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南北奇人
第一章南梁隆美爾
1969年6月3日,武昌。
南方的初夏之夜,月白風輕,竹搖清影,遠山杳杳,白露橫江。稻子尚未吐出鏗鏘的熟穗,空氣中卻已開始彌漫著淡淡的稻香氣息。
一代偉人毛爺爺,斜依木床之上,手捧一本大字號《南史》,邊讀邊又圈又點,最後援筆疾書八個大字---“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其時,偉人已遠離戎馬倥傯近20年之久,是誰的事跡,令他如此的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前文寫到,爾朱榮親自平葛榮,派西北討伐軍定關隴,又調集兵力擊敗了南梁的白袍軍。此人,就是白袍軍的首領。
先來看一下《梁書》、《南史》等正史中記載的白袍軍。
梁武帝蕭衍身邊有個侍衛隨從,出身寒微,身體瘦弱,不善於騎馬,連普通弓弩都難拉開,拉開了也射不準(射不穿劄,馬非所便)。
這麽一個如假包換的戰五渣,如何能在蕭衍身邊待二十幾年?
肯定是有原因的。領導身邊的紅人,要不就是業務過硬,要不就是能投領導之所好。當今很多陪著領導打牌、打乒乓球的最終平步青雲的不在少數。蕭衍,愛好下棋,癡迷到了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的地步,而這個侍衛棋藝不錯,精力也好,能連續熬夜陪蕭衍對弈。
這個身體很差、武藝更差的侍衛,陪皇帝下了二十幾年棋之後,已經是四十出頭了,就是放在時下,也基本已過了提拔的年齡了。
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卻使此侍衛一飛衝天,成為了威震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將。
此侍衛叫陳慶之。
陳慶之,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生於484年,卒於539年,活了55歲。成年後的上半生,陪皇帝老兒下了二十幾年棋。下半生的十幾年,威震大江南北,令後世偉人毛爺爺都拍案叫絕。
陳慶之開始軍旅生涯,源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
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變北魏,投靠南梁。有人投降,南梁這邊受降,得派個人過去接,派誰去呢?
蕭衍想了想,接人也不算個技術活,皇帝辦公廳的人不就專門幹接待的活兒嘛。於是,就讓當時已41歲的棋友陳慶之去接人。
辦公室工作人員帶兵去接人,總得有個軍方的稱號,蕭衍就給並不威武的陳慶之,封了個“武威將軍”的頭銜。
陳慶之順利的完成了這次接人任務。
既然接受了北魏徐州刺史的投降,南梁還得需要派人去把徐州接管了。於是,蕭衍就又給連普通弓都拉的費勁的陳慶之封了個宣猛將軍的頭銜(蕭衍真幽默),率軍兩千,護送兒子豫章王蕭綜去接管徐州。
北魏當然不可能丟掉徐州這塊戰略要地,就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率軍兩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靜待來撿便宜的蕭綜一夥兒,準備來個暴而捶之。
陳慶之得到消息,徑直率軍逼近北魏軍營,瞄準其中軍,揮師直擊。一通戰鼓的功夫,北魏的兩萬人馬居然大潰。
這是41歲的陳慶之率軍打得第一仗,輕鬆ko對手。
初戰告捷,卻遇到了麻煩。麻煩來自於,護送來的這個爺,迷之認爹。
陳慶之護送來接管徐州的蕭綜,其母親吳淑媛,原來是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嬪妃。蕭寶卷殺蕭衍哥哥又被蕭衍所殺後,美豔的吳氏就被蕭衍據為己有。吳氏跟了蕭衍七個月後,就生了蕭綜。
懷胎得有十月,一推算,梁朝很多人都懷疑,蕭綜是蕭寶卷的兒子。
風言風語傳到蕭綜耳朵裏,他也很迷茫。女性懷孕一般的周期為37-42周,在這期間生產都為正常,早產晚產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那麽tmd到底誰是我爹呢?
蕭綜決定相信科學,做個化學實驗,來確定自己的真爹是誰。
這個實驗當然不是做dna鑒定,而是,滴血認親。
“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這句中國古代民俗,就是蕭綜認準的化學方程式。
他,悄悄的挖開了蕭寶卷的墳,取出骨頭,用自己的血滴在蕭寶卷的骨頭上。
結果,血滲進去了!
蕭綜有點不太確定,這個理論到底準不準?他想再做一次試驗。
找蕭衍借骨頭用顯然沒條件,反正兒子多,殺自己的吧。
蕭綜殺掉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取出骨頭,拿自己的血滴在兒子的骨頭上。
結果,也滲進去了!
