘下帽子,轉身起來,想找找看,到底剛才是什麽東西,咚咚的砸過頭頂的,他眼睛一亮,發現,石頭旁邊的雜草叢裏,有紅色的果子,他近乎要流出口水了,趕快撿起一個嚐了嚐,“哇,太甜了”。這是他從來沒吃過的小野果。他接著就又吃了幾個,感覺肚子飽飽的啦。


    然後,閉上眼睛,望著天空的陽光,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奇妙的地方,好美好美,那裏還有一個小精靈飛到他的耳邊,悄悄的對他說,“我在前麵不遠處的一個樹洞裏,給你準備了一個小小的驚喜,請記得把他帶迴家。”


    睜開眼,他想趕快把地上的小野果撿迴家,讓爸媽一起嚐嚐,嚐嚐這小野果有多甜。他撿完小野果後,半信半疑地走到前麵的小樹洞旁,真希望小精靈說的是真的。


    他扒開樹洞前的雜草,慢慢地將頭伸進樹洞,哈哈,真的,真像小精靈說的,真有驚喜啊,一大堆豆子和幹果,一共有7種,他把它們全都裝進了他的帽子裏,還脫下外套把它們遮蓋好,開開心心的把它們帶迴了家。第二天早上,媽媽就用他撿迴的食材煮了一大鍋粥,就是今天的八寶粥,全家人都吃的飽飽的了。


    當然,剩下的食材就成了他們的種子,種在了田裏,收獲後就儲存起來,每年的今天,老夫婦一家都煮這個粥,一是要感謝小精靈們,二是,紀念他們幸福日子的開始。


    於仲文曾在隋朝做過大官。在他小時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丟失了一頭牛,兩家都傾巢出動分頭尋找,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後來別人總算為他們找到了一頭,兩家都搶著說那頭牛是自己的,雙方爭執不下,把官司打到州裏,州官也難以判斷,案子就掛了起來。


    這時,益州長史(官職名)韓怕俊靈機一動,對州官說:“少年於仲文聰穎過人,為何不召他來斷案?”州官不以為然他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況少年?”韓伯俊說:“大人此言差矣。”說著,就向州官介紹了於仲文9歲時跟著父親去晉見隋文帝的軼事:皇帝向於仲文問道:“聽說你喜歡讀書,書裏記載著哪些事啊?”仲文從容地迴答道:“奉養父母,服務國君,千言萬語無非是‘忠孝’兩字而已。”隋文帝驚異於仲文概括能力之強,連連讚歎道:“說得好!說得好!”韓伯俊說:“大人,您看能否讓於仲文這小子試一試處理此案?”州官欣然應允,即命左右持著大紅請帖前往於家。


    於仲文到達州府,問明前後情況,微笑道:“這個案子很容易判定。”說著,便叫任、杜兩家各將自己的牛群全數趕到州府前的大操場上。他便喝令道:“放牛!”說完,那頭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


    場上人群歡唿起來:“是任家的,是任家的!”於仲文冷眼見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頭牛單獨趕出來。”牛出來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擋,還將鞭子奪了下來;杜家的人隻是在旁邊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聲有氣無力,像在演戲。


    於仲文看了,便厲聲盤問杜家人:“如果查出這頭牛不是你家的,而你們硬要冒領,除了十倍罰款,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啊!”杜家人知道瞞不過於仲文,隻得承認自己有冒領之罪,諾諾連聲,告退而去。


    於仲文神斷牛案的名聲,從此傳了出去。


    後梁經學家張策少年時就才智超群,學識淵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陽敦化裏,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時,起出了一隻古鼎。那鏽蝕斑駁的銅鼎上銘刻著一行篆字:“魏黃初元軍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細考究。左鄰右舍無不認為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興極了,好像已得了飛來的橫財。


    可是,張策望著古鼎一會,苦笑了笑,說:“眾鄉親啊,不是我說掃興話,這隻‘古鼎’是後人假造的,絕不是曹魏時代的珍品。”


    眾人聽了都大驚失色。有個老學究卻不服氣,冷笑道:“唉!你這小子不過十二三歲,怎曉得幾百年前一個古物的真偽呢?”


