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技術幹部們的命運


    宋文帝劉義隆上台後,正值北方北魏與赫連勃勃的大夏、柔然連年交戰。劉義隆認為有機可乘,便遣使去找魏太武帝拓跋燾,提了一個要求。


    歸還占去的河南、山東各地。


    領土還有開口要來的?拓跋燾當然連理都不理。


    談判談不來,隻好搶了。


    430年,宋文帝劉義隆命大將到彥之為帥,率軍北伐。因劉義隆的年號為元嘉,故此次北伐被稱為元嘉北伐,


    到彥之率軍5萬由水路進軍山東。當時北魏軍主力正在北方作戰,河南各地兵少,為避免兩線作戰,北魏主動放棄了南部的一些土地,宋軍一直推進到黃河南岸,兵鋒所指已達潼關。


    到彥之認為北魏無力雙線作戰,便在黃河南岸2000餘裏的長的防線上,把全軍擺成一字長蛇陣守衛收複的土地。


    行軍打仗,最怕想當然。到了隆冬季節,黃河冰封,北魏騎兵突然趁機渡過黃河。宋軍因防線拉的過長,兵力過於分散,被北魏像捅窗戶紙一樣連連捅破,洛陽、虎牢數城陷落。到彥之灰灰然率軍南逃。


    忠心,不代表能力強,要不然劉峙、胡宗南、湯恩伯早就位列世界名將名錄了。宋文帝劉義隆聞聽心腹名將到彥之戰敗,氣、急、無可奈何,這時,他才又想到了他的著名技術幹部。


    名將檀道濟,再次被當驢一樣拉了出來,獲封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率軍北援。


    檀道濟率軍一路北進,與北魏軍連戰30餘場,勝多敗少,一直攻到曆城(濟南)。這30餘仗,打得北魏心驚膽戰,檀道濟威名暴於大江南北,北魏軍談檀色變。


    但大軍攻到濟南時,也成強弩之末,戰線已逐漸拉長,後勤供給成了問題。北魏將領叔孫建趁機率騎兵截斷了宋軍的糧道,並將宋軍糧草付之一炬。


    檀道濟軍糧草殆盡,此時又聽說滑台已失守,果斷決定撤退。北魏軍趁勢追擊,路上俘虜了幾個宋軍士兵,得知檀道濟軍困境,更是加快了追擊速度。


    最快的追兵,已與檀道濟大軍相隔不遠。


    到了晚上,北魏前鋒勘察部隊暗中接近宋軍軍營,以窺探虛實。但見宋軍大營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一片喧鬧。


    定睛一看,隻見宋軍主帥檀道濟親自帶領一大隊士兵在稱糧食,用升、鬥等計量工具往麻袋裏裝,然後用籌碼稱重計數,並大聲喊著每袋的數量,一晚上沒停。


    天亮時,宋營裏糧食袋已是堆積如山,偵察兵連忙迴去稟報。北魏追兵以為宋軍投降的士兵是臥底,全部砍頭,他們此時已摸不清宋營虛實,不敢貿然出擊。


    隨著追兵越集越多,追兵們開始醞釀組團攻擊。但突見檀道濟大軍開始拔營南走,中軍帳中駛出一輛馬車,一白衣中年男士氣定神閑,端坐其上,正是檀道濟本人。


    再仔細觀察,宋軍全軍披掛整齊,大搖大擺的慢慢往南走。


    一旦被打怕了,行動上也就畏手畏腳了,一如雪山上麵對血刀老祖的花鐵幹。北魏軍素來忌憚檀道濟,現在又不知他搞什麽花樣,擔心有詐,遂放棄了追擊。


    檀道濟在搞什麽名堂?無他,忽悠爾。


    夜晚裝進糧袋的有糧食,但絕大部分是沙子(唱籌量沙)。白衣馬車之計,不過是利用魏軍對其心存忌憚的心理,故弄玄虛好撤退而已。


    此戰,檀道濟雖沒有攻下河南,但與魏軍連戰30餘場,勝多敗少,並在糧草短缺的情況下全軍突魏軍重圍而還,一如昌黎大戰中的冉閔、斜穀之戰中的趙子龍,敗中全身而退,相當於摸了把“革命”的牌卻打了個三科,威名益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北伐,還是以劉宋的完敗而告終。當時北魏是南北雙線作戰,尚能完勝宋軍,可見南北方的力量差距。此後,南北方邊境保持了近20年的平靜。