滴血認親,創立於三國時代,分為滴骨法和合血法。蕭綜用的就是滴骨法,該方法居然被宋朝的宋慈寫入了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著名電視連續劇《大宋提刑官》有一集還展示了此種法醫勘驗方法。
其實,這種滴骨法,無任何科學依據,然而在中國古代,卻一直被奉為圭臬。
殺親兒找親爹活動結束後,蕭綜確認了自己實際是蕭寶卷的兒子。這下,蕭衍由自己的爹變成了殺父仇人。
一怒之下,蕭綜帶了幾個人連夜投奔了北魏統帥元延明,並表示要為“親爹”服喪三年。
主帥臨陣投敵,陳慶之再待下去也沒意義,隻好斬關後退。但是,陳慶之憑借此2千破2萬的戰鬥,一戰成名。
1、渦陽之戰
527年,南梁派大將曹仲宗伐渦陽。大將領兵在外,皇帝不放心,需要派一名監軍,蕭衍又選定了陳慶之。
時年43歲的陳慶之,奉命率二百士兵,帶假節(相當於尚方寶劍),去監軍。
古代幹監軍的,一般都是皇帝的近侍,不要求能打仗,隻要有向皇帝打小報告的意識和能力就行,大多數的太監幹這活兒就幹的很出色。
由蕭衍派陳慶之做監軍就可看出,蕭衍還是把陳慶之定位為自己身邊的近侍,給他的那二百士兵,也都是憲兵之類的花拳繡腿的角色。
北魏得知消息,派宗室元昭等人率軍十五萬救援渦陽,先鋒部隊先大軍一步趕到了駝澗。
陳慶之建議夜襲魏軍挫其銳氣,另一將領韋放則認為,敵前鋒部隊都是精銳,不可輕舉妄動。
韋放,可是南梁第一名將韋睿的長子,在軍中的威望可想而知。陳慶之不過是個陪領導下棋的,麵對這場戰與不戰的爭論,沒占半點兒便宜。
最後,把陳慶之給搶白的急眼了:你們都不去?那我帶我那兩百人去!
說完,陳慶之帶領自己的二百來號人長途奔襲四十裏,趁夜奇襲北魏前鋒軍。戰果?大敗之。
北魏大軍聽到先頭部隊被打敗,全軍震恐,行動遲緩,士氣大跌。
之後,北魏、南梁雙方在渦陽附近打了近一年,作戰上百次,呈膠著狀態。但,魏軍畢竟軍力占優,已經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形成夾擊之勢。
曹仲宗、韋放二主將,怕被魏軍包了餃子,準備撤退。
都不能走!陳慶之拿著假節,站在大營門口,堵住後撤的部隊:咱們一起來這裏一年多了,消耗國家無數的糧草物資,現在你們鬥誌全無,都想當縮頭烏龜,這樣怎麽能謀取功名?!兵法有雲,置之死地而方可後生。來這之前,老板給了我道暗詔,誰敢撤退,嚴懲不貸!
這小子可是皇帝身邊的人。曹仲宗、韋放二人一想,不敢開罪老陳,打仗,又有些信心不足。幹脆,把指揮權交給您老指揮吧,愛咋咋地。陳慶之毫不客氣的接過了全軍的指揮棒,立刻率領精銳突襲北魏援軍,連破對方十三道營壘,大獲全勝。北魏軍遺屍無數,淮水支流為之淤塞。
2、無意的北伐
北魏發生內亂,爾朱榮大肆屠殺漢化官員和北魏皇室,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
這事兒可行。蕭衍想來一次政治投機,答應了元顥的請求,並封其為魏王。
下一步,需要有人護送元顥去洛陽稱帝。上次接人的活兒幹的不錯的陳慶之,又被蕭衍瞄上了。於是,這個送人的活兒,又落在了陳慶之的頭上。
“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的稱號都用過了,再封個啥呢?這次,蕭衍給了陳慶之一個“飆勇將軍”的稱號,並撥給他7000人馬。
陳慶之護送元顥一路前行。
元顥看著這7000人馬,邊走邊想,越想越膽寒。就憑這區區7000漢軍,深入鮮卑、羯胡、敕勒鐵騎環伺的北方,不是茅房點燈--找屎(死)嗎?
元顥決定不走了,原地搞了次稱帝的儀式,封自己為皇帝,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今屬河南)。
手下總共沒幾個人的新皇元顥,語重心長的向陳慶之強調:你這麽棒,一定能自己搞的定的,社團在精神上支持你。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讓陳慶之打到哪兒算哪兒,自生自滅。
自生自滅?那我就打打試試。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著7000漢軍,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1.乘虛占滎城。
北魏的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陳慶之沒費多大力氣,輕鬆攻而占之,因為,此城沒幾個士兵駐守。為何?
528年,一幫流民在一個叫邢杲的士族地主的帶領下,在今山東濰坊西南附近聚眾反魏,聲勢較為浩大。北魏派元天穆和爾朱兆率軍征討,529年4月,抽走了滎城的精銳。陳慶之沒有放過這個機會。
2.乘勝攻睢陽。
陳慶之乘虛攻占滎城後,又進軍睢陽。
北魏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算起來是陳慶之的老熟人,當年陳慶之初戰以2千人馬破北魏軍2萬時,他就是受害者之一。
巧合的是,這次丘大千的兵力是7萬,陳慶之的兵力則是7千,兵力之比同樣是1:10。
這次,丘大千吸取了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沒想到,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喪失了鬥誌,舉眾投降。
3.再接再厲攻考城。
考城守將,是北魏宗室元暉業,率近衛部隊2萬人據守。考城四麵環水,易守難攻。
有水就好辦。陳慶之跟韋睿一樣,五行喜水,隻要有水的地方,打仗就好辦。他派出水利工程施工隊,“浮水築壘”,居高臨下,一舉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
區區7千漢軍孤軍深入,居然擊潰北魏軍9萬餘人,連克北魏數城,一路上不少地方聞風歸降,北魏朝野上下一片震恐。
529年5月,魏孝莊帝元子攸調集部隊在洛陽周圍城市滎陽、虎牢等地布防,以保衛京師洛陽,連老本羽林軍都派出來了。其中,派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
魏軍兵多,滎陽城堅,陳慶之一時攻之不克。外圍,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率援軍趕至,先遣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部將魯安(後孝莊帝殺爾朱榮的主要幫手)率軍9000增援楊昱。北魏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占據虎牢。
爾朱吐沒兒?這個名字有意思,其實就是爾朱兆,小名吐末,《梁書》中稱其為爾朱吐沒兒。
北魏幾路大軍共計30萬人,對陳慶之進行了合圍。
後方的元顥,見陳慶之危險,心急如焚。自忖其在北魏還有些人脈關係,派人勸楊昱投降。
投降?這種絕對兵力優勢能投降?楊昱輕蔑拒絕。
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大軍,相繼而至,各路大軍一時旗鼓相望,包圍圈逐漸合攏。
等包圍圈真正合攏時,已被當作餃子餡兒的陳慶之的部隊,卻不見了。
北魏各路軍將領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陳慶之哪去了?突圍走了?不可能。鑽天入地了?更不可能。
正詫異呢,一抬頭,看見陳慶之大軍的旗幟,已在滎陽城頭閃耀。
陳慶之用幾千兵馬,攻下了北魏有七萬軍隊把守的滎陽城!