    張策的父親張同也有此感,怒聲責問道:“你可要謙遜一些!”張策也不氣惱,隻是輕聲慢語地對老學究說:“老先生,晚輩鬥膽說一下根據,請您指教。”老學究笑笑,話內含刺地說:“願聽高見。”張策侃侃而談:“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後,東漢年號就改為延康了。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國,改年號為黃初。


    這就是黃初元年,請問哪來的二月呢?可見,古鼎上的篆文說什麽‘黃初元年初二月’,豈不是太荒謬了嗎?”老學究和張同聽了,相對著望了一眼,不再言語了。眾人紛紛七嘴八舌地說:“張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國誌》來查對一下呢?”


    《三國誌》取來了,張同翻開其中《魏書》一看,果然書中記載的同張策的說法完全一樣。


    老學究麵色騰地飛紅,連忙說:“小策真是個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4.中國民間故事宋朝時期,劉宰剛調任泰興縣令不久,就接到一農人投訴。


    農人說:“鄰縣的親戚租了我家的牛,可恨的是,趁我家辦喪事的時候,他竊走了租牛契據。十幾年來,我幾次上門索要牛和租金,他都不認賬,還謊說把牛賣了。所以,請劉大人替小民做主。”劉宰問:“為什麽十幾年了都沒得到解決?”


    農人迴答:“我曾經多次向官府告狀,可沒有契據憑證,又因為牽涉鄰縣,所以官府一直擱置未辦。”劉宰站起身來,來迴踱著步,自言自語地說:“都過去十幾年了,怎麽能一下子找迴來呢?得想個計策。”


    隨後,劉宰命人找來兩個乞丐,請他們吃飽喝足之後,告訴他們事情的緣由,並如此這般地交代了一番,然後關進牢房。第二天,開始審訊。劉宰將驚堂木一拍,大聲喝問:“你們二人可曾偷牛?”兩個乞丐立即招認:“是偷了一頭牛。”


    劉宰繼續問:“你們將牛弄到了何處?”乞丐迴答:“賣給了鄰縣。”


    劉宰問:“可還記得是哪家哪戶?”


    乞丐果斷迴答:“記得,記得。”劉宰吩咐左右:“好!那就帶他們去指認。”


    來到鄰縣,兩個乞丐徑直來到了那個租戶家,說:“就是賣給了這家。”開始,租戶不承認,但乞丐竭力堅持。租戶急了,迴屋拿出契據,信誓旦旦地說:“牛是我租來的,有契據為證。”在場的人都笑了,租戶如夢方醒,自知露餡,中了人家的圈套。最終,不得不把牛和租金如數歸還租主。心計,是小聰明,而非大智慧。工於心計之人,永遠不是智慧之人的對手。


    一天,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去講學,見前麵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貢便大喝一聲,正要趕車軋過去,可是那個孩子把路一擋,高聲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這兒,過不去了,你們退迴去繞道走吧!”


    子貢趕緊停住車,沒好氣地大聲嚷道:“你這頑童休得胡鬧,這是孔夫子的車,快放過去!”


    “不管誰也得講道理,我來問你們到底是城躲車呢還是車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說。


    大家被問得張口結舌,子貢又氣又急正要發作,這時孔子從車上走下來忙攔住說:“小孩講得在理,你們不要亂來。”


    說著,孔子走上前對小孩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小孩問道:“你們有什麽要事呀?”“周遊列國呀。”“那周遊列國又是作啥呀?”“講學傳道啊。”“講學傳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你知道些什麽呀?”