    這20年的平靜,黎民得利,卻換來了一代名將檀道濟的兔死狗烹。


    檀道濟立功數朝,進位司空,其餘持節、都督、常侍、刺史等官位一概保留,鎮守尋陽。其左右心腹薛彤、高進之都是百戰名將,世人稱之為關羽、張飛。


    檀道濟的幾個兒子也很爭氣,文武兼備,一時間要把女兒嫁給檀家做兒媳婦的官員,不計其數。


    但有個人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江湛,原是宋文帝劉義隆弟弟彭城王劉義康手下的一名主簿,也就是高級幕僚。劉義康在劉義隆繼位後幾乎總攬了全部朝政大權,是當時劉宋王朝的二把手,一時間圍在其身邊的高官如雲。


    作為劉義康的高級幕僚,江湛是劉義康的心腹,在別人紛紛向劉義康身邊靠時,江湛卻做出了一個令大家出乎意料的舉動---主動要求去武陵去做一名小官。


    劉義康起初不答應,但在江湛的一再請求下,隻得答應,但從此也把他排除出心腹集團。


    武陵在江州境內,而江州刺史不是別人,正是劉宋帝國第一名將檀道濟。


    江湛有一個女兒,貌若天仙,才華出眾,檀道濟想與江湛做親家,派人提親。


    與檀道濟做親家,是當朝很多權貴求之不得的事情,但作為檀道濟下屬的江湛,卻拒絕了。


    檀道濟覺得有點意外,也有點下不來台,就搬出了劉義康,讓劉義康幫著說說。


    劉義康一聽,這還不是小意思,親自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江湛為檀家做媒。


    檀道濟這才鬆了一口氣,覺得這麵子可算是找迴來了。


    然而,沒想到,江湛見是劉義康做媒,拒絕的更厲害了,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


    同時得罪了劉義康、檀道濟兩個當朝最具實力的當權派,很多人都為江湛捏了把汗。但江湛卻整天如無其事,我行我素。


    435年,宋文帝劉義隆身患重病,劉宋王朝內部暗流湧動。


    其實,其時,劉義隆隻有28歲。心驚膽戰被登位,臥薪嚐膽除掉廢皇團,意氣風發元嘉北伐試圖恢複先父榮光,結果灰頭土臉的被揍迴來。心靈未曾得到片刻寧靜,如此情緒大起大落,不斷波動,焉能不病?


    劉義康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哥哥駕崩後,自己接班的希望很大,到時,檀道濟怎麽辦?聲名如此顯赫,誰來駕馭?劉義康便和領軍將軍劉湛一起,勸劉義隆盡快除掉檀道濟。


    檀道濟本來就是當年廢皇團的成員之一,劉義隆也早有動手之心,隻是搞生產需要優秀的技術幹部,尚需檀道濟為其抵禦北魏,才留他到現在。劉義隆,又翻出了當年殺謝晦、徐羨之、傅亮的那把刀,拿出了磨刀石……


    檀道濟被宣詔入朝。妻子對局勢看的很清楚:自古至今,大將功高蓋主,會被帝王猜忌。現朝廷無事召你,恐怕是大禍臨頭。


    檀道濟卻很坦然:我是朝之忠臣,又率軍鎮守邊境,國家怎能負我?遂坦然入京。


    檀道濟到了建康後,劉義隆病情有所好轉,幾個月後居然有康複的跡象。


    劉義隆認為自己隻是小病,下詔召見檀道濟,在病床上跟檀道濟談了談心,令其迴尋陽,用心邊防。


    在鬼門關前轉了一圈的檀道濟,啟程返迴,剛在秦淮河上了船,京城內又出事了。


    劉義隆的病情又發作了。


    劉義康一看急眼了,這次連請示劉義隆都沒顧上,急忙假借劉義隆的名義把檀道濟追了迴來,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的名義將其逮捕,並宣布判處死刑。