為何如此之神?無他,唯心強爾。
陳慶之雖然體弱,卻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心髒。這顆強大的心髒,令他具有一種特殊的氣場,能把團隊的士氣拔高到極限。
曹劌曾雲:夫戰,勇氣也。
民間鬥毆高手,在總結打架經驗時也常說:一膽二力三功夫。
看,膽是第一位的。膽是什麽?就是亮劍精神。
一支士氣高漲的隊伍,往往能迸發出數倍、乃至十幾倍的戰鬥力。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巨鹿之戰、淝水之戰,都是由打了雞血般戰意高漲的小軍團擊潰大軍團的經典戰例。
滎陽城未克時,陳慶之的部將士兵們見北魏大軍包圍而來,都有些恐懼。
陳政委就此做戰前動員:咱們這一路過來,屠城略地,殺人家的父母兄弟,擄掠人家子女無數,元天穆他們來幹什麽?來報仇的!我們才7千人,人家有30多萬,要想活命,必須等他們沒進攻前攻下滎陽城。否則,咱們就等著被像包餃子一樣屠殺吧。
還有什麽比求生的欲望更能激發戰鬥力的?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隻一鼓,勇士宋景休、魚天湣二人就率先登上了城牆,梁軍相繼而入,滎陽遂克。陳慶之俘楊昱,繳獲甚眾。
元天穆等率20萬援軍圍城,陳慶之根本沒想守城,率3000精騎出城而戰。
一場突襲下來,北魏將領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兆單騎逃走。
見好就收?那不是陳慶之的風格。陳慶之又帶著這三千精騎兵,直奔虎牢關而去。北魏虎牢關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接戰,棄城而逃。
虎牢關一丟失,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坐不住了,被迫從首都洛陽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留下陳慶之的老熟人元延明守城。
元延明,陳慶之初戰告捷時的背景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元延明想了想,誰做皇帝不是做,元顥也是自家人,結果,直接獻城投降了。
陳慶之攻下洛陽的戰報飛傳至後方,在後方縮頭扮龜的元顥,驚得半天沒合上嘴。我是誰?我在哪?清醒過來後,才意識到,我tm是陳慶之送來做皇帝的啊。
於是,元顥樂顛顛的進了洛陽城。北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洛陽城內的百官迎元顥入宮。
元顥頓時有了底氣,改元大赦,一口氣加封了陳慶之一堆官職,什麽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就差叫親哥了。
兵少而精,野戰沒問題,分兵守城則是大問題了。不久,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等率軍攻克大梁,王老生、費穆等又率軍進據虎牢。
這幫人,還敢迴來。陳慶之聽說後,率軍逆襲,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
費穆正信心滿滿的攻虎牢,將要攻克時,忽然聽說元天穆逃走了,怕被抄了後路。跟元天穆一樣逃走?老費覺得逃跑挺丟人的,就直接投降了陳慶之。
陳慶之乘勝進攻大梁、梁國,皆克之。
梁武帝蕭衍得報棋友陳慶之在北方取得的驚人戰績,直掐自己大腿,一往詔書都是秘書們寫,這次,老蕭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用顫抖的手親自提筆寫獎狀,對陳慶之進行了狂轟濫炸式的語言嘉勉。
人的情緒是會有條件反射的,當討厭的聲音與某一個事物同時出現時,會給身體形成條件反射,再次遇到這個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排斥、討厭甚至恐懼的情緒。當年在朝鮮戰場,領教過誌願軍的恐怖戰力後,很多韓軍士兵對誌願軍的軍號聲和誌願軍戰士穿的黃膠鞋就特別上腦。陳慶之的這支虎狼之師,皆穿白袍,由於戰鬥力太過恐怖,白色給北魏士兵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洛陽城中的童謠形象的詮釋了這種恐慌感。
陳慶之攻克洛陽的消息震驚了北魏中央,更驚動了一個當世梟雄,那就是北魏天柱大將爾朱榮,他當即調集大批部隊圍攻洛陽。
陳慶之渡到黃河以北,率軍把守洛陽門戶北中郎城。三天與爾朱大軍大戰十一場,北中郎城巋然不動。
北中郎城守住了,可是,洛陽城卻淪陷了,元顥逃至臨潁,後被爾朱榮所擒。
元顥被擒,陳慶之再待在北方已毫無意義,率軍返梁。
走到嵩高縣時,潁水泛洪,全軍死散,爾朱榮大軍追至,陳慶之隻好化妝成和尚,單身逃迴梁都建康,結束了他以區區7000漢軍,自銍縣北送元顥至洛陽,行程3000餘裏,經曆大小47戰,克北魏32城的神奇的北伐之旅。
神奇的北伐之旅結束了,陳慶之的神奇卻還沒結束。
529年12月,南梁東南有個叫僧強的和尚,聯合當地的土豪蔡伯龍起兵反梁,聚眾3萬,攻陷南梁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殺。
梁武帝蕭衍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囑咐:江淮地區人比較彪悍,你可以用計與其周旋,不宜決戰。
陳慶之受命而行,不到12天,梁武帝就在首都建康,見到了陳慶之派人送來的僧強、蔡伯龍的首級。
在棋盤上縱橫馳奔的棋友,現實中也能攻城拔寨,沒早做到人盡其才,梁武帝有些自責,該給點兒軍事實職了。530年,蕭衍封陳慶之為都督,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兼南、北司二州刺史。
陳慶之到任後,率軍圍懸瓠(今河南汝南),在溱水擊敗北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在楚城擊敗北魏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