    孔子迴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麽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問:“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嗎?”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麽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轉接著問:“嫌看不見,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見,你知道有多少顆嗎?”“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那又如何數得過來呢?”孔夫子為難地說。小孩笑著說道:“嗬,你又嫌多;那日頭就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我來問你什麽時候近什麽時候遠?”孔子想了半天還是迴答不上來,便誠懇地對那個小孩說:“本人還是才疏學淺,以上事情確實不知,願拜你為師,望多指教。”說著,磕頭便拜。後來孔子以此事教導眾弟子說:“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也。”6.中國民間故事宋朝時候,契丹發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在徐水縣城西二十裏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隻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並且一連幾天數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軍和老百姓好象與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麽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迴答:“有楊將軍在此鎮守,遼兵是攻不破的!”


    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任的重大。於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牆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牆白閃閃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衝到城下,前來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


    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遼兵數日攻城不下,隻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衝殺出,隻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一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為這次戰,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後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一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於鄚州。皇帝派專使陪同六郎的長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迴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


    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裏邊,於鄚州北城修六郎塚,以慰當地人民。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塚,成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敬拜。


    很久以前,在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孤兒,是好心的鄰居們收養了他,才使他長大成人。小夥子長到二十來歲時,就在村邊搭了兩間茅屋,開始獨立生活了。


    無論誰家遇到了困難,他都會熱心地幫助,大家都誇小夥子是個勤勞、善良的孩子。他每天早出晚歸地辛苦耕種,但是忙了地裏的活兒,顧不上屋裏的活兒,經常吃涼飯、剩菜。有一天,小夥子幹完活兒迴家,看見路邊有一隻很大的田螺,出於好奇,他就將這隻田螺帶迴家,把它養在水缸裏。第二天,小夥子照舊到地裏去幹活兒,可是當他迴到家,準備做飯時卻發現,熱騰騰的飯菜已經在桌上擺好了。小夥子以為這是好心的鄰居們幫他做的?沒想到,接連幾天,小夥子幹完活兒迴到家,都能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於是,小夥子向鄰居們道謝,可是鄰居們都說不是他們做的。小夥子很納悶兒,決心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早晨,小夥子又扛起鋤頭下地幹活兒了,他沒有等到傍晚,就早早地迴來躲在籬笆外麵看屋裏的動靜。隻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從水缸裏出來,忙著生火、做飯,不一會兒,屋裏就飄出了飯菜的香味。小夥子飛快地推門進屋,直奔水缸,看見那隻大田螺隻剩下一個空殼靜靜地躺在水缸裏。小夥子走向正在做飯的姑娘,問道:“姑娘,你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麽要幫助我呢?”姑娘見小夥子突然闖進來,不知如何是好,她想迴到水缸裏,又被小夥子擋住了去路,隻得說出實情。原來,姑娘是天上銀河裏的白水素女,因為玉皇大帝知道小夥子從小沒有父母,很同情他,還因為小夥子樂於幫助別人,就派她扮作田螺來幫助小夥子。


    田螺姑娘說:“我本來想多幫助你幾年,等你生活富裕了、娶了妻子以後再走,可是你今天突然闖進來,知道了我的身份,我不能在人間呆下去了。”小夥子非常後悔,責怪自己的舉動太魯莽,再三請求田螺姑娘留下來。田螺姑娘指著水缸裏的田螺殼說:“我把田螺殼留給你,你用它盛糧食,就會有很多糧食出來,你用這些糧食幫助鄉親們吧。”


    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陣大風,接著下起了大雨。風雨過後,田螺姑娘已經不見了蹤影。小夥子望著田螺殼,呆呆地看了很久,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後來,小夥子就用這個田螺殼來盛糧食,殼裏的糧食總是滿滿的,家裏的糧食越來越多。但小夥子仍然辛勤地勞動,還拿出很多糧食送給鄉親們。受到幫助的鄉親們都十分感激田螺姑娘,大家建廟立祠,來紀念這位樂於助人的田螺姑娘。


    從前,有兄弟二人,老大蠻橫霸道,老二性情溫和。父母去世後,兄弟倆分家產,老大把良田好房都分到自個兒名下,老二隻分得一間耳房,一畝薄田。


    一天,老二在家中聽得一陣麻雀叫聲,出門一看,原來是一幼雀從屋簷上的窩子裏掉了下來,摔斷了腿。他看著怪可憐,就撿起來,找了一截布條子,小心地纏在它的腿上,然後又把它放迴窩裏。這隻小雀的腿很快好了,出窩後和其他麻雀一樣飛得自在。