    臨刑時,檀道濟把頭巾狠狠的摔在地上(投幘於地),怒目炯炯,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乃複壞汝萬裏之長城!)。


    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左右心腹大將。


    檀道濟死時,京城地震,地麵莫名生長出許多白毛。


    功臣,功臣,封建帝王用到你時你是功臣,不用時就是尿壺。很多功臣死是因對皇權有威脅,而曆史上有些功臣的死,卻僅僅是因為損害了皇帝的臉麵,如挽狂瀾於既倒的於謙之於明英宗,中興大明的張居正之於萬曆皇帝。兩個事件看似獨立,實則反應出同一個問題--皇帝不僅會因皇權受威脅而殺功臣,還會因為臉麵而殺功臣。但是,這兩個事件也讓大明的士大夫更注重保護自己,畢竟,大明是你們朱家的,何必去拚命?我們為了你們朱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換來的卻是抄家定罪,何苦呢?


    大明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棵樹,滅亡大明的不僅是流寇,還有在國難時投機觀望的整個文官集團。崇禎直到自掛歪脖樹時還在大唿文臣負他,其實,是他們朱家早就負了整個功臣集團。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複憚。


    檀道濟死了,劉義隆病卻好了,感情這病是為害檀道濟而生的。


    弟弟在自己病重期間的所作所為,劉義隆是清楚的。現在他病好了,覺得也該整頓整頓秩序了。


    440年,劉義隆以“合黨連群,陰謀潛計”的罪名誅殺、流徙劉義康的親信劉湛(陷害檀道濟的首惡之一)、劉斌等十餘人,解除了劉義康的宰輔職務,將其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


    劉義康按捺不住了,等哥哥死沒等到,現在又被貶,情緒一失控,成立了一個篡位委員會,自任主任,副主任委員主要有二:


    1.孔熙先。此人通文史、星算,精醫術,尤長於脈學,才氣聞名於天下。劉義康為什麽選他?因為他的職位。孔熙先為什麽造反,也因為他的職位。


    他的職位是,散騎員外郎。


    散騎員外郎這個名字聽起來挺浪漫,其實是個芝麻官,皇帝的近侍官之一,平常幹個儀仗隊隊員之類的。孔熙先如此有才,卻混的不好,說明他人品不錯。然而,如此有才氣之人幹這活,難免不造反。


    孔熙先官雖小,但上班地點重要,常年在皇宮裏,又是皇帝身邊的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幹個弑君之類的活兒更容易,於是成了劉義康的拉攏對象。


    2.範曄,沒錯,就是大名鼎鼎的《後漢書》的作者。


    範曄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父親範泰是劉宋的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宋少帝時加位特進。散騎常侍跟散騎員外郎名字差不多,職級卻是雲泥之別,一個是秘書長,一個是秘書。


    雖然生在士族名門,範曄卻很少從中受益。因為,他本人是個妾生的庶子。


    晉代以來,嫡庶之別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鴻溝,也決定了子女們的社會地位。範曄的母親把他生在廁所裏,出生時前額又被碰傷。父親範泰不喜歡他,早早地將他過繼給從伯範弘之。


    420年,劉裕代晉稱宋帝後,23歲的範曄應召到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恭的府下為冠軍參軍,後來又從事多種官職,多為高官秘書之類的崗位。


    432年冬,劉義康母親王太妃去世,劉義康把故僚們召集到府內幫助料理喪事,範曄也到場了。在臨葬前的一天夜晚,輪到他的弟弟範廣淵值班。


    值班期間嚴禁飲酒,可能是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的規矩。範曄兄弟倆卻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裏喝起酒來。


    喝著喝著喝大了,範曄忘記了自己是個臨葬夜值班的,竟推開窗戶,聽著窗外的挽歌助酒。


    竟敢拿挽歌當卡拉ok,拿值班室當ktv!劉義康異常惱怒,將範曄趕出京城,打發到宣城(今安徽宣城)當太守。


    就是在宣城太守任上,範曄寫就了著名的《後漢書》,這一年,範曄才35歲。


    按理說,劉義康與範曄是有仇的,但劉義康為什麽會選擇範曄呢?