535年,北魏已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陳慶之攻擊東魏豫州刺史堯雄,未能取勝,這是其戎馬生涯少有的受挫之戰。
536年,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強勁的對手。
侯景。東魏實際統治者高歡手下的猛將,東魏定州刺史。
是年十月,侯景率7萬兵馬進攻楚州,俘虜了楚州刺史桓和,進軍淮上,寫信勸陳慶之投降。
當時,陳慶之手下兵馬不滿萬,羯族人侯景又以勇猛著稱,梁武帝蕭衍很是擔心,急調侯退、夏侯夔率軍馳援。
兩路大軍剛出發不久,到黎漿時,前方傳來消息:敵軍已經被殲滅,侯景單騎逃走。
陳慶之不僅具有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還頗有政治才能,治理地方很有德望。特別是豫州鬧饑荒時,陳慶之下令開倉放糧濟災民,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蕭衍下詔批準。
539年10月,陳慶之去世,年55歲。梁武帝追贈其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諡曰“武”,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究陳慶之的一生傳奇經曆,與二戰德國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神似。
隆美爾原來也非戰將,同陳慶之一樣,是領導(希特勒)身邊的一名侍衛武官,二戰開始後,才自己主動要求去前線帶兵。希特勒專門為其組建了新軍第七裝甲師,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隆美爾率領該裝師創造了一係列的戰場神話,生生打出了“魔鬼第七裝甲師”的稱號。
陳慶之神奇的戰績,在贏來一片驚歎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質疑,感覺其以區區7000漢軍,自銍縣北送元顥至洛陽,行程3000餘裏,經曆大小47戰,克北魏32城,有點兒太魔幻、太玄乎兒。
客觀的說,陳慶之的神奇戰績有一定的偶然性,究其原因有三:
1、北魏內亂給了陳慶之長驅直入的機會。前文講過,其時,北魏大亂,葛榮的六鎮起義軍,關隴地區萬俟醜奴的起義軍,青州的邢杲起義軍等,各個都是令北魏中央坐立不安的狠角色。爾朱榮獨力撐北方危局,已是不易,洛陽方圓數百裏內兵力空虛、士氣低落,陳慶之方能趁機長驅直入。
2、北魏開始時輕敵,導致備戰不充分。《魏書》中有“朝廷以顥孤弱,不以為慮”的記載,就是說,北魏朝廷一開始就沒把元顥加上陳慶之的這區區7000人馬放在眼裏。輕敵,自然會被準備充分的對手出其不意的ko,猶如2022年世界杯上的德國隊之於日本隊,實屬正常。
3、陳慶之師出有名,戳中了北魏的軟肋。前文有所介紹,北魏內部分化嚴重,爾朱榮一手導演的河陰慘案,更是加劇了內部的分化。爾朱榮的羯胡軍,漢化官員集團,鮮卑武人集團,忠於皇室的禁軍,站向爾朱榮的禁軍,持中立觀望態度的各方勢力,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盤。
別忘了,人家陳慶之可是護衛著北魏的皇族元顥來北方做皇帝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元顥是借南梁之兵為北魏清理門戶。同是北魏宗室,你元子攸就一定比人家元顥有資格做皇帝?亂世之下,最終誰能做穩皇帝寶座,哪方心裏都沒有定譜。
看看陳慶之的對手,除元天穆、爾朱兆、爾朱世隆等是爾朱榮的死黨外,元暉業、丘大千、元彧、元延明、費穆、魯安、楊昱等人則分屬不同政治派別。
特別是臨陣投降的這個魯安,就是事後協助孝莊帝殺掉爾朱榮、元天穆的直接帶隊者,他本人,就在爾朱榮和元天穆身上戳了無數刀。
在大局未定之前,誰也不想為哪方拚掉性命,或者把自己的實力無謂消耗掉。
這樣的北魏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但,陳慶之傳奇的北伐之旅全靠運氣嗎?如果全靠運氣的話,那麽又如何解釋,他在536年,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大破侯景的七萬虎狼之師?侯景軍隊的戰鬥力之強悍,在本部第二章會有專述。
陳慶之的軍事天賦,表現在善謀善斷。同時,他又是個極其出色的政委,戰前善於激發戰士的腎上腺素,加速心跳,擴張血管,撩撥將士們的戰鬥欲望。可以肯定,表麵文弱的陳慶之,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心髒,這顆強大的心髒令他獨具一種特殊的氣場,能把整個團隊的戰鬥欲望撩撥至極限。所謂一膽二力三功夫,“膽”是第一位的。
這段傳奇的北伐之旅,也告訴我們,無論麵對多麽強大的敵人,亮劍精神,是獲勝的第一要素。當前在黃岩島、釣魚島問題上頻頻挑戰中國底線的某些國家注意了,曆史表明,中國人是從來都不缺這種亮劍精神的。
第一章南梁隆美爾
1969年6月3日,武昌。
南方的初夏之夜,月白風輕,竹搖清影,遠山杳杳,白露橫江。稻子尚未吐出鏗鏘的熟穗,空氣中卻已開始彌漫著淡淡的稻香氣息。
一代偉人毛爺爺,斜依木床之上,手捧一本大字號《南史》,邊讀邊又圈又點,最後援筆疾書八個大字---“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其時,偉人已遠離戎馬倥傯近20年之久,是誰的事跡,令他如此的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前文寫到,爾朱榮親自平葛榮,派西北討伐軍定關隴,又調集兵力擊敗了南梁的白袍軍。此人,就是白袍軍的首領。
先來看一下《梁書》、《南史》等正史中記載的白袍軍。
梁武帝蕭衍身邊有個侍衛隨從,出身寒微,身體瘦弱,不善於騎馬,連普通弓弩都難拉開,拉開了也射不準(射不穿劄,馬非所便)。
這麽一個如假包換的戰五渣,如何能在蕭衍身邊待二十幾年?