    到了春天,該播種的時候,那隻麻雀含著一顆西瓜籽飛到老二家的窗台上,把西瓜籽放下,又飛走了。老二覺著好玩,就把這顆籽種下了,不久發了芽,長出一棵特別壯的苗苗,在老二的精心護理下,結出一顆枕頭大的西瓜,八月十五中秋節摘下抱迴家,用刀一切,竟切出一個金娃娃。


    他心裏那個高興勁就沒法說了。從此老二過上了富足的日子。再說老大,看著窮兄弟猛地變富覺著奇怪,就去問老二怎麽發的財。老二不會說假話,實打實地說給他聽。老大聽著,心裏打起了歪主意。


    他返迴家去就搭著梯子在房簷上尋麻雀窩,掏出一隻未出窩的小雀,就把它的腿給折斷了,疼得小雀“嘰嘰”直叫。完後他也照著老二的做法,給小麻雀的腿接上,用布條裹住,還給上了藥呢。


    然後他把麻雀放迴窩裏。麻雀出了窩,能飛了,也給他含來一顆西瓜籽。春天一來,老大高興地把它給種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這一棵苗上,盼望著能結出個金娃娃。


    西瓜結上了,個子倒也挺大,到了八月十五,他摘下來抱迴家,用刀慢慢切開,一看,裏麵不是金娃娃,竟是個賊白賊白的骨頭娃娃,一臉的苦相。老大當時那個氣勁也沒法提了,嘴裏喃喃對著那個骨頭人人說:“是金不是金,倒沒啥,可你是苦啥哩!”


    自打那時起,老大背了運,光景一天不如一天,老二的生活卻是越過越紅火。


    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入京,晉謁慈禧太後,因未能得到迴任的命令,一時不敢離京。誰料這一待便是一年。


    張之洞生性曠達,在京城賦閑無所事事,悶得發慌,便經常帶著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廠閑逛,從東口走到西口,凡古董店必進去看一看。時間久了,琉璃廠的店主沒有不認識他的。一天,張之洞來到一家古董店,見店內朱欄上放著一口八角形的缸,這缸的八麵有字,篆、隸、草俱備,似是古人題跋。


    張之洞雖有心辨認,但缸體上碧苔紫蘚,斑駁陸離,字跡模糊,難以句讀。缸口邊有一塊缺損,露出極細紅絲,看起來,此缸是用一整塊巨石鑿成。缸內有幾條五顏六色的金魚,在浮萍、水藻之間得意地遊動。


    張之洞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石缸,便問店主這缸是什麽年代製成的。店主答:“不瞞老爺,我小時候聽祖父講,先祖曾與人賭博,對方輸了一萬兩銀子無力支付,便以此缸作抵押。據傳,此缸乃是明代宮中古物。闖王李白成人京後,將金銀珠寶盡數用車載走,而對此缸棄之不顧,於是此缸便流落民間。


    至於何代所製,何人所製,小的學識淺陋,實無可考。”張之洞聽了店主的一番話,不由地心裏發癢,便問石缸的價錢。店主答:“先祖遺言,凡皇親國戚、八旗闊佬前來購買,須紋銀一萬兩以上,若遇上清正廉明而又嗜好古玩的士大夫,價可略減。


    依小的看,老爺似無力購得此缸。”張之洞聽罷,哈哈大笑,說此缸他買定了。隨後,離開了古玩店。迴到住處,張之洞因身邊一時沒有這麽多銀子,便向幾個老友借了5000兩白銀。


    第二天早上,張之洞來到琉璃廠,想以5000兩銀子將缸買下,然而店主說什麽也不願賣。


    張之洞道:“此缸幸好遇上我這識貨的主,所以才願出5000兩紋銀,京中富有人家雖多,但未必有人肯重金購買此物。”店主答:“老爺是識貨大家,固然不錯。然古玩一行,一向也就講究個貨賣識家。