    因為範曄才華橫溢,為宋文帝劉義隆所欣賞,自被貶至宣城當太守後,官運卻突然亨通起來,直升至統領一部分禁軍的左衛將軍,和職務相當於尚書令的太子詹事。


    掌握禁軍,這可是劉義康篡位所必需的。怎麽拉攏範曄?劉義康是早就打好了算盤的。


    他先命令孔熙先刻意接近範曄,約其喝酒打牌,每次都故意輸給他。又多次由孔熙先轉達自己對範曄的歉意。


    梟雄之所以能成大事,就在於其具備能屈能伸的特質。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人心深處有一個最大的監獄—麵子。


    劉義康俯下了身子,範曄卻不為所動,因為,這可是隨時要掉腦袋的事兒。但是,才華橫溢的孔熙先以兩種方法成功的瓦解了他的精神防線。


    一是精神刺激。說劉義隆因範曄的出身瞧不起他,才導致其不能與皇室聯姻。二是利用其術士的專業知識對範曄進行星座學指導,說我夜觀星象,劉義隆定於今年死於非命,劉義康繼位是遲早的事。


    可憐劉義隆一被自己“想象死”(導致名將檀道濟被殺),二被弟弟劉義康“等待死”;三被術士孔熙先“觀星死”。但他命實在硬,一直沒死,那麽篡位委員會的人就隻有死了。


    某日,劉義隆外出赴宴,擔任其貼身侍衛的許曜是篡位團成員之一,範曄決定利用此機會,由許曜幹掉劉義隆。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是想的美,最困難的事情是配的上。篡位這種全家腦袋都掛在褲腰帶上的狠活兒,一定要有一顆大心髒才能幹成。宴會上,範曄的身體一直在微微發抖。許曜向其不斷使眼色,等其下令,其卻一直低著頭。


    許曜以為範曄沒看見,微微拔出佩刀向他示意,範曄的頭終究沒抬起來。


    接著,另一篡位團成員徐湛之,幹出了更具喜感的事---他見刺皇事情未成,搶先向劉義隆做了告發匯報。


    範曄和孔熙先等人隨後被一網打盡,全部處斬。劉義康及子女則被廢為庶人。


    範曄死時年僅48歲,雖然死的並不光彩,但範家書香氣一直很濃。範曄有一侄孫,叫範縝,範縝有一著名的唯物主義著作,就是《神滅論》。


    450年2月,北魏軍以10萬之眾再次南征。劉義隆擔心有人奉劉義康之名為亂,遂下令賜這位弟弟一杯毒酒。


    中書舍人嚴龍負責去送酒,劉義康倒是願意死,但不同意飲酒死,原因是:信佛教的不能自殺。嚴龍滿足了這位親王的願望,上去用被子捂死了時年42歲的劉義康。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死於張貴人的棉被,晉恭帝司馬德文死於劉裕的棉被,劉裕建立的南朝宋,也有一位親王、一位大臣(沈慶之)死於被子之捂。看樣,被子在南朝的戲份真的很足。


    細思極恐的是,劉裕用毒酒殺晉恭帝不得而改用被子殺之,其兒子有樣學樣,用毒酒殺弟弟不得而改用被子殺之,造成手足相殘的悲劇,冥冥中似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因果。


    檀道濟、劉義康被殺,二人的很多親信也遭了殃。有一個人卻安然無恙,他就是急流勇退的江湛,一個真正的睿者。


    睿,深明、眼光長遠也。後世雖將睿與智並稱為睿智,但二者內涵是獨立的,智者,不一定是睿者。睿比智,更難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遺忘的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丘山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丘山楷並收藏曆史遺忘的角落最新章節