肯定是有原因的。領導身邊的紅人,要不就是業務過硬,要不就是能投領導之所好。當今很多陪著領導打牌、打乒乓球的最終平步青雲的不在少數。蕭衍,愛好下棋,癡迷到了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的地步,而這個侍衛棋藝不錯,精力也好,能連續熬夜陪蕭衍對弈。
這個身體很差、武藝更差的侍衛,陪皇帝下了二十幾年棋之後,已經是四十出頭了,就是放在時下,也基本已過了提拔的年齡了。
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卻使此侍衛一飛衝天,成為了威震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將。
此侍衛叫陳慶之。
陳慶之,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生於484年,卒於539年,活了55歲。成年後的上半生,陪皇帝老兒下了二十幾年棋。下半生的十幾年,威震大江南北,令後世偉人毛爺爺都拍案叫絕。
陳慶之開始軍旅生涯,源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
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變北魏,投靠南梁。有人投降,南梁這邊受降,得派個人過去接,派誰去呢?
蕭衍想了想,接人也不算個技術活,皇帝辦公廳的人不就專門幹接待的活兒嘛。於是,就讓當時已41歲的棋友陳慶之去接人。
辦公室工作人員帶兵去接人,總得有個軍方的稱號,蕭衍就給並不威武的陳慶之,封了個“武威將軍”的頭銜。
陳慶之順利的完成了這次接人任務。
既然接受了北魏徐州刺史的投降,南梁還得需要派人去把徐州接管了。於是,蕭衍就又給連普通弓都拉的費勁的陳慶之封了個宣猛將軍的頭銜(蕭衍真幽默),率軍兩千,護送兒子豫章王蕭綜去接管徐州。
北魏當然不可能丟掉徐州這塊戰略要地,就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率軍兩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靜待來撿便宜的蕭綜一夥兒,準備來個暴而捶之。
陳慶之得到消息,徑直率軍逼近北魏軍營,瞄準其中軍,揮師直擊。一通戰鼓的功夫,北魏的兩萬人馬居然大潰。
這是41歲的陳慶之率軍打得第一仗,輕鬆ko對手。
初戰告捷,卻遇到了麻煩。麻煩來自於,護送來的這個爺,迷之認爹。
陳慶之護送來接管徐州的蕭綜,其母親吳淑媛,原來是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嬪妃。蕭寶卷殺蕭衍哥哥又被蕭衍所殺後,美豔的吳氏就被蕭衍據為己有。吳氏跟了蕭衍七個月後,就生了蕭綜。
懷胎得有十月,一推算,梁朝很多人都懷疑,蕭綜是蕭寶卷的兒子。
風言風語傳到蕭綜耳朵裏,他也很迷茫。女性懷孕一般的周期為37-42周,在這期間生產都為正常,早產晚產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那麽tmd到底誰是我爹呢?
蕭綜決定相信科學,做個化學實驗,來確定自己的真爹是誰。
這個實驗當然不是做dna鑒定,而是,滴血認親。
“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這句中國古代民俗,就是蕭綜認準的化學方程式。
他,悄悄的挖開了蕭寶卷的墳,取出骨頭,用自己的血滴在蕭寶卷的骨頭上。
結果,血滲進去了!
蕭綜有點不太確定,這個理論到底準不準?他想再做一次試驗。
找蕭衍借骨頭用顯然沒條件,反正兒子多,殺自己的吧。
蕭綜殺掉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取出骨頭,拿自己的血滴在兒子的骨頭上。
結果,也滲進去了!