    今日遇上老爺這識貨大家,豈可降價出售?”張之洞笑了笑,讓店主先收下這5000兩銀子,說他數日之後,定當補給。店主這才勉強同意。不久,張之洞迴任的諭旨頒發,他讓手下人用厚氈將石缸裹起來,抬到迴程的車上。


    迴到湖北武昌總督府後,張之洞將石缸放在後院書房外,並仿照京城店家的做法,特意做了一個朱欄放置石缸,然後,邀請省城學識淵博的官員,前來考證石缸究竟是何年、何人所製。前來的官員中有按察使梁星海等幾名嗜古好學的博物大家。


    眾人仔細看過石缸後,均不知石缸的製作年代,更說不上是何人所製,但一致認為石缸的確為一件稀世寶物,且讚歎不絕。張之洞聽了眾人的品評,不禁眉飛色舞,撫髯大笑。


    一天夜裏,忽然雷雨驟至。暴風挾帶冰雹,勢如萬箭齊發,傾河倒海。早晨,雨過天晴,張之洞來到院中,隻見石缸已變成了一堆爛泥,幾條金魚正在水中撲騰。張之洞恍然大悟,這才知道石缸原是贗品,自己上了古董店老板的當。


    正當張之洞懊惱之際,門人忽傳梁星海來見。梁星海一見張之洞便問:“昨夜石缸無恙否?”張之洞笑著將結果告訴了梁星海。梁星海為張之洞惋惜,張之洞撫髯大笑:“所幸,當日隻借得紋銀5000兩,若是果真借得萬兩紋銀,隻怕也都付給店家了。這世上之人與物看起來貌似高古,實則未必如此喲。”


    相傳,薛河上的西倉橋,是在明朝時候興建的。


    這座三孔石拱大橋,據說是皇家工程,規模很大,征調的能工巧將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橋的時候工地上很熱鬧,象個小集市。


    一天,從外地來了個白頭發的石匠老頭,給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窩兒。他一連打了好幾天,歇著的時候,就到工地上轉悠轉悠,看人家雕刻水獸、石獅子和橋欄石柱。


    高了興還跟石工門扯上幾句,就連那工地上的頭頭們,他也偎上去嘮叨幾句。大夥都說這個老頭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老石匠把石碓窩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說:“你有這麽多石料,我再給你打個石墩,坐著舂糧食多方便。”主家很樂意,就讓他接著打了。


    打這個石墩時,老石匠別捉多細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問他:“一個石礅子,費這麽大的勁兒幹什麽?”老石匠聽了,光笑不說話,就知道低頭幹活。石礅打成的這天,正趕上大橋石拱圈要合龍門。


    不知因為什麽,壘到最後,正好缺一小塊石頭碰不上茬兒。當時天陰得很厲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馬上合好龍門,一場大雨,幾個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現打製也來不及呀!石工們和掌管工程的官員,急得團團轉,活象熱鍋上的螞蟻。


    就在大夥犯難為的時候,這個老石匠又遛了來。他看了看缺口,對工程人員說:“我那裏有一個石礅,你們看看放到這兒合適不。”石工們聽了,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來,往中間一放,竟一絲一毫不差,扣得嚴嚴實實。大橋建成了,官員們都很高興。當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謝時,可哪裏還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見碓窩子跟前,有一張大紅字條上寫:施工馬大哈,橋拱出誤差。魯班來相助,銀兩謝農家。


    看了字條,人們才知道那個石匠老頭是魯班暗地裏幫助皇家工程。官員們按魯班吩咐,賞給打石碓窩兒的那家二十兩銀子。


    epzww3366xs80wxxsxs</p>


    yjxs3jwx8pzwxiaohongshu</p>


    kanshubahmxswtbiquhe</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一座小酒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飲酒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飲酒先生並收藏我有一座小酒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