滴血認親,創立於三國時代,分為滴骨法和合血法。蕭綜用的就是滴骨法,該方法居然被宋朝的宋慈寫入了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著名電視連續劇《大宋提刑官》有一集還展示了此種法醫勘驗方法。
其實,這種滴骨法,無任何科學依據,然而在中國古代,卻一直被奉為圭臬。
殺親兒找親爹活動結束後,蕭綜確認了自己實際是蕭寶卷的兒子。這下,蕭衍由自己的爹變成了殺父仇人。
一怒之下,蕭綜帶了幾個人連夜投奔了北魏統帥元延明,並表示要為“親爹”服喪三年。
主帥臨陣投敵,陳慶之再待下去也沒意義,隻好斬關後退。但是,陳慶之憑借此2千破2萬的戰鬥,一戰成名。
1、渦陽之戰
527年,南梁派大將曹仲宗伐渦陽。大將領兵在外,皇帝不放心,需要派一名監軍,蕭衍又選定了陳慶之。
時年43歲的陳慶之,奉命率二百士兵,帶假節(相當於尚方寶劍),去監軍。
古代幹監軍的,一般都是皇帝的近侍,不要求能打仗,隻要有向皇帝打小報告的意識和能力就行,大多數的太監幹這活兒就幹的很出色。
由蕭衍派陳慶之做監軍就可看出,蕭衍還是把陳慶之定位為自己身邊的近侍,給他的那二百士兵,也都是憲兵之類的花拳繡腿的角色。
北魏得知消息,派宗室元昭等人率軍十五萬救援渦陽,先鋒部隊先大軍一步趕到了駝澗。
陳慶之建議夜襲魏軍挫其銳氣,另一將領韋放則認為,敵前鋒部隊都是精銳,不可輕舉妄動。
韋放,可是南梁第一名將韋睿的長子,在軍中的威望可想而知。陳慶之不過是個陪領導下棋的,麵對這場戰與不戰的爭論,沒占半點兒便宜。
最後,把陳慶之給搶白的急眼了:你們都不去?那我帶我那兩百人去!
說完,陳慶之帶領自己的二百來號人長途奔襲四十裏,趁夜奇襲北魏前鋒軍。戰果?大敗之。
北魏大軍聽到先頭部隊被打敗,全軍震恐,行動遲緩,士氣大跌。
之後,北魏、南梁雙方在渦陽附近打了近一年,作戰上百次,呈膠著狀態。但,魏軍畢竟軍力占優,已經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形成夾擊之勢。
曹仲宗、韋放二主將,怕被魏軍包了餃子,準備撤退。
都不能走!陳慶之拿著假節,站在大營門口,堵住後撤的部隊:咱們一起來這裏一年多了,消耗國家無數的糧草物資,現在你們鬥誌全無,都想當縮頭烏龜,這樣怎麽能謀取功名?!兵法有雲,置之死地而方可後生。來這之前,老板給了我道暗詔,誰敢撤退,嚴懲不貸!
這小子可是皇帝身邊的人。曹仲宗、韋放二人一想,不敢開罪老陳,打仗,又有些信心不足。幹脆,把指揮權交給您老指揮吧,愛咋咋地。陳慶之毫不客氣的接過了全軍的指揮棒,立刻率領精銳突襲北魏援軍,連破對方十三道營壘,大獲全勝。北魏軍遺屍無數,淮水支流為之淤塞。
2、無意的北伐
北魏發生內亂,爾朱榮大肆屠殺漢化官員和北魏皇室,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
這事兒可行。蕭衍想來一次政治投機,答應了元顥的請求,並封其為魏王。
下一步,需要有人護送元顥去洛陽稱帝。上次接人的活兒幹的不錯的陳慶之,又被蕭衍瞄上了。於是,這個送人的活兒,又落在了陳慶之的頭上。
“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的稱號都用過了,再封個啥呢?這次,蕭衍給了陳慶之一個“飆勇將軍”的稱號,並撥給他7000人馬。
陳慶之護送元顥一路前行。
元顥看著這7000人馬,邊走邊想,越想越膽寒。就憑這區區7000漢軍,深入鮮卑、羯胡、敕勒鐵騎環伺的北方,不是茅房點燈--找屎(死)嗎?
元顥決定不走了,原地搞了次稱帝的儀式,封自己為皇帝,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今屬河南)。
手下總共沒幾個人的新皇元顥,語重心長的向陳慶之強調:你這麽棒,一定能自己搞的定的,社團在精神上支持你。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讓陳慶之打到哪兒算哪兒,自生自滅。
自生自滅?那我就打打試試。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著7000漢軍,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1.乘虛占滎城。
北魏的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陳慶之沒費多大力氣,輕鬆攻而占之,因為,此城沒幾個士兵駐守。為何?
528年,一幫流民在一個叫邢杲的士族地主的帶領下,在今山東濰坊西南附近聚眾反魏,聲勢較為浩大。北魏派元天穆和爾朱兆率軍征討,529年4月,抽走了滎城的精銳。陳慶之沒有放過這個機會。
2.乘勝攻睢陽。
陳慶之乘虛攻占滎城後,又進軍睢陽。
北魏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算起來是陳慶之的老熟人,當年陳慶之初戰以2千人馬破北魏軍2萬時,他就是受害者之一。
巧合的是,這次丘大千的兵力是7萬,陳慶之的兵力則是7千,兵力之比同樣是1:10。
這次,丘大千吸取了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沒想到,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喪失了鬥誌,舉眾投降。
3.再接再厲攻考城。
考城守將,是北魏宗室元暉業,率近衛部隊2萬人據守。考城四麵環水,易守難攻。
有水就好辦。陳慶之跟韋睿一樣,五行喜水,隻要有水的地方,打仗就好辦。他派出水利工程施工隊,“浮水築壘”,居高臨下,一舉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
區區7千漢軍孤軍深入,居然擊潰北魏軍9萬餘人,連克北魏數城,一路上不少地方聞風歸降,北魏朝野上下一片震恐。
529年5月,魏孝莊帝元子攸調集部隊在洛陽周圍城市滎陽、虎牢等地布防,以保衛京師洛陽,連老本羽林軍都派出來了。其中,派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
魏軍兵多,滎陽城堅,陳慶之一時攻之不克。外圍,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率援軍趕至,先遣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部將魯安(後孝莊帝殺爾朱榮的主要幫手)率軍9000增援楊昱。北魏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占據虎牢。
爾朱吐沒兒?這個名字有意思,其實就是爾朱兆,小名吐末,《梁書》中稱其為爾朱吐沒兒。
北魏幾路大軍共計30萬人,對陳慶之進行了合圍。
後方的元顥,見陳慶之危險,心急如焚。自忖其在北魏還有些人脈關係,派人勸楊昱投降。
投降?這種絕對兵力優勢能投降?楊昱輕蔑拒絕。
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大軍,相繼而至,各路大軍一時旗鼓相望,包圍圈逐漸合攏。
等包圍圈真正合攏時,已被當作餃子餡兒的陳慶之的部隊,卻不見了。
北魏各路軍將領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陳慶之哪去了?突圍走了?不可能。鑽天入地了?更不可能。
正詫異呢,一抬頭,看見陳慶之大軍的旗幟,已在滎陽城頭閃耀。
陳慶之用幾千兵馬,攻下了北魏有七萬軍隊把守的滎陽城!
為何如此之神?無他,唯心強爾。
陳慶之雖然體弱,卻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心髒。這顆強大的心髒,令他具有一種特殊的氣場,能把團隊的士氣拔高到極限。
曹劌曾雲:夫戰,勇氣也。
民間鬥毆高手,在總結打架經驗時也常說:一膽二力三功夫。
看,膽是第一位的。膽是什麽?就是亮劍精神。
一支士氣高漲的隊伍,往往能迸發出數倍、乃至十幾倍的戰鬥力。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巨鹿之戰、淝水之戰,都是由打了雞血般戰意高漲的小軍團擊潰大軍團的經典戰例。
滎陽城未克時,陳慶之的部將士兵們見北魏大軍包圍而來,都有些恐懼。
陳政委就此做戰前動員:咱們這一路過來,屠城略地,殺人家的父母兄弟,擄掠人家子女無數,元天穆他們來幹什麽?來報仇的!我們才7千人,人家有30多萬,要想活命,必須等他們沒進攻前攻下滎陽城。否則,咱們就等著被像包餃子一樣屠殺吧。
還有什麽比求生的欲望更能激發戰鬥力的?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隻一鼓,勇士宋景休、魚天湣二人就率先登上了城牆,梁軍相繼而入,滎陽遂克。陳慶之俘楊昱,繳獲甚眾。
元天穆等率20萬援軍圍城,陳慶之根本沒想守城,率3000精騎出城而戰。
一場突襲下來,北魏將領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兆單騎逃走。
見好就收?那不是陳慶之的風格。陳慶之又帶著這三千精騎兵,直奔虎牢關而去。北魏虎牢關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接戰,棄城而逃。
虎牢關一丟失,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坐不住了,被迫從首都洛陽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留下陳慶之的老熟人元延明守城。
元延明,陳慶之初戰告捷時的背景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元延明想了想,誰做皇帝不是做,元顥也是自家人,結果,直接獻城投降了。
陳慶之攻下洛陽的戰報飛傳至後方,在後方縮頭扮龜的元顥,驚得半天沒合上嘴。我是誰?我在哪?清醒過來後,才意識到,我tm是陳慶之送來做皇帝的啊。
於是,元顥樂顛顛的進了洛陽城。北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洛陽城內的百官迎元顥入宮。
元顥頓時有了底氣,改元大赦,一口氣加封了陳慶之一堆官職,什麽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就差叫親哥了。
兵少而精,野戰沒問題,分兵守城則是大問題了。不久,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等率軍攻克大梁,王老生、費穆等又率軍進據虎牢。
這幫人,還敢迴來。陳慶之聽說後,率軍逆襲,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
費穆正信心滿滿的攻虎牢,將要攻克時,忽然聽說元天穆逃走了,怕被抄了後路。跟元天穆一樣逃走?老費覺得逃跑挺丟人的,就直接投降了陳慶之。
陳慶之乘勝進攻大梁、梁國,皆克之。
梁武帝蕭衍得報棋友陳慶之在北方取得的驚人戰績,直掐自己大腿,一往詔書都是秘書們寫,這次,老蕭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用顫抖的手親自提筆寫獎狀,對陳慶之進行了狂轟濫炸式的語言嘉勉。
人的情緒是會有條件反射的,當討厭的聲音與某一個事物同時出現時,會給身體形成條件反射,再次遇到這個事物的時候會產生排斥、討厭甚至恐懼的情緒。當年在朝鮮戰場,領教過誌願軍的恐怖戰力後,很多韓軍士兵對誌願軍的軍號聲和誌願軍戰士穿的黃膠鞋就特別上腦。陳慶之的這支虎狼之師,皆穿白袍,由於戰鬥力太過恐怖,白色給北魏士兵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洛陽城中的童謠形象的詮釋了這種恐慌感。
陳慶之攻克洛陽的消息震驚了北魏中央,更驚動了一個當世梟雄,那就是北魏天柱大將爾朱榮,他當即調集大批部隊圍攻洛陽。
陳慶之渡到黃河以北,率軍把守洛陽門戶北中郎城。三天與爾朱大軍大戰十一場,北中郎城巋然不動。
北中郎城守住了,可是,洛陽城卻淪陷了,元顥逃至臨潁,後被爾朱榮所擒。
元顥被擒,陳慶之再待在北方已毫無意義,率軍返梁。
走到嵩高縣時,潁水泛洪,全軍死散,爾朱榮大軍追至,陳慶之隻好化妝成和尚,單身逃迴梁都建康,結束了他以區區7000漢軍,自銍縣北送元顥至洛陽,行程3000餘裏,經曆大小47戰,克北魏32城的神奇的北伐之旅。
神奇的北伐之旅結束了,陳慶之的神奇卻還沒結束。
529年12月,南梁東南有個叫僧強的和尚,聯合當地的土豪蔡伯龍起兵反梁,聚眾3萬,攻陷南梁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殺。
梁武帝蕭衍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囑咐:江淮地區人比較彪悍,你可以用計與其周旋,不宜決戰。
陳慶之受命而行,不到12天,梁武帝就在首都建康,見到了陳慶之派人送來的僧強、蔡伯龍的首級。
在棋盤上縱橫馳奔的棋友,現實中也能攻城拔寨,沒早做到人盡其才,梁武帝有些自責,該給點兒軍事實職了。530年,蕭衍封陳慶之為都督,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兼南、北司二州刺史。
陳慶之到任後,率軍圍懸瓠(今河南汝南),在溱水擊敗北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在楚城擊敗北魏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
535年,北魏已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陳慶之攻擊東魏豫州刺史堯雄,未能取勝,這是其戎馬生涯少有的受挫之戰。
536年,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強勁的對手。
侯景。東魏實際統治者高歡手下的猛將,東魏定州刺史。
是年十月,侯景率7萬兵馬進攻楚州,俘虜了楚州刺史桓和,進軍淮上,寫信勸陳慶之投降。
當時,陳慶之手下兵馬不滿萬,羯族人侯景又以勇猛著稱,梁武帝蕭衍很是擔心,急調侯退、夏侯夔率軍馳援。
兩路大軍剛出發不久,到黎漿時,前方傳來消息:敵軍已經被殲滅,侯景單騎逃走。
陳慶之不僅具有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還頗有政治才能,治理地方很有德望。特別是豫州鬧饑荒時,陳慶之下令開倉放糧濟災民,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蕭衍下詔批準。
539年10月,陳慶之去世,年55歲。梁武帝追贈其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諡曰“武”,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究陳慶之的一生傳奇經曆,與二戰德國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神似。
隆美爾原來也非戰將,同陳慶之一樣,是領導(希特勒)身邊的一名侍衛武官,二戰開始後,才自己主動要求去前線帶兵。希特勒專門為其組建了新軍第七裝甲師,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隆美爾率領該裝師創造了一係列的戰場神話,生生打出了“魔鬼第七裝甲師”的稱號。
陳慶之神奇的戰績,在贏來一片驚歎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質疑,感覺其以區區7000漢軍,自銍縣北送元顥至洛陽,行程3000餘裏,經曆大小47戰,克北魏32城,有點兒太魔幻、太玄乎兒。
客觀的說,陳慶之的神奇戰績有一定的偶然性,究其原因有三:
1、北魏內亂給了陳慶之長驅直入的機會。前文講過,其時,北魏大亂,葛榮的六鎮起義軍,關隴地區萬俟醜奴的起義軍,青州的邢杲起義軍等,各個都是令北魏中央坐立不安的狠角色。爾朱榮獨力撐北方危局,已是不易,洛陽方圓數百裏內兵力空虛、士氣低落,陳慶之方能趁機長驅直入。
2、北魏開始時輕敵,導致備戰不充分。《魏書》中有“朝廷以顥孤弱,不以為慮”的記載,就是說,北魏朝廷一開始就沒把元顥加上陳慶之的這區區7000人馬放在眼裏。輕敵,自然會被準備充分的對手出其不意的ko,猶如2022年世界杯上的德國隊之於日本隊,實屬正常。
3、陳慶之師出有名,戳中了北魏的軟肋。前文有所介紹,北魏內部分化嚴重,爾朱榮一手導演的河陰慘案,更是加劇了內部的分化。爾朱榮的羯胡軍,漢化官員集團,鮮卑武人集團,忠於皇室的禁軍,站向爾朱榮的禁軍,持中立觀望態度的各方勢力,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盤。
別忘了,人家陳慶之可是護衛著北魏的皇族元顥來北方做皇帝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元顥是借南梁之兵為北魏清理門戶。同是北魏宗室,你元子攸就一定比人家元顥有資格做皇帝?亂世之下,最終誰能做穩皇帝寶座,哪方心裏都沒有定譜。
看看陳慶之的對手,除元天穆、爾朱兆、爾朱世隆等是爾朱榮的死黨外,元暉業、丘大千、元彧、元延明、費穆、魯安、楊昱等人則分屬不同政治派別。
特別是臨陣投降的這個魯安,就是事後協助孝莊帝殺掉爾朱榮、元天穆的直接帶隊者,他本人,就在爾朱榮和元天穆身上戳了無數刀。
在大局未定之前,誰也不想為哪方拚掉性命,或者把自己的實力無謂消耗掉。
這樣的北魏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但,陳慶之傳奇的北伐之旅全靠運氣嗎?如果全靠運氣的話,那麽又如何解釋,他在536年,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大破侯景的七萬虎狼之師?侯景軍隊的戰鬥力之強悍,在本部第二章會有專述。
陳慶之的軍事天賦,表現在善謀善斷。同時,他又是個極其出色的政委,戰前善於激發戰士的腎上腺素,加速心跳,擴張血管,撩撥將士們的戰鬥欲望。可以肯定,表麵文弱的陳慶之,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心髒,這顆強大的心髒令他獨具一種特殊的氣場,能把整個團隊的戰鬥欲望撩撥至極限。所謂一膽二力三功夫,“膽”是第一位的。
這段傳奇的北伐之旅,也告訴我們,無論麵對多麽強大的敵人,亮劍精神,是獲勝的第一要素。當前在黃岩島、釣魚島問題上頻頻挑戰中國底線的某些國家注意了,曆史表明,中國人是從來都不缺這種亮劍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